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创新

2024-06-20 19:37曾群锋
高教学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探索课程思政创新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已从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因此,对高校专业课教学有更高的要求。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学科,工程摩擦学是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为充分发挥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功能与育人优势,达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目的,深入挖掘提炼摩擦学知识体系中的摩擦学基本原理与思政建设深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以摩擦学基本原理作为主线,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内容,适时地将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爱国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摩擦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向学生传递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团队合作、诚信道德等价值理念,在接受摩擦学知识的同时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文构建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融合、深化内涵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工程摩擦学教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新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摩擦学;教学;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81-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changed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as high requirements. Tribology studies the behaviors of friction, wear and lubrication between interacting surfaces in relative motion and its control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ribology is a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order to pla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and educational advantages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ib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ribology knowledge system are deeply explored and refin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ibology are taken as the lin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expanded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the scientific spirit, the spirit of struggle,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an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ribology knowledge to students timel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the values such as patriotism, responsibility, teamwork, integrity and ethics are conveyed to th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receive Tribology knowledge, the students are guided by correct values, and strive to train them into new people who take on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 this paper, a teaching model of clos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constructed, and a new approach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 teaching is explored.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ineering Tribology; teaching; exploration; innovation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以及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又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与技术。工程摩擦学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为学生将来从事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打下坚实的摩擦学基础。摩擦学知识体系涉及领域广泛,是开展课程思政讨论和教学设计活动的良好资源平台[1]。因此,在摩擦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创新,挖掘思政培养人才价值和精神内涵,提升该课程对学生的引导价值与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地位,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等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

在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并实践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深化内涵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我国摩擦学研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课堂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合格人才。因而,课程思政在工程摩擦学教学中的应用势在必行,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一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拓展对工程摩擦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从专业思政课程走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转变,给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也面临着如何将摩擦学特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难题[2-3]。

(一)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新工科是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凝聚更多共识,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多样化探索,以统筹内外资源为途径支持新工科建设。高校的立身之本是要立德树人,将其作为中心环节,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思政教育。改变过去的课堂育人局面,专业课不仅要传授专业的知识,还应肩负思政教育的重任,帮助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实践和科学理论进行结合,促进新工科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培养成新时代下我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显示了党中央为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反映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即从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课程思政在多学科课堂专业教学中进行呈现,与摩擦学知识、我国摩擦学发展成果与国情以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进行结合,以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接受到更多的思政教育,有利于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有效挖掘课程的思政功能,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为工程摩擦学课程的教学引入思政教育功能,使得摩擦学具备思政教育属性。工程摩擦学是工科专业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占有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强化顶层设计,内容不断充实融入思政元素,赋予该课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功能,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教学理念为引领,强化摩擦学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功效,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敬业、诚信修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发展规律、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塑造品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融合、深化内涵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摩擦学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特点的课程思政功能。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达·芬奇开始系统研究摩擦现象。20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摩擦学学科,此后科学家们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取得出色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在摩擦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超滑研究以及未来产业已经走在国际前列,这些离不开我国具有优秀科研素养和品质的摩擦学工作者。其中包括,如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清华大学温诗铸院士、雒建斌院士及郑泉水院士,装甲兵学院徐滨士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鸿辛院士及刘维民院士,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薛群基院士、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中国矿业大学葛世荣院士、吉林大学任露泉院士等。我国现代摩擦学的发展充满了艰辛,把这些摩擦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等融入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中。

二  教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在探索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尝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高度、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挖掘的宽度和课堂教学与学科前沿相融合的深度。以适应于学生发展,拓宽专业基础,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为前提,着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主动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需要阐述以下内容:一是要对摩擦学基本原理与具体的内容进行阐述。二是摩擦学理论及其在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摩擦学性能改善等方面的应用。摩擦学课程思政的载体是摩擦学理论及应用,所涉及的知识选择由摩擦学教学内容进行确定。摩擦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杰出摩擦学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提高学生对摩擦学学科的兴趣,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优良品质,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定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使命感。重温科学经典,学习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科学风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潜力,培养学生科学品格,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4]。

(一)  课堂教学:了解我国摩擦学进展 推动传承创新发展

60多年来,我国在摩擦学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我国优秀摩擦学工作者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不仅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也形成了摩擦学领域独特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这里选取一些典型代表摩擦学前辈和同行的重要贡献以及在摩擦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等,仅供学生了解。

