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三钢琴组曲《动物随想》复调技法研究

2024-06-18 09:40刘姝含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

刘姝含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50-06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动物随想》是汪立三先生于2003至2007年创作的钢琴组曲。这套组曲中的每一首乐曲都以动物形象作为标题,颇具童趣。组曲中使用了大量的复调技法,并结合了各类音乐要素,使音乐形象变得生动、鲜活。本文以《动物随想》中的复调技法为主要研究角度,结合作品的结构特点、各声部之间的关系、音乐的发展逻辑,以及组曲的整体创作理念,来解析作品中音乐形象表达的特点。

【关键词】 《动物随想》  汪立三  复调技法  钢琴组曲  音乐创作

汪立三(1933—2013年)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及音乐理论家。他出生于湖北武汉,祖籍为四川省犍为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汪立三从小就大量接触中国传统音乐与古典音乐。这种中西结合的音乐熏陶,为他日后形成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创作手法融为一体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

《动物随想》是汪立三先生晚年创作的一套钢琴组曲。由于该组曲是汪立三先生患病时期所创作,因此其作品中除了含有“童心”以外,还流露出一种“被困”的情绪。该组曲共包含九首乐曲,每首都以一个拟人化的动物形象作为标题,如《大象的舞步》《拉手风琴的熊》《蜘蛛的八卦阵》等。然而,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以“童心”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其整部作品所表达的情绪不是儿童的明朗、活泼,而是一位老人对童真的怀念以及对孩童时代自由的向往。笔者对《动物随想》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查找,发现以《动物随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较少,并且没有学者以其复调技法为研究角度。本文以《动物随想》中的复调技法为切入点,探讨该作品在结构、音乐发展逻辑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整体创作理念解析其中的意象表达。

一、《动物随想》曲式结构分析

《动物随想》整套组曲均采用单曲式结构,这种简单短小的结构,恰好将儿童的单纯与作曲家的童真体现出来。整套组曲运用了一段曲式和三段曲式两种曲式结构,下文将根据曲式结构类型对每首乐曲进行阐述。

(一)一段曲式

这套作品中使用一段曲式结构的共有四首乐曲,分别是《大象的舞步》《沙漠里的驼铃》《拉手风琴的熊》以及《玻璃缸里的珊瑚虫》。这几首乐曲均采用复乐段结构,例如《拉手风琴的熊》,两声部之间采用多调性叠置。A段(a+b)为对比二句式乐段,两声部为C大调与bE大调叠置。主题动机围绕G-E两个音展开,采用主调织体,旋律位于高声部,并运用倒影、变化、重复等手法发展动机,形成主题乐句。对比乐句动机是通过引子材料发展而来,此时旋律移至低声部,加强了与主题乐句之间的对比,并运用了重复手法与综合句法将其展开。A'(a'+b')段为A段的装饰变奏,其中b'句通过模进使结构扩大,同时引发调性变化。在34小节处,由C大调转至bE大调,此时高低声部的调性形成了短暂的统一。在尾声开始时,高声部调性再次转回C大调。

(二)三段曲式

在这套组曲中,《青蛙的乐队》《蜘蛛的八卦阵》《归心似箭的燕子》《梦中的蝴蝶》以及《困在笼中的大蟒》这五首曲子采用了三段曲式结构,其中包含无再现的三段曲式、带对比性中段的三段曲式、带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三种类型。

1.无再现的三段曲式

组曲的第八首《梦中的蝴蝶》为无再现的三段曲式。呈示段(a+b+b')是一个对比并行三句式乐段,采用双调性叠置。主题乐句以二度、三度音程为核心展开,高低声部中共有四个旋律层次:第一层为辅助音进行;第二层为持续音;第三层是由二度、三度音程构成的模进原型及其模进音组;第四层为连续下行级进。对比乐句将二度、三度音程重组,置于不同的层次中,并采用倒影、模进以及模仿的手法发展,在半终止处加入了对比式写作,此时声部间的节奏由同步变为异步,使对比乐句与并行乐句连接得更加自然、紧密。并行乐句沿用前句尾部的复调织体,高低声部间形成间隔一小节的自由模仿,并在22小节全终止。在A'段(a+b'+b")中,主题乐句完全重复后,对比乐句与并行乐句在C宫调上变奏。B段从b"句尾部叠入,将主题乐句中的持续音材料重复并发展成乐段。高低声部在49小节形成三个层次,其中高声部为C宫,低声部为E宫与C宫叠置。尾声主要回顾了主题乐句,形成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

