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4-06-18 20:04曹翔宇
职业时空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数据

曹翔宇

摘要:社会生源的多元化发展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颠覆性改变,整合政校企多方优势资源、构建“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成为顺应生源多元化发展趋势、适应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推进职业教育纵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协同育人普遍面临的顶层规划不足、专业认知局限、平台建设滞后、双师人才匮乏等问题,亟须立足生源多元化背景,通过协同设计、双轨并行、完善载体、内培外引,探索职业院校“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为提升职业院校协同育人质量建言献策。

关键词:生源多元化;职业院校;“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

百万扩招计划是党中央与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在百万扩招战略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招生数量、招生对象上实现了“双增量”,除了传统单一的应届生源,扩招对象增加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群体等社会生源,出现了“一主三辅”的特点,“三辅”成员社会关系复杂,在教育背景、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如何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扩张、标准不降,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技术赋能不仅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还为职业院校应对多元化社会生源所带来的招生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挑战提供了解决路径。如此形势下,职业院校要坚持质量型扩招,做到技术赋能、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全面推进“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以此满足生源多元化教育需求,促进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生源多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顺应生源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要求

根据党和国家职业人才教育的指导方针,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为了响应国家百万扩招计划,职业院校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数据驱动”的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强调特色教学、产学融合与技术赋能,联合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与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施行“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面向多元生源的差异化需求,制定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办学形式与办学制度朝向多元化发展空间并进,为社会培养高技术技能、多样化、创新型人才[1]。

(二)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2022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关于生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一再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推进培育适应大数据时代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路径。为了回应国家号召、适应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职业院校要积极寻求大数据与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构建“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以此保障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满足职教发展与产业接轨的需求[2]。

(三)推动职业教育纵深化改革的客观需要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同时也要求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仍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很多院校纷纷开展了校企合作、集团办学等协同育人措施,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产教融合仍面临着诸多瓶颈与阻滞,因此,探索精准有效、具有普适性的“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成为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客观需要。

二、生源多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协同育人面临的问题

(一)顶层规划不足,育人主体合作不深

协同育人强调职业院校深化与政府、企业等多元育人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各方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合作共赢模式,由此培养出适应新型行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育人所涉主体与要素众多,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然而,从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现状来看,大多缺乏立足全局的顶层规划,不仅主体间价值共识缺失,而且各方权责、利益划分模糊,也未建立起完善的配套保障机制,这导致主体间协同育人的意愿不强、动力不足,合作仅停留在浅表层面,无法真正做到“产学研创”一体化培育[3]。

(二)专业认知局限,课程间耦合度较低

随着“四新”建设的推进,职业院校协同育人不再只强调校企、校所、校地、政校企等的合作,还呼吁校内院系间打破利益格局,实现专业交叉与协同发展,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对于专业认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并未树立起无界化校园与无边界组织理念,职业院校看似一个整体,却被院系部门无形分割,影响了专业协同发展,加上课程体系往往以本专业课程为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即使新增课程,也多为“水果拼盘”式的简单叠加,课程之间耦合度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协同育人的质量[4]。

(三)平台建设滞后,项目资源难以共享

创新型技术人才培育离不开规模充足、行业多样的数据源和项目案例支持,然而多数职业院校并不具备这些资源。为了获取资源,很多院校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然而,这种合作大多停留在“一致协议”层面,并未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完善的协同育人平台,平台缺失导致合作主体之间无法全面、精准地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记录、跟踪、管理与分析,也难以开展项目资源的共建共享,致使协同育人过程中职业院校无法与企业做到步调一致,毕业生和企业岗位难以实现无缝对接[5]。

(四)双师人才匮乏,引进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教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人为主导因素,也是职业教育开展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社会生源的多元化发展,职业院校需要从整体上改变传统师资队伍“专业理论强、实践创新弱”的问题,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然而,从整体来看,职业院校双师人才普遍匮乏,既有师资队伍无论是知识储备、知识结构,还是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均有所欠缺,加上引培机制不甚完善,学术环境与科研氛围欠佳,不仅不利于高质量、高层次双师人才的引入,还影响了师资队伍综合素养的提升[6]。

