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体到平面

2024-06-18 09:40郝梁栋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郝梁栋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37-06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中国传统水彩画讲究体积、光影和水色交融。自改革开放后,中国水彩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写实风格,开始主动求变。在吸收和借鉴了多个领域的新思想后,它呈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平面化成为中国当代水彩画风格演进的一条支路。在水彩画平面化的过程中,这种风格或多或少有别于传统绘画语言。平面化的水彩画注重构图的形式美感,简化了明暗关系,形成了新颖的风格类型。如今,平面化风格在众多中国水彩画家的思维和创作活动中已无处不在。

【关键词】中国水彩画  立体到平面  平面化演进  表现风格

从水彩画发展史来看,水彩画自最初传入我国至今,仅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根据袁振藻的《中国水彩画史》记载,我国的水彩画发展经历了萌芽期(1715—1911年)、成长期(1911—1949年)、形成期(1949—1978年)、革新期(1978—2008年)四个阶段。本文探讨的当代水彩画表现风格的平面化主要体现在革新期至今的时间范围内。在这一时期,中国水彩画开始主动求变,吸收了新流派和新学科等多个领域的思想,产生了明显有别于传统水彩画的作品面貌。

一、中国水彩画的“当代”释义

要探讨当代水彩画的平面化,必须对“当代”的概念进行界定。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与历史上的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不同的,它没有准确的释义,甚至它的开始时间也没有准确的定论。一种主流学说认为,当代艺术的起点是二战之后,战争就像一把利刃把人类文明和艺术一刀斩断,使得战后的艺术开始更多地思考人与艺术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话方式。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当代艺术的起点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和大地艺术颠覆了现代艺术的传统。最后,还有观点认为,当代艺术就是21世纪的艺术,它利用新科技、新材料和新语言来诠释艺术的前卫性。这些观点各有依据,但是无法将当代艺术庞大的、复杂的构成形式用只言片语来进行定义。当代艺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它在不断发展和不断演变着。当代的艺术在材料上没有限制、在思想上没有束缚、在方法上没有定式,因此,对于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当代”概念,可以理解为具有时效影响力、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

二、中国传统水彩画的写实风格

20世纪50—60年代,是我国水彩画写实风格确立的时期。由于时代的原因,当时的水彩画家以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新时代的面貌为主,同时,写实的表现手法也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中国水彩画的写实模式正是在这个时期确立的。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即兴的小品创作为主,题材常见风景和静物,代表性画家有李剑晨、潘思同、关广志、张眉荪、王肇民等。李剑晨的《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描绘了正在建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幅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具有广泛影响力。其画面构图完整,笔法稳健,刻画写实,整幅作品笼罩在清晨暖黄色的阳光之下,使纪念碑主体熠熠生辉,表现出强烈光感和空间感。

《玉泉山琉璃塔》是关广志的作品,画的是北京郊外的玉泉山秋景。这幅作品取材视角开阔,能一览玉泉山琉璃塔的全貌,画面下半部分的秋景与上半部分的天空形成显著的冷暖对比。关广志用笔洒脱、简练,笔触穿插交叠,井然有序,将北方的秋色景致刻画得生动形象。在中国水彩画史中,李剑晨和关广志素有“南李北关”之称,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早期传统水彩画的风貌。

中国传统水彩画讲求真实再现客观对象,在画面上将西式技法与东方审美相糅合,既保留了欧洲水彩技法的传统,又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神韵等思想。这一时期的水彩画中展现出了特色鲜明的民族色彩,在大批水彩画家的努力下,中国传统水彩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传统写实风格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三、中国当代水彩画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

当代水彩画从立体到平面的转换,准确地概括了其从传统到现代的风格演进。改革开放后,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冲击和艺术思想的变革之下,水彩画在思想、题材、形式、技法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转变,中国传统水彩画的稳定形态被打破。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改革开放后,思想逐步开放,文艺创作复苏,各地的水彩画研究组织纷纷创立。“1979年,中国美协恢复工作,在美代会上提出‘发扬艺术民主,照艺术规律办事的思想路线。画家和艺术的本体意识得以恢复,水彩画重新崛起”。这为水彩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同时,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也造成了西方现代艺术对国内传统绘画格局的强烈冲击,引发了关于美术“形式问题”和“表现自我”的探讨。

