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及评价体系构建

2024-06-18 15:43:21刘中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4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体系

[摘           要]  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趋势。接着,通过相关理论和模型分析,构建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标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师德修养与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体系设计原则、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和工具的选择。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评价体系;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4-0057-04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一些高职院校也在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然而,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关于“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理论模糊、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和全面等问题。为此,深刻理解“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将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聘用、考核评价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推动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又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的教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学科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2.教学能力突出

具备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设计并实施符合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师德高尚、教育素养强

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理念的灌输,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引领者,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二)发展现状

“双师型”教师是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由大向强迈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也面临着重重困境和挑战。

1.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支持越来越有力。在类型教育定位背景下,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相关支持政策举措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二是制度机制越来越健全。从各地实践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包括培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等,教师评价机制不断健全,通过考核、评优等方式,引导、鼓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三是发展环境越来越优化。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引导教师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升实操能力和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学生的理论教师和实践导师。同时,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展教学活动、实践项目越来越多,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与时俱进地掌握行业动态和最新技术,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2.困境挑战

尽管全社会关心支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越来越浓厚,“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但客观地说,受经费投入有限、行业企业配合度不高、教学负担过重、政策执行不够有力等因素限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还面临教师培训资源不足、培训模式单一、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重重困境。

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构建

(一)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

“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其能力标准构建中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部分主要涵盖教师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以及将这些知识有效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

1.学科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是“双师型”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包括对本学科基本理论、概念、原理的掌握,对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趋势的了解,以及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的知识传授。

2.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将学科专业知识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包括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教学效果等能力。“双师型”教师应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是“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包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寻求改进方法;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探索教学规律和创新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提升。

综上所述,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构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和卓越的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培养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师德修养与职业素养

在“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构建中,师德修养与职业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仅是教师个人品质和专业形象的体现,更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1.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公正公平的教学行为、良好的职业行为等。“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和行业实践的结合者,更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他们应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意识等。对“双师型”教师而言,他们还需要具备与行业实践相关的特殊素养,如行业敏锐度、市场洞察力、技术更新能力等。这些素养有助于“双师型”教师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入教学,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综上所述,师德修养与职业素养是“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师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标准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两大关键要素。它们不仅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还是教师适应教育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1.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和工作中的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包括教学实践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还包括行业实践能力,如企业实践、社会实践、技术应用等。实践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主要依靠“双师型”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应用趋势。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双师型”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关注教育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同时,还需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综上所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双师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标准中,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育是一个集体合作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同事、学生、家长以及企业等多方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指教师在团队中发挥作用,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强烈的团队意识,积极参与各种团队活动,如教研活动、校企合作项目等,不仅要与学校内部的教师合作,还要与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等进行跨界合作。通过协同合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取长补短,促进自身能力素养提升。

2.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指教师与他人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企业人员等进行频繁的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准确传达信息,理解他人需求,化解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双师型”教师而言,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他们需要与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人进行沟通,以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沟通能力,“双师型”教师需要注重沟通技巧的学习和实践,如倾听技巧、表达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等。同时,他们还应注重沟通心态的调整,保持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与他人进行沟通。

三、“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在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以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1.系统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全面涵盖“双师型”教师的各项能力要素,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师德修养、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各项评价指标应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2.客观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评价指标的设定应明确、具体,可通过观察、测量、统计等方式进行量化或客观描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应易于理解、操作和衡量。评价过程中应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和技术,降低评价成本,提高评价效率。同时,评价体系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4.导向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够引导“双师型”教师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自身能力。评价指标的设定应体现教育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5.动态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够随着教育发展和行业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评价过程中应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评价指标和标准,以确保评价体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评价指标和权重确定

在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时,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不仅关系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1.评价指标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基于“双师型”教师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全面涵盖其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师德修养、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类指标:

(1)教育教学能力指标。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以衡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2)实践创新能力指标。如企业实践经历、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以评估教师在行业实践中的能力和贡献。

(3)师德修养与职业素养指标。如职业操守、师德表现、敬业精神等,以考察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4)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指标。如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以评价教师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在确定评价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明确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2.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是为了反映不同评价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程度。在确定权重时,应综合考虑教育目标、行业要求以及教师的职责和能力标准等因素。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权重。这些方法可以科学地分配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使评价体系更加合理和准确。同时,权重的确定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随着教育发展和行业变化,某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时就需要对权重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评价方法和工具选择

在构建“双师型”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时,评价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对于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以及它们在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评价方法

通过量化的方式,对教师的各项能力指标进行评分或测量。这种方法具有客观性强、易于操作等优点,适用于那些可以明确量化的能力指标,如教学课时、发表论文数量等。

通过描述、分析、解释等方式,对教师的各项能力进行深入的评价。这种方法更注重对教师内在素质和专业发展的评价,适用于那些难以量化的能力指标,如教学理念、创新精神等。

通过多个评价主体(如学生、同事、领导等)对教师的各项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更全面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评价工具

通过设计问卷,收集评价主体对教师各项能力的评价信息。问卷调查具有覆盖面广、易于收集数据等优点,但需要注意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通过观察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对其各项能力进行评价。观察法可以获得真实、直观的评价信息,但需要注意观察者的主观性和观察条件的限制。

通过展示教师的教学成果、实践成果等,对其各项能力进行评价。成果展示可以直观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但需要注意成果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选择评价方法和工具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评价目标:明确评价的目的和目标,选择与评价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2)评价主体:考虑评价主体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其使用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3)可行性:考虑评价方法和工具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选择易于实施且效果显著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应对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综合分析与探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在“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标准构建过程中,我们强调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师德修养与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我们注重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探讨了不同评价方法与工具的选择。通过实证研究的验证,本文认为所构建的“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及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明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任晶.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师,2011(26):21-22.

[3]曾文思.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体系构建的价值理念与实践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23,7(2):66-70.

[4]杨晓飞,包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及评价指标量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0):130-132.

[5]杨泽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6):24-25.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项目编号:ND230606,项目主持人:刘中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中美(1982—),女,汉族,湖南汨罗人,硕士研究生,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26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26:06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50:07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4:01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16:17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