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佤族音乐文化特征及创新传承路径

2024-06-18 04:17:08楚楚
三角洲 2024年13期
关键词:佤族音乐文化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人民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成为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国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保护视域下,如何正确认知少数民族音乐,并在现代化视角下,如何创新传承措施,将少数民族音乐“自然传承”“父承子袭”“师传”转向大众化、现代化、数字化的传承,在发扬民族音乐、建立音乐产业、创新音乐传承技术方面着力耕耘,才是现代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云南佤族音乐文化为例,讨论云南佤族音乐的文化特征,讨论创新传承路径。

云南佤族音乐概况

云南佤族世代定居在阿板山脉区域,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及擅长歌唱和舞蹈的民族。佤族人民天生与音乐结下了深深的情缘,这种联系体现在其日常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生产劳作等各个领域中。佤族的民歌刚健有力、质朴无华或者旋律流畅、明亮欢快,与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佤族人独特的生活气息。佤族民族的歌曲种类繁多,涵盖了儿歌《爱鸟歌》《妈妈织布我来学》、歌舞曲《加林赛》《佤山书童》、习俗歌曲《嫁姑娘》《送葬调》、劳动歌曲《放牛调》《镰刀调》等多个类别,这些作品皆为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佤族音乐文化特征

一、崇拜文化

佤族远古先民并无完备的文字系以记录其宗教信仰与文化哲学,仅靠口头相传的口述形式传承,这恰为佤族音乐带来了无尽且宽广的发展潜能。在佤族独特的音乐艺术世界中,众多丰富多彩的音符及旋律元素都巧妙地寓含并且反映出了佤族深沉厚实的宗教信仰、悠韵四溢的文化哲学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传说。例如,《司岗里》强调自然宗教气息,“司葫芦里来司岗里生;阿达最初,阿达是根”歌词中生动描绘了佤族古老的生活画卷及其初始之影。再如,《木依吉》赞美的“木依吉”,它被视为佤族人民最为尊敬的造化之神;还有《太阳赞》《月亮调》等作品则深度诠释了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对自然界日月变幻的赞美及观察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在佤族诸多的歌谣之中,《江三木落》这首曲子无疑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专门为纪念佤族历史舞台上的伟大英雄人物——江三木落,歌词所示,江三木落原名三木落,做事公平、正直、办事公道,是佤族中高尚的人。深厚的英雄情结植根于佤族坚守和崇尚英雄精神的情感深处,以至于如今江三木落已成为佤族歌曲里面的重要韵脚。

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狩猎以及农业活动,是佤族民众强大技艺的深厚积淀。在众多佤族民谣中发现,佤族民众勤奋工作且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能深刻反映在他们的歌声中。佤族民间流传甚广的《赎豹子调》中,演唱中歌手们勇猛地发出喔喔吆喝声,打造一幅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画面,生动地展现狩猎这一生活场景。《放牛调》《镰刀调》及《撒谷种》等农业调子表现佤族人民对于辛勤劳动的独特诠释,以《撒谷种》为例,歌词“人们都要在三月撒下旱谷,自从我们离开葫芦的那天……择好吉日撒下谷种,因为谷种是小米雀传下的,来之不易”,这类曲子的旋律欢快明亮,透露出佤族人民质朴自然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粮食的尊重。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不仅能缓解劳动带来的疲劳,还能使人心情变得愉快,提升工作效率,这对于当时艰难生存环境下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同时,音乐是佤族年轻人展示自身魅力,诠释爱情真谛的重要手段。代表作如《春天情歌》中歌词“朋友们啊!到底是什么能够医治思念的痛苦”、《心中的月亮》中“如果月亮有眼睛,他会知道我多么爱你,天与地之间并不遥远”及《月亮里的阿妹》中“阿哥的金银珠宝我不要,只要阿哥你留下来”等经典的爱情歌曲,表达对纯粹爱情的无限向往。

三、习俗的烙印

佤族音乐有传递该民族社会规范的重任,长辈们通过音乐活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社会规范传授给年轻人。除传统口头传授方式之外,佤族人民还借助寓教于乐的佤语民歌来传达各种仪式规范,诸如祭祀、饮酒、建筑房屋、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如《嫁姑娘》生动描绘出了佤族婚礼的全景画面;而《送葬调》表现浓烈的哀思,凡佤族成年人正常死亡,远近亲友乡邻皆须前来吊丧、守灵,并哭唱丧事歌,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一般当死者亲人哭唱丧事歌时,多由一人边哭边唱,亲友悼念时,多用领唱与齐唱的方式演唱。丧事歌音乐速度缓慢,旋律深沉肃穆,演唱中常带着哭泣抽噎的声调,被用作丧葬和守灵时的吟咏之曲。此外,佤族在举行祭祀仪式时所遵循的规程,可从《砍牛尾巴》与《木鼓祭》这两首歌曲中窥见一斑。借由此类的佤语民歌,不仅成功地展现出佤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也完整呈现了佤族人民对于社会生活礼仪规范的执着追求。

四、教育的智慧

佤族音乐体现了民族的教育理念与智慧。低语童谣往往具备玩乐性以及游戏性质,整体篇幅简短且易于记忆传诵。例如,深受喜爱的《岩追的爸爸》《妈妈织布我来学》以及《摇篮曲》等,能够普及一定的道德常识。《羞老三》这首歌向孩子们阐释做人的道理;《妈妈织布我来学》则向后代展示了劳动的重要性;《白鹇鸟》歌词“白鹇鸟,你虽然勤劳美丽,但你从不夸奖自己……那就由阿佤人民来歌唱你”则描绘了生存环境下白鹇鸟勤劳美丽对佤族人民生活态度的影响。正是这样的童谣,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承载着人们对于真实、善良、美好的不断追求,让我们共同关注儿童的生存与成长。

