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演变过程

2024-06-21 19:29高曦含高原虞吉海
华东经济管理 2024年6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碳中和

高曦含 高原 虞吉海

[摘 要:组织视角的研究将企业采取低碳转型的动因归纳为组织内部因素,而生态视角则关注生态与组织的互动,但对环境压力如何转化为企业内部动机的演化机理缺乏深入剖析。文章以钢铁行业四个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理念形成的过程为例,结合行业发展及政策演变,通过扎根法解释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观念形成的制度化过程。研究表明: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包括规制、规范和习惯化三个阶段;国家、行业和企业角色的主导作用是三个阶段的主要演化依据;制度化过程三阶段中,低碳行为的推行程度和低碳价值的内化程度各有不同。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多维度因素及其交互—低碳转型演化—转型结果”的作用路径。

关键词:低碳转型;制度理论;资源型企业;演变过程;扎根理论;碳中和;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X322;F42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24)06-0076-09 ]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of Low-Carbon Transition i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A Multi-Case Study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GAO Xihan,GAO Yuan,YU Jihai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Research from an organizational standpoint classifies the incentives for companies to implement low-carbon transitions as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factors. Conversely,the ecological viewpoint emphasiz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eco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 Nevertheless,there is a dearth of thorough examination regarding how environmental pressures are translated into internal corporate incentives via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This essay illustrate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ow-carbon transition concepts i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by examining the formation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concepts in four steel industry enterprises,integra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olicy evolution using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Findings: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low-carbon transition concepts i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consists of three stages:regulation,standardization,and habitualization. The predominant roles of the state,industry,and individual enterprises are fundamental factors driving the progression through these stages. Throughout these stages,the level of adoption of low-carbon practices and the depth of integration of low-carbon principles may differ significantly. This essay further elucidates the progres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Evolution of low-carbon transition—Outcomes of the transition" pathway.

Key words:low-carbon transition;institutional theory;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progression;grounded theory;carbon neutrality;multi-case study

一、引 言

随着全球气候急剧变化,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的必要保障。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双碳”目标。

钢铁企业属于集合各种生产要素,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的资源型企业,具有规模大、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且排放集中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钢铁行业从艰难起步、开放市场、深化改革直到一步步走向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是产业结构的改变,也使得法律规范、产品标准、质量意识和商业文化等制度、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资源型企业的低碳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市场化、动态性和内部驱动的绿色发展道路,需要经历几个重大阶段的演变。如何理解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演变过程?推动其不同阶段演变的主导角色有何不同?这是否又导致了演变阶段产生不同的特点和转型结果?均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

已有研究从组织和生态两个视角出发看待可持续转型[1]。组织视角将企业采取低碳转型的动因归纳为微观组织层面因素,而生态视角虽然关注宏观生态与组织的互动,却对环境压力如何转化为企业内部动机的演化机理缺乏深入剖析。制度理论视角能够更好地弥补两种视角的不足,不仅能很好地结合宏观和微观的理论视角,还有助于还原低碳转型从最初依靠强制政策推动到最后在组织内部实现合法化的演变过程。这将有利于回溯实践,以便人们思考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推动这一制度化过程[2]。本文立足于四家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及中国钢铁协会的行业数据,试图运用扎根理论还原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过程。一方面,能够整合组织理论的微观视角和生态理论的宏观视角;另一方面,将制度理论引入低碳领域,丰富了制度理论的理论适用背景,跟踪资源型企业低碳发展从被动到主动、从减量到创新的多阶段全过程并构建了模型,为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二、理论回顾

(一)低碳转型定义与理论视角回顾

“低碳转型”一词最早出现于低碳经济转型的定义中。低碳经济转型是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的表征过程,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特征[3],在人文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友好间寻求平衡[4]。综合来看,碳减排思想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一致[5]。因此,低碳转型就是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微观主体,通过增加节能减排的研发投入、转变技术路径、创新产品服务、提高能效等方式,助力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

