一看青 二看花

2024-06-21 05:09王德安
东方收藏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窑官窑青花瓷

王德安

已故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专家张浦生先生,生前长期从事青花瓷研究,从大量的实物标本观摩中总结出“一看青,二看花”的鉴定要诀。所谓“看青”就是看青料,包括苏麻离青、平等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看青料即可判断一件古代青花瓷的大致年代。以下是其具体内容:

元青花是进口料,亦有国产色灰蓝。

苏泥麻青为永宣,铁锈疤痕是特点。

成化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釉滋润。

晚明回青石子青,青花发紫印象深。

明末清代用浙料,发色优劣各不同。

康熙最好珠明料,青花五色留芳名。

在古代青花瓷鉴定中,我们根据使用的青料判断出器物的大致年代,张浦生先生的鉴定要诀派上了用场,但总觉得过于简单、不够细。

2015年,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蒋光意和钱俊华受聘金陵老年大学陶瓷兴趣班教师,没有课本,也没有教材,他们就用瓷片标本当教具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他们还带领学员走出去参观博物馆和古窑址,捡瓷片并体验瓷器制作,吸引了60多位“瓷粉”,成就了多位“草根专家”,有几位居然开起了古玩店,底气就来自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按张浦生先生提出的鉴定要诀,在蒋光意的指导下,虞宝祥、袁槐林、庄红等人按各朝代使用青花钴料的不同,编成口诀,大家又在实践中加以修改补充,可谓好记又实用:

大元至正勃尼青(苏勃尼青),含铁寡多元永宣(元至正、永乐、宣德)。

成弘正德说平等(成化、弘治、正德,平等青),民窑石青元明清(石子青)。

回青敲青嘉隆万(嘉靖、隆庆、万历),勾勒填涂中上青(中青、上青)。

石青回青混合料,此料贯穿明与清。

官窑尤喜是浙料,始于明万至晚清(明万历至光绪)。

康熙青睐珠明料,深则幽蓝淡则青。

清末民初化学料,钴料九色书汗青。

二看“花”,就是要看青花纹饰,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因为纹饰牵涉到社会审美、时代风尚、民俗习惯,甚至与帝王的性格和喜好有关。张浦生先生用心良苦,给我们的是经验之谈。笔者又作了一些补充,得到先生的认可,现公之于众,求教于广大瓷友

张浦生青花纹饰鉴定歌

元代牡丹先刻后画/洪武青花白边留遐/永乐灵秀宣德粗犷/空白不空承上启下/成化疏朗后期变化/弘治量少品质上佳/正德花叶好似鹅爪/嘉靖云鹤杂宝八卦/隆庆螭虎碗盘底趴/万历肩部锦地开光/天启多有讽刺漫画/晚明婴儿后头变大/崇祯诗赋秋江孤叟/顺治青苔括号云霞/康熙博古人物刀马/雍乾讲究一意一画/嘉庆道光农耕桑麻/同治光绪起色不大。

一、元代牡丹先刻后画

在元代青花瓷上,牡丹是花卉中的主角。张浦生先生发现牡丹花有浅浮雕立体感,原来是画师在绘画之前用刀刻画出轮廓(图1)。除了牡丹,其他花卉纹饰有时也存在先刻后画的工艺。

元青花上的龙纹也别具特色,头小颈细,爪边有须毛,鳞片大多为网格纹。龙爪有三、四、五爪多种,以三爪居多。因此,元青花的龙纹就可以归纳为“龙鳞网格,细颈三爪”(图2)。

二、洪武青花白边留遐

洪武官窑青花纹饰简洁素雅、层次丰富,民窑青花纹饰简洁豪放,画面多为写实描摹自然。在多层画面中并非填满,往往留有空白(图3、图4)。洪武青花继承元代大气磅礴之风,器型粗犷敦实,同样的器型,洪武比元代略大。这一时期的青花纹饰之所以简洁素雅,究其原因可能与朱元璋提倡简朴、不尚奢华有关。朱元璋自比真龙天子,除官窑外,民窑不得画龙纹。官窑的龙纹也多为云龙而无海水龙,“民窑无龙也无浪花”则似乎与明初的海禁政策有关。

