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024-06-18 09:19何媛
三角洲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是判断一个人健康程度的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能部门对教育、生活状态的重视。随着社会的日益变化,一些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渐渐变得更加突出。在国家所颁布文件的指导下,不同地区、部门都在积极寻求更好的方法,并获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起着音乐治疗的作用。本文对心理健康和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路以及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通常指的是十一岁到十八岁之间。其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中学生的变化主要归为三大方面:身体形态上的变化、内脏机能的健全、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初中生,是指十二岁到十五岁,这一阶段的发育属于青春期,也有人称作“断奶期”。高中生,则是指十五岁到十八岁,这一阶段中学的生理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待他们身体发育成熟后,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心理断奶期

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与此同时,他们也希望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也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不想再被当成小孩。他们喜欢去模仿成年人。当然,在这种过程中,也会模仿大人的诸如吸烟、饮酒等负面的行为。他们甚至还会想要去享受只有成人能够使用的权利。比如,坠入爱河等。此时,孩子不再喜欢父母责骂自己,尤其是不喜欢互相之间的不平等的交流。这一阶段也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时期——“心理断奶期”。

二、心理叛逆期

青少年们在这一阶段会产生两种叛逆的表现:一是与父母发生直接的冲突,无论父母对或错,都不被他们接受;二是隐形的抗拒,虽然表面没有直接抵抗,但是自己在心里对父母并不满意。他们首先开始反抗的是自己的母亲,然后就是父亲和老师。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造成了这种逆反,而这种逆反只有通过两代人相互的沟通才能得到改善。

三、自我意识的增强

自我意识是学生们开始有了对自己的理解。在中学阶段,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二是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三是拥有强烈的自尊。自我意识的增强也意味着学生的心理开始成熟,作为父母和老师更应该多去关注和关心他们,及时沟通、不一味指责、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呵护他们,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四、丰富而不稳定的情感

这一时期,情绪和情感所表现出来的都十分不稳定。身体上发育迅速,开始接近成年人,但在心理上却没有达到成年的标准。他们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没有得到老师、家长乃至社会的认可。还有对童年的依恋怀念和对未来感觉到的迷茫等等。此时,孩子的痛苦和困惑则需要通过某种渠道发泄出来,也就是找一个人倾诉。他们害怕对父母敞开心扉,但是对朋友却可以无话不说。孩子们渴望一个朋友,希望通过他人的评价加深对自己的理解。

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

众所周知,导致学生心理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来自应试教育。在大部分学校中,考试是培养和选拔人才唯一的途径,用分数的高低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大部分学生都难以承受学校里受到的这些压力,而这种压力大多来自班主任的言行,并且会影响学生。大部分老师都在教育实践中认真勤奋。但也有一些老师,他们没有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试图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不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行为中的人格特征。仅以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用家长式的主观来处理,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巨大的伤害。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更加具体,也更加直接,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的期望。不少家长经常把自己曾经未完成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远远超越自己。例如,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上大学,成为他们自己的梦想;富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不会逊于其他人。

不完整家庭。一类是单亲家庭,家庭破裂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孩子,他们往往表现为不快乐、情绪低落、安静、脾气暴躁、自卑感、人际失衡等。父母关系破裂后,将儿童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来实现他们想要实现的目标,也为孩子们已经痛苦的内心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二是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条件和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父母不得已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外地工作。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陪伴,缺少他们所在年龄应有的呵护与关爱,从而导致部分孩子的心理上产生了缺陷。

三、自我因素

中学生实际上处在一个发展特定阶段,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思维发展水平相对较慢,尤其是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通常会产生以下想法:一、绝对化的要求。中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往往是缺乏弹性的,而在具体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认为的一定是我该怎么做、我只是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对自己绝对化的要求往往无法达到,因此形成了心理压力。 二、悲观的估价。如果中学生的某一次不太好的行为被老师或父母发现,在他们的心里就会认为老师一定对我产生了不好印象,从而产生超出事件本身的悲观情绪。悲观情绪所引起的心理压力,严重可导致生活悲剧、学生自杀等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合理评价造成的心理压力。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实施的对策

一、校内音乐活动

我们都知道,任何课程都只能在适当的情况下最大化其教育功能,音乐课也是如此。在音乐课上,课堂的过程中通常没有严肃而枯燥的其他理论学科。他们经常被轻松愉快的气氛所包围。因此,音乐课是最容易让学生放松身心投入的一门学科。音乐的特殊性使这门学科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种被大众喜爱的审美教育学科,被用来培养人的心灵。

