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传统曲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2024-06-18 09:40班仕斌
艺术评鉴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新与发展网络时代

班仕斌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5-0025-06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传统艺术形式中的曲艺,源于民间且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之中,如今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其存续和演变的相关课题持续引发热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演进,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对曲艺艺术构成强烈冲击,使之与众多传统文化形式一同面临一系列困境,如人才流失、曲目种类减少、创新作品稀缺以及观众群体的减少。这些都使得曲艺的未来走向和传承问题堪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曲艺需要开辟新的展示舞台,重返公众视线,并积极探索与互联网的结合,秉持创新精神,寻找多样化的传播和市场策略。这是其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传统曲艺文化  创新与发展

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数字化成为曲艺保护、传承以及展示和传播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在曲艺数字化方面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技术手段持续创新,影响力逐步增强。然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不能充分满足观众的感官体验,以及不适应当前的文化传播潮流。这些问题急需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曲艺的精魂。

一、曲艺传播形式的变迁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曲艺的传播方式相对有限

经过岁月的流逝,曲艺逐渐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但传统的曲艺传播主要依靠现场表演,如在茶馆和其他公共场所演出。此外,有限的私人广播电台实时转播、报纸广告以及唱片公司的唱片发行也是传播手段。观众通常会通过茶馆或剧院门前的告示板得知当天的演出安排,包括演出时间、节目顺序、表演者名单以及门票价格。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推动曲艺的广泛传播

曲艺借助无线电波飞入千家万户,尽管广播的传播方式缺乏现场表演的直接互动,但极大地扩展了曲艺的传播边界,不再受限于特定的演出地点。这种变革不仅巩固了曲艺的推广策略,同时也丰富了其传播途径,对曲艺艺术的发扬光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改革开放期间,卡带、电视让曲艺风靡一时

卡式录音带和录像带成为曲艺传播的首选媒介,极大地推动了曲艺的广泛传播。诸如相声、二人转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形式,在这一阶段通过录音带的形式占据了曲艺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随着卡式录像带的普及,这些曲艺形式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极大地促进了曲艺在表现方式和受众群体上的进步。此外,电视在这一时期的广泛应用,同样对曲艺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21世纪之初,互联网开辟曲艺传播和市场营销的新领域

21世纪初,互联网革新曲艺传播与商业策略的舞台。国内涌现出诸如“中国相声在线”“评书爱好者天地”“快板中国”及“东北二人转数码馆”等一系列专业平台,如同磁石般吸引并集中了丰富的曲艺资源,极大地方便了资料的保藏与分享。数字科技的崛起,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打破曲艺形式的固有界限,其创新手法与实时内容的特性为曲艺文化的繁荣开辟了新的可能。例如,喜马拉雅等移动电台平台相继推出了脱口秀、说书等曲艺节目,并推出精品曲艺节目的收费服务。这样的市场战略转变大大提高了曲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接受程度。

(五)21世纪的到来,曲艺的表现方式经历深刻的转型

移动应用直播开创了艺术家与听众全新互动的模式,使得观众在线欣赏表演的同时,可以借助弹幕实时分享观点,建立起观众与观众、观众与表演者,甚至表演者之间的即时对话平台。观众可以选择以赠礼的形式表达对特定演员的喜爱,这种行为在网络媒体的商业化驱动下,促进了创作者、演员以及社团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他们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创作内容,公告演出信息,甚至销售门票,从而显著提高了曲艺作品的创作、保存、复制和分发效率。这标志着曲艺正日益演变为一种网络化的大众艺术形式。

(六)数字化转型是传统曲艺的关键保护路径

传统曲艺的数字化主要包括文献的电子化和表演音频视频的转化。两者虽侧重领域各异,但共同致力于传统曲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强对传统曲艺数字化的支持,有效防止了珍贵曲种和杰出作品的遗失,同时赋予传统曲艺新的生命力。文献数字化不仅保障曲艺资料的安全,还极大地为研究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公众的审美趋向也在转变,传统曲艺的盛况已不复当年。因此,数字化成为保存和管理曲艺的理想手段。在新时代,数字化进程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传统曲艺在传承、创作及排练等各个阶段都有潜力利用数字技术,这主要受到内外两方面驱动力的影响。内在驱动力源自曲艺的本质,曲艺本质上是一种娱乐形式,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曲艺的繁荣与观众需求紧密相连。随着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步,文化消费日益向网络化、移动化和数字化转变,曲艺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借助数字化来迎合观众的新需求。外部驱动力则体现在国家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