三、永乐灵秀宣德粗犷

永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在洪武时期的基础上有了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灵秀的风格。器型多种多样,有些器型是永乐朝的典型产品,如压手杯、执壶、扁腹绶带葫芦瓶等。纹饰多折枝花果,寓意吉祥。官窑一般不落款,仅见压手杯在器中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宣德青花一改永乐时期纤细灵秀的风格,画风豪放生动、笔法遒劲酣畅、题材丰富多彩,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这从永乐执壶(图5)和宣德执壶(图6)的对比中就不难看出各自的风格。尤其是宣德龙纹威猛雄健,开明清两代之最。还有一些细节形成了宣德青花的特殊画风,如回纹笔画相连、莲瓣边框不填色而莲瓣满色等,宣德龙纹瓶(图7)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宣德之后,“婴戏图”的场景多为郊外,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人物画得比较抽象,近乎简笔画风格。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几个孩子一起玩,又称“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自由。

为方便记忆,可将永乐宣德的青花纹饰归纳为“永乐花果折枝枇杷”和“宣德婴儿郊外戏耍”。

四、空白不空承上启下

中国陶瓷史将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6—1464)的近30年时间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尚未见过带有这三朝官款的任何器物。明代“空白期”又往往和明英宗朱祁镇联系上,朱祁镇当政期间,有两件事做得空前绝后:一是废除殉葬制;二是曾先后两次颁旨,敕令禁绝官窑青花瓷生产。

据《明实录·英宗实录》记载:“正统三年(1438)十二月丙寅,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戍口外。”又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十二月甲戌颁旨:“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可见景德镇官窑在明正统初年就被严令停烧,一时间窑炉熄火、窑匠改行,直到天顺丁丑才见青花瓷有“委中官烧造”的记载。

为何停烧官窑?细究原因,主要是由于正统初年“金花银”的征收,加重了对人民的赋税剥削。不堪重赋以及天灾人祸等原因,使得当时政局不稳,农民起义烽火四起,停烧官窑是为缓解矛盾、减轻民众负担,也是明英宗的恻隐之心使然。

空白期并非真正一片空白,虽官窑被迫停烧,但原来一批制作官窑的能工巧匠转业民窑,因而民窑的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具有官窑质量和韵味的民窑产品。正统(图8)、景泰(图9)、天顺(图10)三朝的产品,其造型和画技足可说明官窑生产空白,但艺术绝不空白,总体呈现承上启下的趋势。这三朝的青花绘画各有特点,择其要点叙述如下:正统年间云纹呈灵芝形,动物中常有孔雀出现;景泰年间缠枝牡丹有三种画法,一是绘成菊花形,一是绘成鹅掌形,最多的是绘成老虎脚爪形;天顺年间所绘人物大多呈飘动状,如逆风而行,如意云头粗线条为轮廓,细线条为装饰。我们仿照张浦生先生的口诀,归纳出这三个朝代最突出的特点——“正统孔雀瓷上溜达”“景泰牡丹老虎脚爪”“天顺云头粗细配搭”。

五、成化疏朗后期变化

成化青花一改宣德雄健豪放的风格,在器型上表现出玲珑秀气的特色。绘画淡雅疏朗,花卉品种多。官窑中夔龙造型很特别,嘴唇上翘,口衔莲花或花枝,龙尾卷曲成花形,“云中腾龙,口中衔花”,细节处都有女性元素。这与成化帝的性格有关,此外他专宠比他大19岁的万贵妃,对其钟爱有加、言听计从。性格上的温雅、生活中的“惧内”,导致成化帝行为和做派的阴柔。在其喜好的影响下,一批清新淡雅的瓷画、一批玲珑精致的瓷器成就于瓷史(图11、图12、图13、图14),例如成化年间出现的斗彩就成为空前绝后的瓷品。

六、弘治量少品质上佳

弘治帝算得上是一位勤政恭俭的皇帝,他奉行“保泰持盈”的国策,厉行节约,官窑瓷器的烧造也在减禁之列。弘治三年(1490)至弘治十六年(1503)先后三次明文禁止烧制官窑瓷器,因此弘治官窑瓷器数量大大少于成化,弘治官窑青花尤其少。在传世品种中,弘治瓷器无论造型或纹饰都与成化极其相似。因数量少的原因,其无款器尤为容易与成化朝混淆(图15、图16)。