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的举办和1985年美术新潮的出现,更为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变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这一变革浪潮中,一些艺术家有意识地让画面背离传统的写实表现手法,构图形式融入平面构成法则,画面风格越发扁平,点、线、面的组合和互动更加突出,现代性和表现性成为新的追求,一个新颖且有意识的变革方向逐渐清晰明朗。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性的水彩画展览接连出现,美术高等院校相继建立水彩画系或水彩画专业,为思想的碰撞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一部分水彩艺术家“则努力突破水彩传统边界,进行水彩画与其他绘画艺术门类相融合的尝试”。其中不乏现代工业设计、现代平面设计等学科,新技法、新思想的探索和运用已成为大多数艺术家的追求,“到80年代后期,它已经跨越了单一的传统模式,向风格多样的现代形态发展”。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水彩画现代化的转折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水彩画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换,并且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新兴技术,如影像技术、打印技术也与传统绘画产生碰撞,摩擦出了别样的火花。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当代水彩画的创作中。

1984年,江苏、广东、安徽、上海、湖北、湖南水彩画联展在五省一市巡回展出。由周铭创作的《商场》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将水彩擅长的自然风光题材引向现代化的都市,用时圆时方的色块组织出城市的建筑和人群,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题材和表现方法与之相似的还有姜小松的《红屋》。将两者相比较,虽然工具和用笔不同,但《商场》和《红屋》都汲取了国外画派的精髓,有意识地增加形式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986年,在全国首届水彩、粉画展览中,出现了许多突破旧的表现形式,使观众产生新鲜感的作品,如《春汛》(阳太阳作)、《春暖》(王兆平作)、《醉蜻蜓》(陈铁华作)等。1995年,“全国首届水彩画艺术展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其中,孙浩创作的《网络》画风独具一格,有强烈的构成意识,画面由重复的管道和圆形的阀门穿插而成,管道或横或竖错落有致,画风扁平但不失变化,粗细轻重区分微妙,点、线、面元素有节奏地排布在画面中,产生了新颖别致的效果。1997年在重庆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水彩画大展”,提倡水彩画的现代感和观念的更新,在当代水彩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各地区来看,上海地处东部沿海一带,是求变革新的领军者。海派的风格多样,具有很高的创新性,代表人物有鲍夫华、王云鹤、杨培江等。江苏水彩画为了改变“风格单一,面貌类似”的现象,也采取措施力求创新,形成了风格多样的面貌,其中不乏采用现代派表现手法的作品,如邹明、冯晓春、潇渝山等人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初,李平秋、刘宾、陈立勋等人的作品出现了有别于传统写实的表现形式;浙江有骆献跃以抽象元素应用在色彩上,打破了传统写实的格局;湖北水彩画发展异军突起,且具有强大的创新性和包容性,其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其中不乏艺术形式的现代感,代表性艺术家有樊慧刚、欧阳巨波、陈勇劲等。

四、平面化水彩画的新面貌

平面化的水彩画不是狭义上某个流派所独有的形式风格,而是存在于当代水彩画作品中广泛的集体共性。简单来讲,它并不是特指某种固定的风格样式,也不是专指某个组织和流派,而是在水彩艺术当代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一种在作品表现上的独特现象。在新一时期,平面化现象出现在多种类型的水彩画作品中,其以具象的形象或以非具体的形象进行表现,呈现出广泛的适用性。

(一)平面化与立体写实相结合

要讨论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平面化必将面对其与传统立体写实的冲突问题。二者中,一方代表现代化的平面感,而另一方则代表传统写实的立体感。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非此即彼?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甚至在当代水彩作品的创作中,二者能够并存于同一幅作品中。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小巷日记之三》(党磊作)是一幅典型的写实类作品,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者选取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小巷之景,采用平视视角,构图横平竖直,空间感强,给人以和谐安详之感。画面背景色块明显进行了平面化处理,墙面和阴影色块边缘做了强化,窗框、树枝等细节以线代面,粗中有细。与背景截然相反,人物则依然保留较强的体积感,树木、站牌和人物参差排列,产生了一种丰富而有趣的变化。整幅作品将平面与立体相结合,是新旧观念的巧妙结合。

《鱼之语》是朱贵良2014年创作的一幅静物作品,该作品的构图采用上下形式。画面上部留有大面积的平涂色块,下部三分之一是对鱼的刻画,画面背景做平面化的处理,鱼的摆放采用近似构成形式,刻画细致逼真,上下结合,给人以很强的秩序感,使作品达到干练,简洁的观感。画面中央还有自上而下的竖状色块,冲破了留白中的宁静,横竖冲击之间带来了繁简相映的趣味。

平面化与立体写实相结合的水彩作品还有较多案例,他们大多化繁为简,巧妙结合。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虽然平面化是现代艺术的代表形式,但是它并不与传统立体相矛盾。相反,立体写实的作品在做平面化处理后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简而言之,平面化是简化了传统明暗关系,加强了色块意识。相较传统的具象写实类作品,这种新形式增加了构成形式感,凸显了作品主体,提炼了作品内涵,也丰富了作品的艺术韵味。因此,平面化与立体写实是可以兼容并存的。

