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群众音乐培训实践

2024-06-18 09:40付姝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实践经验群众文化文化馆

付姝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31-0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群众声乐培训是文化馆履行其社会职能、使群众享受社会服务、开展教育学习、提升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一种活动方式。由于不同群体对声乐培训的需求不同,培训的方法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在本文中,笔者以自身做群众声乐培训的实践为依据,探讨如何在群众声乐培训中结合群众实际做好培训工作,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   声乐培训  文化馆  实践经验

群众文化活动是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重要形式之一。各地文化馆以群众作为主要受众,开展免费培训,以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与审美水平,推动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声乐培训作为群众培训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通过声乐培训,群众用歌唱表达情感,陶冶情操。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众通过学习得到满足。息烽县文化馆一直致力于群众免费培训,本文从笔者自身所涉及的声乐培训出发,分析群众声乐培训活动的需求、方式,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开展好群众声乐培训。

一、群众文化中声乐艺术的重要性

冯守仁、鲍和平等编著的《群众文化基础知识》中指出:“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具有自愿性、主体性。群众文化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现象。其中,艺术是人民认识群众文化、参与群众文化的普遍方式,不同时期的艺术文化深深影响着人民群众。而声乐艺术同样表现出不同时期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古代时期群众声乐艺术的表现

在古代,歌唱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如黄帝时所作的《弹歌》,表现的是原始人民狩猎的生活。远古时期的人们常常在打到猎物后聚在一起以歌舞庆祝,表达愉悦的心情。这算是最早期的“群众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作为“诗经”的精华部分,里面收集了各地的民间歌曲,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浓烈的生活气息。在汉代,北方兴起的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明、清时期,民歌的发展十分迅速,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如冯梦龙《山歌·月上》展现了人们质朴的爱情,而《凤阳花鼓》则揭示了阶级矛盾和群众的反抗意识。在古代,虽然有着很强烈的阶级属性,但人民群众也用歌唱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从而形成了当时的群众文化。

(二)近现代时期群众声乐艺术的表现

到了近现代时期,大家用歌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涌现了大批群众歌曲。例如,工农革命歌曲《五一纪念歌》《同志们勇敢前进》,创作者是参与了革命斗争的工农劳动者们,他们用自己的切实感受编写了许多有着深厚革命热情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曲成为群众歌曲的创作主流,音乐工作者们组织歌咏团体、支持群众组织发起爱国歌咏会、传播爱国歌曲、鼓舞群众的抗敌意识,并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聂耳的《毕业歌》、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等,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抗战中所展现的高尚思想觉悟和奉献精神。革命根据地的音乐,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工农革命歌》等,非常全面地刻画了革命斗争的生活和群众的抗敌精神,这些音乐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1942年以后,各个根据地进行了“文艺整风”,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促进了各类音乐创作的发展。群众歌曲的创作数量十分庞大,如《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既体现了英雄本色,又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期盼,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当代群众声乐艺术的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群众歌咏活动、群众创作热情高涨,人民用歌声赞美新中国,如《歌唱祖国》《全世界人民一条心》,以此表达对新中国的期待和对胜利的欢呼。《我爱你,中国》则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声乐作品的品质也在逐步提升,《领航》《不忘初心》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昂首走向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通过声乐创作和歌唱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同时,这些作品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不同群体对声乐培训的需求与培训方法

(一)声乐培训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形式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的综合素养,并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为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别广泛,包括表演活动、展览活动、培训活动等。在培训活动中,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等内容是较为常见的活动方式。

其中,声乐培训深受群众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声乐培训作为一种便捷的活动方式,面向的群体广泛,学习的难度适中,且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从参与的群体来说,有中老年、青年、少儿等各个年龄段,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单位,都能看到群众声乐文化的身影,如在公园歌唱的老年人,在学校文艺活动中歌唱的学生,在单位节日活动中表演歌唱类节目的年轻人,这些群体都能参与到声乐活动中来。从学习难度来说,相较于其他学习内容,声乐比较容易入门,因为声乐是基于人声的音乐表达,人们天生就有发声的能力,这使得声乐学习更加亲切和自然。

从活动形式来说,声乐的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合唱、对唱、表演唱等,这些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针对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性格活泼、有一定演唱实力的群众可以选择独唱形式;表现力缺乏的群众可以选择合唱、对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多种形式的声乐活动不仅增加了群众在声乐学习上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期望值。