七、正德花叶好似鸡爪

正德年间的青花,有古朴浓厚和纤细精致两种画风。由于受伊斯兰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多饰有阿拉伯文(回文,图17)《古兰经》箴言或藏文,图案有道教色彩的八仙、真武大帝、八宝等。这些宗教色彩浓郁的装饰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正德青花出现巴思八文(图18),巴思八文是元代国师巴思八创立的,到元代末期已经废止,但明朝历代帝王均与蒙藏上层僧侣保持密切往来,正德帝还将乌斯藏使臣留居豹房,“与权倖杂处,气焰灼然”。正德年官窑瓷器以八思巴文书款,一是供入住豹房的国师、活佛使用,二是犒赏蒙藏喇嘛。因此,书写巴思八文的瓷器并非全是元代瓷器。张浦生先生还发现正德年间的青花花叶有时画得像鸡爪或鹅爪(图19),与别的朝代不同,所以有“正德花叶好似鸡爪”之说。

八、嘉靖云鹤杂宝八卦

嘉靖帝笃信道教,在他当皇帝的数十年里,他把皇宫变成了一个修道的场所和提炼长寿丹药的实验室。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道号,不理朝政,专心修道。对于他痴迷方术、一心修玄、幻想长生,大臣们多有怨言,尽管有不少大臣劝谏,如名臣海瑞等,但都被他革职,打入大牢,甚至杀害。

嘉靖帝当政时以道教治国,因此青花瓷画上出现八卦(图20)、杂宝、八仙(图21)和养生长寿的内容就不足为奇了。嘉靖年间的青花瓷还有一个特点,与道家养生延年有关,那就是用树枝编成“福禄寿”等文字(图22),所以这一时期的纹饰鉴定中又多了一条“福禄寿缠绕枝桠”。

九、隆庆螭虎碗盘底趴

隆庆年间的青花纹饰大多沿袭嘉靖旧制,但布局更繁缛、画意更潇洒,有些内外均密绘纹饰。官窑团龙纹较多,人物身材修长;民窑纹饰画意疏朗简约,多绘山石兰草、玉兔月华、岁寒三友、垂枝鸟花、三凤朝阳、攀枝娃娃等。在隆庆年间,不论官窑还是民窑,盘碗类器物常以蟠螭(螭虎)作为主题纹饰或边饰(图23),这一特点被张浦生先生归纳为“隆庆螭虎碗盘底趴”。

十、万历肩部锦地开光

万历帝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长达48年,处于晚明衰弱阶段。这一时期王公贵族极尽奢靡,这从瓷器的制造上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纹饰华丽繁缛,有的器物内外皆满饰图案,画面常显得拥挤杂乱。笔法上早期似嘉靖,有深浅阴阳之分;晚期简单草率。题材以龙凤、婴戏、花卉、人物故事为主,佛教题材逐渐取代道教题材。正面龙纹的龙嘴画得像猪嘴,凤纹的颈部则常出现细密的毛发,因此“龙现猪嘴凤长毛发”成为万历朝器物的特点。万历青花还有个特点是瓶罐的颈肩部或腹部常出现碎花地上开光(图24、图25),即“万历肩部锦地开光”。

十一、天启多有讽刺漫画

天启一朝仅有七年,也是明代多事之秋。朝廷内宦官魏忠贤结党营私、为非作歹,晚期又爆发农民大起义,内外交困,朝廷统治已是风雨飘摇。天启朝青花瓷绘也无多大建树,只是夸张的简笔写意画与万历的华丽繁缛形成鲜明对比。近年发现很多天启年间的民窑青花瓷片,画意很特别,估计是百姓以漫画方式抨击魏忠贤。魏忠贤是天启朝的宦官,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他善于攀附巴结,招降纳叛形成阉党,“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九千岁”,下有“五虎,十彪,十狗,四十孙”之辈。这帮人残害忠良、干尽坏事,激起天怨人怒,老百姓骂他们是“臭官”(图26)、“一台禽兽”(图27)以及“恶鬼”“无根之罪人”“横行霸道”等,这是民众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排遣心中的愤懑。