2.带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

第六首《归心似箭的燕子》为带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呈示段(a+a')为并行的二句式乐段,D宫调。主题动机是一个以五声音阶为核心的旋律片段,并通过重复、模进的手法形成主题乐句。并行乐句在主题乐句的基础上扩充尾部,最后在15小节终止。展开段以主题动机为主要材料,采用模进的手法发展,并在24小节将调性从E宫移至F宫。再现段为缩减型动力再现,35~42小节再现了呈示段的内容,43~51小节以上行的半音阶进行为核心材料,对再现部分进行补充。尾声抽象概括全曲,实现有效总结。

3.带对比中段的三段曲式

第九首《困在笼中的大蟒》为带对比中段的三段曲式。呈示段(a+a+a'+a)为起承转合四句式,按照c小调-bb小调做调性布局。主题乐句由两个动机片段构成,动机1是一个三度旋律音程,动机2是一个辅助音旋律片段。对比乐段(b+b'+b'+b")从16小节叠入,调性为bb小调。动机是一个二度音程,以bb为中心音展开,并采用模进、变化重复的手法进行发展。再现段为结构扩大的变奏再现,作曲家在低声部增加三连音节奏的半音进行,同时在高声部增加了柱式和弦进行,形成装饰性变奏再现。织体与音响的加厚使乐曲逐步推向高潮。a句采用重复的手法扩大了乐句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再现段整体结构扩大。

二、《动物随想》中复调技法的运用

(一)多调性对位

在这套组曲中,多调性对位技法被大量使用。多调性对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有着不同调性中心的旋律线条同时做纵向结合的复调写作技法①。如《沙漠里的驼铃》《玻璃缸里的珊瑚虫》《青蛙的乐队》等六首乐曲均采用此类技法,并以双调性叠置的形态呈现。在不同的乐曲中,多调性对位的使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高低声部调性在作品中的变化与发展,该组曲中多调性对位的运用可分为以下两类:对立统一交替与持续对立。

1.对立统一交替

对立统一交替,指两个声部的调性在发展过程中,时而相同,时而不同,使调性变化呈现统一性与对比性相互交替的特点。《玻璃缸里的珊瑚虫》与《梦中的蝴蝶》中均具有对立与统一交替的特点。例如,在《玻璃缸里的珊瑚虫》中(见表1),高低声部由E羽(G宫)与C宫叠置,逐渐统一于G角上,此时两调之间仅有一个非共同音,整体音响相对协和。主题第一次重复时,高声部调性变为G角(bE宫),而低声部调性变为#F角(D宫),小二度关系的两个调纵向叠置,增强了两声部调性层次之间的对比与冲突,形成尖锐的音响效果。而A'段中,两个声部的调性又再次统一,形成对立与统一交替的调性发展特点。

再如《梦中的蝴蝶》中,作曲家采用隐伏声部的方式,使高低声部形成四个旋律层次,调性开始统一于#C羽调上。随着第三层次的模进,调性开始模糊,形成二度音程关系的双调性叠置。随着对比乐句的进入,调性再次统一。A'段中主题乐句的重复使调性变化与A段一致,而对比句进入后调性统一至C宫调上。二度关系调之间的碰撞冲击了相同调性时的协和音响,使乐曲充满戏剧性。B段中两个声部调性呈三度关系,呼应了前文中所谈及的二度、三度核心。在整首乐曲中,高低声部调性由相同发展至不同,呈现出对立与统一交替的特点。

2.持续对立

持续对立,指两个声部在调性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双调性叠置的形态。而在持续对立中,又包含两种情况,即静态与动态结合、动态与动态结合。

