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路径

2024-06-18 08:49王亭屈玉丽
三角洲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文言文育人理念

王亭 屈玉丽

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教育理念,高中文言文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高中语文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立足于教材,联系学生实际,通过整合资源、联系课标等寻求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语文教育的路径,以期为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学科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入选高中部编教材的文言文所蕴含的丰富优质思政资源,为中学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指明方向。

课程思政概念界定

“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以隐性的方式使得思政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更强调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与情感陶冶作用,可见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具体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于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主要以高中文言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寻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路径。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      必要性与可行性

文言文本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为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具备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理念一经提出便是教育研究的热点,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紧迫性都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国家教育政策层面上的要求。《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提供了切入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教育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总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将其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紧迫性。课程思政建设与核心素养落实密切相关,体现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通过学习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五石之瓠》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兼爱》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从古人之道中领会修身养性、砥砺品格的时代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目标,帮助学生在情感上领会课程思政的要求。学习《谏逐客书》《六国论》等史政论文时,关注诸子论辩的艺术,使学生获得逻辑辩证思维的同时,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学习《兰亭集序》,体会作者在山水田园中寄兴怀远的意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趣味。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是达成文言文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目标的前提基础。因此,核心素养的建立与课程思政的建设都最终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又会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

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要求、部编教材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可行性。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部编教材中的文言文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思想价值与道德规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文言文本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提供了较好的视角。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是文言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即立德树人。借由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变为现实。

部编教材文本主题的思政性。部编教材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高中文言文选篇无论是游记散文还是政论文、史传文等,多集中在体现良臣贤士的个人品格操守与民族大义方面,蕴含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所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文字载体,其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这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路径探究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适当融入课程思政资源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其中语文核心素养目标是导向、教材研读是基础、思政元素挖掘是前提、思政资源整合是重点、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是教学根本所在,因此,本文将从部编本教材、教师、学生、课标四个角度探寻融入路径。

一、挖掘思政元素,确保文本解读思想性

部编教材既注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也有立足于时代高度的价值追求,入选高中部编教材的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精神滋养,借助文言文向同学们传达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德修身之要、尊师重道之礼等。因此,充分挖掘教材文言文本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可以最终达到对学生培根铸魂、启润心志的作用,真正实现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中,实现语文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教学《劝学》《师说》时应使学生明确可以通过读书和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赤壁赋》《登泰山记》所指向的思政价值则是借赤壁、泰山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了解文人乐观旷达的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习《阿房宫赋》《六国论》等,可体会古代良臣贤士的坚守道义、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教材育人价值。

二、整合多重资源,增强主题教学育人性

基于教材,以课程思政理念设计教学,将思政元素整合成为教学服务的可用资源。在课堂上,这种资源的融入可作为拓展部分,既能作为某一教学环节单独出现,也能融入其他教学环节,表现为教材文本的分析和资源的补充交替进行。以《屈原列传》为例,为使学生对屈原形象有更为立体的认识,教师可适当引入屈原作品如《离骚》《怀沙》,关注屈原表明心志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其高洁志向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表明楚国腐败现状、自己处境困窘的句子“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通过《离骚》《怀沙》中屈原的直白袒露,印证太史公对屈原的评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使学生对屈原有更为客观的认识。通过将传记人物的相关作品作为课程思政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心系国家、忠君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可以立足于时代,引入时讯资料,引导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以及探讨新时代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保持志洁行廉的高尚品格。在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激发内生动力,提高思政学习自觉性

面对新教材、学生读书少的问题,温儒敏老师提出“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样,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高中文言文教学实处,使学生自觉主动关心国家大事、提升个人修养,那么,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调动学生兴趣是关键。由于古代士人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朝代文化的隔阂、地域文化的不通,身处和平时代的学生难以对某些身处动荡时代的良臣贤士的遭际产生共鸣,再加上文言文的语言隔阂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使学生向古代文人志士的品格操守靠拢的意识与内生动力没有被激发起来。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可以为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提供思路,要想使学生走进文本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此,我们就可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网络媒介,例如在讲解司马迁撰写《鸿门宴》《屈原列传》时所抒发的情感,就可以引入《典籍里的中国》中的某些片段,体会太史公忍辱负重著成青史的艰辛。使课程思政的元素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于中,行于外”。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立足于教材文本,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激发学生对优秀品质的向往。

四、立足核心素养,注重教学设计整体性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是协调统一的。文言文教学重精读,像《苏武传》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以及以《离骚》为代表的句意晦涩难懂的文本,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还是以应试内容的讲解为主,至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展现仅被压缩到最后几分钟的课堂小结与主题升华中,学生能从优秀古籍中汲取到的养分少之又少。而每一篇文言选文都蕴含着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就《劝学》《师说》而言,教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文言句意、积累文言知识的前提下,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求学从师之道时,也要使学生明确古代思辨性文本论证的逻辑思维,从论证的行文结构、恰当的论证手法与古文字的审美蕴藉中感受文言文的思辨魅力。因此,课程思政融入文言文教学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入手,站在高立意的角度,融入教学环节,从而保证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部编版高中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这为课程思政理念更好地融入语文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切入视角。本文主要是立足于教材,联系学生实际,通过整合资源、联系课标等寻求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语文教育的路径,将思政元素贯穿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育人目标,从而达到启润心志、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目的。

作者简介:

王亭,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研究、语文教育;屈玉丽(通讯作者),女,山东泰安人,博士,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研究、语文教育。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塔里木大学汉语言专业”、教育部“文化与边疆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兵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胡杨精神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课程育人)、兵团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兵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TDYLKC202217)、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TDGJSZ2204)、塔里木大学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语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以阿拉尔某中学为例”(TDGRI202271)、塔里木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语文教学研究与反思”(TDYKC20230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言文育人理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