十二、晚明婴儿后头变大

明代青花婴戏图上的头部,越到晚期越大,这从成化到崇祯儿童头部的变化即可看出(图28、图29、图30、图31)。

十三、崇祯诗赋秋江孤叟

崇祯是明代最后一朝,这期间国势衰微、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御窑厂一度停烧,民窑则随意烧制,瓷器生产工艺水平明显低下。青花瓷器上出现“怀古诗赋”内容,瓷绘上常有“秋江孤叟”“长老望江”“秋江待渡”等颓废萧条的画面(图32),实在是朝势和民心的写照。崇祯时期有大量外销瓷,西方订货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为主,荷兰的国花郁金香也出现在中国的瓷器纹饰上,这就是“出口内销郁金香花”的原因。以涂抹技法绘成的人物衣裤有细碎花纹,这也是崇祯年的独有特征。如西厢记故事图笔筒(图33)上的女子就典型地体现了“人物衣袖细碎小花”。

十四、顺治青苔括号云霞

顺治朝处于清政权建立之初,各地战火尚未平息,正是百废待举之时,政府对官窑的生产还无暇顾及。虽然朝廷也曾下令景德镇官窑生产,但基本未能恢复,因此传世品署官窑款的极少,常见的多为民窑生产的日用品和供器,制作也欠精细。顺治和康熙时流行“象腿瓶”,也称“筒瓶”,多绘有博古、花鸟、山石芭蕉等图案,寓意为“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纹饰的基本绘法为双勾填色,勾勒线条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有人物的画面地上绘有细碎斑点,是为青苔,云彩画成括号状,名为“括号云”,又称“斑片云”,于是青苔和括号云就成了顺治青花的典型标记(图34)。崇祯年的笔筒有碎屑样的青苔,也有括号云,在鉴定时就要参考其他方面的特征,这说明青苔、括号云在崇祯年间就有,只不过顺治年间较普遍而已。

明清两代帝王大多崇信佛教,所以佛教的纹饰较为普遍,顺治年间的佛教故事题材尤多。顺治皇帝一心向佛,不留恋帝王生活,几欲出家为僧,被誉为“佛心天子”。一则顺治皇帝的出家偈广为流传: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有一国之君的提倡,顺治年间青花瓷上的佛教题材(图35)就很普遍了。

还有一个典型标志,那就是常见绘植物叶片配以山石,伴有题句“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之类。这种装饰从崇祯时即有,但顺治时较为普遍,文字或题于叶片旁,或留白题于叶片上(图36),可谓“佛心天子叶落天下”。

十五、康熙博古人物刀马

康熙一朝长达61年,这期间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经济全面繁荣景象,御窑厂在康熙十九年(1680)奉旨烧造御器,虽然此前也曾烧造官窑瓷器,但未能走上正轨,康熙十九年便成为分水岭。以前官窑生产的非正常状态,为民窑青花瓷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康熙二十年(1681),朝廷派官员到御窑厂督造,使康熙中后期的官窑青花瓷艺术达到高峰。青花纹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故事为主,还有传统纹样如牡丹、菊花等缠枝花纹,以及团龙、团凤、团鹤、团花,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

此时在纹饰的画法上有了创新,采用工笔画的分水法,渲染出浓淡深浅的效果,开创了“墨分五彩”的特色。康熙早期纹饰有顺治遗风,豪放粗犷与工丽精细并存,仍以平涂手法绘画,图案也相对比较呆板;康熙中期瓷绘受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等画家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康熙中期的青花瓷纹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出现以书法为装饰的长篇诗文辞赋;二是涌现大量刀马人物故事及清装人物的围猎场景。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体现,他在位期间,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收台湾、西征蒙古、北拒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崇尚科举,倡导“人才当义取”。康熙好学敏求、勤于政事、崇尚节约,他雄才大略、身先士卒,多次御驾亲征。在他的治理下,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发展,出现“康乾盛世”的繁荣。这一时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文学中的英雄人物和诗词歌赋跃然瓷上(图37—图39),实在是对英雄气概的褒扬、暗喻和尊崇。瓷画出现博古纹饰(图40),也反映了康熙崇尚文化的情结。联想到雍正年间出现较多的“英雄会”(图41)和“八方进宝”(图42),应该也是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赞颂。

十六、雍乾讲究一意一画

雍正朝是继康熙以后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制瓷工艺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纹饰上画风清秀典雅,构图疏朗、简洁清晰,笔法细腻传神,内容有八宝、八仙、花卉、梵文及各种吉祥纹样。龙凤图案仍沿袭康熙定制,人物纹线条纤弱柔和,人物身材修长、面目清秀。如雍正年青花小残碟(图43),直径仅7厘米,但画得十分精致,一幅“陶渊明赏菊图”跃然瓷上,虽为残片,但其笔法代表了雍正年间的高水平。雍正时民窑画龙有个典型的纹样,龙的头部及前半截身子画在盘心,后半部分则画在外壁,被称为“过墙龙”(图44)。为了方便记忆,笔者编了一句“盘底无釉过墙龙爬”。

