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2024-06-19 00:00:00何景师徐兰郭高萍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进行重塑。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职业教育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基于“四链”融合的视角,职业教育可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实践路径如下:一是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阵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二是紧抓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的趋势,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导向;三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链发展的需要,紧扣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四链融合;逻辑机理

[中图分类号]G7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2-0005-09

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其创新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正在从根本上重塑企业的运营方式、产业结构以及全球经济布局。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崭新机遇,也为产业变革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显著提高人类的生产力与生活质量。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探讨,产生了众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关键基石以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和塑造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未进行充分的探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1]。为更深入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必要从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职业教育如何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以期为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文献综述

1.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3]。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新要素、新技术和新产业,而且在质量、多样性、效率等方面表现出独特性,同时还在数字化、协作、绿色和开放性等方面展现出力量[4]。从构成要素看,新质生产力包括高素质的劳动者、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5]。孙绍勇从颠覆性创新、融合性和高质量效能等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6]。石建勋和徐玲认为,新质生产力能提升科技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其具体体现[7]。任保平和王子月也强调数字新质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8]。周文和何雨晴突出了新质生产力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性[9]。张志鑫等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核心[10]。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的深度剖析;二是对新质生产力宏观实践的探索,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正面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融合并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2.关于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教育通过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闫志利和王淑慧建议职业院校通过改善师资、设施和课程等,增强新质生产力[11]。韩飞和郭广帅强调职业教育需更新理念、改革模式,并与国际标准对接以推动新质生产力[12]。林夕宝等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对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13]。姜朝晖和金紫薇指出,教育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通过促进劳动力、科技创新和知识再生产,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推动力[14]。

可见,关于职业教育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还不是很丰富。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然而,职业教育通过“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和发展路径的研究尚不清晰。探究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和路径,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职业教育发展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指导。

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特点

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创新整合和产业升级,通过优化劳动要素提升生产率[15]。其本质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科技工具含量、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并建立高效要素流动系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对生产要素的重塑,这一过程中,劳动者需要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数字技术的融合和应用也在深刻地改变社会模式和结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有以下特点:

1.聚焦新质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数智化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新的要求,面向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对比如表1所示。新质生产力应聚焦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数智化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一,新素质的劳动者培养要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数智化发展需求。劳动者队伍素质的整体跃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数字化时代,正是那些能够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劳动者,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在新质生产力的舞台上,劳动者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智化时代,倡导融合多领域知识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塑造学生全面的能力素质,以便他们在多变的职业领域中自如应对,不断创新与突破[16]。

第二,职业教育要适应劳动资料数智化的发展要求。劳动资料的数智化普及不仅是经济时代变迁的象征,也是衡量新质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迫切需要顺应这一趋势。对于工科类专业,应加大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知识课程与各专业考察的渗透融合,增强学生娴熟应用智能化劳动工具的能力。对于商科类专业,则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数据科学等数字化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数智化时代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培养他们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第三,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对象正在从实体对象向数字化方向拓展。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改变了就业结构,引发了就业形态、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变化,孕育了新的劳动情景和新型组织,重构了传统的就业形态和载体,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社会对精通信息技术、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这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更新课程设置和培训重点,以适应新型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培育具备数字化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和服务区域发展是职业教育因地制宜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托于区域实体经济,并致力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它与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增长为主导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在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交互作用中,职业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与企业界的紧密协作,职业教育能够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实践,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过程。职业教育正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这一转变的人才,从基层的技术工作者向现场工程师转变,重点培育既具备深厚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又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出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具备强大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才。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职业教育深入考虑如何创新优化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这需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全面服务区域发展。例如,学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园区和科技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的深度融合。广东省正积极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旨在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的一致性,各地亦在积极推行类似的工程项目。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主动响应并支持“百千万工程”,深入基层社区提供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应为基层社区提供乡村振兴所需的文化创意、旅游策划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职业院校应积极推广包括“科技特派员”在内的各类项目,利用其技术专长,与基层社区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这将增强职业教育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提高其与地方实际需求的融合度。通过这些措施,教育机构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智力资源,支持基层社区治理,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并促进区域内高质量经济增长。

