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媒体传播促进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2024-06-20 07:14:00郭伟潘娜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郭伟 潘娜

※ 投稿时间:2023-11-16

项目来源: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S23096);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22C002);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2009)

作者简介:郭  伟(1983-),男,福建福安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潘  娜(1988-),女,浙江青田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百年辉煌成就是历史自信的源头,也是当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大学生应当丰富历史认知,提升历史信念,形成历史自觉,才能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近年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取得系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遇到新的发展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到教育模式差异、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各种思潮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其开展和实际效果。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全媒体传播融合的途径,旨在充分发挥全媒体传播的优势,提升主体效能,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互补;助力当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成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历史自信;全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4)02-0018-06

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党在新征程中创造新辉煌的精神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2]大学生要勇立时代潮头有所作为,应当坚定历史自信,从党史中汲取真理智慧和精神力量。当前,全媒体深度融合,正在引发舆论生态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时代化方向。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嵌入多元共存的传媒生态中,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传播,使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赢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胜利,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与价值意蕴

(一)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2]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并为之不懈奋斗所取得的成就亦是当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党的历史自信的底气来源。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1921年,从嘉兴南湖启航,老一辈革命家带领劳苦大众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翻身解放做主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日益富足,求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摆脱了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绝对贫困,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不断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是向往。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得到了人民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展现“为民族谋复兴”的信心与实力,就是党的历史自信的底气来源。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成立之初就担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品格铸就了中国精神,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积贫积弱导致的“精神上被动”的困境,增强了民族复兴的信心。在长达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方向,以华夏历史为镜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以系统的战略思维,科学的发展布局,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让中华民族重新以自信的东方大国姿态屹立世界之林,让世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力。

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崇高理想为指引,并为之不懈奋斗,就是党的历史自信的底气来源。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与执行,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秉承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科学把握世界局势,把构建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作为党的政治路线的逻辑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价值追求和历史担当。百年党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断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也是一部推动世界格局积极发展的历史。以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为逻辑起点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繁荣稳定的新局面,也推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倡议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一同发展,共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为建设国际格局新秩序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意蕴

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也是我们认识自身、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大学生心中就会增添许多正能量”[4]。

坚定历史自信,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个政党及其接班人只有对自己走过的路具有充分的自信,才能开辟好新的道路,在将来的道路上更加行稳致远。当代大学生恰逢“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与时代同行,见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百年党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历史。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和经验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大学生看清楚过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将来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有利于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及未来走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成为党的接班人。

坚定历史自信,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守正创新、提升本领,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青年强,则国强。加强时代新人的历史自信,事关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必须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也要充分认识到实现伟大复兴具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检视党的奋斗历程,形成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总结。当代大学生也应坚定历史自信、树立大历史观,在把握当前时代现实及其历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漫长的历史视角中去审视过去到当下的演变;站在广阔的空间视野去把握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浪潮中去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总结历史经验,抓住历史机遇,汲取历史智慧,进而用以指导实践,不断学习本领、提高才能、磨炼意志、锤炼品格。

坚定历史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涵养高尚品格、增强个人修养,做到自我实现。百年党史中蕴含了无数英模可歌可泣的事迹,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矢志求索的崇高精神在过去引领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未来也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涵养高尚品格提升道德境界。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坚定历史自信,是大学生进行精神洗礼、思想熏陶、价值形塑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忠实践行者和接续创造者,不断培养他们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求真务实、拼搏争先的品格,勇往直前、埋头实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使大学生成为胸怀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时代新人。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现实境遇

当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坚持问题导向,正确认识、精准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

新媒体平台生活化、情绪化、个性化的传播形式更吸引人,也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和学习习惯。思想政治教育从未停下过教育模式创新的脚步,虽然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模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占据着主流地位,但要实现与学生“同频共振”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从教育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比较重视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更加强调逻辑体系和表达规则的严密,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转化不足,模式化的话语框架影响了信息的生动性,削弱了大学生对教育的内容的理解和内化。规训式的话语形式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大学生所熟悉和易于接受的大众话语体系之间的落差,阻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效果和认知程度[5]。从教育过程来看,课程设置较为刻板,教学形式相对固化,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研讨时效的滞后,使得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现实需求有时存在脱节。从教育主体地位来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双主体”有效互动不足,教育者欠缺足够的对象观照和现实关怀,对教育对象的观点表达、情感认同不够重视,这种教育话语疏离感在信息化的今天尤为凸显[6]。尽管理论灌输模式能够准确有效地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与大学生的现实语境难以耦合,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扩展受到限制,教育成效被削弱。