(1)静态与动态结合

静态与动态结合,是指两个声部在双调性叠置时,一个声部调性不断变化,而另一个声部调性不变呈现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形态。《沙漠里的驼铃》与《拉手风琴的熊》的调性变化均具有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特点。例如在《沙漠里的驼铃》中,汪立三先生采用了相同主音、不同调式的两个调同时纵向结合。乐曲开始时,高低声部为同主音的双调式叠置。由于这两个调之间只存在三个非共同音,因而两个调结合时的音响显得和谐统一。在12小节处,低声部向下属方向转调,这种小下属关系调的纵向结合,使原本较为协和的音响多了一分矛盾感。

(2)动态与动态结合

动态与动态结合是指两个声部为双调性叠置,同时横向上都呈现调性不断变化的特点。具有该特点的乐曲有《青蛙的乐队》《蜘蛛的八卦阵》两首乐曲。例如,在《蜘蛛的八卦阵》中,高低声部调性呈现同度—小二度—同度的音程关系,使乐曲的发展极具逻辑性与客观性。A段高声部为C徵(F宫),低声部为F羽(bA宫),此时高声部的宫音与低声部的中心音都为F,呈现同度关系。A'段高低声部调之间的音程关系始终为小二度,增强了调性层次之间的对比性与独立性,使音响效果富有尖锐、不协和的特点。最后再现段两声部调之间又回到同度关系。

(二)线性对位

线性对位,是指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为加强对位法的横向观念,旋律线条的结合与发展不依赖功能调性和声,同时在音高关系上摆脱不协和音必须依附于协和音的复调写作技法②。在《困在笼中的大蟒》这首曲子中,线性对位技法的运用使乐曲更富有紧张性。例如在3~4小节处,两声部的平行七度进行、不协和的七度音程,无须解决可独立运用。同样在34~37小节中,第三声部的三连音半音进行强调了旋律的横向发展,与其他声部纵向结合形成了大量独立使用的不协和音程,因而各个声部之间不存在功能序进以及不协和到协和的解决,体现出线性对位技法的写作逻辑。

(三)固定音型

在复调音乐中,以一个相对固定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主题音型或主题片段作为结构的“母体”,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构成乐曲中很重要的一层,称之为固定音型③。在《蜘蛛的八卦阵》中,开头的六音动机为固定音型,其是由上行的C徵五声音阶为基础而构成,在整首乐曲中共出现五次,且节奏变化为疏—密—疏。首先,呈示段中共出现两次固定音型,其形态均为原型,节奏为等分的四分音符,反复周期为一个半小节,每次出现均反复9次。其次,在展开段中,固定音型共出现了两次,并进行了三次变奏。第一次出现节奏变化为四分音符的三连音,以一个小节为周期反复8次;第二次出现,节奏进行了两次变化,固定音型先以等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出现,反复12次,再以十六分音符五连音节奏反复两次,其中第二次反复为不完整形态。展开段中的变化形成了由疏到密的特点,使音乐情绪逐步紧张。最后,再现段中固定音型回归原始形态,节奏与反复次数与呈示段一致,整体构成疏—密—疏的发展特点。组曲中的第二首《沙漠里的驼铃》也采用了固定音型。而与《蜘蛛的八卦阵》不同的是,它始终保持原始形态。

(四)节拍与节奏

1.多节拍对位

多节拍对位,是指现代音乐中有着不同拍子律动的两个及两个以上旋律线条或声部层次,以对位关系同时结合的一种复调写作技法④。多节拍对位存在一种特殊形式——相同节拍的错位结合。这种技法在《青蛙的乐队》中被广泛运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将相同节拍律动进行错位结合。如谱例1中,高低声部都为2/4拍,而两个声部的非同步性形成了重音错位结合。高声部实际的节奏重音在第1小节的第二个八分休止处,为弱起的2/4拍节奏律动,其节奏律动一直延续至第7小节第一拍。而低声部的节奏律动则与拍号相吻合,从而高低声部形成了相同节拍律动下重音错位的结合。

