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熙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全面构建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构建应该从组织保障、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危机预防和及时干预等方面入手,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合理、有序运行,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质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前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采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形式。大学生代表着新思想、新技术、高知识水平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学业、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各类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我国大学生中有21.48%存在抑郁风险,45.28%存在焦虑风险,8.6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意。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年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尽管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着重视不够、组织保障不完善、教育教学不系统、实践活动不足、科学研究不深入、咨询服务不全面、危机预防和干预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进行现实逻辑分析,探索解决难题,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逻辑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保障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认知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具体任务包括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尽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高校也很重视,能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但部分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因受到各方面限制,仅能完成部分的上述目标任务,并且存在“重心理健康教育,轻全面发展”“管理重结果,轻过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心理辅导和咨询重疏导,轻预防”等的问题。相比之下,国外许多高校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虽各有不同,但大多秉承人本主义理念,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注重学生权益,关心学生价值。例如,哈佛大学的理念是“关爱学生个体,治疗每一个心理疾病患者,为社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牛津大学的理念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便在牛津大学获得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并意识到自身潜力”。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规划方面尚未有效落实,因此很难形成具有校际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阵地,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式多样化,如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这些机构的隶属关系也呈现多样化,大多数隶属于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校医务室(医院),少数直接归属于学校或挂靠在特定院系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常负责心理健康普查、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多方面工作。相较之下,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常依托政府支持或与行业协会合作设置,多数隶属于医学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等单位。这些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分工细致且明确,由教学部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咨询服务,而医院则负责治疗和社会康复工作。
3.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条件之一,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经费、仪器设备、测试软件和量表等。目前,各高校配置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满足基本需求方面存在差异,虽然所有高校均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办公室(咨询室),并配备了办公设施和部分心理测试软件,但只有少数高校配备了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包括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测试、音乐放松、心理沙盘和情绪宣泄室。个别高校甚至拥有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并建设了户外心理素质拓展场所。然而,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建筑面积未达到省级(湖南要求300 m2)、国家级(250~400 m2)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的标准。此外,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虽有专项拨款,但来源单一、总额较少,大多数高校生人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10元/年,与省级(生均10元/年)、国家级(生均15元/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的标准存在差距。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服务,大多数高校需进一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向社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从而扩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提升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并满足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4.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他们既是组织者又是实施者,其配备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教育环境的稳定和健康。根据教育部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通知》,高校应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并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教师。根据省级或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的要求,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例不低于1∶3000。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每2000~3000学生需配备1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美国高校心理咨询协会规定高校需达到每1000~1500学生需配备1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哈佛大学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竟然达到了1∶700。与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要求相比,我国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也有部分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者一般由具有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等专业博士学位且具有心理相关从业资质的专业人士组成。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及师资结构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并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此外,学校应积极推动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应设置2个学分,学时为32~36个。我国高校已按照该纲要的要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多种选修课程。除了课堂教学外,各高校还通过活动、展板、多媒体等形式举办了一系列心理健康讲座、报告、主题文化活动以及知识和技能竞赛等。尽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样,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仍有待加强。相较之下,美国高校由于社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普及程度较高,并未为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而是在部分文科专业开设了选修课程;日本则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学不再开设此类课程。据我国国际学校的办学指南,相当一部分国际学校也未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由此可见,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服务,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为目标;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教育,着重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科研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存在明显的脱节,表现在宏观研究较多而微观研究不足,研究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并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机制和解决措施的深入研究。
此外,研究多以调查问卷为主,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性讨论不足。因此,高校应该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支持,重点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优秀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和推广。
(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方法,对有心理适应问题并寻求解决的人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主要以个体和团体咨询为主,部分高校还提供电话、网络、专栏和门诊心理咨询。然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一方面存在心理健康专职咨询教师人数不足,咨询方法单一;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接受率不高,甚至存在排斥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面临的压力逐年增加,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上升。因此,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任重而道远。
(五)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
心理危机指个体遭遇突发事件或重大挫折时,自身资源无法解决问题而表现出的心理反应。预防、识别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危机是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重点。相关部门要求高校建立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高校已经加大心理危机管理力度,不断强化心理健康信息渠道,优化提升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方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构建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形成特色鲜明的校际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各高校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现状,形成兼顾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手段,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预防心理问题和危机的发生。
(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各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构建“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并提升教师素养;规范课程设置,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学生自助能力,预防心理问题和危机的发生。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各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加强心理健康项目建设,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团队建设、文化月等形式深化宣传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四、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多方面问题。首先,教育过于强调问题解决,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升;其次,组织机构不够完善,资源分配不平衡;最后,专业师资短缺,需要提升专业水平。在教学方面,课程设置不够充实、内容不够规范、缺乏实用性,且科研力度不足。除此之外,在心理咨询和危机应对方面,学生参与度不高,心理危机潜在风险较大。为此,建议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组织机构、资源配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和危机预防等方面的综合改进。
参考文献:
[1] 丁敬耘,刘明波,朱艳. 构建和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5(11):85-88.
[2] 曹加平. 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 江苏教育,2020(08):28-31.
[3] 卢卫斌. 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6):109-110.
[4] 薛飒旻,叶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20,11(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