(二)网络传播领域泛娱乐化冲淡党史认知政治性

当前,泛娱乐化思潮披着“大众化”“时尚化”外衣,在网络大众传播领域愈演愈烈。一方面,“颜值即正义”“流量即王牌”等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舆论焦点错位的言论甚嚣尘上。它们寄生于各类网络社群圈层,通过多维度、多领域、多层次的渗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带来的娱乐快感中,同时不自觉地持续接受娱乐资本潜在的价值诱导与规训;出现了审美感官化、生活“非政治化”、价值追求庸俗化、道德水平去崇高化等问题。

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媒体的“历史现场”逐渐沦陷成为“流量剧场”。一些营销号和所谓的大“V”们为了追求话题和流量,炮制了许多戏谑、调侃中国革命史、党史,“恶搞”英雄等畸形的网络现象,解构中华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如果大学生没有对党史进行深入的学习,就很可能被网络上泛娱乐化思潮所迷惑,造成对英雄形象的误读,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漠视,对革命价值的贬损,对党史和新中国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本质认识的混乱。

(三)异化的信息技术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蔓延的新工具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内容的快速生成,同时改变了供给与传播方式,但以算法推荐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亦存在“异化”的可能性。算法推荐技术是一种基于受众的兴趣偏好来推送信息,实现“信息找人”的智能化信息传播方式。西方势力正利用这些“异化”的信息技术,悄然形塑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指向、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

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诸多打着“还原历史真相”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他们借助算法推荐等信息技术,渗透自媒体平台,质疑党史研究中的诸多定论,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使这些自媒体沦为其庇护所。他们抓住了“后真相”时代下大学生彰显个性的心理和猎奇心态,以“微历史”、大“V”直播、内涵段子等形式,推送迎合大学生质疑心态偏好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这些信息极具迷惑性很容易通过算法进行聚类整合推送,在大学生信息获取过程中诱发“回音壁”和“信息茧房”等效应,使他们陷入思想和价值判断上的情理倒错、封闭固化的迷思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局部供给失衡、话语权稀释;影响大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执政的信任与信心。

三、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促进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

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方式和精神生活愈发呈现出“全媒体化”的趋势,对信息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议题设置等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全媒体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新形势下“互联网+教育”模式在教育领域实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历史传承与现实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发挥全媒体隐性教育特点,在多元教育中培育大学生历史自觉

历史自信的落脚点在于历史自觉。形成历史自觉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通过对历史的感受和认知,培育主动审视现实和探索未来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7]。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教育的主要方

式,起到举旗定向的作用。隐性教育是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受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经验或做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8]。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隐性教育侧重于教育内容的长期积累和缓慢浸润,具有教育目标隐蔽化、教育主体平等化、教育载体多维化的特点,这与全媒体传播的特点是一致的。

首先,全媒体的普及发展契合隐性教育的传播需求。全媒体平台的多层次结构,契合了隐性教育分层渐进、多维度渗透的教育要求,有利于教育者把教育内容潜藏在多种传播媒介中引导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全媒体平台的交互模式,满足了隐性教育主体平等化的要求,有利于教育者通过交互实现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互动。通过后台大数据追踪浏览痕迹、点赞次数、评论反馈,教育者可以直观地判断教育对象的关注热点,据此制定教育策略和重点。使受教育者在有的放矢的信息反馈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全媒体平台提供情境代入式的沉浸体验提升隐性教育效果。全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推广能够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闭合结构。教育者运用线上线下的全媒体技术手段赋能党史学习教育,在代入式内容框架中合理嵌入数智技术手段,通过现场云、AI主播等打造身临其境的在场感,通过场景互动体验参与实现线上线下信息的融会贯通,提高大学生对党史事件的体验。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讲好革命故事,以“小故事”反映“大主题”能够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促进两者之间情感的分享与互动,提高教育实效,打破次元壁。而且,可以充分发挥AR(增强现实)、XR(扩展现实)等技术优势,在现实空间基础上叠加虚拟空间,让有限的空间无限延展,让虚拟画面与现实画面融合。通过引入全媒体传播创新隐性教学手段,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可为之路,能够在教育过程中给受教育者带来愉悦体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教育直白说教的不足。因此,整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多种教育资源、精心设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构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历史自信。