谱例1:《青蛙的乐队》1~7小节

2.节奏逆行模仿

在《青蛙的乐队》中,第56~61小节高低声部形成了时隔一拍的节奏逆行模仿:高声部为起句,采用固定的节奏音组,形成与节拍相异的节奏律动;低声部再与其构成一个节奏逆行模仿,复杂的节奏使音乐表现力极具戏剧性。

谱例2:《青蛙的乐队》节奏逆行模仿

三、现实与梦境的意象表达

该组曲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有一个极具趣味性的标题。汪立三先生将动物拟人化,在标题与音乐的结合下,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动物形象。由于汪立三先生创作该组曲时被病魔缠身,因而在音乐情绪上既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又表达出对自由的向往。本文通过对音乐形象与情绪的探究,归纳出不同乐曲中意象表达的共同点与相似性,并将其概括为现实与梦境。

(一)现实

组曲中有五首乐曲都流露出“被困”的情绪。作曲家从生理与心理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动物形象的刻画,传达出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与迷茫。

1.行动上的束缚

在《大象的舞步》《沙漠里的驼铃》《困在笼中的大蟒》中,汪立三先生均采用较为庞大的动物作为表达主体,通过笨重的音乐形象映射出自身行动不便的现状。例如在《大象的舞步》中,汪立三先生将等分型节奏与齐奏织体相结合,并采用行板的速度,描绘出大象缓慢、笨重的步伐。旋律在发展过程中频繁使用重复的手法,使音乐具有踌躇不前的特点,塑造了一个拘束、笨拙的大象形象。

再如《沙漠里的驼铃》中,包含三个可分辨的音乐形象。低声部采用固定音型,其律动具有规律性,犹如骆驼的脚步声;高声部中快速的音区转换在听觉上形成两条旋律线,它们分别描绘了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同音反复形成的直线型旋律线,具有一定的停滞感,好似一个老人的形象;而高音曲的倚音采用增二度音程,类似驼铃的声音。这三者结合,塑造出了立体的、具象化的音乐形象,使听众仿佛能看到一位老人独自在沙漠中骑着骆驼,零星的驼铃声增添了一份孤寂感。

2.心理上的无助

心理上“被困”情绪主要体现在《蜘蛛的八卦阵》与《玻璃缸里的珊瑚虫》这两首乐曲中。在《蜘蛛的八卦阵》中,高声部的固定音型循环往复,意指一丝丝八卦阵形状的蜘蛛网;低声部的长音化进行,犹如蜘蛛在缓慢地移动。两者结合,共同营造出蜘蛛在蛛网上缓慢爬行的意境。整首乐曲的节奏呈现逐步加密的状态,例如在15~34小节,低声部由长音化进行变为逆分型的前附附点节奏,刻画出蜘蛛逐步错乱的脚步,体现了蜘蛛在蛛网上来回踱步的情形。同时,在第28小节,高声部的固定音型也进行了紧缩,进一步烘托出焦灼的气氛。40与42小节,五连音与后附点节奏的对位,形成了错位节奏,使节奏进一步加密,塑造出一个被蛛网所困、几经挣扎却无法逃离的蜘蛛形象。这映射出汪立三先生当时因病魔缠身无法自由行动,从而产生“被困”的状态。

再如《玻璃缸里的珊瑚虫》(见谱例3),其主体部分分为四个旋律层次。高声部由级进旋律与分解和弦的持续音组成,低声部则由上行级进音型与颤音的持续音组成,整体上形成级进与持续音结合的形态。在其中,级进的旋律线以重复作为主要发展手法,凸显出困顿的情绪。同时,与较窄的音域结合,描绘出被玻璃缸禁锢的珊瑚虫形象。这也体现出汪立三先生对于无法改变的现实世界充满迷惘与无奈。