二、网络时代曲艺传播的问题

(一)青年观众的显著缺失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曲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跃,曲艺正逐渐被其他艺术形式的在线魅力所挤压。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曲艺似乎已偏离他们的审美视野,许多年轻人对曲艺的认知仅停留在浅层次,将其等同于单纯的娱乐形式,忽视其深厚的艺术价值。曲艺的主要受众群体偏向老龄化,这种年龄结构的断层使得观众基础出现明显裂痕。对于一门依赖传承的传统艺术而言,如果无法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就意味着失去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动力。在网络直播的潮流中,曲艺节目展现形式独具特色,它融合了传统的集体表演、剧场表演以及个人娱乐性质的展示,通过智能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等具备实时流媒体功能的平台进行实时传播。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还能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尽管他们的选择范围和参与度相对较为有限。

(二)网络作品的庸俗倾向

在当今的信息洪流中,一些曲艺创作者过于注重经济回报,导致作品陷入模式化的困境,内容贫瘠且缺乏创新,从而使得曲艺艺术失去独到之处。更有甚者,为博取某些观众的低层次喜好,表演中频繁出现粗鄙的表达,极大地损害曲艺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如何兼顾网络传播与有效监管,使曲艺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来塑造公众的正确价值观念,营造曲艺网络发展的健康环境,成为曲艺界人士必须深思的论题。

(三)缺乏原创性表达

众多曲艺表演者在互联网上倾向于创作迎合大众喜好的作品,这些作品普遍富有趣味性,却往往忽视了深度和艺术性。这导致曲艺的艺术使命被淡化,反而助长了个人主义的过度膨胀和创作规范的缺失,从而限制了网络曲艺的长远发展。如果创作者不能探索出独特的艺术创新路径,网络曲艺很可能沦为短暂娱乐的消费品。这一现象在创作过程中的影响值得深入反思。

(四)地域差异的影响

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各地的曲艺艺术发展失衡得更加严重。在发达的地方,由于科技、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使曲艺艺人有了更大的发挥余地和发挥的平台,同时,对曲艺的创作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效力,难以获取足够的关注,常常在互联网的广阔领域中默默无闻。以相声和评书为例,这些曲艺形式广为人知,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相比之下,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曲种却鲜为人知,其民族和地方特色未能得到充分展现。

三、传统曲艺在现代媒体环境中面临各种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时代审美趋势的转变

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大约有400种,各具地域特色。许多曲艺依赖地方方言,这使得它们的表达方式并不普及。这些作品的歌词往往深奥,主题和旋律多反映当地风俗,一旦脱离原有的语言背景,其传播和创新就变得困难。此外,每个时代的公众兴趣都有所不同。传统曲艺自古以来便在变革中求生存,从两汉的俳句流行,到宋元繁荣的茶楼戏班、民国的无线电收音机,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种曲艺不断适应时代,更新表演形式和艺术创作。然而,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网络自媒体为载体的现代媒体提供了海量且多元的信息。然而,人们的接收和理解能力有限,当信息量超过个体的处理能力时,人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便会降低,思考也会变得狭窄。这种背景下,观众群体倾向于追求即时快感,喜欢光鲜热闹的娱乐形式,而对于富有深度的艺术表现,他们可能缺乏深入欣赏的耐心。

(二)传统曲艺表现形式的演变

依据传播学的视角,文化传递历经口头、文字、印刷及电子四个时期。将此应用于传统曲艺,看到其传播方式依次表现为剧场演出、剧本流传和数字化媒体的运用。相应地,观赏体验从最初的现场互动转变为广播的听觉体验,直至如今以视觉为主的线上观看,辅以听觉享受。这种新型的传播渠道和观赏方式直接推动了各种曲艺形式的创新。网络平台和短视频的兴起使得观众能够反复观看喜爱的曲目片段,优质内容迅速在网络中传播,成了其他演员们学习、效仿的目标。这种改变缩短了传统曲艺表演者的写作时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破除行业内阻碍曲艺发展的某些传统惯例。

(三)新媒体营销策略的效应

在现代信息传播环境下,媒体的焦点营销对文化扩散具有显著影响,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为各种非主流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公众关注的机遇。新媒体团队擅长制造话题热度,迅速吸引公众目光,但这种热度往往短暂不易维持。新潮流的频繁涌现使得一旦信息曝光度不足,便可能迅速淡出公众视线。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传统曲艺的传承者为了生计,选择借势流行文化来塑造形象和推广自己。然而,将传统曲艺融入流行表演形式中,可能会带来表现上的失真和挑战。以说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实质上是一种“声音”的艺术。由于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可视化的电视网络播出,表演者需增加视觉元素以增强观众印象。以网络上广受欢迎的某大型专业相声团体为例,其成员频繁参与各类喜剧电视节目。为增强视觉冲击力,他们有时会选择华丽的服装代替传统的长袍马褂,甚至有些动作、表情可能会引起观众的不适。撇开网络时代过度依赖营销策略和眼球效应的现象,传统曲艺的传承者应更专注于内容创新,因为唯有内容的持续更新,才是推动曲艺文化持久发展的核心力量。

