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2024-06-19 06:47苗静月杨凤林余果果姜晓涵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问题与建议双减政策

苗静月 杨凤林 余果果 姜晓涵

摘 要: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再次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商丘市M小学为例,对家校合作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小学家校合作存在双方权责不清、合作能力欠缺、合作内容形式单一及对家庭教育指导频次较低等问题。文章提出明确家校双方权责、提升家校合作能力、创新家校合作方式方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等建议。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协同育人;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6;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5-0087-04

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多样高效的课后服务,有效减轻学生校外负担和课业负担,2021年7月,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为有效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1]。2022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行,更是把家庭教育提到法律层面,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教育的地位,明确了家、校、社区合作的法律责任。经过多年积极探索,我国家校合作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合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深入了解“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发现、分析家校合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文章以商丘市M小学为例,从家长和教师两方面对小学家校合作、协同育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 研究设计

1.1 调查对象

本调查随机向商丘市M小学的160位教师和220名家长发放问卷。为了深入掌握M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在问卷调查后,抽取部分教师、家长进行访谈。

1.2 调查内容

本调查分别设计了家长卷和教师卷。其中,家长卷共28道题目,教师卷共23道题目。具体内容包括双方对家校合作的认知、家校合作的内容、方式和频率等方面。访谈过程中笔者依据访谈提纲进行引导,让受访者充分表达观点。

1.3 调查的方法与实施

本研究分别向教师、家长发放问卷160份、220份,收回教师有效问卷152份、家长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分别为95%、90%,并随机选取5位教师和5名家长进行访谈。

2 调查结果

2.1 家校双方基本情况

2.1.1 家长的基本情况

从家长的身份、学历、职业以及家庭结构四个方面进行调查。198名家长中,父母参与孩子教育活动的家长占比92.42%,祖父母辈负责孩子教育的占比6.56%。家长学历在高中(中专)以及大专层次的占比为68.92%,初中学历的家长占比19.19%,仅有4名家长是硕士及以上学历。职业是教师/医生/公务员的家长占比30%,个体经营、自由职业、其他职业的家长总占比超60%。另外,核心家庭占比61.61%;三代及以上同堂的家庭占20.2%;其他家庭总占比18.19%。

2.1.2 教师的基本情况

从教师性别、教师学历、教龄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调查。在调查的152位教师中,女、男教师分别占比78.29%、21.71%,把学历和教龄结合起来可以发现,21.05%的教师为专科学历,且大部分专科学历教师教龄在16年以上;69.74%的教师为本科学历;9.21%的教师学历为硕士及以上。

2.2 家校合作双方权责边界

明晰家校合作双方的权责边界是做好家校合作共育的前提。M小学在主体边界集中在“教师主动,家长配合”以及“家校互相主动沟通”两方面,选择“家长主动,教师配合”这一项的占比均未超过2%。在目标边界上,认为“为升学打基础”的教师和家长占比分别为98.02%、98.99%,认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师占比为67.11%,家长占比51.01%。在内容边界上,有95.96%的家长和71.71%的教师认为应“围绕学校学习开展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教育要为学校教育补充”的教师和家长占比分别为68.42%、46.46%。总而言之,如今家校合作双方的权责边界不清晰,仍然偏向学校以及教师。

2.3 家校共育合作意识

家校共育合作意识是进行家校合作的思想根基,在家校合作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据调查数据可得,双方认为没必要参与家校合作的占比都为0%;认为家校合作共育非常有必要的家长与教师分别占比74.24%、85.53%,且教师的合作意识高于家长11.29%;认为家校合作比较有必要的家长有20.7%,教师占比10.53%,选择一般的家长和教师分别占比4.04%、3.29%。说明家校双方对于家校合作认识正在逐步加深,还有提升空间。

2.4 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

丰富的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是进行家校合作共育的基础。M小学家校合作的内容关于学习情况的占比超97%;其次是行为习惯,双方占比均近70%;有50%左右的教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家长的关注度仅占31.82%。在合作形式上,家校双方都倾向于线上和家长会的形式沟通。参与过家长开放日的家长仅占10.1%,家访过的教师占比66.45%,接受过家访的家长占27.27%,相差将近40%;在面对面沟通上双方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差近45%。说明现在家校合作仍然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且家校沟通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2.5 家校共育合作时长及频次

除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之外,足够的合作时长与频次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分析发现,双方沟通的时长大都集中在半小时,家长占比近90%,教师占比超80%,家校合作的时长普遍偏低。每学期双方交流合作的频次超过4次的教师所占比例达到了75%,家长仅占51.01%,13.16%的教师和15.15%的家长合作过2次。以上数据表明,该校虽然合作的次数比较多但合作时长较短。

2.6 家校共育合作机制

科学和完善的家校共育合作机制是进行家校合作的必要保障。从教师角度对学校的家校合作机制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30.26%的教师认为学校家校合作制度没有落实到位;甚至有56.57%的教师认为没有制定相关制度;认为家校合作活动“经常实施”的教师占比近60%;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流于形式。以上数据说明,M小学目前有关家校共育合作的机制还有待提高。