目前,大量的资源型企业转型研究从组织视角出发,集中于钢铁企业的绿色转型[6-8],缺少低碳转型的实践案例研究。尽管低碳转型能够被归类于绿色转型的目标下,但低碳转型有其特殊性,“双碳”政策具有明确的度量,虽与绿色转型一样涉及产品在原材料、设计与技术、生产计划等多个阶段的转型改进[9-11],但其对碳排放结果的监管更加直接,对资源型高碳排放的钢铁行业约束力更强。资源密集型的钢铁企业在面对具体可量化、强约束、从根本上催生新业态的“双碳”目标时,其开始低碳化的应对过程,对既有文献中有关企业绿色转型研究的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低碳转型相关的理论视角分为组织视角和生态视角两种。在组织理论的视角下,组织有效性被视为企业采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首要动机[12-13],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资源丰富程度构成转型前因[6,14],自身禀赋更高的企业转型成功率更高。组织收益是企业的转型目的,通过低碳转型,企业得以确保自身在商业环境和生态环境下都能取得利润。在生态理论的视角下,企业是嵌入生态系统并为其平稳运行做出贡献的一个节点,而非独立决策单元。低碳转型不再是目标,而被视为在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寻求平衡的适应过程。当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企业所在的经济系统从生态系统中提取的资源不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排放的废物不超过生态系统的同化能力,最终满足可持续要求[15-16]。

(二)低碳转型与制度理论

在制度理论中,制度是指社会建构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性与约束力的信念和规范,它塑造了个体和组织在具体实践、价值信仰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导向和遵循[17-19],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碳排放相关问题。在低碳管理领域,多位研究者将制度理论作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低碳转型方面的问题。王丹丹(2015)构建了一个企业低碳管理模式,强调该模式的形成与企业在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中构建组织合法性的过程密切相关[20]。Andrews-Speed(2016)将能源领域看作社会技术制度的延伸,将制度理论引入低碳能源转型研究,旨在探讨能源领域的制度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演变[21]。同时,Villena和Dhanorkar(2020)运用制度理论,研究了供应商披露碳排放透明度的外部影响因素[22]。Wei(2021)同样以制度理论为基础,通过评估中国低碳城市的成就,考察了城市管理者进行改革的意愿和能力[23]。此外,Anwar等(2021)通过全球数据验证了国家碳定价政策中制度压力与自愿环境披露之间的关系,再次凸显了制度理论在碳排放研究领域的重要性[24]。

制度理论指出,组织的成长演变受到三种不同制度压力的影响[25-26]。首先是管制性制度压力,它源自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强制性措施,旨在确立秩序并强制执行制度要求。典型代表即法律法规,已有研究表明,这是企业朝更环保方向转变的主要动力[27],例如,国家制定的环境法律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违反则会受到强制处罚[28-29]。其次是规范性制度压力,这种压力是由规范机构制定的社会行为标准所施加的,通常涉及行业协会、供应链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等市场主体。组织必须符合这些规范才能在市场上取得合法地位。举例来说,商品因不符合绿色标准而被国外市场拒绝,这是规范性制度压力的体现[30]。在应对环保问题时,企业通常会根据竞争对手的行动来选择应对策略,而不是仅仅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或者仅仅依赖自身经验[31]。最后是认知性制度压力,这是一种无形的认知规范或文化,主要源自组织所处的文化环境,包括管理层的意识和企业文化等。

(三)文献评述

基于以上理论回顾,本文发现大部分研究仍从组织理论视角或者生态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企业进行低碳转型的动机与转变机制,但既有研究的局限在于仅界定了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主动或被动角色,没有还原现实中企业低碳转型从被动服从制度约束到主动采取创新研发的过程,对企业角色会发生动态演变的客观事实解释不清。另外,尽管有部分研究已经注意到制度理论,比如陈红和刘东霞(2018)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宏观环境政策、团队与组织创新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对企业低碳创新有促进作用[32]。Dhanda等(2022)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压力进行分类,有效回答了不同制度压力之间的区别[33]。但是,这些研究对于制度理论的应用仍然是笼统的,没有解析企业所嵌入的制度环境如何从强制性转变为主动性,未能从低碳转型实现过程的纵向阶段寻找和提炼递进关系。同时,上述研究多将企业作为制度压力的被动接受方,在各种制度的作用下采取应对行为以建立合法性,但本文认为在低碳转型的制度化三阶段中,企业并非完全被动,政府、行业与企业会在不同阶段扮演主导角色。

因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究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过程:首先,按照制度的内涵将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制度化过程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其次,运用制度理论分析国家、行业、企业层面在制度化过程三个不同阶段的主导角色差异;最后,就三个制度化阶段中制度要素发生的演变以及要素所发挥作用的变化进行阐述。