四、网络时代传统曲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策略

在网络背景下,创新举措重塑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认知,超越简单的媒介与内容的结合,转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传统表演形式的重组与革新。新媒介以其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增强的后期效果以及突出的个性化特点,不仅回应了传统媒介的全方位和写实性,更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要将新媒介运用到曲艺艺术的推广中,就需要对传统的戏曲形态进行深入的视听革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的互联网新媒介市场的需求。所以,在新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曲艺已从静止的状态转变成了一种富有时代韵味的传统艺术形态。然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地扎根于传统,更古典、更鲜明地展现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美学特征。

(一)挖掘和培养人才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对于曲艺艺术的繁荣,发掘和培育人才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应当运用市场规律来优化配置,构建一个支持才华横溢的曲艺表演者和创新者持续发展的舞台,提升艺术家的经济待遇,以激发整个曲艺行业的积极性和热忱。此外,重视对青少年艺术爱好者的教育投入,利用新媒体技术,激发更多年轻人对曲艺的热爱,使他们能领略到中国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从而构建起年龄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这样的新老交替,将确保曲艺艺术的传承得以稳固,不断注入活力,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二)加强戏曲内容和形式创新

为推动曲艺艺术的繁荣与进步,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至关重要。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曲艺艺术的展现平台得以显著拓宽,不再单纯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积极与现代媒体结合,以此来实现更深远的传播影响力。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对曲艺艺术的传承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使得曲艺表演能够一直传播,甚至实现剧场内外的实时共享,打破以往只能通过预录制等方式在电子媒体上播放的传统模式。

同时,提升曲艺作品的艺术水准至关重要。曲艺艺术能够广泛且深远地传播,作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曲艺从业者需秉持“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的信念,致力于在创作中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为时代描绘形象,记录历史,阐明道德标准。坚决反对低俗内容,致力于推出高质量作品,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奋斗。

另外,为了保证节目的品质,在网上发布时需经过严格筛选。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录,再到新媒介的应用,曲艺的传播方式随媒介的进步而演变。在信息化时代,部分曲艺作品可能因商业化和市场化倾向而失去纯真,因此,曲艺工作者和经营者需明智地看待媒介环境的双面性,既要利用其优势,又要规避潜在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应勇于创新,构建曲艺艺术的市场营销平台,整合资源,竭力开拓更广阔的网络市场,以期创造出既能吸引市场又能引领思潮的曲艺作品。

针对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独特性质,应定制化地发布内容,并革新传统曲艺的表现手法,以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和互动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效能。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因其每集时间从数秒至十五分钟不等,主题鲜明,剧情连贯,迅速走红,成为备受青睐的在线视听文化新潮流。曲艺行业可借力网络微短剧的快速传播和高流量特性,适应当前中国手机用户的行为模式,打造内容精致、短小精悍的曲艺艺术微短剧杰作。此外,也可探索利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幽默的段子和高潮迭起的表演片段来制作剧情短视频,以此视听方式推广曲艺经典作品。

(三)重视年轻受众群体的传播作用

官方社会调研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曲艺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手机媒介的。很多年轻人通过网络传播媒介和网络直播等数字渠道来了解和喜爱曲艺。比如抖音、火山、快手,为曲艺的展现提供了全新的平台。这些新媒体以其广泛的覆盖力和创新的形式,极大地加速了曲艺的传播速度,有力地推动了曲艺艺术的繁荣。因此,曲艺与媒体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它能够助力曲艺作品更深入群众。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创新曲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并促使观众不仅投入情感,也投入资源成为曲艺的消费者和自发传播者。

(四)发挥传统戏曲艺术在传播中的优势

自古以来,传统戏曲艺术始终扮演着启迪民间智慧的关键角色。众多戏曲作品和歌唱部分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中的历史典故塑造英勇形象,鲜明的善恶区分以及对忠诚与奸邪的褒贬,向广大听众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在当今多媒体时代,电视网络节目同样承载着寓教于乐的任务。通过精心设计和时尚包装,传统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专业知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这确实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热度。例如,《相声有新人》和《金牌喜剧班》等电视网络综艺节目,成功地将传统艺术形式与当代流行元素融合,既提升了戏曲在公众中的知名度,也激发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近年来,国家逐步实施相关政策,旨在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革新传统的文化产业。曲艺艺术也乘势在各种类型的电视栏目中,以其较强的质量保障作用而凸显出其重要性。