由于群众自主学习声乐的能力和方法不够系统和科学,当地文化馆会定期开展声乐培训。通过文化馆内声乐专业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群众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艺术能力,让群众的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声乐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训练和学习,对群众进行声乐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有效地满足群众学习和提升声乐实践能力的需求。

(二)不同群体对声乐培训的需求与教学方式

群众文化以所有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不同群体对参与声乐培训的目的是不同的,需求也不一样。从笔者在息烽县文化馆开展声乐培训的经验来看,所接触到的群体大多为少儿、青年及中老年人。在培训过程中,各群体对于声乐学习的目的和需求各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群体,声乐培训的教学方式、培训方法也要因人而异,以确保不同群体能在培训中满足自身需求,真正发挥文化馆的社会职能。

1.少儿群体加强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少儿群体培训是群众文化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儿阶段正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通过文化馆的免费培训,家长和老师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能力,帮助孩子进行艺术启蒙,提升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周向红认为:“少儿声乐的学习,不仅要唱,还要演。而少儿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不同的表情、动作来模仿,有利于增强少儿对音乐的概念和表现能力,进一步提升少儿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文化馆的少儿声乐培训中,笔者认为老师应该加强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力,让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在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冲击着网络环境,影响着孩子们的审美取向。快餐文化的产生让孩子们在各种网络和短视频平台上接触到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中有些音乐风格对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并不适宜。因此,在教学上,声乐作品的选择应该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在演唱难度上也应该根据培训班孩子的基本情况进行课程难度和课程重点的设计。

在培训过程中,科学系统的基础学习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这是后期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基本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演唱的肢体状态、气息、发声方式等都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在此阶段,孩子们可能会出现不能长久坚持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合理的时间安排,将专业话术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的方式进行解答。如在训练站姿时,笔者会准备一幅卡通的大树图,让孩子们想象自己的脚就像树根一样稳稳地扎在土地里,而上半身则像树枝一样与树干相连却又能随风飘逸。这样做的目的是提示他们上半身要放松、下半身需站稳,让少儿群体能更形象易懂地了解自己需要怎么做。

当培训进入稳定期后,培训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特点、性格、状态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一期培训课结束后,除了让孩子能了解科学的歌唱方法外,还能让孩子实现从不敢表现到能主动表现的飞跃。因此,在培训少儿群体时,除了教授基本的歌唱技巧外,笔者还会融入表演、故事、二声部训练等内容。在培训中对作品进行基本处理后,再引导他们自己去合作、编创表演内容,让他们在声乐学习中领悟更多的知识并学会运用。笔者希望通过声乐培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艺术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2.青年群体保证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大众性

青年群体参与声乐培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释放压力,在息烽县文化馆参与声乐培训的青年群体大部分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他们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较高,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他们十分需要文化娱乐来释放压力,调节、平衡生活和工作。二是拥有才艺技能,在各个节日里,各个工作单位会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员以年轻人为主。在这些活动节目中,歌唱类节目是大部分的选择。该群体中大部分参与声乐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培训班里学一两首声乐作品,以便于后期表演节目时使用。

针对这类群体设计培训课程时,笔者会注重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大众性。实用性是让该群体通过培训能够使用学习到的知识,未来能通过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自我练习和节目演出。大众性意味着课程内容要符合该群体大部分人的认知,因此在作品选择上,专业难度要适中,应选择大部分人都听过、能唱的作品。音乐风格要适合青年群体,要考虑到青年群体除了工作时间还需要照顾家人,在练习作品的时间上可能相对其他群体较少,所以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学习能让培训收到更好的课后反馈效果。

如在流行歌曲的学习中,培训安排应从他们感兴趣和熟悉的歌曲着手,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培训过程中保持较轻松愉快的状态。之后,可以对作品进行打磨,除了调整歌唱的状态和技巧外,笔者还会增加作品的表演性、作品理解、演唱形体、演唱表情、舞台走位等的训练,帮助他们在需要用到节目表演时能有一个较成熟的舞台呈现。