三、生源多元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协同设计,完善合作办学体制

针对顶层规划不足、育人主体合作不深等问题,职业院校要联合政府、企业等多元育人主体,立足顶层开展协同设计,完善合作办学体制,探索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技术赋能、深度合作的“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结合职业院校发展实际,对标政策理念,做好顶层设计[7],并在“三螺旋模型”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凝聚政、校、企等多方协同育人的价值共识,厘清各方权、责、利,明确各方的职责分工,既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功能、学校的教育培养作用,又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完善多方混合组织架构,为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开放协同、合作共赢、融合创新、聚集共享”的原则,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并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管理运行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实现各方价值理念的相对统一、主体协作的及时高效、权益保障的充分可靠,为职业院校“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与运行保驾护航[8]。

(二)双轨并行,突出课程递进层次

针对专业认知局限、课程之间耦合度较低等问题,应推进主修辅修双轨并行,突出学科的交叉融合与课程的梯次递进。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以培育行业所需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既要打破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依托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需求等多维数据,研判和预测行业、企业未来的技能需求和专业融合方向,实现专业群与人才培养方向的动态调整,又要协同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共同制定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方案,打造“大数据+”协同育人矩阵,实施“岗课赛证融通、项目贯通”的分层分类培养,以契合多元化社会生源培养需求;另一方面,要求政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课程体系梯次递进,既要通过主修与辅修并行,建立学科间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解决人才个性化发展难题,又要以项目为导向,构建3个梯度的“服务-学习”课程模式,第1梯度是面向“服务-学习”类实践的校内专业课程,第2梯度是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的专业实践课程,第3梯度是面向校外顶岗实践的实战课程,通过课程递进推进协同育人。[9]

(三)完善载体,推进资源共享共建

大数据的发展为职业院校协同育人载体开发与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多方育人资源的共享共建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职业院校要联合地方政府、行业及企业,协同开发和构建“大数据+”协同育人平台,既通过平台分布式数据库,对数据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依托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构建“大数据+”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提供高效、准确、易用的学习系统,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做好完整的育人体系链[10];利用平台大数据技术描绘学生画像,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规律,及时调整课程教学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向学生智能推介企业及就业岗位等,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与管理水平;依托平台资源库,全面融合各方育人资源,丰富既有教学素材,优化育人流程,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资源协同化的新格局,确保人才培养能够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持续拓展平台的适用范围及功能作用,为政、校、企多层管理、监督、评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支持。

(四)内培外引,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要借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协同育人机制,弥补实践师资不足等问题,加上“内培外引”及考核激励机制的支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要立足生源多元化背景,积极推进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培养机制,鼓励企业导师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以项目实践、跟岗、顶岗等多元灵活的指导方式匹配不同生源的学习实践安排,有效解决社会生源群体工作与学习难以平衡的难题[11];第二,职业院校要从内培外引入手,既要依托人才驿站,加大工匠名师、企业工程师、教授博士等人才的引进,壮大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又要加强既有师资队伍的教育培训,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或开展专场培训,组织教师定期下企业参与项目实践、创新活动与专业顶岗实践,以此提高教学队伍的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第三,职业院校要联合政府、企业共同制定教师标准,加强对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及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实施对应的激励措施,以此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结 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机结合,面对百万扩招政策的施行与社会生源的多元化趋势,职业院校需要打破传统针对单一应届生源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构建协同育人模式,从顶层规划、课程建设、平台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出发,自上而下地对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更好地契合多元化社会生源的育人要求,推进职业院校办学形式与办学制度朝向多元化发展空间并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教育格局。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推进了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但未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忽视了大数据与协同育人的融合创新,不仅影响了协同育人的精准性与有效性,还容易造成人才供需不平衡,因此,关于职业院校“大数据+”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栾辉,唐明军.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9):216-217.

[2] 陈婧.大数据在高职院校协同育人中的研究与应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04):74-79.

[3] 徐锦波.基于新型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3(01):194-196.

[4] 邹劲松,刘新,刘建宇.新工科建设视域下构建高职“大数据+”协同育人机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2):18-25.

[5] 洪东.基于SSM框架和大数据技术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设计与实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6(02):68-72.

[6] 陈志军,吴俊.数字经济下高职“大数据+X”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4):135-140.

[7] 韩雪平.职业能力目标导向下“双融合、多元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0(09):66-71.

[8] 曹照洁.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建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2):73-84.

[9] 李妮.“五位一体、专本融通”的高职本科“2+2”协同育人模式:成效及其限度——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6):25-31.

[10] 苗丽,唐新梅.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探讨[J].广西教育,2023(06):105-108.

[11] 付兵,贺念念,吕镇洋,等.多元化生源背景下高职“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19(06):54-62.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大数据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