基于现有的文献,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研究主题上,以往研究主要从绿色转型视角出发,而本文立足于“双碳”背景下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为理解和建构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多阶段路径打下基础。其次,在研究理论上,本文通过将制度理论引入低碳转型领域,不仅有效区分了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过程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同时还探讨了不同阶段背后的制度要素和突出特点。最后,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结合制度化过程的动态视角,基于行业数据与四家代表性钢铁企业的纵向制度化案例来区分规制阶段、规范阶段和习惯化阶段,并构建了制度压力下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系统演化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用于从搜集和整理的资料中系统化地归纳理论模型,以解释某一问题现象[34]。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对分析资料进行编码,确定概念范畴,明晰故事线,并通过不断修订理论来达到理论的饱和状态。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采用三级编码,将搜集并初步整理的资料概念化和分类;通过系统化归纳,识别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因素及转型结果,深入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构建低碳转型的制度化演变过程模型。

(二)案例选择

由于研究问题是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因此案例选择需要遵循典型性原则[35],选取多个代表性样本可以显著减轻由于样本量不足而引起的统计误差和结论偏差。因此,本文挑选钢铁行业中四家代表性企业,分别是陕西钢铁集团、宝武钢铁集团、鞍山钢铁集团和酒泉钢铁集团。同时,综合考虑政策影响力、政策数量和政策针对性等方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协会,即中国钢铁协会作为研究对象。

陕西钢铁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振兴陕西钢铁产业而组建的大型钢铁集团,酒泉钢铁集团是我国西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黑色与有色并举的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这两家企业代表了地方钢铁企业的最高水平。宝山钢铁集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集团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这两家企业代表了我国钢铁行业的龙头水平。

中国钢铁协会成立于1999年1月,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由中国钢铁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为成员组成,包括陕西钢铁集团、世界排名第一的宝武钢铁集团等多家钢铁企业在内,在行业领域影响力极大,适合作为钢铁行业代表性的协会纳入研究中。

(三)数据搜集

本文采用多源数据,包括一手和二手资料的采集与整理。一手数据主要通过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形式,深入企业实地调研收集大量的一手访谈和观察数据。在初步整理一手资料后,进一步收集目标企业相关的二手资料,这些资料来自官方网站、电子数据资料库和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等,同时,还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上收集钢铁行业低碳相关政策文件、新闻报道和发展历程,剔除重复性资料,共收集10余万字的二手资料。这些官方资料对于补充和验证信息非常有价值,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信息的交叉验证,数据资料来源见表1所列。

(四)数据编码方法

本文采用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对案例研究的编码方法,分为三个关键阶段,包括数据清理、数据提炼、结论及验证[36]。在数据清理阶段,主要对质性文本资料进行清理和规范化处理,提取关键信息。在数据提炼阶段,对关键文本进行扎根编码,提取关键词和初始范畴,并通过反复对比初始范畴与基于理论的访谈清单,确保生成的主题是完整的。在结论及验证阶段,根据编码结果生成新的理论框架,并不断地将数据与生成的理论框架、新框架与现有理论相互比较,如果出现不符之处,将回到第一阶段,重复进行这三个过程。具体编码结果见表2所列。

四、案例分析及发现

(一)开放式编码

本文通过开放式编码对原始资料逐字逐句不断比对、甄选和提炼,提取重要原始资料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初始范畴。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到13个初始范畴。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得到的13个范畴聚类提取主范畴的过程。根据初始范畴的属性和内在关联性,共得到四个主范畴,分别为:根据制度施行主体、外界环境不同区分的制度压力;组织应对不同制度压力表现出的转型行为;通过施行制度压力驱动组织采取不同行为的主导角色;组织面对不同制度压力应对后实现的转型绩效。通过主轴编码,得到的主范畴及对应初始范畴,见表3所列。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在开放式和主轴编码基础上,将主范畴系统地凝练在不同关系结构上,整合其范畴的演化关系、主范畴关系结构,具体见表4所列。结合案例企业各项管理实践的时序演进,以及扎根理论编码识别各项范畴间的关系结构,本文总结了企业低碳转型制度化的规制阶段、规范阶段、习惯化阶段三阶段路径。不同阶段分别受到政府、行业和企业角色的主导,并通过制度压力形成相应转型行为,以实现特定转型绩效。

