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杰 曾睿洁
展现自信与能力:广东美术对话世界经典
前有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建成开放,后有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扬帆起航”,近两年,广州多个文化新地标相继“出圈”,也预示着广东艺术未来的机遇所在。
作为广东地区美术馆的领头羊,广东美术馆自1997 年开馆以来一路前行,不断丰富馆藏作品资源,以专业的史学研究态度梳理岭南乃至全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脉络,以开放多元的学术态度积极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建构和发展,打造品牌展览项目,在国际视野下建构起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呈现与交流平台。此次广东美术馆新馆“新”在哪里?
对此,王绍强表示:“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老艺术家的回信中强调,要‘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是我省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作为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的建成开馆,是广东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将为广东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
“本次艺术中心的落成开馆,为广东美术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格局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岭南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在这种区位优势之下,艺术中心将三大场馆融入城市文化脉络,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共同打造‘城市文化艺术会客厅。作为其中之一的广东美术馆,共同构成粤港澳大湾区体量最大的多元化艺术中心。为此广东美术馆将在展览质量、公共服务理念和设施方面进行全新的提升,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服务;在体量上,新馆在公共服务空间面积上比以前增加一倍,达到近15 万平方米,不仅拥有了更多的展览空间,还增设了更多的公共教育空间、研究空间以及配套设施,使得美术馆的功能更加完善,我相信这将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和公众对高质量艺术展览的期待;在学术定位上,当今当代艺术发展新格局呈现出多元化、跨媒介、数字化和社交化的特点。广东美术馆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将学术定位从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宽视野,面向海外全球,链接世界,加速与国际同步接轨的进程。未来将一如既往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加强研究收藏、藏品活化、文化惠民,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为广东文化高质量发展、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王绍强分享。
艺术中心的首次亮相,开馆展必是万众瞩目的。
此次艺术中心开馆系列大展包括了八大展览,共展出海内外700 余位艺术家的近千件作品,主题多元、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其中七个展览以广东美术馆近三十年的收藏为基础,并借入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和艺术机构的馆藏经典,展示中国美术特别是广东美术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之作。其中既有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吴昌硕、黄宾虹、高奇峰、高剑父、陈树人、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等一批近现代中国画坛大师的精品佳作,也汇集了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广东改革开放实践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广东省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等表现新时代社会风貌的优秀作品,还打造了沉浸式数字展、当代艺术实验展等,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态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除此之外,本次特别引进的“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将展出拉斐尔、鲁本斯、提香和洛托等意大利以及北方地区16、17 世纪的艺术大师的55 件真迹作品,展现广东美术自觉拥抱世界经典的自信与能力。
“这次开馆展作为第一次亮相,在规格上,我们希望是与它的定位、视野和格局相匹配的,中外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最能充分地展现这样一个高光时刻的分量。因此我们特别策划了“新时代· 新跨越——广东美术馆新馆系列大展”,全面展示近现代中国美术、广东美术的辉煌历程,为公众献上高品质的艺术盛宴。”王绍强回答。
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广东美术馆新馆体量空前,将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绍强坦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建成是广东文化场馆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成果。挑战的另一种说法叫机遇。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是硬件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这一庞大的空间。面对更大的容纳空间,在具备更多展示可能和功能的同时,也需要更完善的内部管理模式来支撑。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管理和运营成本也相应增加,建立和完善更加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以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是当即之需;其次是软件,如何更好地塑造文化地标、加强美术馆的国际影响力是其二。我们正在快速地迈入后数字化时代,如何在新的时代下,打造智慧化美术馆,推出既有引领性又能让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和活动,这是我们可以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由此,广东美术馆新馆还将在满足现代实体美术馆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构建数字化和智慧化美术馆,逐步建立数字化大数据应用中心及行业标准,实现实体美术馆展陈及数字展陈业务能力及应用在‘互联网+模式上的创新,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型数字化美术馆平台框架和优质的数字化公众服务系统。”
谈到二沙岛馆区和白鹅潭馆区未来将如何分工?王绍强表示,二沙岛馆区和白鹅潭馆区将会错位发展。“新馆聚焦当代美术、国际美术的研究以及大型展览的呈现,是一个立足国际、当下和未来的综合性大型场馆,旧馆功能更聚焦在艺术品保护与修复和在地性的学术研究,更多的是立足于本土和历史的维度。两个馆定位不同,但都是服务于美术强省、文化强省的建设,各自发挥作用。”
“白鹅潭馆区作为一个全新的地标,在建筑面积和硬件设施方面是对标国际的,相较于二沙岛馆区而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休闲的空间也更广阔,具备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因此,这个馆区会聚焦中国当代艺术和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生态研究,探索国际艺术交流合作。具体来说,日后国际性大展、全国性大展,以及‘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设计三年展等品牌展览会在新馆呈现。二沙岛馆区的定位更多的是出于对其历史沉淀的考量,从1997 年建馆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这个场馆与这个地方的‘土地和人们有着很多的链接,因此,我们希望这里继续发挥保存、保护和研究功能,记录和梳理关于艺术的过去、关于美术馆的历史,以及每一位参与者、见证者一同走过的路。但同时我们不想让这个馆失去与当下的联系,因此,举办合适的展览和艺术培训等模块,也是这个馆区未来功能的一部分。”
共促艺术生态繁荣:美术文学“非遗”相得益彰
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广东的艺术生态一直以公立艺术机构占主导,民营美术馆的发展也势头不凡,存在较大的潜力。近年来,包括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广东美术馆新馆在内的多座场馆在广东相继开放,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艺术生态上的变化。
面对多馆新开,广东美术馆会调整自身的定位吗?
王绍强:“从美术馆整体的业态出发,我们希望与其他场馆在定位上能够有一定的互补性,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艺术生态的繁荣。但当下的美术馆业态是广东美术馆对于定位考量的一部分,不是我们对于自身定位唯一的衡量标准。我们的定位既基于对当下和未来的判断,也基于对于这个馆的历史的尊重。不管当下和未来如何变化,这个馆的历史和沉淀是我们特有的,是我们的根,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是真正的财富。在‘一馆两区全新的格局下,更需要充分尊重这一份特有的财富,而尊重,是响应新时代的号角,传承、开拓和创新,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坚守不变。本着这样的思考,才有了我们今天全新的格局和定位。”
除了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还囊括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两大部分。美术、文学和“非遗”将在这艘“文化巨轮”上产生怎样的火花?
王绍强认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深度规划。我个人的理解是希望能够形成一个艺术博物馆群,各个馆的观众可以资源共享,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公共资源。艺术中心的建筑模式在物理距离上拉近了美术、“非遗”文化、文学三馆的距离,为观众提供了观看的便利,在艺术呈现上整合了多元化的资源,进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满足市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而美术、文学和“非遗”三者从文化艺术的大方向来说本就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在艺术的边界日益扩展的今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形式恰恰顺应了未来的方向。三馆或多馆的联建目前在全国也是一个趋势。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三馆的联合,可能会在南方甚至全国有一种引领性的示范作用。相信我们三个馆在一起,会更有力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生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