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 月,粤港澳大湾区最值得关注的事件,当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艘文化艺术巨轮的扬帆远航。这艘长近360 米的“文化巨轮”位于广州“十三行”历史所在地——白鹅潭一带,与沿岸的白天鹅宾馆、太古仓码头、沙面等景观交相辉映,又与珠江新城一带的广州塔、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文旅地标隔江相望。既有深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又勾勒出面向未来的文化景观天际线,营造出广州这个千年商都的新地标;激发了一线都市的艺术新活力。
近两年,广州多个文化新地标相继“出圈”,也预示着广东艺术未来的机遇所在。正如本期人物栏目中,王绍强馆长所说的那样,“……艺术中心的落成开馆,为广东美术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格局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岭南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基础。在这种区位优势之下,艺术中心三大场馆将融入城市文化脉络,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共同打造‘城市文化艺术会客厅。”
其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的繁荣早已有迹可循。从2023年下半年深圳的两场艺博会及深圳美术馆新馆,这个大湾区艺术市场的新“引擎”;到近两年广州这个大湾区核心接连出圈的艺术“新地标”,不难看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艺术文化领域拉升的决心与行动力。
硬件已足够有底气,接下来如何在软件上能有持续的优质输出来增强后劲,依赖的就不仅仅是公立机构的牵头,而是整个艺术生态圈的共同努力了,毕竟相较其他地区而言,广东艺术界的民办机构也是不容小觑的。
翻阅本期杂志,让人对这里的未来还是可以满怀期待的。因为在不同的栏目中,不仅可以看到这个区域几百年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可以看到诸如林墉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仍在做出的努力;更有越来越多“以艺术诠释生活”的生活艺术空间涌现,让人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艺术“新高地”,正在聚气成形、合力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