(四)案例讨论

1. 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过程

根据扎根理论编码的关系结构,本文绘制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制度化过程的全路径演化脉络,将制度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低碳转型的规制阶段由国家政府部门进行强制主导。在这个阶段,我国钢铁行业也开始面临碳减排转型的初期要求。这些要求是通过强制的政策颁布的,而政策法规的约束和监管方式相对单一且以结果为导向,主要以碳排放量作为直接审查指标。这迫使传统的钢铁企业在短时间内被动应对,采取简单粗放的减产措施以尽可能满足能耗指标。在减碳政策要求下,企业不被允许过量增设高炉,并有专门部门严格监管,一旦超标将面临处罚。同时,企业尚未积累好新技术能力,如需更多排放指标则要高成本购买。因此,只能暂时以降低产量和产品多元化为代价,换取低碳排放与环境改善。此阶段企业面临严格的资源制约,在政策的强制性制度压力下,满足环境目标而牺牲经济目标。

低碳转型的规范阶段由行业主体进行主导。随着政策与法规体系的导向日渐明晰,行业主体开始继承规制阶段政府政策的转型引导,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与影响作用。首先,行业协会既是从业者联合组织,与政府有较强的连接,是最适合延续政策强制要求而进一步助力企业落实低碳转型发展的行业实体。一方面,行业协会能够通过合法性审查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通过行业指导意见和低碳技术联合研发组织等帮助企业理解和建立低碳化生产的必备能力。其次,在行业协会引导下,同行企业纷纷开启转型,“低碳钢”等新产品上市并收到合法性支持以及客户偏好,低效钢材在竞争中被逐步淘汰,对行业内企业造成模仿性压力,企业紧跟行业技术趋势,生产节能降耗型低碳钢材产品,从而在低碳钢材新赛道上收获可观利润。通过以上规范性机制,行业意见和行业竞争中出现适应新环境的市场指导与竞争业态,推动企业提升主动性,以创新研发突破低碳技术路线的瓶颈。因此,规范阶段的目标以经济绩效为主,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在此阶段由于收益增长和竞争优势的确立,企业转型的主动性有所提升。

低碳转型的习惯化阶段由企业进行主导。在规制与规范阶段分别通过强制约束与市场力量的推动,促使企业进行一系列转变与创新后,低碳转型进入习惯化阶段,主要特征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角色变化。通过建立一套以低碳发展为战略导向的路径规划,在低碳目标管理、建立低碳技术路线、争取低碳新市场份额等过程中,企业已经潜移默化地形成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的组织管理与企业文化。在惯例与文化的影响下,增设一系列内部制度规则,将低碳可持续价值内化为组织长期发展导向,保证低碳转型的有序推进和逐步深化。这一阶段企业聚焦发展目标,即在兼顾环境与经济目标的基础上,考虑长期战略实施,继续向集约、高效、低碳、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转型,进而重塑资源型企业形象。

2. 低碳转型制度化过程的三阶段特征比较

在内化程度与践行程度方面,从规制阶段到规范阶段再到企业内部的习惯化阶段,低碳转型的价值内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实践推广的程度越来越低,背后的原因分别来自低碳概念模糊性(ambiguity)增强以及低碳压力强制性(coercive pressure)减弱所导致的内外部压力变化。低碳转型三阶段转化演变特征如图2所示。

不同阶段,低碳概念模糊性的渐次增加导致价值内化程度的加强。模糊性意味着低碳概念在推广过程中包含的内容是否具体,它允许企业在接受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26]。在规制阶段,低碳压力被直接定义为减排量的多少,具体到数值的强制性压力,使得低碳概念无法包含其他更多的意义。在市场环境下的规制阶段,低碳概念被塑造成市场竞争下的企业逐利行为,允许企业通过低碳实践追求经济价值。在企业习惯化阶段,低碳概念进一步内化为包括企业绿色形象、针对低碳的制度改革和绿色创新等一系列低碳实践,企业有更高的能动性去赋予低碳概念更多的意义,从而使低碳的价值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不同阶段,低碳压力强制性的渐次递减导致了实践推广能力的减弱。规制阶段发生在社会、国家等通用环境中,低碳压力的强制性很高,因此,企业采取低碳实践的可能性更高,低碳实践推广的范围更广。随着低碳转型进入规范阶段,规范化的制度压力强度变低,企业受到的约束和强制程度变低。习惯化阶段企业凭借企业认知和习惯化的路径依赖进行低碳实践,对低碳行为的强制性最低,同时,实践推广的范围只限于企业内部。