(五)现代科技重塑视听感受

新兴传播渠道和方式孕育了与众不同的观看体验。在春晚的常规演出中,传统艺术形式持续革新内容和舞台展现。3D技术的运用开创了新颖的观感,为观众提供了震撼的视觉盛宴,提升了娱乐感受。音画融合的效果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传统艺术的记忆,也激励了年轻网民更积极地去探索和学习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国家文化遗产和民族情感联系的桥梁,传统艺术文化所承载的中国特色和文化认同,应当与现代媒体环境中的流行文化元素相融合,共同展现在大众视野中,以此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承教育。

(六)网络短片与直播平台的演化

5G的到来,带动了互联网上的短视频创作与传播。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正在逐渐缩小大众与传统文艺的距离。通过展示曲艺演员的日常生活和幕后工作,网络自媒体有效增强了观众对传统曲艺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加深了观众与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联系,进而提高了粉丝的忠诚度。这种宣传策略成本效益高,效果显著,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观众与艺人的互动模式。目前,许多曲艺从业者开始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演出片段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在这些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粉丝。例如,河南省的纪氏莲花落第12世传人姬银龙,就是在这个时候通过一个小视频将时下最火的一首歌,用一种古老的方式进行了一场现场表演。他的直播很有趣,也很有活力。每次直播吸引的观众人数高达四十万。粉丝们通过打赏、点赞和送礼等方式,直接表达他们对曲艺艺术家的欣赏和支持。

(七)曲艺的数字化传播

在网络时代,为了创新传统曲艺表演形式,顺应现代观众审美趋势,我们计划研究并适应互联网时代观众对艺术表演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前沿的数字技术,如5G、VR和MR,对传统曲艺剧目进行深度数字化转型。首先,这些技术将被用来对线下曲艺表演进行创新包装,赋予其现代科技的印记,提升在线观看的逼真度,创造出符合线上观众审美期待的虚拟现场体验。同时,利用先进的3D虚拟数字化采集技术和AI技术,对宝贵的传统曲艺资源进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开发和修复,推动其向数字化领域迁移。

进一步地,借助深度学习、知识图谱和数字建模等大数据AI工具,对曲艺资源进行深度处理,使分散的数据变得结构化、语义化且相互关联,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传统曲艺的动态复活。这不仅能让观众在元宇宙中沉浸式欣赏经典曲艺,还能查询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通过构建曲艺文化记忆的时空大数据项目,我们旨在激活曲艺的活态传承与传播。

“沉浸式”体验近年来备受瞩目,它源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随着应用场景的丰富,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沉浸式体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实体场景或虚拟环境,让用户全身心投入,如真人CS;另一类则是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和增强现实等技术,让用户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特定情境或事件,如美食直播。对于曲艺界来说,应积极探索将传统曲目融入智慧互动的沉浸式体验平台,如在元宇宙中的角色扮演,打破线下界限,满足人们对于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的追求,从而赋予优秀曲艺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和时代魅力。

五、结语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交织中,曲艺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要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语境中焕发生机,关键在于顺应时代的革新,深度融入新媒体技术的潮流。在网络时代,要促进传统曲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实现这种转型的关键要素包括持续发掘和培育曲艺界的杰出人才、强化作品的艺术质量,以及创新互联网传播策略和市场推广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大众对曲艺艺术的兴趣,促使优秀人才得以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推动曲艺艺术在新的历史阶段和环境中得以延续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陈世海.网络新媒介生态下曲艺传播的渠道、方式及影响[J].曲艺,2024(01):17-23.

[2]栗沁波.传播曲艺文化增强文化自信[J].曲艺,2022(12):25.

[3]崔晓.智媒时代曲艺行风建设机制的美学肌理[J].曲艺,2021(10):17-20.

[4]张天来.促进曲艺网络传播助力传统艺术繁荣[J].曲艺,2021(05):48-51.

[5]刘梓钰.从传媒的演变预测网络时代的曲艺艺术[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6-82.

[6]邓思璇.传统淮海戏中的旦角演唱与民族唱法彼此融合研究——以三首作品片段为例[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1年.

[7]石蓓.地方曲艺的出版传承危局及数字化应对——以天津时调为例[J].现代出版,2014(01):67-69.

[8]陈世海,袁丽红.浅析融媒体曲艺传播中评论的价值[J].曲艺,2019(11):11-13.

猜你喜欢
创新与发展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网络时代
社交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互联网浪潮中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传承民族文化,教学“真”的美术
资源的回收与利用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