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飞鹏 张文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担当。粤港澳大湾区地域广泛,大学生思想活跃多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增强维护国家统一、服务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这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具体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将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和国家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拟通过分析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现状,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其中,以期为大湾区国家安全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在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责任担当。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家认同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传统礼仪和道德准则,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心价值,增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自豪感。同时,传统文化中注重和谐、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的弘扬,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提高他们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维护。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发展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在道德伦理、艺术文学、科学思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将传统文化融入国家安全教育中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意识。通过与现代科技、现实社会的结合,大学生可以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应用,为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方法。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大湾区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责任担当方面表现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和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源泉。将其融入国家安全教育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认同。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国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角色,提升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包含多元文化的地区来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建立共享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 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教材建设亟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教材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教材内容相对不充实。一方面,教材在国家安全领域的知识点和概念的涵盖不够广泛和深入,无法全面覆盖学生所需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教材在实际案例、政策解读和应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充实,难以满足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需求。因此,教材内容的充实性亟待加强,以提供更全面、深入和实用的国家安全知识。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教材更新滞后,未能及时反映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变化迅速,涉及的问题和内容日新月异。然而,部分教材未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相对滞后,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教材更新的及时性和灵活性亟待加强,以确保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全面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
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部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国家安全教育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需要教师具备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视野。然而,当前在大湾区的大学中,部分负责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师,可能由于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对于国家安全的多元和复杂内容把握不足,难以进行深入、全面的教学。
第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国家安全教育的两个重要部分,需要教师队伍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上都有较高的水平。然而,目前的部分教师队伍在结构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理论型教师数量较多,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较少,导致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比例失衡。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存在问题,年轻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比例较低,这对于教育工作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
分析上述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出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途径,以更好解决相关问题。
一、编制符合要求的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编制符合要求的教材应该从价值观传承与教育、实践案例与启发式教学两方面展开。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教材中,可以帮助大湾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意识和价值观。通过介绍和解读经典文化作品、史实和思想,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的责任和担当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教材还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忠诚、诚信、孝顺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国家安全教育的有效传达和实施。
教材编制应当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案例呈现,激发学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传统文化中的安全观念和智慧,教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被采用,鼓励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探究解决现实国家安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合理设置和开展相关课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合理设置和开展相关课程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第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在设置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时,应着重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可以通过介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认同。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相关传统思想,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每一个公民都需要为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承担责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如讲解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等。
第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使大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模拟国家安全决策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解;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论坛等,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过程中,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安全的知识掌握能力,掌握融合传统文化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建立教学指导机制,积极总结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经验。要重点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国家安全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国家安全形势的认识,使教师能够真正成为国家安全教育的思想引领者。还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外,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和传统文化相关研究,鼓励教师撰写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价值的教材。建立教师国家安全教育竞赛机制,通过各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比赛,激发教师活力。
其次,优化师资结构,实现师资联合。积极聘请兼具传统文化修养和国安教育意识的退役军人、文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香港澳门专家学者开展国安教育师资培训。建立粤港澳三地教师交流机制,共享教学资源。鼓励国安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联合教学。组建香港澳门大学生国安教育领军人才团队。应该兼顾师资队伍的政治属性、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重视培养符合国安教育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形成较强的相互支撑群体。学校要制定师资引进激励政策,创新教师管理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可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大湾区大学生国安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凝聚社会合力,建立科学化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并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各界的育人功能。同时,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研究适合大湾区国情的教育方法,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国家安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大湾区大学生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作者简介:
蓝飞鹏,男,畲族,广东河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文梁(通讯作者),男,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L23ZD08)、2022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阶六维发展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GZ04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基于区块链的粤港澳大湾区政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22XGL45)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