(二)在平面化的形和色中寻找意象趣味

做平面化处理是意象类作品的常用手法。所谓意象既“以形写神”,以外部形象来抒发心中意气,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常用夸张、变形、象征、假借、通感、取势等方法将形象进行处理。意象化作品不会严格遵照客观事实,也不会做简单的再现描绘,其精髓在于作者的主观处理,将作者对美的感受和看法表达出来。在当代水彩作品中,以扁平色块作为表现语言的作品也屡见不鲜。

杨际一创作的《秋月》中,舍去了对人物细部的刻画,取而代之的是极具概括性的线条与色块。他用轮廓线条概括画面的结构,又用色块塑造出变化丰富的形象。画面中的颜色深浅和明暗对比鲜明,明暗之间又有穿插,深浅之中又有变化,整个画面的形与色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幅作品极具现代感和写意性,形成了杨际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还有《曾润西湖雨》《且向花间留晚照》《闻莺》等。

平面化的意象水彩作品化繁为简,以少胜多,这类作品多注重画面的位置构图、色彩安排等,旨在用形和色表达意境。《浑迪乌素印象》是孟显波的作品,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和马都是由明暗色块组成,他不拘泥于细节,布局简练,安排有致,虽不能看清人物的表情,但草原民族的豪迈性格和马的姿态已跃然纸上。整幅画面,近看颜色规整,远看变化丰富。他的其他作品还有《良驹》《达里湖畔》《乌珠穆沁印象》等。

意象类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像具象类作品一目了然,也不像抽象类作品让人难以捉摸。它用似有似无的形象串联起观者的生活经验,在每个人心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形象。它营造了很多空白,却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面目也正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要点。

(三)用纯粹的形和色进行抽象表现

抽象的水彩画,是指没有具体可辨认的形象,表现的内容是从具体形象中抽离出来的纯粹绘画符号。它单纯用色彩和笔触作为表现方法,通过点、线、面等抽象元素的组合排列,来表达画家的艺术情感和创作理念。《最初的抽象水彩画》是康定斯基在1913年创作的,被认为是最早的抽象水彩画之一。我国的抽象水彩画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受西方现代画派的影响,才逐渐出现。

樊惠刚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起初也画写实风格,但在受到新思想的启示后,他的作品转变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抽象水彩画。从1985年开始,他“面壁”10年,潜心研究,艰苦探索,创作出了一批别出新意、具有民族气概、充满个性特征的抽象画作品。他的代表作品《净界》,用褐色颜料画出暗、灰、亮三种层次,上下的暗部仿佛是天和地,其中包夹的灰部好似山丘和滩涂,中间的亮部则像一湾缓缓流动的河流,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使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他的作品还有《混沌初开》《神会灵光》《瞬间感应》等。

杨虎的作品《周末》系列和《涟漪》系列都以扁平化的方形元素作为画面语言,色块疏密有别、动静结合,时而杂乱,时而充满秩序。他用纯粹的形和色抒发审美观点,探索“韵律”“比例”和“平衡”,带来了对色彩艺术的独到见解。

此外,抽象类水彩画作品还极具装饰性,这类作品重视图形元素的丰富性,强调肌理的制作,并辅以大胆的色彩对比,达到形、色、肌理组合的装饰美。如于向志、张膑的《岁月留声》,画面的块面和线条具有几何意味,色彩冷暖的冲撞感强烈,是作者艺术情感的直观写照。如今,具有装饰性的水彩画也常应用于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和广告设计等行业中。

抽象类水彩画作品将形化作笔触,这是一种“回归本源”的表现形式。艺术家的一切思索都寄托于一笔一墨之间,他们或用洒脱的笔触来表现豪迈性格,或用交错的线条来表现复杂情感,这些手法都源自抽象形式的强大包容性,而这种包容性也正是抽象类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平面化的水彩画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论是与立体写实相结合,还是以意象或抽象形式表现,都指向了其形式语言的丰富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作此分类也并不能完全概括中国当代水彩画平面化的全貌,还有多种形式别样、语言新颖的平面化水彩作品。新时代的水彩画作品表现形式的边界逐渐模糊,材料的区隔被打破,作品思想更是多元交融,因此,跨界、融合和多元成为平面化水彩画的“主色调”。

五、中国传统水彩画与平面化水彩画的关系

当代水彩画一部分趋向了平面化,或受现代艺术流派影响,或融汇了设计思想和构成概念,使其与富有立体感的传统水彩画产生了较大区别。它运用新的构思方式,反映不同的时代精神,在构图、色彩、技法上皆有体现。同时,当代水彩画的平面化并不是将传统的立体感取代,它们之间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

