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阳 钱成
网络语言最初是存在于网络中的交流方式,因其更简洁、更趣味的表达,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而目前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也使得网络语言开始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交流的一种工具。但同时,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也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冲击和应用。
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概述
网络语言是传统汉语言文学同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网络平台、技术和环境下对汉语言文学的简化、趣味处理,从而满足人们在网络中的交流沟通需求。在网络语言发展中,形成了包括英语单词、汉语拼音、标点符号和数字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
汉语言文学是对汉语写作、文化行为和道德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的总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言文学中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认同。汉语言文学并非是一门古典学科,而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新时代网络语言发展状况
网络语言是新时代网民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产物,对比传统交流方式存在很多不同。网络语言出现的初衷是为了简化网络交流,提高对话效率,具有特定情境限制。这也表明网络语言对比传统汉语言文学有着更加简单和通俗易懂的特点,可将其理解为存在于网络上的方言。其中,从网络语言的类型来看,也同时包括了数字表达方式、字母表达方式、符号表达方式等。如“88”代表再见,“1”代表收到、确认等。
目前,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语言的类型和种类。但同时,网络语言的频繁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汉语言文学的冲击。对此,汉语言文学需发挥好自身优势,有效避免来自网络语言的侵袭。但也需要认识到网络的特征,理性、客观看待网络语言,不能够全盘否定网络语言。语言的本质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决定权应当交给人民。因此,这就需要辩证看待网络语言,保留其中值得借鉴的,剔除其中存在负面的。
网络语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伴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会使用网络进行工作、学习、娱乐,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从网络使用主力军来看,更多表现为青少年群体。这是因为青少年群体年龄较小,思维尚不成熟,喜欢新奇的事物,且来自生活的压力不明显,这使得青少年群体更容易被网络吸引,并参与到网络讨论、创作中,其本身也是网络氛围的一部分。但是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和价值观构建时期,这导致青少年在过度接触网络语言时,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中负面内容的影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
其次,部分网络语言的出现也伴随着不正确的价值观,如对某一件事物的过度调侃、对某一种现象的过度讽刺等。青少年群体在接触这一类网络语言时,自然会接触到语言背后的事件和现象,从而在网络氛围的烘托下,左右其不稳定的价值观,产生错误认知和思维。因此,当前需能够针对这些负面因素做好控制。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的出现、发展和更新都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应用,然后在生活实践中对其改进,从而形成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信息传递工具。从文字角度来看,网络技术和平台的方法与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英语语言为例,英语语言便在网络背景下衍生出了很多英语合成词。同时,在网络语言创造新的词汇时,也赋予了传统词语新的解释、新的含义,其中除了本民族的语言外,也包括了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体系中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并能够更加灵活地完成交流沟通。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
文字语音和句意影响。网络语言使用和发展中,往往伴随着语言和措词措句方面的影响。目前,更多网络语言的出现都是在原本汉语言文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对原本内容形式进行替换。例如,如“蓝瘦、香菇”便是“难受、想哭”的转变。“神马都是浮云”便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改变了原有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词语,从而导致对正确词语表达意思的误解。这一问题在面对语言掌握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时更为严重,甚至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者是影响普通话的学习。因此,还需针对这一问题做好处理。
影响汉语的个人学习。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语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给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负面影响。例如“想哭”和“香菇”。二者在发音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从文字表意来看,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前者表示一种情绪,后者则是一种植物名词。因此,在一些人初次学习时,便很容易产生误解。尤其是在汉语言文学对外传播和发展中,也会带来外国人的理解错误。又或者“555”“2333”网络用语分别代表了哭泣和笑声。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够深入的人而言,过多接触此类网络用语,当其想到对应场景时,往往反映的不是对应的汉字,而是更加简洁的数字表达,同样影响了对中国文学的学习。
对汉语言文学传承的负面影响。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着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同时,在漫长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的语法结构和用法等方面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和优化。从而在措辞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对此,在网络时代下,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便给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在面对相同词语时,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学便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奇葩”一词,出自汉司马相如的《美人赋》“奇葩逸丽,淑质艶光”原本的解释是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是对出众的人和优秀文艺作品的赞美,本身是一种褒义词汇。但是在网络语言中的“奇葩”则增添了很多讽刺意味,这使得人们在当前想到“奇葩”一词后,潜意识认为其是贬义词,给汉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还需能够针对此类网络语言做好处理,维护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
新时代网络语言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策略
针对汉语言文学资源进行优化。在网络平台中,可针对一些年代久远且不符合当前文化要求的内容进行清理,一方面是避免部分人员阅读到这些资源后产生退缩心理,失去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规避部分资源中存在的落后价值观念。同时,在清理的基础上,也要对一些优质资源进行补充,为人们的学习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支持。
做好汉语言文学宣传体系整顿优化,通过汉语言文学帮助更多人学习文化知识。但是考虑到汉语言文学学习本身趣味性不足,加之很多人忙碌于生活,难以保持长久的坚持。因此,需在网络时代下,整合更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宣传学习的方法。如开展汉语言文学网络竞赛,利用直播、短视频渠道进行汉语言文学宣传等。
将文字、图像和音乐进行结合,提供汉语言文学传播新载体。在人们通过浏览网络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往往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通过图像元素和音乐元素的加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人们的身心,增加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同时,在面对一些复杂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图像和音乐元素的应用也能够达到简化的效果,提高人们的理解效率。
建立专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网站。在网站建立中,需保证网站本身的权威性,然后鼓励人们在网站中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在网站中上传一些汉语言文学书籍,为人们汉语言文学学习提供丰富资源。 网络背景下,知识的传递应当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单一输出者模式,通过更多人的交流、互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输出者,加速人们角色身份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人们也能够出于个人喜好,自行上传资源,在每一个人自发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网站资源,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庞大、全面的资源库。
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
网络语言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需能够提高网络语言的辨识能力和语言使用中的规范性。因此,需能够从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角度切入,利用教育资源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以及同步使网络语言能够走上正轨。其间,各个院校需能够正确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需求,以及当前网络语言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网络语言的内容。之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可以对一些有价值的网络语言进行应用。
其次,学校方面可开设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的专题讨论板块,然后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如辩论活动、汉语言文学大赛等,或者利用班级微信群的方式开展飞花令。学生本身年龄较小,虽然在成长中形成了自身的观点,但认知、思维和价值观仍然不够完善,这使得学生更容易被网络语言吸引。因此,也需要学校和教师能够以包容的态度看待网络语言,并利用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中的积极影响,为汉语言文学发展建设提供新的渠道和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客观上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并在网络语言发展中带来了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和应用。网络语言评价其更加简洁、更加趣味的特点,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并逐渐跳出网络的限制,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因此,当务之急还需正确、理性看待网络语言带来的影响,针对性制定汉语言文学发展方案,使汉语言文学发展并剔除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利用网络语言的积极影响,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新的方式、新的渠道,实现汉语言文学更高质量的发展。文章从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规范,汉语言文学促进网络语言发展,汉语言文学国际化发展,建立健全、完善汉语言文学网络资源与宣传体系等角度切入,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
周升阳,2004年生,女,江苏东台人,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钱成,1977年生,男,江苏泰州人,博士,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本文系江苏高校社科优秀创新团队“江苏文脉·泰州文学史”教学与研究团队(苏教社政函[2020]20号)、泰州学院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0KCSZ06)、校教改重点课题(2020JGB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