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职教高考:价值再释与实施策略

2024-06-19 00:00:00鄢烈洲石俊华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6期
关键词:实施策略数字化

[摘要]数字化正在变革和重塑职业教育生态。职教高考作为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基础上,基于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而建立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自2019年提出以来备受关注。数字化赋能职教高考,不仅能够更好地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提升制度的生命力,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数字化转型,以及更快地提升人才选拔质量和效率,支持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同时,“全流程”赋能可以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职教高考落地新生态,“全要素”保障则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因此,为实现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需要做好数字新基建,为其构建底层支撑;深化治理,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全面提高一线教师、考务人员和中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等。

[关键词]数字化;职教高考;价值再释;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30-08

数字化作为新一轮技术变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十四五”规划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整体部署,突显了数字化在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将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预示着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数字时代已然来临。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教育数字化的深入推进被视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举措之一。同时,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被认为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有助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畅通学生多元化升学通道,还有助于缓解社会教育焦虑。在此背景下,作为技能型人才招生和选拔制度的职教高考也将面临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价值再释,以及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实施策略探索。

一、问题提出

“职教高考”作为一个新词进入我国政策话语体系始于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职教高考”制度化,并规定了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考试招生标准[2]。作为与普通高考并行的技能型人才选拔制度,“职教高考”一词在提出后即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得以快速发展。一些研究指出,从整体进展来看,国家政策划分的六类高职分类考试途径在各地基本均有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职生的深造需要,目前初步形成了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评价方式[3]。然而,随着实践的推进,“职教高考”制度逐渐显露出与初衷不符、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主要源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和执行中的现实挑战。学术界对考试对象、方式、选拔标准、管理模式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关键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4]。尽管如此,社会对该制度的质疑与担忧依然存在。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完善职教高考制度作为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的重要举措之一,彰显了职教高考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社会的持续关注,职教高考都将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焦点之一。

二、数字化赋能职教高考的价值再释

随着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提速,数字技术不断创新,进而促进了数字红利在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逐渐释放。“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5],更是党中央对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总体谋划和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为新时代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其他领域不同,其本质是由需求端驱动各方面进行创新和变革,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等。这种全方位的转型旨在形成具备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6]。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自然成为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数字化赋能职教高考的价值将成为加速推进职教高考制度执行落地不可或缺的前提与基础。

(一)更加顺应数字时代最新要求,提升职教高考制度生命力

当前,数字技术对人类的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推动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教育领域,这一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教育考试变革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职教高考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制度,其制度的适应性成为决定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适应性高,则持续自我增强;适应性低,则可能自我坍塌[7]。因此,唯有准确洞察变革,科学应对挑战,积极顺应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将数字化转型视为职教高考发展变革的新契机和新突破,才能提升职教高考制度的生命力。

(二)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数字化转型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挥棒[8]。和高考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一样,职教高考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拔人才的同时,成为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教育组织应遵循因势利导、合理改革的原则,推动形成统领职业高等教育和职业中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调控机制[9],引导职业教育健康良性发展。随着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职教高考也将持续得到赋能。其实践过程将进一步优化,包括考试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关键技术的更新升级,从而增强职教高考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夯实中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参与其中;畅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或应用型本科)”纵向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全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三)更快提升人才选拔质效,支持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成才

教育考试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评价。职教高考旨在对考生进行考核评估,以实现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选拔功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支持,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明确要求。因此,推进职教高考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成为国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政策落地的具体行动之一。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加快考生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和反馈过程,还能够推动评价手段和方式智能化、评价维度及要素多样化、评价功能及目标精细化。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对职教高考的实施力度和推进速度存在差异,而在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效率和质量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考试选拔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屡遭质疑。部分地区“高耗低效”的传统考试模式不仅消耗了公众对职教高考的期待,也使得其难以有效适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效率和质量的迫切需求。然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职业教育高考的创新变革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并能提升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效率。

(四)“全流程”赋能,构建更加科学规范的职教高考落地新生态

作为一项用于选拔高等职业教育优质生源的考试制度,职教高考的有效运作取决于考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即考试结果应真实反映考生技能水平和相互之间的差异,确保生源的技能水平与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标准相一致[10]。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职教高考面临着公平和效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11]。而随着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有望有效优化职教高考招生和组考方案设计、平衡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考试比重、推动考试内容与方式变革、提高专业技能考试组织实施质量和效率、保障考生权益等,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职业教育高考生态。例如,长期困扰职业教育教学的“三高三难”问题(三高为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三难为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可以通过“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专业实训课程和实训设施深度融合,设计虚拟仿真实训项目,搭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的方法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还将扩展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功能,使其在职业教育高考中承担更多职业技能考核和选拔职责。