三、职业教育“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

1.职业教育“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17]。当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不断加速,给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四链”融合促进与产业经济的互动,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是在产业链的基础上,构建和部署创新链,以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是一种战略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新链为产业链注入创新成果和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技术的跃迁和产业进阶。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技术和组织创新,实现生产力的飞跃。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是将两者有效结合,通过教育链的优化培养满足产业链需求的人才,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链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教育链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科技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人才,为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创新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旨在打造一个互动、协同的生态系统,涵盖人才培养、研发合作和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这种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教育链根据创新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推动者。教育链还注重培育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对构建创新型国家和经济体至关重要。创新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是将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教育链应根据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发展需求,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和数智化技能型人才,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紧密对接。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有机融合,可以构建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又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而教育链是培养数智化创新人才的关键,这种融合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链”融合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是深远和多维的。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可视为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持续进步的结果,这一过程涉及教育体系、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链的深度整合,对应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从“四链”融合的视角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之间的相互滋养与促进。产业链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更是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它以其丰富的应用场景和颠覆性的技术革新,为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和创新的动力。这种互动促使教育链与人才链更加紧密地与先导产业的需求对接,推动了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激发了人才培养与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为创新链的紧密结合铺平了道路,从而形成了以人才为核心的驱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中,创新驱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它需要与劳动者的智能、劳动资料的优化以及劳动对象的精准定位紧密结合,以实现技术创新在先导产业中的有效应用。这种结合不仅催生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而且形成了一种势能强大、效能持久的创新驱动力。“四链”融合的理念进一步将数据、算力和数字技术等核心创新要素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这一融合不仅促进了科技、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而且将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培养体系深度植入先导产业之中,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培育具有巨大潜力的先导产业的过程中,不断注入科技创新的活力,将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和数字化平台等新质劳动资料融入产业链,构筑起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

2.职业教育“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动逻辑。下页图1呈现了“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和过程。创新链的主要节点是“要素整合—创新研发—产品孵化—产业集聚”,产业链的主要节点是“产业禀赋—产业培育—产业转型—产业跃迁”,教育链的主要节点是“数智技能—创新能力—人才输出—成果转化”,人才链的主要节点是“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战略人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萌芽—积聚—突破—跃迁”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质生产力萌芽阶段。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萌芽阶段就开始积累其产业基础,并快速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这种产业优势与数字要素的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创新链的发展。同时,具备数字化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通过人才链和教育链的培养,共同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为新质生产力积聚阶段。在创新链端,行业企业的科技人员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工艺的开发,不仅能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带动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在产业链端,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等手段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新型生产能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教育链和人才链上,培养具有数智化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第三阶段为新质生产力突破阶段。随着创新链的深化,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新质产品得到进一步培育和成长,逐步实现商业应用。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升级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教育链和人才链共同为产业转型注入活力,致力于培养具备高超技艺的技能人才、代表国家工艺水平的大国工匠、引领行业发展的顶尖人才。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的紧密互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突破和发展。

第四阶段为新质生产力跃迁阶段。行业顶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通过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催生产业跃迁。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链发挥着激发产业链集群效应的作用,通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科技人才是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他们的涌现和成长得益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促进的环境。此外,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市场的繁荣发展,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人才发展生态。

四、“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1.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教育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新质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生产力,代表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跃升”,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要求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培养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以创新链重塑教育链。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系统必须能够迅速适应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此,教育部门需要依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创新的需求,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并调整课程内容,以确保教育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与产业链的需求紧密对接。首先,职业教育要紧跟科技创新步伐,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工艺、流程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教育链和创新链的融合需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推动职业教育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其次,面对技术革命催生的教育新形态,构建新型学习场景和创新学习生态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VR/MR(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时空场景,数字化、网络化重新定义了课程、课室和校园,构筑了线上线下、现实与虚拟、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互动的学习体系,重塑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新形态。最后,在新的时空维度下,以真实的创新需求为导向设置学习目标,围绕课程模块构建开放共享的多元课程供给机制,完善在线课程的建设、评价机制以及跨校际的学分互认、学习评价机制,构筑开放共享的在线课程体系。