谢友柏院士提出了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并开展了工业应用,取得丰硕的理论创新及应用实践成果。他常说做科学研究一定要踏踏实实,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一方面可以用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热情去做研究,但是一定要冷静地尊重事实、尊重客观。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后一公里,在这最后一公里,我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尊崇科学规律办事,更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5]。温诗铸院士提出了以数值解为基础的弹流润滑理论,建立了工程中弹流润滑问题的设计方法和普适性高的润滑方程;提出了弹流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之间转化的关系及状态判别准则。他说,求知而知之,知之而又不知,再求知,周而复始,致知之道也。奋发有为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再登高峰。创新者最大的核心素养不是智商,而是内在驱动力、好奇心等,能够顺应,甚至预见时代的发展,对探索充满激情。党鸿辛院士建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空间润滑材料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在一本出版书籍初编稿中写下这样的新世纪寄语:“我毕生坎坷,无所建树,夕阳恨晚,仅寄厚望于青年。一是要有探究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毕生的精力聚焦到生长点上去,总会在科学技术上有所作为的;二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要相信每一个人都有长处,不要拿自己所长去衡量别人之短,这样才能做到相互尊重[6]”。徐滨士院士研发了等离子喷涂修复坦克零件的设备并实现坦克重要磨损零件的高质量修复以及装备摩擦零件表面纳米颗粒复合延寿等技术。首次在我国提出“再制造”概念,主持创建了装备再制造学科。他说,搞科技研究工作,关键是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选择。一旦确定了方向、选准了课题,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一步一个台阶地前进,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如一、循序渐进地坚持对一个领域探索,才可能取得对这个领域较深刻的理解,把认识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去,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薛群基院士在空间润滑材料、海洋环境用特种润滑与防污降噪涂层以及节能型润滑添加剂等在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了关键的润滑技术,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国际先进行列[7]。他说,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是支撑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原创的工作必须从基础开始,不要只看论文的多少,加减影响因子,重要的是形成创新的科学思想和领先的前沿技术。雒建斌院士提出了分子膜润滑的物理模型, 建立了薄膜润滑理论,发现了新的液体超滑体系,建立了基于摩擦诱导化学反应、流体动压效应、双电层效应和水合效应耦合作用的超滑模型。他强调,“个人应当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融入波澜壮阔的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刘维民院士建立了空间润滑研究平台,提出了滑动和关节轴承润滑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他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润滑材料研究和创新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接续不断地努力。我们应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做科学研究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做国际前沿的科学研究,在某一领域拥有国际话语权;立地就是要解决国家的技术需求,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严新平院士建立了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方法,创新了摩擦学、动力学、性能参数和轴功率的“四法结合”的船舶动力设备磨损监测技术,发明了“船载、机务中心、诊断中心”的船舶动力设备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系统。他说,人生有三个词特别重要,第一是规划,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有家国情怀,要立志为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去努力,去作贡献,特别是从年轻的时候就要有这种志向,一个人的规划如果无法跟集体、行业、国家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是很难真正实现的;第二是勤奋,一定要努力,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取得工作的成果,获得社会的尊重;第三是坚守,要耐得住寂寞,不要随波逐流,他觉得这个很重要[8]。郑泉水院士创建了完整的本构方程张量函数理论,建立了细观力学郑-杜模型,开创了结构超滑理论与应用技术。他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游戏,能够满足越来越大的好奇心,经过重重闯关后取得一定成就时,是非常开心、甚至激动不已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有信心,要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条件、空间和时间。

(二)  课堂教学:摩擦学基本原理与发展前沿的融合

摩擦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化学、机械和材料等学科,在注意重视传统学科和系统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关注学科发展。将学科前沿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可使思政教育功能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摩擦学知识体系和培养工程的思维。应清晰地对摩擦学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摩擦学基本原理以及摩擦学前沿如纳米摩擦学、仿生摩擦学、绿色摩擦学和超滑等进行表达。

(三)  课中讲座:了解课题组发展历程,总结思考团队研究工作

选修工程摩擦学的学生,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大多与摩擦学相关。因此,让学生文献调研自己所在课题组或学院在摩擦学及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与发展历程,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相关的摩擦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在文献调研、研究工作总结等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分析学生所作报告内容细节,将学生所作报告中的研究工作进行点评分析。思政教学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  课后延伸阅读视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案例教学及企业参观)

摩擦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验性较强的课程,此课程在常规试验的基础上,还安排学生进企业参观,了解摩擦学相关的零部件、工况条件以及零部件在服役中的摩擦学性能。参观结束后,学生需要提交一份分析调查报告。通过身临其境及现场交流,让学生了解摩擦学在装备零部件应用中的情况,以此来增加学生对摩擦学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并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9]。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思政教育话语进行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寻找课堂之外的资源,讲事实、生动地进行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追求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具体化,探索出一条适合其教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新途径。

三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走向,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探索工程摩擦学课程思政时,首先,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历史,顺应学科发展的方向,并利用课程思政的途径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的摩擦学人才,把他们打造成服务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我们必须及时适应形势,转变观念,推动摩擦学教学的变革与发展,使摩擦学教学与时俱进,使摩擦学教学和学习的个性化成为可能,培养出更多在现代高端装备的设计、研发及应用中能熟练运用摩擦学知识和分析方法的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温道胜,王守仁,夏佃秀,等.面向新工科的工程摩擦学技术及应用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5):261-264.

[2] 万均,李玲玲,邓晓燕,等.一流专业背景下环境监测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2,8(15):31-33.

[3] 陈榕,周璐,郝冬雪,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24):172-175.

[4] 曾群锋,董光能.工程摩擦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求知导刊,2016(21):129.

[5] 谢友柏院士的教育与科研人生[EB/OL].https://www.kepuchina.cn/person/jcrs/201810/t20181018_755253.shtml.

[6] 党鸿辛:“两弹一星”功臣[EB/OL].https://news.henu.edu.cn/info/1234/100197.htm.

[7] 薛群基:行走在摩擦学的高原之巅[EB/OL].https://www.kjxww.cn/57167.html.

[8] 严新平:坚守初心“献智”水运[EB/OL].https://www.sohu.com/a/359705012_100020595.

[9] 曾群锋,董光能,陈通,等.大数据时代下摩擦学教学的思考与启示[J].求知导刊,2017(3):122-123.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热冲压成型用AlSiN涂层/WSN涂层体系高温超低摩擦行为的机理及调控”(2022JM-251)

作者简介:曾群锋(1978-),男,汉族,江西抚州人,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摩擦学。

猜你喜欢
探索课程思政创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