(五)“全要素”保障,实现更大程度和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作为考试招生制度的核心实质,公平是其作为国家基本制度而存在的基础之所在[13]。教育公平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因此,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所涉及的问题和重点与以往时期有所不同,需要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考量,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理念。目前,体现科学性、公平性、职业性的工作任务型考试题库、工作情景式考试环境、行动能力载体设计、工具设备设施、技能评价方法与满足专业人员的“职业性考试生态”仍未形成[14],职教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机制,其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仍然存在争议。然而,借助数字技术的高链接性、强渗透性和泛时空性特征,为推进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加强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评价制度,将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提供技术保障。

三、数字化赋能职教高考的实施策略

数字技术在职教高考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更成为其核心内容之一。将数字技术充分融入考试软硬件等平台,不仅能够准确解决当前职教高考所面临的多项实际挑战,还能够重新设计考试业务流程,推动考试体系的升级与优化,有效提升考务人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持续激发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职教高考改革探索的内生动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数字新基建,构建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支撑”

1.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的基石,也是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为深度释放数据要素的潜力,有效赋能职业教育高考,首要之务在于解决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以此夯实职业教育高考的基础支撑。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教育新基建的总体思路框架[15]。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跨界、整合和重构等显著特征,因此,支撑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实现云端、远端以及身边“人—机—物—环境”的跨时空重组与融合,构建智能技术生态[16]。为此,应以数字时代职教高考的迫切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数字信息处理和交互技术,循序渐进地迭代升级基础设施设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区域性职教高考专网,构建职教高考大数据精准分析服务平台,不断完善职教高考资源库建设,创新“文化素质+职业教育”考试场景搭建等,推动职业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的“资源底座”和云支撑环境。同时,面向考生和社会的公众服务网、支持命题业务的涉密网、支持高效办公的机构内网等基础网络设施[17],以及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等也应同步规划、建设和推进。在建设过程中,除了积极争取政府相关财政补贴之外,也可将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纳入其中,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2.加强数字化职教高考典型实践应用场景建设。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之一。首先,数字技术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技术。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带来了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的更迭,数字化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工业生产精度,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提高了产业链的创新性与协同性,通过数字技术促进企业组织、管理与生产水平的提升,实现生产经营数据的高效传输,降低上中下游产业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产业分工效率。其次,数实融合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产业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并广泛应用于生产活动和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工业生产线呈现出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产品生产过程和最终形态也逐步转化为数字与物质相结合的形态,数实融合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如何从真实的生产运营环节提炼数字化考试的典型应用场景,如机械类、建筑类、烹饪类、旅游服务类、服装类等的职业技能测试典型场景,或结合各自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发展具体问题,高效率、低成本地开发职业技能测试小程序,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职教高考组织者面临的重要实践课题之一。

3.以网考机考构建职教高考组考新模式、新生态。相较于文化素质考试,职业技能考试的难点在于技能考试的组织实施,对于考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每位考官的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且受到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这可能影响技能考试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同时,考试场地和职业技能考试实操设备等诸多现实因素也会影响考生的最终考试结果。因此,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职业院校应积极应用数字化成果,将网考机考作为未来技能考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在考试开考前三个月,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或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以学校为单位,对拟参考考生进行针对性的需求调研。通过收集考生对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意见与建议,根据调研结果以及考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构建“按需预约”的多批次小规模网考机考,以探索虚拟式、交互式、情境式的数字化职业教育高考新业态。

(二)深化治理,探索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

1.以考务管理机制和职业技能考试组织规范为引领,构建职教高考新生态。数字时代的职教高考不能简单套用其他类型的考试模式,而应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算法显性切入职教高考的考务流程,形成职教高考的科学治理闭环,从而构建考务管理体制机制健全、职业技能考试组织规范的良性生态。一是适应转变,进一步健全职教高考考务管理机制。考务管理作为职教高考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考试质量和公信力。考务管理的概念范畴有大有小。小范畴的考务管理更多是考试业务环节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大范畴的考务管理则涵盖了考试规章制度建设、考务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考试舆情管控、考务技术手段革新等诸多外延[18]。传统职教高考的考务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数字时代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需求。因此,数字化背景下的职教高考,不仅需要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还需要全面优化考试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和分析,制定契合地方实际的考务工作流程、方案和工作清单,以制度的方式保证考试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公平公正。二是虚实互补,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考试组织规范。数字技术为职教高考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职业教育所涉及的行业领域日益广泛,行业分工的细化使相关技术技能要求不断更新。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不仅需要进一步科学统筹区域内职教高考职业技能实操考试机构的布局,严格执行实操考试相关标准要求,还需要提前分析研判区域职教高考职业技能考试的年考试量和作业类别,针对不同作业类别和操作项目,及时配齐实操考试设备,以满足实践考试需求。若现实工作场景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操作,那专业技能考试也可采用模拟或仿真操作等方式进行,从而简化考试流程、降低考务成本、提升考试效率。无论实操还是虚拟考试,均需强化考试的规范化管理。