(一)中国传统水彩画与平面化水彩画的区别

从取材上来讲,传统水彩画多见风景、静物等题材,以小景反映时代生活面貌。时至今日,水彩画依旧没有彻底摆脱“小画种”的境地,因此在改革开放前,水彩作品还是以即兴式的小品创作为主。平面化的水彩画在取材上包罗万象,除了涉及人物、风景、静物外,还将视角进一步延伸到了现代商业、互联网、环境保护、个人意志等层面,与当下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思想紧密相连。

从构图上来看,传统水彩画的构图更符合素描构图法则,贴近人们的日常观察经验,力求画面的完整性和形体饱满。平面化的水彩画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寻找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或自然中不常发现的形式美感,重视点、线、面在画面中的韵律和节奏,也时常将重复构成、放射构成、密集构成等平面构成法则运用在构图之中,产生新颖的观感。

从光线上来看,传统水彩画继承西方古典画派的衣钵,其表现明暗和光线的方式遵循自然变化和科学性。而平面化的水彩画则摒弃了一些传统水彩画的光影特征,简化了明暗关系,常用明暗色块的并置体现光感、用形的大小表达形体重量。这种风格向更加简约、直接的表现语言变化,如新生代水彩画家梁国辉,他在画人物时经常采用扁平化的处理方式,明暗色块的边界明确,在取舍之间对传统人物造型方法进行了发展。

从色彩上来看,传统水彩画追求水与色的趣味。如果说传统水彩画是做加法,那么平面化的水彩画则是做减法,色彩越发单纯是其特点,并且强化了肌理在色块中的作用。如湖北艺术家邓涵的作品《花、圆桌和镜像》,色块整齐有序,但在平整之中又有微妙的变化。凹凸不平的肌理增强了质感,色块之间相互组合又相互排斥,产生了一种均衡、静谧的美感。

从技法上来看,传统水彩画大多追求笔触的多样性和画面的一气呵成、水色交融,用湿画法较多。这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传统水彩画对物体虚实、软硬的重视上,用笔讲求衔接自然。平面化的水彩画则在传统技法上进行了取舍,大量用到平涂和干画技法,强调对形的把控,有时还会运用综合材料进行肌理制作,有效提升了作品的质感。

(二)中国传统水彩画与平面化水彩画的联系

从历史角度来看,水彩画的平面化并非一蹴而就,它发展于传统水彩画,依存于传统水彩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水彩画想要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本土样式与文化内涵,其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化性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养分和支撑。”没有传统水彩艺术的铺垫,平面化的水彩画也会成为一纸空谈。

从表现形式来看,所谓平面化的水彩画并不是指完全扁平化的呆板范式。如果陷入僵化局面,那么平面化的水彩画也会成为一潭死水。它是指将传统水彩画中的部分表现手法进行平面化处理,或者将传统表现手法弱化,强化色块意识,提升形式感,但绝不是将传统手法删除。

从思维角度来看,平面化的水彩画表现以传统水彩经验为基础,以传统造型意识为支撑,融合现代化艺术理念,在传统创作思维中发展和演变。在艺术家的构思和施技过程中,两者共同参与,相互成就。因此,当代水彩画的新理念与传统经验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既相互区别,又不能割离。

无论是顺应时代,还是主动求变,都不能否定平面化的水彩画与传统水彩的紧密联系。平面化水彩语言将传统水彩经验与新发展理念相互协调,在不同程度和深度上参与水彩画创作,呈现出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多样化面貌。传统手法和现代因素在当代水彩画中得到了共生发展,因此,两者能够在个性之中寻求共性,在共性之中成就彼此。

此外,平面化并非中国当代水彩画的唯一演进路线,也不能够概括当今水彩画风格日益多元化的发展现状。“就水彩画的发展来看,形式风格的变化日趋丰富,已不存在某一形式风格的霸主地位,多种形式、风格、观念并存的局面将构成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的主流。”面对水彩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应保持兼收并蓄的态度。

六、结语

中国当代水彩画从立体到平面的演进是以本土文化为语境,涉及风格、理念、思维、技法等层面的转变。平面化风格脱胎于传统水彩,它融合现代艺术学科的思想和观念,参与到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过程中,在取材、构图、技法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中国当代水彩画从立体到平面的转变是中国当代水彩画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种转变反映了时代的巨变,也反映了画家能动意识在创作中的作用。水彩艺术家们将新鲜元素注入创作中,创造出符合当下语境甚至超越传统的水彩画作品。平面化的转变不仅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

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更新,平面化的水彩画有望在保持自身活力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这种新颖的表现风格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画家投身其中,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2]刘永健.对中国当下水彩画发展的现实困境与价值思考[J].美术,2020(01):25-27.

[3]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4]甘兴义.“存在方式”:中国水彩本土现实主义方法论[J].河北学刊,2022(05):212-217.

[5]刘永健.中国水彩艺术的当代性及其应对[J].创作与评论,2016(10):82-8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