谱例3:《玻璃缸里的珊瑚虫》主体部分

(二)梦境

组曲中《青蛙的乐队》《拉手风琴的熊》《归心似箭的燕子》《梦中的蝴蝶》四首乐曲所表达的情绪轻松活泼,与前文中的“被困”情绪相异,作曲家仿佛跳脱出现实到达梦境一般,表达了对自由与热闹的憧憬。例如,在《拉手风琴的熊》中,高声部的主题旋律采用波动幅度较大的波浪形旋律线,具有活跃、轻快的情绪,倚音与5/8的节拍律动使乐曲多了一丝诙谐,营造出欢腾热烈的气氛。

再如《青蛙的乐队》中,运用了2/4拍错位结合的方式,使得高低声部在节拍律动上形成对比。高声部的同音反复与下行音阶犹如吉他的弹奏,而低声部的跳进犹如鼓点,两者共同刻画出青蛙通过鸣叫模仿出乐队演奏的趣味场面。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与童心,无不体现出他对自由、热闹的向往。

整部组曲的意境表达按照现实—虚实交替—现实进行布局。第一首《大象的舞步》描绘了一头被笨重的身躯所束缚的大象,与第二首《沙漠里的驼铃》中沉重的骆驼与老人形象,都体现出作曲家自身行动不便、身体“被困”的现状。第三首《青蛙的乐队》与第四首《拉手风琴的熊》都描绘了热闹、欢快的气氛,犹如进入梦境一般,与前两首形成强烈的反差。第五首《蜘蛛的八卦阵》表达的迷茫、困惑的情绪,似乎又回到现实中。第六首《归心似箭的燕子》抒发了想要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作曲家刻画了一只轻盈的燕子形象,仿佛在梦境中已回到故土一般。第七首《玻璃缸里的珊瑚虫》让梦境再次幻灭,水中的珊瑚虫看似自由,却被玻璃缸禁锢着,映射出作曲家内心向往自由,却因患病无法在身体上实现自由的矛盾。第八首《梦中的蝴蝶》塑造了一只破茧的蝴蝶形象,朦胧的意境犹如梦一般缥缈,全曲以最低音为结束音,好似蝴蝶降落在地上,暗示着梦醒。紧接着,最后一首《困在笼中的大蟒》所呈现的阴郁情绪,体现了最终需回归现实的无奈。

四、结语

《动物随想》是汪立三先生晚年创作的一部以“童心”为主题的钢琴组曲。组曲中每首乐曲都围绕一个动物形象展开,充分体现出汪立三先生的奇思妙想与童真,同时也映射出他对童年的怀念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组曲通过采用短小的结构,使其与儿童的纯真联系起来,从而在结构上与“童心”主题更加契合。而复调技法的运用则较为复杂,尤其在多调性对位的使用上,分为静态与动态结合、动态与动态结合两种类型,充分体现出调性布局的精密,颇具逻辑性。简单的结构与复杂的技法结合使组曲极具矛盾感。在意象表达上,汪立三先生将现实与梦境这两种意境交替呈现,凸显了他内心的纠结与迷惘。

参考文献:

[1]刘永平.20世纪初线性对位的逻辑与规则[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 (03):8-15+61.

[2]刘永平.论多节拍对位及复节奏组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4):13-22.

[3]张奕明.汪立三晚年创作心路历程探究——从纪录片《空白祭——寻找汪立三》谈起[J].人民音乐,2019(10):53-58.

[4]张奕明.《汪立三钢琴曲选》校对、勘误与版本比较[J].钢琴艺术,2013(10):24-31.

[5]符译文.希曼诺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复调技法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4):76-80.

[6]严多加.勃拉姆斯复节奏创作手法与运用——以《d小调第三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108)为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2年.

[7]陈古羽.汪立三钢琴组曲《动物随想》音乐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

[8]张诗旻.汪立三钢琴组曲的多维探析[D].成都:四川音乐学院,2018年.

②刘永平:《20世纪初线性对位的逻辑与规则》,《黄钟》,2014年,第3期,第8—15页。

③符译文:《希曼诺夫斯基〈第四交响曲〉复调技法分析》,《交响》,2012年,第4期,第76—80页。

④刘永平:《论多节拍对位及复节奏组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3—22页。

①刘永平:《现代对位及其赋格》,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年,第51页。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中国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理论刍议
2020内蒙古音乐创作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