乾隆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品种上都达到鼎盛。青花画法上既继承雍正的仿古风,又引进西洋绘画技术,工细新巧,讲究透视和立体感,创造了该朝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朝督陶官唐英对青花瓷的创新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唐英监烧的用来祭祀东岳的供器(图45)。乾隆帝爱舞文弄墨,常将自己写的诗词写在瓷器上,这也是乾隆朝的一个特色。

纵观雍正、乾隆两朝青花瓷上的绘画,大多主题突出、画面干净利落,因而得出“雍乾讲究一意一画”的经验之谈。

十七、嘉庆道光农耕桑麻

嘉庆朝是清代由盛至衰的开始。嘉庆官窑的风格大体沿袭乾隆,嘉庆早期青花器完全是乾隆风格的延续,由于经济衰落,制瓷业也逐渐走下坡,工艺简单化,画法缺少艺术趣味,趋向俚俗。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有些器物的勾莲纹中绘双勾填色的“喜”字,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清末,而且是越到后期写得越大。道光青花纹饰也有一个独特,那就是“无双谱”。《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绘者从汉代至宋代的1400多年间,挑选了40位广为称道的名人,如项羽、苏武、李白、司马迁等,绘成绣像并题诗文。由于这些人物事迹举世无双,故名“无双谱”(图46),即“无双人物道光入画”。道光青花纹饰总体来看,画面刻板呆滞,人物往往有形无神。究其原因是道光期间爆发了鸦片战争,国家元气大伤,社会动荡,制瓷业生产规模缩水,官民窑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幅下滑。嘉庆和道光都提倡农耕,力图以此充盈国力,因此青花瓷上出现农耕题材,为青花纹饰带来一抹亮色,如嘉庆和道光时期的瓷画缫丝、撒种、牧归(图47—图49)等。

道光朝以后为咸丰朝,张浦生先生的纹饰鉴定歌中没有提到。咸丰年间内忧外患,出现太平天国起义,还有英法等列强虎视眈眈。这一时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生产凋敝,景德镇的制瓷业本已一蹶不振,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又焚毁了御窑厂,此后基本停烧,所以咸丰年的传世品极少。纹饰大多沿袭前朝,内容平庸无新意,人物纹大多生硬呆板,人物面部的鼻骨高直隆起,“洋人鼻骨咸丰手法”就成为咸丰青花纹饰标志性的符号。因未能找到合适的图片,这句待补充的“纹饰鉴定歌”只能录以备考。

十八、同治光绪起色不大

同治时期皇帝年幼,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的颓败局势难以挽回。景德镇御窑厂生产更加萎缩,虽然同治五年(1866)重建官窑,但工艺水平低下、产品质量粗糙,纹饰已经图案化,了无生气,画意也很庸俗。官窑器的画工还算精致,但民窑器的画工却不敢恭维了(图50)。

光绪时期,御窑厂陆续为宫廷烧了一些较精美的瓷器,以仿古为主线,如仿康熙瓷的精品几可乱真。笔者所见光绪时期一对青花花鸟纹瓶(图51),两只小鸟画得活泼传神,底署“储秀宫制”,这当是官窑中的精品了。

总体来说,同治、光绪时期在纹饰上多承袭前朝,但画法更加简单化、程式化。青花大都图案化,且只有浓淡两个层次,显得呆板,“起色不大”大概指的就是这些。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只存在三年,但官窑一直在烧。期间成立陶瓷公司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上有所改进,终因时局混乱、经济拮据而归于失败。纹饰上仿前朝作品,画工上虽然很精细,但艺术上已缺少灵气和创造力,没什么特点可言,所以张浦生先生的纹饰鉴定歌没有提到宣统。这样看来,“宣统青花,不提也罢”。

猜你喜欢
民窑官窑青花瓷
铜官窑陶瓷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西夏官窑瓷器
纯净的青花瓷
此“官窑”非彼官窑
青花瓷
空中青花瓷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