(二)发挥全媒体情感互动优势,在共情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历史信念

历史自信的前提在于历史信念。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的历史信念不会与生俱来,需要在后天形成的情感认同上建立。因此,在宣传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关注话语表达方式,采用互动性强的话语模式,实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与历史事件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导致大学生体认理论的理性逻辑存在一些困难。全媒体传播为发挥共情式互动话语表达作用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第一,全媒体传播为主体间对话增强以情动人、双向互动提供助力。新型媒介技术使教育者能够创新视听场景,为重现理论命题拓展了渠道与条件。教育者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具象化的材料,使用大学生可以理解的“网言网语”表达知识和情感,在丰富党史认知和强化革命情感认同的过程中达到知识传递和情感传递的双重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大学生们通过全媒体平台进行评论留言、质疑辩论可以快速实现双向、即时的对话使教育内容快速实现二次整合和自然衔接。在学懂弄通党史的基础上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主体间性”的生成,帮助相互体认对方的话语体系,达到情感共鸣,进而坚定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信念。

第二,全媒体传播为故事化叙事增强教育内容说服力提供助力。实现从教育灌输话语向共情互动话语转化,既要注重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化,又要重视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阐释和佐证理论知识,讲好革命故事,用先烈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来感染、引导大学生。红色历史故事内容丰富、充满传奇色彩,蕴藏着无限的创作可能。全媒体内部可以通过不同平台的资源统合调度,将宏大的教育主题通过典型的人物事迹展现出来;可以从微观的叙事视角入手找到和教育对象的共同特征,突出关键细节;可以在人物形象塑造、情境代入、情感激发等方面发挥优势,让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先烈们的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激发情感共鸣。

(三)强化全媒体教育主体效能,在全面教育中丰富大学生的历史认知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正确认识党的奋斗历程才能够旗帜鲜明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袭,坚定历史自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抵制网络传媒泛娱乐化倾向,要充分发挥全媒体的教育者“主体”作用,提高全媒体传播主体在队伍建设和传播过程中的效能,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历史知识、“铸牢历史记忆”。

一方面,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中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建设,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专业技能突出、值得信赖的采编队伍。这支队伍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全媒体传播理念,熟练掌握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应用知识,拥有全媒体运作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政府要通过提供完善的政策扶持,激发教育者提升理论素养的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发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优势,以全覆盖和分众化的形式将传统主流媒体、新型社交媒体、自媒体进行梯次开发,形成合力构建党史学习教育大众化传播的全媒体矩阵。我们正视受众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需求,通过开发移动客户服务端、入驻新媒体平台等实现传媒链条、传播模式的构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信息化、数字化,拓展教育传播空间。同时,要规范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将传统媒体在议题设置、信息把关等方面的好做法引入新媒体中,在算法基础上加入有效的人工审核机制实现“技术+人文”算法,避免技术依赖,打破算法钳制,杜绝游离于主流价值尺度边缘的内容传播,设置大学生感兴趣的教育传播议题,构建环绕大学生圈层的信息矩阵。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3).

[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 [N].人民日报,2021-12-29(01).

[3]刘晓鹏,李红军.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路线的世界性向度[J].青海社会科学,2021(01):21-30.

[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4.

[5]赵小芒.开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

[6]张磊,王建新.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具象化传播的表征、困境及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66-72.

[7]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8]姚素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8):58-59.

责任编辑:陈宁

Cultivating in Undergraduates Firm Confidence in History Via All-media Communication

GUO Wei1,PAN Na2

(1.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300,  Fujian, China;

2.Teaching &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Political Science, Party School of the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Fuzhou 350025,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e only way to establish confidence in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make them positive creators of history is to enrich their historical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ir historical awareness, and build in them a strong belief in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rnet +" teaching mode has been deepened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whil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resolved concerning it. However, by exploring the way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l-media communication, the current study found that if we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ll-media communication, the makers of history can function well and effectively, which is in practice to realize mutual complement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Keywords: confidence in our history; all-media; undergraduate; ideology

猜你喜欢
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6:54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8:14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32:27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6:57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