钢铁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三阶段可以从制度压力来源、制度压力内涵、企业回应行为、作用机制和转型绩效五个方面进行区分和比较,具体见表5所列。

在规制阶段,政策法规等制度压力来源于外部社会领域,即企业所处于的通用环境[37]。政府通过立法、政策来强制企业行为,企业会采取如节能降耗等强有力的减排手段作为回应,以实现环保目标为第一要义。进入规范阶段,市场领域的协会与竞争者成为推动企业深化转型的主要动力来源,行业关于新技术和创新的交流推广意见会对企业研发创新产生规范性影响,竞争对手对于新技术的采用也会通过模仿性动机催生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区别于第一阶段低碳实践的被动采用,规范阶段的作用是通过市场力量传递低碳转型的价值,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理解并认可低碳转型的价值。最终,当企业将低碳转型内化为经营目标和价值认同,即进入了习惯化阶段。在自身战略导向的习惯化驱动下,企业继续追求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平衡,致力于长远的发展目标,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文化和战略路线的打造。通过三个阶段的演进,企业完全内化了低碳转型的价值,低碳实践不断深入,转型行为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起演变,从而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了以钢铁行业企业为代表的资源密集型企业低碳转型的三个阶段并构建模型。案例企业从简单降产到技术研发再到内部管理制度塑造,逐步深化低碳转型理念,改变企业转型行为,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企业与环境互动共同演变的低碳制度化过程。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低碳转型的规制阶段、规范阶段和习惯化阶段。规制阶段依靠强制约束力和奖惩机制促使钢铁企业快速满足环保目标;规范阶段通过行业协会和同行竞争者在行业内形成新技术路线的供需环境,鼓励低碳钢材市场的建立;习惯化阶段依靠企业文化和制度机制的建立,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商业模式。由此,低碳发展在钢铁行业中的规制、规范、习惯化三个阶段制度化过程得以实现。

二是三个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并进行演化的逻辑是制度化演变过程中角色的适应性变化,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影响在不同阶段相继发挥主导作用。在规制阶段,国家扮演着强制性的主导角色;在规范阶段,行业协会通过制定低碳规范主导制度演变;在习惯化阶段,当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为企业在新制度环境下带来收益时,企业产生了将这一模式习惯化并持续推进的动机,进而成为习惯化阶段的主导角色。

三是制度化过程三阶段中,低碳行为的推行程度和低碳价值的内化程度各有不同,这和每个阶段的制度压力强制性和低碳概念的模糊程度有关。规制阶段低碳实践推行程度最高,因为规制阶段的主导角色是国家,其拥有最强的政策强制力,但其低碳价值内化程度最低,因为此时低碳概念被简单地解释为“排放量”并依此进行度量。反之,习惯化阶段低碳价值内化程度最高,但是实践推行程度最低。

(二)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在理论方面,本文有以下几点贡献:①从制度观点拓展了资源型企业向低碳转型的多阶段路径研究,将组织和生态两个理论视角融合在一起。传统上,研究低碳转型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因素,如技术、管理等,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②强调了制度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企业的低碳转型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制约;③分析并诠释了低碳转型制度化阶段之间逐渐演变的关系,阐释了各阶段的突出特征和背后机理,为“双碳”政策和法规下如何从政策规制到主动转型的制度化过程提供了针对性的理论框架;④通过对钢铁行业协会政策发展及其代表性企业案例进行扎根研究,研究突出了传统资源型行业在低碳转型中存在的独特挑战,丰富了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在管理启示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企业低碳转型初期存在以经济效益置换环境效益的利益损失阶段,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经济利益和环境责任之间进行权衡,其自身主动性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角色至关重要。除了制定政策和法规外,政府还应该提供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主动采取低碳转型举措,例如,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政策等方式来促进企业投资低碳技术和基础设施。

其次,稳定可持续的低碳发展需要社会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除了企业和政府外,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也应积极参与低碳转型中。行业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将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从而推动低碳转型的进程。同时,市场对于低碳产品的价值认知也对低碳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宣传活动可以帮助提高低碳意识,并鼓励高价值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

最后,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应以组织战略与企业文化塑造为核心,与单一或割裂的技术路径和产品线相比,全面形成低碳生态有助于企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成长。企业领导者应该积极倡导低碳理念,并将其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业务运营中。同时,员工的参与和支持也至关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对低碳转型的认同感和积极性,从而推动组织文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ENNINGS P D,ZANDBERGEN P A.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1015-1052.