云南佤族音乐创新传承

现今,云南佤族音乐通过自然传承、父承子袭、师传等方式进行传承,存在传承模式单一、音乐产业化程度较低、数字化程度不高等情况,导致佤族音乐传承无法更进一步,本文基于三个视角,讨论佤族音乐的创新传承。

第一,“教育+”传承模式。近年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产业领域、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以及互联网线上学习等多个维度的传承和创新模式日益显现出新潮且独特的发展态势。

为了有效借助校外教育渠道来传承佤族音乐文化,鼓励并支持艺术类培训机构积极开设与佤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各类课程或者特色班次,从而通过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促进佤族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从佤族音乐文化曲目、少数民族乐器使用技法、少数民族音乐故事传说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思想内涵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佤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构建具有全新理念的佤族音乐文化传承新模式。

第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将佤族音乐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各类课程之中。立足于本地及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佤族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密切关注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实状况,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重构。为此,结合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民族音乐特色文化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形式丰富的佤族音乐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实施“佤族音乐文化产学研”项目,依靠农户按照政府提出的“土地流转为主,集中经营”的生产推进格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落地生根。另外,积极引导并支持音乐院校的教师们投身于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对外交流访问、内部学习提高、项目申请等多元化途径,鼓励他们在佤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领域内进行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以此提升其履行职责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

第三,重点利用网络教育的功能和特点,助力佤族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逐渐成了广大社会成员接受学习的一种新兴方式。因此,紧跟在线学习这股浪潮,以腾讯课堂、斗鱼直播以及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为依托,发挥UP主播、网络主播等多元角色在传播佤族音乐文化方面的辅助效应,打造丰富多彩的佤族音乐文化新媒体资源,让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步入全新的网络化、在线化阶段。

二、佤族音乐文化数字化传承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发展,佤族音乐文化得以借助现代化技术支撑,实现多元而广泛的应用场景拓展,使得佤族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地转化和提升。利用大数据、体感互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NUI、3D全息投影等最新技术手段,对于那些分散、零碎或已遭受损毁的图像、文字以及音像等佤族音乐文化基础性资料进行数字化的修复与构筑,同时搭建出佤族音乐文化信息档案库以及相应的数据库系统。

充分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促进佤族音乐文化资源的转型升级。近些年来,我国音乐产业的消费结构逐渐年轻化,90后和00后已经逐步崛起为音乐市场的消费主体。他们对具有民族特色且兼具时代特征的音乐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这些趋势都预示着,在弘扬佤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做好对已有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更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快佤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发展步伐。为此,运用数字技术开拓创新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展示内容。具体来说,在内容创作方面,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依托佤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形态,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意象、民族情感、民俗风情等元素;保留其独树一帜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审美观、发声技巧以及声乐结构等特质,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入现代音乐的作曲技艺之中,创作出新时代少数民族发展的崭新篇章。在表现形式上,重点关注佤族音乐文化的可视性呈现,加快工艺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开发出如少数民族音乐数字虚拟主播、佤族音乐文化云直播、佤族音乐文化数字收藏品、沉浸式少数民族音乐舞台表演、佤族音乐文化短片等多元化的新颖展示方法;借此汇聚广大公众对于佤族音乐文化的集体记忆与个人印象,共同推动佤族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建设佤族音乐产业

在“佤族音乐文化文旅文创”战略中,不断拓展新领域并丰富其核心业务模式。佤族音乐文化因其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神秘的文化气氛以及别具一格的民族习俗备受瞩目,切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趋势。因此,佤族音乐文化产业需要具备跨界战略思维,深入挖掘地域内的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民俗活动资源。同时,探索自身和市场文化旅游文创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价值,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猎奇心态、娱乐需求和文化期待,运用地域特色乐器、乐曲、音乐故事以及自然风光、民俗活动等各类资源,以实物展览及娱乐体验为主导,打造独树一帜的佤族音乐文化文旅文创品牌项目。

此外,面对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佤族音乐文化还需紧随数字经济浪潮,热烈拥抱音乐娱乐生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佤族音乐文化知识,如音乐理念、演奏技巧等。借助各类型数字经济平台,如QQ音乐、网易云音乐、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开展在线展览展示、电竞赛事、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上交易、直播培训等多元化的佤族音乐文化数字衍生产品项目。拓展内容+平台为基础的佤族音乐文化产业服务体系,积极鼓励用户参加和视觉体验反馈,进一步推动与数字经济平台的合作,精细化、持久化地进行佤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管理工作,促使佤族音乐文化产业在下一阶段释放更多的商业潜力。

最后,通过产业链思维模式引领佤族音乐产业发展,构建一个涵盖佤族音乐文化保护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市场营运中心、产品制造中心以及文物信息中心等多个核心主体的综合性平台,从而实现佤族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与相互促进。在这个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产业园中,不仅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展览展示服务,还能提供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包括创意研发工作与休闲娱乐体验。同时,这里也将成为一个涵盖文物保护和行业服务在内的全能平台,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音乐产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简介:

楚楚,1985年7月生,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音乐教育相关领域。

猜你喜欢
佤族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谁远谁近?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