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曦 王宇宸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悄然到来,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化形态交互冲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信念的确立,部分错误信息和不良观念弱化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与精神食粮,将其融入辅导员思政教育,可以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兼具丰富性和实效性的育人资源,强化辅导员实施思想引导与价值观塑造的效率,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高校与辅导员需要强化协同配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导向,制定并践行有效的优化路径,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效能,助力高校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高等教育中全面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文化育人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兴旺和社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提高重视程度,以传承、创新、弘扬的态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以创造性的方式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助力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优秀接班人。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辅导员思政教育逐渐难以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和内心需求,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育人效能难以有效发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思政教育,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手段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在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跟随辅导员的指导和规划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体系和能力结构。
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思政教育不仅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高校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依托辅导员思政教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学习并内化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进而使优秀传统文化伴随大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得到全面弘扬。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价值逻辑
一、有助于加强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包罗万象,辅导员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合,可以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优质素材融入施教内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合,以文化育人的方式使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大学生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得到有效的思想引导与灵魂塑造。同时,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态,辅导员将对联、灯谜、射覆等传统文化活动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使大学生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在充满灵活性与趣味性的思政教育中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多元文化交互冲突的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以追逐西方文化为时尚潮流,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价值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理念、人生哲理、思想精髓等优质因素呈现出来,使大学生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进而促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强化自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为其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塑造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益于强化班级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育人素材,辅导员将其中以“团结”“友爱”“奉献”“和谐”为主题的优质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唤醒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进而强化班级内部的凝聚力,为辅导员工作的有序开展与高效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辅导员以端午节、重阳节等各种传统节日为背景,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组织开展班级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接受思政教育的指导和塑造,在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并提升其思想水平的同时,可以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更加熟悉并信任,进而全面强化班级内部的向心力。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有效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育人实践
辅导员需要依托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首先,可以依托班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种主题活动,以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节日为背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使学生对传统习俗和渊源进行全面了解,还可以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团结”“诚信”等主题的内容开展价值观教育班会,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其次,辅导员需要积极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人文景观设计、诗词创作大赛、汉服走秀等活动为依托,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性和文化底蕴的校园活动中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以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自觉肩负起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最后,辅导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组建并加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指导学生在国学社团、围棋社团、汉服社团等学生组织中全面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人文性的活动中强化自身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其今后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夯实基础。
二、全面创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高校辅导员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导向,以创造性的方式开辟文化渗透路径和文化育人模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首先,辅导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创新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不器”等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融入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从业中始终恪守原则,并将自身的价值发挥与集体的荣誉紧密联系起来。其次,辅导员需要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强化自我管理,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辅导员需要借助“囊萤映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激励大学生发愤图强,使大学生在古人的激励和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层次和精神境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大写的人”。最后,辅导员需要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模式,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依托“家校联合”“校企合作”等机制,使学生家长围绕生活实际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使企业围绕生产实践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锻炼大学生的精神品质,进而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家庭生活、企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均可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度强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的活动体验
高校辅导员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拓展学生实践路径,通过强化学生的活动体验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首先,辅导员需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传统文化圣地,例如黄鹤楼、大雁塔、清明上河园、岳麓书院等,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圣地中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使大学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折服,引导大学生在感怀古人的同时培养志趣高洁、激流勇进的优秀品质,进而为辅导员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宣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团结、友爱、奉献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传统文化中奉献社会、无私忘我的情怀,以此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最后,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使学生围绕“民间手工艺术传承发展”“民俗音乐的演变历史”“剪纸艺术的创新”等课题开展社会调研,并在学生调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以此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审美层次,使大学生在感受并体验“传统美”和“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并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积极落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网络教育
辅导员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方向,全面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的网络教育,迅速抢占网络思政阵地。首先,辅导员需要充分利用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向大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传播过程中精准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和内心需求,以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对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热门话题等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自觉提升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正确看待网络中的多元化信息。其次,辅导员需要强化网络舆情分析,依据大学生在新媒体场域中的言行对其开展针对性施教,借助新媒体线上师生互动渠道,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情感互动等方式,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规正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彰显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人文性,加强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人性化和针对性。最后,辅导员可以引导大学生依托新媒体平台传播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短视频制作、在线直播等新媒体方式向大众阐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此使大学生肩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创造有力途径,实现辅导员思政教育实效性与趣味性的全方位强化。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相互裹挟,消磨了大学生的斗志,弱化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自觉抵御并严厉批判错误思潮与不良观念,并以创造性的方式全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人文性,使大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成为有助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
赵晨曦,1996年生,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宇宸,1997年生,女,汉族,江苏泰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伦理学。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