3.中老年群体注重培训的寓教于乐和劳逸结合

中老年群体是参与文化馆声乐培训的主力军。培训活动能让他们文明健康地进行休闲娱乐。李振龙认为:“对于中老年人来讲,歌唱是能丰富晚年生活的一种娱乐活动。歌唱讲究情感的表达,在歌唱时要有感而发,声情并茂。”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到处都可以看见中老年群体的身影。其中,大部分中老年人已经退休,有更多享受文化娱乐、进行再次学习的时间。在文化馆的声乐培训中,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强,将声乐学习作为兴趣爱好来培养,通过学习来获得展示自我、参与活动的机会,进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中老年群体的身体状态、嗓音条件、记忆能力、反应能力等不比年轻人,培训中不能一味讲解专业知识,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理解和反应,也要注意把控声乐训练的时间。该群体和年轻群体不同,声带的机能退化,气息运用能力较弱,长时间的练唱不利于嗓音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劳逸结合,培训时长要少于其他群体。此外,对于年纪较大的学员,在声乐训练时还要特别观察他们的身体状态,切勿让他们久站练习。

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应注重寓教于乐,让中老年人在一种身心愉悦、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增加他们之间的交流、相互沟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学习的快乐,与集体相融合,从而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安享美好幸福的时光。

在息烽县文化馆参加培训的中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大多数人都有自主学习的团体。他们希望在培训中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来分享给团体中的其他人,同时也期望通过学习参与更多的舞台表演。因此,在培训中,笔者会设计大课和小课。大课以解决学员情感、舞台表演为目的,让他们能通过不同类型的歌唱方式进行互动,享受交流和合作带来的成就感,保持课程的娱乐性;小课则针对每一个学员在歌唱上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通常小课会穿插在大课之中,每节课安排几位学员准备一首声乐作品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问题,告知如何去训练和解决。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能让学员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问题,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声乐问题的训练方法,同时也能确保他们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三、文化馆群众声乐培训的思考

息烽县文化馆一直向群众提供免费艺术培训,其中声乐培训通常每期学员20余人,一周一次课。笔者作为声乐培训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渐渐了解到不同群体学习声乐的原因和想法。通过每一期的培训,笔者接触到了更多的群众,并从他们身上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提炼出更好的培训方式。经过两年多的声乐培训工作,笔者渐渐积累了经验,并形成了自己对于如何培训群众学习声乐的一些思考。

(一)群众声乐培训要普及和提升

《毛泽东文艺论集》中解释了“文艺工作的普及和提高”的概念,并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分开的。群众声乐培训同样需要做到普及与提高双管齐下。笔者认为,“普及”的目的是让群众对声乐艺术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将声乐知识传播到群众中去,同时鼓励群众通过培训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而“提高”则是提高培训质量,仅仅普及是不足以满足群众需求的。大多数群众愿意参加培训是因为喜爱声乐,他们通常嗓音条件不错,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因此,通过培训应该让学员能有所收获,真正提高他们的声乐演唱能力。因此,准备好培训前期的工作就十分有必要,需要根据群体的不同需要做好培训计划、教案和课程设计。笔者在开班前都会做好相应的准备,并在开课后根据学员们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完善教案和课程内容。

一是做好学习内容的设计。据笔者了解,许多业余团队,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没有专业的老师。他们在日常训练中往往只注重“唱”。当这些业余团队了解到文化馆提供声乐培训后,他们希望能借此机会学习相关知识,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为此,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将“唱”转变为“理解如何唱”,让学员们了解科学的演唱方法,学会理解和分析作品。在培训中,笔者会带领学员们深入处理作品,从作品的背景知识入手,分析歌词所表达的含义以及旋律的走向、速度等因素所传递的情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员们能够在演唱时不仅仅是单纯地唱歌,而是能够融入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使演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培训后期,学员们也能够带着对作品的理解,将所学分享给其他人,进一步促进声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二是注重不同学员能力的差异。无论学员来自哪个群体,每位学员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和演唱能力都各有差异。在培训过程中,老师应该主动去了解学员的能力水平,并根据他们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提升每位学员的声乐能力,从而带动整个培训班能力的提升。

三是关注学员的实际情况。由于学员不是声乐专业出身,他们在声乐演唱水平上参差不齐,在性格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平时的培训中,我们需要在了解学员的情况后对他们进行分组。有些学员可能具备独唱的能力,而有些学员则更适合在小组中合作演唱,通过分组,能有效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这也可以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以达到让所有人都能开口唱并且愿意唱的目标。

四是做好成果展示,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群众渴望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在每期培训结束前,根据培训班的情况,会为所有学员准备展示成果的舞台。教师根据对学员能力的了解,分为独唱、合唱、表演唱等形式,让能力较为突出的学员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为其他学员提供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能逐渐让群众敢于走上舞台,还能让大家感受到不同群体对艺术的热爱。此外,通过成果展示,还能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和参与,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文艺活动和艺术学习中。

