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2024-06-21 02:38:25周冲
高考·下 2024年4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改核心素养

周冲

摘 要: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根据核心素养的内容对教学策略加以完善。为此,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观察,并适当整理了历史核心素养的相关资料,从中得到了一些理论性认识。在总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思考了在新课改下有效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原则以及策略,以期逐步推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这一要求,课程标准强调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育人目标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是集中反映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能力与品质。由此可见,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可以得到优化,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科特点不断探索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1]。

一、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在新课改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这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一,教学重点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教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活动的重点很多时候仍然偏向基础知识的建构。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高考仍然是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以应试理念的影响仍然深刻。受此影响,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尽管这样的方法有自身的价值,但很难真正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二,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一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调整。教师仍然牢牢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受此影响,“满堂灌”的现象在历史课程中是屡见不鲜的。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但由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学生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并且会对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阻碍[2]。

第三,历史教学的活动形式比较单调。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以语言讲解为主要手段的讲授式教学是教师比较常用的。尽管教师的详细讲解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但由于缺少情境化、体验式等其他形式的历史学习活动,所以容易使学生感到历史学习比较枯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这同样会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四,核心素养培养过程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历史学习内容以及空间过多集中在课堂中,缺少知识的迁移应用以及拓展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容易出现局限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评价环节需要完善。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评价环节往往比较简略。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了简单的点评。受此影响,教师有时无法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活动的低效。

二、新课改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以恰当的原则作为指导[3]。

第一,整体性。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立足于整体视角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流程环环相扣,保障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所以它并非一种单一的品质,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基于此,教师要在整体性原则的引领下思考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第二,主体性。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就是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无论采用任何方法,都需要将学生摆在中心位置,密切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策略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同时,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在主体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第三,科学性。这一原则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要与学科特点相符。为此,教师要保障教学内容的真实准确,避免为学生提供未经考证的历史学习资料,以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二是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

第四,动态性。顾名思义,这一原则强调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作出动态性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及时适应学生新的学习需要,保障教学有效性。

三、新课改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着眼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整体性的根本目标。为了完成这项系统性的任务,教师需要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分解到每一课的教学中。为此,在日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核心素养视角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以此来为教学活动提供清晰的出发点以及归宿。在目标的引领下,可以使核心素养培养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4]。

比如,教学《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文时,为了保障核心素养培养过程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着眼于教学内容,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第一,时空观念目标:引导学生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第二,唯物史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使用,工商业发展等相关事实,并鼓励学生分析经济发展和变法运动之间的关联,使学生了解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第三,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目标: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让学生对商鞅变法以及其他变法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变法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四,家国情怀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思想智慧以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上述目标可以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反映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所以能够为核心素养培养过程指明方向。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认知规律来看,学生学习状态的活跃程度与核心素养发展效果是息息相关的。通常来讲,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时,更有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这一特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学生学习体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

比如,教学《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教师可以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选择与新航路开辟有关的视频片段,以此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部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对大量的史料进行了考证,并且融合了音乐、图片、动画模拟等多种不同的元素,所以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在多媒体资源的播放中,学生被这种全球共同发展的情境氛围深深吸引,并主动参与到视频内容的观察和课本知识的主动学习中。同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纪录片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真实的历史资料,并且从时空角度解释了新航路开辟的时间以及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能力的发展。

(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自主探究

为了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落实,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不难理解,核心素养并非具体的知识或者技能,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很难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在主体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且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参与度,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同样在《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中,为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对探究过程加以启发。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哪些因素促进了新航路开辟的进程?2.新航路开辟具备了哪些有利的条件?3.新航路开辟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的结果如何?4.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和西欧的新航路开辟相比,我国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运动有怎样的区别与相似之处?学生可以结合问题以及相关的资料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并且可以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有效实现历史学习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且其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的发展。

(四)丰富课堂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之一[5]。所以为了切实推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需要对课堂活动形式加以完善,设计更加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并使学生不同层面的历史素养得到锻炼,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以下两种形式的课堂活动:第一,课堂辩论活动。历史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对于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人们的看法有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地筛选资料,以此来提炼自己需要的证据。这可以使学生的资料收集、历史解释、历史表达等能力得到锻炼。第二,角色扮演活动。利用这种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尝试再现历史场景,并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进行思考。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内容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五)组织生活实践,深化学习感悟

尽管历史课程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内容,但这门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感悟,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教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时,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仅仅依靠课内时间以及辅助性资料,学生很难对这部分内容产生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资料收集,并且要对周围生活进行观察,分析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此外,从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发展[6]。

(六)完善评价机制,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同样是影响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育人要求,所以教师也应对评价环节加以完善,进一步实现教学活动的提质增效。

首先,教师在评价环节中不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观察了解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而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教师可以从学生视角了解其学习情况。其次,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内容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内容,避免仅仅关注学生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完成评价后,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加以改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为最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育人目标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并不断对教学过程加以优化,逐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燕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求知导刊,2023(24):80-82.

[2]黄志强.核心素养下构建高中历史生本课堂初探[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7):79-80.

[3]何银花.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解析[J].科技资讯,2021,19(25):107-109.

[4]顾小燕.核心素养下如何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新课程,2021(18):200.

[5]陈维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探[J].学周刊,2021,23(23):55-56.

[6]王玉连.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渊(小学版),2020(6):975.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新课改核心素养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38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09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