2.探索并建立职教高考数据治理长效机制。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支撑是更大规模、更准确、更全面和更及时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在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据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一是充分认识职教高考数据治理的必要性和价值。考试作为一项评价活动,在考生报名、参考,考试机构命题、制卷、评卷、招生录取等环节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而考试信息系统也会采集和存储大量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非常强的关联性[19]。因此,院校应高度重视职教高考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加工、流通、分析和应用,加强职教高考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如构建考试数据分析与评价服务平台或系统),持续优化职教高考数据治理,挖掘职教高考数据的价值。利用考试数据分析与评价服务平台,建立职教高考各类考试数据的关联性。二是建立职教高考数据风险与隐患双重预防机制。考试数据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职教高考的公平性。因此,考试数据管理和应用过程中的风险与隐患双重预防机制不可或缺,以实现科学准确的预判和监测预警,以及可视化、动态化和精准化的源头分级管控。针对职教高考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和管理工作,应建立统一的考试数据使用标准和考试数据保护机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数据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优化风险和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并使其在业务考评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常态化、持续改进的数据风险和隐患双重预防机制保障考生的权益。

3.数字技术赋能职教高考制度伦理建设。制度作为社会结构的一种持久形态,其内在诉求在于伦理规范性。制度是一种持久的社会结构[20],伦理是制度的内在诉求,是制度的本质规定[21]。制度只是表达某种伦理要求的方式,它在更实质的层面所表征的仍然是对道德价值的关怀和诉求[22]。具体到职教高考制度而言,其制度伦理主要表现为合理性和公正性。因此,作为相对独立的考试制度,职教高考的公平与效率程度,不仅要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还要体现出符合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程度。调研显示,职教高考制度伦理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的应然内容(所考即所学)和实然内容(所学即所考)、考试的应然形式(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与实然形式(以笔试形式组织职业技能测试,隐性替代职业技能实操考试)、考试管理(公平、公正、效率)和实践(技术技能测试流于形式)的背离。因此,在数字化赋能职教高考发展的背景下,不仅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需要重新审视并推进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考试制度伦理建设。例如,通过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来更好地保障考生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警惕“算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结果误用。善用数字技术,提升职教高考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将人工智能系统充分运用到技术技能实操考试环节,采集标准技术动作样本库,设计规范智能算法,研发标准化智能评分系统,以实现技能测试的智能化考评,减少人工评卷的主观性,提高评分的科学性。

(三)人是关键要素:全面提升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区别于数字技术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应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以人为主体,促进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这是转型的关键所在。因此,全面提升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是职业教育高考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

自1994年提出“数字素养”概念以来,关于数字素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3]。作为信息素养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和扩展,数字素养经历了从媒介素养、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到网络素养等多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动态的、开放的概念框架[24]。在2021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发布后,中央网信办与相关部门每年都会提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工作的要点,持续对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进行政策引导。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也将成为个体终身学习与综合能力发展的新方向。具体到职业教育高考数字化转型,个体同样是最关键的要素。只有遵循个体全面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全面提升相关利益者的数字素养和能力,职业教育高考才能真正实现转型。

1.一线教师和考务人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是关键。一是深化数字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的创新,持续提升一线教师的数字素养和胜任力。教师作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数字素养和胜任力的提升将是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中的首要软实力。2022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并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标准予以发布,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框架体系,体现了数字时代对教师的最新要求,并为数字时代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全过程提供了规范指导。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数字素养不仅仅是对数字化意识的认知要求,更涵盖了对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要求,同时也需要教师将其提升到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层面,承担起社会责任。

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场域,职业院校应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同,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一线教师获取数字资源的渠道。通过丰富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内容,精准匹配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将教师数字素养“外培内训”常态化、制度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主动加快数字理念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以及数字思维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积极转化和实践数字素养培训培育内容,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模式和方法。依托数字化教学工具,优化、创新和变革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新型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满足学习需求,支持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探索将学习任务转换为兼顾实体物理教学环境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学习单元,促进所教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此外,一线教师可探索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常态化、有效地应用数字技术,通过精准的全景式学习数据采集,制订个性化评价方案,以实现对学生成长的横纵向追踪和全过程动态分析[25],推进数字技术与学业评价深度融合,帮助一线教师实现人才评价创新。数字胜任力作为数字素养在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外化表现,是数字时代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这种胜任力不仅体现在融入数字技术思维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优化创设上,以增强教师以数字技术革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形态的自觉[26],还体现在教师对职业的持续学习和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阶的自觉之上。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只有持续提升自身的数字胜任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要求,从而全面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真正担负起育人的时代重任。