(二)转变群众对声乐学习的认知

群众对声乐学习的认识比较片面,特别是在一些业余团队中,往往由歌唱爱好者自主组建团队并进行日常训练。他们在教学时认为声乐就是张嘴唱歌,培训课就是教他们学完一首歌。因此,在学习中,他们总是反复进行教唱和齐唱,这样的重复模式很容易让群众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培训课程设计上,我们需要引导群众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培训环境,以转变他们对声乐学习的认知。

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转变群众声乐学习的重点。许多群众认为声乐学习的核心就是学歌,因此,他们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一起学习唱歌上,常常利用音响设备进行多次跟唱。这样做的弊端就是,当他们单独演唱时无法按谱子要求准确演唱。因此,在培训时应该教会群众如何识谱和与伴奏相协调。掌握识谱技巧后,群众就能够根据乐谱的音准和节奏进行准确的演唱。其次,需要转变群众对歌曲作品的选择观念,让他们学会合理地歌唱。许多群众认为难度越大的歌曲越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选择的作品难度非常大,且也不适合自己演唱。如一些中老年群体,他们的身体机能在慢慢退化,无法很好地支撑他们的气息和歌唱状态,但喜欢唱《青藏高原》《天路》等曲目。演唱完毕后出现声音沙哑、脸红心跳等状况。这样错误的观念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健康。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状况,让他们明白优秀的作品并非以音高能唱到多高或一口气能唱多久为评判标准,而应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作品。在演唱时,要注重情感和自身对作品的理解,结合所学声乐知识,将作品演绎得更加完整。这样的演绎方式更能表现美,也更能打动听众的心。

最后,需要让群众了解声乐演唱的多样性,它不仅仅只有齐唱、独唱,还包括合唱、重唱、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许多业余团体往往只采用独唱或齐唱的方式,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失去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培训中,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让大家能够体会到不同演唱方式带来的感受,从而增加群众的声乐知识。

(三)立足群众,服务群众

群众声乐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学习声乐的需求,并提升他们的声乐能力。通过这样的文化活动,群众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从而拓宽受教育的途径。因此,应该提供群众能听懂并且能实践的声乐培训,帮助群众,不要脱离群众,要为群众服务。

立足于群众、服务于群众,那就意味着要以群众为主体提供声乐培训;同时,也要以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为基础,努力实现他们声乐技能的提升。切勿拔苗助长,教一些过于专业、难度大的知识点,或者讲一些自以为很“艺术”而群众却很难理解的内容。在培训中把握好尺度,要像蓄水容器一样,慢慢地装水,这样才能扎实、稳定地进行培训工作。否则培训课程结束后,群众所收获的也只是一些看得懂却无法真正使用和操作的知识,这样的培训就背离了普及群众声乐文化和提升声乐能力的初衷,变成了单纯为了培训而培训。为了让群众更系统地提升声乐技能并实现声乐文化的普及,笔者在培训中会根据群众声乐学习水平的整体情况提前准备少儿、成人、中老年群体的培训教案、教材,再按照群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从而更细致地帮助不同群体更好地学习,真正为群体做好服务。

当然,服务好群众并不是盲目地迎合群众的“喜好”,就如上文所说,许多群众在声乐学习前会有自己不正确的认知,也会出现学习问题和思想问题,所以,在做培训时,要注意引导群众的价值观,避免庸俗、错误文化观念的侵蚀和影响。让群众能在声乐培训中感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纠正群众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其在培训中有所获益,这是开展群众培训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未来,群众声乐培训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依然会是重要的活动方式。文化馆的专业技术老师在开展培训时应该思考和总结每一次的培训经验,主动了解和接触对声乐文化感兴趣的群众,从不同群体的学员身上感受到不同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群众对声乐学习的需求和想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群众声乐培训要如何去做,声乐艺术要如何去普及和提升,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总结经验。这需要根据实际培训情况,创新或改变培训方式,同时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与社会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我们才能真正做好群众的文化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守仁,鲍和平,等.群众文化基础知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向红.当前我国少儿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北方音乐,2020(22):79-81.

[3]李振龙.论轻声练习对中老年声乐学习的必要性[J].黄河之声,2019(06):3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实践经验群众文化文化馆
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演进与实践经验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核电站一回路水压试验实践经验
法国养老服务认证工作的实践经验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