教学内容应体现其特点的可行性和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是以教学活动为基础的。依据现有的教材,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的音乐突出强调,并且与教材相结合。迄今为止,我们音乐所用教材均是统一发放的。在教材内容千篇一律的大条件下,我们应当偏重音乐体裁,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对音乐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缓解学生压力。在考试之前,许多学生过于紧张与焦虑。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倾听有利于身心放松的音乐,以此来减轻考前压力。轻音乐与古典音乐都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极具中国特色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或是钢琴曲《梦中的婚礼》《梦幻曲》等。这些让人放松的音乐,除了减轻压力之外,亦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期望、对未来的希冀。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中,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提升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端正学习心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另外,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韵律。例如,倾听和风细雨、蛙鸣鸟叫等浸润在生活中的万物,无一不使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用心感知、用耳朵倾听。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正确引导学生。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故教师的人格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除了授予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格:以自身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倘若教师没有完整的人格,学生的心理健康则会受到影响,严重则会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健全师资队伍。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课堂上应当多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音乐,提升音乐素养。

在学习一首歌曲的时候,老师可以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对所学的音乐进行深度解析,尝试自己编曲改词,固化音乐知识。老师可以加入其中,指引学生去接近自己所预期的效果,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主体。在音乐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应当在完成音乐教学之余,深入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中,倘若部分学生处于变声期,教师可以传授变声期保护嗓音、正确发音方法,告诉他们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让他们对这个特殊的时期有正确的认识,并且鼓励他们勇敢歌唱,提升自己的信心;抑或是有学生处于情绪低落期,教师多予以关注,用肯定的眼神暗示他,学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关注,专心投入音乐课堂。青少年是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最佳阶段,也是学习和记忆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当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体会生活中的节奏韵律,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乐章。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与探讨,了解自己的不足,抑或是将自己的窍门传授给他人,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分组学习过程中,热爱音乐的同学会带动其他小组成员,提升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设置音乐治疗活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少数学生在心理上的变化不能够在校园音乐的熏陶下带来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课堂外设置音乐治疗活动对这一部分中学生的影响更明显。由于课务的繁重,在晚上完成作业后,青少年睡眠不足已经成了常态。音乐可以鼓励人们改变思想和情感的爆发,并能迅速引起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不同的音乐有着不同节奏和旋律,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效果,能使人有稳定、放松、快乐、镇痛、催眠的效果。情绪低落、自尊心弱、精神状态差的学生可以选择明亮的节奏、旋律、令人兴奋的音乐释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生活中所带来的痛苦,例如《喜羊羊》《春天华尔兹》等音乐。学生一般处在愤怒和不安时会选择节奏和悦耳的音乐旋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音乐,平静情绪波动,消除烦躁,缓解紧张的情绪。例如,扬琴曲《姑苏行》、琵琶曲《雨打芭蕉》、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等乐曲。对于那些失眠、学习压力重的学生,可以选择挥之不去的旋律曲调等清新音乐来改善睡眠环境,比如莫扎特《催眠曲》、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等。

三、开展社会音乐活动

除了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形式之外,还存在着社会音乐活动这一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在学校音乐中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心理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开展更多的有益于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音乐活动。音乐不仅存在于校园,而且存在于广阔的社会。对于音乐资源,学校和社会在发展和使用中两者应该相互交流和合作。我们努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音乐资源,利用它们来改善学校缺乏音乐资源的情况。优秀的社会音乐资源将使他们精神焕发,这将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形成。

伴随时代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音乐也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愈来愈多的节目、比赛、新的音乐形式受到大家的重视。适当的社会音乐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在枯燥的课堂学习之外找到乐趣,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可以锻炼自己,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例如,曾经轰动全国的“超级女声”,以及前段时间非常火爆的“我是歌手”,音乐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音乐作为一种传递感情的媒介。从婴儿时期开始,就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所以说,音乐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塑造性格、传递真善美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我们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的学习仅仅是辅助课程,并不受重视,学生偏多接触流行音乐,却很少用心赏析古典、经典音乐,音乐教育发展道路的障碍同时还有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的缺乏。为了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审美的培养,同时加强硬件设施,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仔细地感受音乐。

作者简介:

何媛,1997年生,女,湖南岳阳人,研究方向:音乐。作者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心理感受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