二是强化数字技术的考试实践应用,全面增强考务人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考务人员作为负责考试命题、组织与管理、评价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国家教育考试招生政策制度的具体执行者[27]。也是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关键力量。针对数字素养的提升,考务人员需深入理解数字技术在推动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数字技术资源在职教高考中的应用将产生创新需求,并可能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他们应通过参与数字科技体验、数字安全科普等活动,深化对数字技术资源的理解,坚定数字化意识。此外,通过持续学习或数字技能培训,熟练掌握职教高考数字化设备、软件和平台的操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优化环节。同时,他们应具备数字安全保护意识,确保考试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考务人员还应关注个人专业发展,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与研修、数字化考试研究与创新,促进职教高考考务水平提升,以更好适应数字时代的职教高考需求,促进技能人才选拔和成长通道的畅通。

对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应将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特别是中职院校教师和高职院校考务人员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纳入考务人员选拔、培训考评和聘任标准,以促进职教高考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数字时代职教高考转型的新要求。

2.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和适应力提升是根本。中职学校学生是职教高考的最大参与主体,也是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的直接受益群体。中职学生作为“数字一代”,其数字素养培育和适应能力的提升是职教高考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任务。《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强调将数字素养培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设置信息科技必修课程,编制优质教材,开展数字素养相关课外活动,以提升学校数字教育水平。将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制度化、体系化和标准化,持续推进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创设数字化和自适应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和智能化的开放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型和社会化的学习共同体,同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学习支持。通过提升学校整体数字化水平,构建良好的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生态,进一步提升青年一代的数字适应能力,激发其数字创造力,为其个性化、适应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

总之,职教高考作为一项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教考衔接,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对于“换条赛道继续奔跑”的广大青年学子而言,职教高考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持续学习的机会,更为他们打开了个体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因此,重新审视和再定义数字化技术对职教高考制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赋能的可行性策略,将是一项摆在职教人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更是亟待深入研究和答好的时代命题。

[参考文献]

[1]李永智.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N].人民日报,2023-10-13(9).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3.

[3]姜蓓佳.省级统筹高职分类考试改革:意蕴、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76-181+200.

[4]彭振宇.职教高考三大难题如何破解[N].中国商报,2022-05-24(1).

[5]怀进鹏.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N].中国教师报,2023-02-15(1).

[6]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5-15.

[7]方钦著.观念与制度:探索社会制度运作的内在机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6):72-74.

[8]钟秉林,刘海峰,辛涛,等.教育考试“十四五”发展愿景笔谈[J].中国考试,2021(2):1-24.

[9]郭娜.“职教高考”助力实现教育公平,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EB/OL].(2021-05-03)[2024-01-22].https://www.51ldb.com/shsldb/zc/content/01791cb41e8ac00100005499e74cbcbc.html.

[10]柳靖,刘超.高考综合改革对“职教高考”制度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基于选拔分流功能视角[J].职教论坛,2023,39(4):14-20.

[11]刘海峰,苑津山.文化传统与中国式考试现代化[J].中国考试,2023(1):26-30.

[12]霍丽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如何解决“三高三难”[N].光明日报,2023-01-31(13).

[13]李小娃.我国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121-122.

[14]和震.职教高考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关键之举[N].光明日报,2022-01-07(8).

[15]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Z].2021-07-08.

[16]杨现民,赵瑞斌.智能技术生态驱动未来教育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2):13-21.

[17]鲁欣正.关于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思考[J].中国考试,2022(9):1-8.

[18]朱浩.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中国考试,2021(7):28-33+94.

[19]李骐,李全龙.从评价到决策:考试大数据的价值分析与实践路径[J].中国考试,2019(9):72-78.

[20](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5.

[21]柯春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伦理:缺失与回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62-68.

[22]唐成努.制度伦理的价值意蕴[J].求索,2008(8):106-108.

[23]Eshet-Alkalai Y.Digital literac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2004(1):93-106.

[24]王佑镁,杨晓兰,胡玮,等.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24-29.

[25]曹培杰,王阿习.新一代数字技术何以赋能教育评价改革[J].人民教育,2023(20):30-32.

[26]赵健.技术时代的教师负担: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新视角[J].教育研究,2021,42(11):151-159.

[27]曹惠芳.论教育考试管理人员的专业成长[J].教育与考试,2019(3):57-62.

[作者简介]鄢烈洲(1967- ),男,湖北仙桃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石俊华(1984- ),女,山东菏泽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质量‘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3ZYJ0207,项目主持人:石俊华)和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职教高考’制度设计及湖北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GA112,项目主持人:鄢烈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施策略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英语文摘(2019年9期)2019-11-26 00:56:32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职业院校中和谐德育思想的实施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0:27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