3 结论与分析

“双减”政策实施后,M小学的家校合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调查发现,目前还存在权责边界模糊、合作能力不足、内容形式单一以及对家庭教育指导频次较低等问题。

3.1 家校双方权责边界模糊

家校合作涉及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廓清家校双方的权责边界,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家长主体意识唤醒以及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目前,家校权责边界模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越界。在教育内容上,家庭教育承接部分学校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孩子在家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校学习展开。在教育主体上,家长成为教师的助教,让家长批改作业的行为屡见不鲜。二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反噬。学校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减少学生作业并严格控制教学时间,但这一做法没能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甚至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导致学校难以应对,学生不堪重负。事实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权责都有限度,一旦超过自身的权责限度,双方将在合作中产生矛盾。因此,只有真正厘清家校合作中的权责问题,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的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能力不足

家校合作重在强调家庭和学校密切合作、协同育人,然而其效果却因双方能力不足而不尽如人意。从教师方面来看,我国教师教育过程中关于家校合作方面的研究及实践指导相对薄弱,师范生有关家校合作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所欠缺,学校对在职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不足,这些都导致教师家校合作的能力不高。而家长作为另一主体也肩负教育学生的重任,要想孩子成为品行端正的人需要家长花费很多心思,但大部分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足够时间学习家校合作的知识,相关能力欠缺。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补充,学校教育就会成为孤岛。因此,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和教师合作能力是家校合作的重点之一。

3.3 家校合作内容形式单一

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双方创新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联手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再次受到各界重视[3]。调查可知,M小学家校合作内容仍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提高方面,而涉及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其他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合作的方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家长还是通过传统的家长会沟通交流,并且教师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这种家长会耗时长且效率低,家长表达意见的机会较少。单一的形式和内容使得家校之间的沟通效率不高,因此,丰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促进家校合作共育迫在眉睫。

3.4 家庭教育指导频次较低

《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家庭教育指导职责不清晰、指导内容不系统、指导频次较低等问题[4]。调查表明,M小学表面上重视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但通过访谈和相关数据分析得知,有些活动仅仅召开或者举办了一两次后就再无踪迹,也有相关活动只停留于构想阶段并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较低频率的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提升家校合作共育能力,家庭教育无法掌握恰当的教育和合作方法,家校合作难以高效开展。总而言之,学校要增加家庭教育指导次数,拓展家庭教育指导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M小学家校合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度的家校合作还需要家校双方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协同配合。

4.1 明确家校双方权责

家校双方应明确两方面内容。一是由谁规定双方的教育责任和权利;二是双方有何教育责任和权利[2]。因此,相关部门与学校要以现有“双减”政策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导向,厘清家校共育双方的责任与权力。学校层面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作为学校教育代表的教师更应该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不能将教育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一旦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为学校教育补充。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应与学校教育理念保持一致,杜绝学校为学生“减负”,家长为孩子“增负”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还要发挥家庭教育优势,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资源,并参与监督和服务,切不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分工,在家校合作中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4.2 提升双方家校合作能力

“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家长和教师的合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应组织教师和学生家长参与相关讲座和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双方家校合作能力。例如学校开展“专家来支招”的主题讲座,采取专家现场讲座、线上讲座以及线上推送优秀文章等方式,帮助家长和教师及时更新理念,提升双方合作能力[5]。除此之外,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多形式沟通和共享网络上优秀育儿文章提升家长家校合作能力。同时,家庭教育中需要家长自觉把握教育的契机。学校和教师要启发家长主动提高教育以及家校合作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家长由“被教育者”走向“自我教育者”[6]。

4.3 创新家校合作方式方法

合作内容与方式是家校合作的关键,丰富合作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家校合作质量刻不容缓。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家委会这一渠道,做好“双减”政策的宣传工作,利用好课后服务,积极开发和延伸家校合作的内容方式。以M小学为例,教师结合地方或者学校特色邀请家长开展教育活动,利用冬枣基地开展亲子采摘活动,在摘枣的过程中不仅丰富学生知识,还拉近了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距离。另外,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家校合作方式,如创设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学校可以设立教育知识讲解专栏讲解“双减”等教育政策;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的影像资料上传至平台,让家长对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间接参与学生学习生活。

4.4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重要举措。学校可尝试以“U-S合作模式”(大学和中小学合作模式)逐步建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4]。以贵州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例,它以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依托,面向全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一方面,高校发挥其研究专长,开发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并对教师、家长开展培训。另一方面,中小学也依托高校支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在机制层面,学校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促进学校、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一是要使家庭教育指导常态化,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频率。二是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三是拓宽教师学习范围,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4(22):14-19.

〔2〕滕洋.试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边界[J].当代教育科学,2022,37(02):17-24.

〔3〕王琳,田夏彪.“双减”后小学家校合作共育路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39(20):16-21.

〔4〕漆涛,田敬峰.多措并举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25(008).

〔5〕谢颖.“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新样态[J].新课程研究,2022,19(34):101-104.

〔6〕邓昳瑶.当代家校合作内容与方式的再思考[J].求知导刊,2021,9(32):6-7.

猜你喜欢
问题与建议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关于中职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做好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广 助力农业产业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