第二,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阵地,切实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是产业。产业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实现场所,也是创新活动和市场应用的直接体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的目标是提升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首先,职业院校应积极参与创建覆盖县域的产教综合体、市域范围内的产教联合体以及行业内的产教共同体,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和主体地位,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方主体同向同行,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长效运作机制,涵盖科研创新、协同育人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促进各方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和沟通,以保障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长期稳定运作与发展。最后,职业院校应主动融入产业创新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园、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技术咨询与改造、产品开发设计等服务,精准针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痛点,主动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在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2.以创新链引领教育链,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导向。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趋势,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助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第一,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了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求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职业教育应将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校园文化体系,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其次,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设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通过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赋能,探索数字技术和创新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激励师生参与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建立创业课程全覆盖的课程体系,打造专创融合的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支持,聚集创新要素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二,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新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是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首先,紧跟数智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构建对接产业需求的数智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保持与产业需求同步,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挖掘和数字分析等内容,提升数字素养和数字创新技能。其次,推动数智化跨学科融合,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最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全周期管理,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积极采用智慧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培养信息素养和数字化职业技能,成为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的终身学习者。

3.优化教育链部署人才链,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新业态、新岗位、新需求不断涌现,教育链条的人才供给结构面临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第一,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链发展的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生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升学途径相对单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性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化成长路径。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首先,应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比起中西部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优质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毫不逊色,近年来专升本的报考热度也逐年上升。加大职业本科层次的发展力度是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也是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根据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规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进阶体系,统筹协调中高职和本科课程专业教学标准,解决不同层级职业教育间“专业断层”的问题,加大中高职与本科的课程衔接机制、学分互换机制的探索,促进普职融通、职本融通。

第二,紧扣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演进,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此外,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展现出卓越专业技能的工程师,以及在技术操作层面具有精湛技艺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提升关键办学能力。首先,应加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考虑跨学科整合,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多维知识结构的要求。其次,教育体系应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动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协作,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进而显著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再次,职业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国际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学术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动态,为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区域发展的特色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精准定位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共同创新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城市与高校能够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中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2][17]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1)[2024-03-2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3]李政,崔慧永.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1):129-144.

[4]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211.

[5]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77-85.

[6]孙绍勇.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与实践指向[J].山东社会科学,2024(1):22-30.

[7]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8]任保平,王子月.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7(6):23-30.

[9]周文,何雨晴.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财经问题研究,2024(4):3-15.

[10]张志鑫,郑晓明,钱晨.“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J/OL].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100.C.20240320.0940.002.html.

[11]闫志利,王淑慧.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与行动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7):3-10.

[12]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逻辑意蕴与实践路径[J/OL].职业技术教育.[2024-03-14].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m2RMPZxbF1KSJ0o5y0Dm3rmJa2Q8hMCEERvC600GV-xygBRWDAUFmo9GC9YhjmxGTLASfiYaYi0yLCp3oKPY3qMNS9UmRKuKTYjS9cX5LxRaR1gkC8ASEA==amp;uniplatform=NZKPT.

[13]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9):15-23.

[14]姜朝晖,金紫薇.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重庆高教研究,2024,12(1):108-117.

[15]陈斌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N].光明日报,2024-02-22(6).

[16]贺书霞,孙超,冀涛.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4(3):23-28.

[作者简介]何景师(1984- ),男,湖南永州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在读博士;徐兰(1985- ),女,湖南岳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郭高萍(1980- ),女,湖北襄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与影响机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FA230378,课题主持人:何景师)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学习与研究(2024年1期)2024-01-23 08:11:21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多重要
新民周刊(2023年37期)2023-10-28 01:15:30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