[2]SCOTT W R,MEYER J M.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and Organizations: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dividualism[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4]林伯强.中国低碳转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6]钟榴,郑建国.基于社会资本的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4):30-35.

[7]吴军.环境约束下中国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收敛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11):17-27.

[8]LI S,JAYARAMAN V,PAULRAJ A,et al.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Role of Green Supply Chain Processes and Green Product Design in the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6,54(7):2136-2151.

[9]KRIKKE H,BLOEMHOF-RUWAARD J,VAN WASSENHOVE L N. Concurrent Product and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Design with an Application to Refrigera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3,41(16):3689-3719.

[10]CHEN A J W,BOUDREAU M C,WATSON R 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System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10(3):186-201.

[11]NARASIMHAN R,SCHOENHERR T. The Effects of Integrated Supply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Relative Competitive Quality Advan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50(4):1185-1201.

[12]MARCH J G,SIMON H A.Organizations[M]. New York:Wiley,1958.

[13]THOMPSON J D. Organizations in Action[M]. New York:McGraw-Hill,1967.

[14]LEONIDOU L C,CHRISTODOULIDES P,KYRGIDOU L P,et al. Internal Drivers and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Small Firm Green Business Strategy: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ternal For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7,140:585-606.

[15]SCHMIDHEINY S. Changing Course:A Global Business Perspective on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M]. Cambridge:MIT Press,1992.

[16]BROWN L R. State of the World 1994:A World Watch Institute Report on Progress Toward a Sustainable Society[M]. New York:Norton,1994.

[17]DOUGLAS M. How Institutions Think[M]. 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6.

[18]THORNTON P H,OCASIO W. Institutional Logics and the Historical Contingency of Power in Organizations:Executive Succession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Publishing Industry, 1958-1990[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5(3):801-843.

[19]彭长桂,吕源.制度如何选择:谷歌与苹果案例的话语分析[J].管理世界,2016(2):149-169.

[20]王丹丹.基于组织合法性的企业低碳管理模式构建——对丹佛斯、通用和日立模式的跨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8):82-88.

[21]ANDREWS-SPEED P. Applying Institutional Theory to the Low-carbon Energy Transition[J]. Energy Research & Social Science,2016,13:216-225.

[22]VILLENA V H,DHANORKAR S. How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Elicit Carbon Transparenc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20,66(6):697-734.

[23]WEI Q. Do Urban Carbon Reduction Practices Under China'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Go Beyond “Low-hanging Frui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uangzhou[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21,64(6):978-998.

[24]ANWAR M,RAHMAN S,KABIR M N. Does National Carbon Pricing Policy Affect Voluntary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A Global Evidence[J].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tudies,2021,23:211-244.

[25]SCOTT W 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1.

[26]SCOTT W 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Ideas,Interests,and Identities[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3.

[27]JENNINGS P D,ZANDBERGEN P A.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1015-1052.

[28]ZHU Q,DOU Y,SARKIS J. A Portfolio-based Analysis for Green Supplier Management Using the 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0,15(4):306-319.

[29]DOU Y,ZHU Q,SARKIS J. Evaluating Green Supplier Development Programs with a  Grey-analytical Network Process-based Methodology[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4,233(2):420-431.

[30]DHULL S,NARWAL M. Drivers and Barriers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daptation:A State-of-Art Review[J]. Uncert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6,4(1):61-76.

[31]ROY M J,VEZINA 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s a Basis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J].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2001,8(4):339-347.

[32]陈红,刘东霞.资源型企业低碳创新行为驱动研究——基于涉煤企业的多案例扎根分析[J].软科学,2018,32(8):63-67,97.

[33]DHANDA K K,SARKIS J,DHAVALE D G. Institutional and Stakeholder Effects on Carbon Mitigation Strategie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22,31(3):782-795.

[34]GLASER B,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

[35]毛基业,李晓燕.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10(2):106-113,140.

[36]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37]DAFT R 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M]. Stamford:Cengage Learning,2015.

[责任编辑:陶继华]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碳中和
哥本哈根有望成为首个“碳中和”首都
碳中和背景下德夯旅游景区低碳发展和建设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阿里巴巴品牌构建研究
分析低碳经济时代转变的农业经济发展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