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华的“三农梦”

2024-06-18 12:53顾耀东
三角洲 2024年13期
关键词:书评三农现代化

我与葛志华毕业于同一所中学,参加了四十三年前的同一场高考,并被不同的院校录取,成为所谓“天之骄子”。这种成长性与共同性在彼此稚嫩的心灵刻下了清晰的痕迹。大学毕业以后,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他入职党政机关,我则从事文化工作。虽然彼此见面机会不多,但却心心相印,见面时相谈甚欢,干事时则一拍即合。有了智能手机以后,微信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联系更为频繁,葛志华的人设也日渐清晰与完整起来。

在我的心目中,葛志华是“三农”理论的研究者,在现代化与“三农”、农民发展理论、合作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研究等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常常是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葛志华又是“三农”工作操盘手,在乡镇、县区、机关部门等多个岗位从事“三农”工作,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处理了一件又一件难事,常常是亮点纷呈、事半功倍,在同行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多次到上级会议介绍经验,给同行作业务讲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务实与务虚的统一,既是他的鲜明特色,又装点着他的“三农梦”。诚如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保育钧在为他的第二本书《国运之本》作序时所说,“在作者身上,工作与治学不仅没有矛盾与冲突,而且起到了相得益彰与相互促进的作用”。

与一般人相比,葛志华无疑是幸运的。作为20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人,能够受到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完整的国民教育,并于1988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的确是不多的。参加工作几十年以来,其工作岗位多次变化,但都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的确也是少见的。专业与职业交织、爱好与工作重叠,这种巧合使他比一般官员更有方向感,比普通学者更加务实。

葛志华生长在农村,其父是农村基层干部,从合作化一直干到改革开放,差不多长达半个世纪。其父文化水平不高,但农村工作与群众工作经验异常丰富,大事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所负责的生产大队(行政村)一直处于所在公社(乡)的先进行列。其母是勤劳朴实的农民,识字不多识事不少,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能化解子女的心结。从小的耳濡目染就成为 “三农梦”的源头。他的处女作《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村干部》,用“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来形容村干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对父亲近距离的观察。

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先后在农村中学、市委组织部、通州区兴仁镇党委、港闸区委、海门市委、市供销合作总社、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等单位工作。尽管这些单位地位不同、职责不一,但都与“三农”工作密不可分,都含有“三农”工作元素。正是借助这份机缘,葛志华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

在农村中学工作期间,作为高三毕业班老师,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才俊。

在市委组织部工作期间,作为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文字工作与调研工作,编辑《南通组织工作》(内刊),时常随领导到农村调查研究,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干部队伍建设献计献策;作为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他联合相关单位,组织拍摄了十二集电视片《走向太阳》,用艺术的形式展现新时期包括农村党员在内的一批优秀党员的光辉形象。中央组织部电教中心专门发文,将这部电视片列为“三讲”教育辅助教材;作为市委组织员办公室主任,他恪尽职守,把好“入口关”,疏通“出口关”,扎实推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在通州区兴仁镇工作期间,作为挂职的党委副书记,主要任务是熟悉“三农”工作,协助抓好乡镇工业。他天天与农民打交道,结识了一批农民朋友,协助处理乡镇企业市场拓展、计划生育等棘手问题。挂职时间虽不长,却补了“三门”干部之短,积累“三农”工作经验,增进了与农民的感情。

在原南通市港闸区工作期间,作为区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他主抓“三农”工作与宣传工作,联系服务业发展,为推进城市化,为发展城郊型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出力流汗。

在海门市工作期间,作为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他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主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组织实施“民富村美班子强”行动,综合运用加减乘除法推进“三农”工作。

在市供销合作总社工作期间,作为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合作经济,有效增强了内生活力、合作经济实力与为农服务能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以后,葛志华又调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继续为农业执法检查、地方农业立法、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与呼……

葛志华的“三农梦”,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肤浅到深刻、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五个度”:

认识上有高度。诚如葛志华在《我与“三农”的不解之缘》一文中所述:“‘三农问题既有重要性,又有紧迫性;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紧迫的现实问题”。就重要性而言,“三农”既是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又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现实问题之一。就紧迫性而言,“三农”问题既是现代化的“难中之难”,又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实质上就是补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

工作上有深度。乡镇、县区、机关部门的“三农”工作角度与侧重点各异,但目的性相同,那就是补现代化的短板,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四化同步”。但“三农”问题之复杂、牵涉的领域之广泛、纠结历史之烦琐,都是其他领域所罕见的。浅尝辄止做不好工作,更得不到实效。葛志华从事“三农”工作,既仰望天空,更脚踏实地,既上接天线,又下接地气,善于从调查研究入手,在吃透上情、摸透下情的基础上,认真抓好上下结合、创新、典型引路、检查落实等环节的工作,既有方向感又有实效性。在供销合作社工作期间,他应邀到京西宾馆参加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文件的起草与讨论,又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形成了合作强农、龙头带领、服务惠农、培训育农、金融助农、流通活农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南通市供销合作社一跃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排头兵。他还到中南海参加了全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座谈会,并作了经验介绍。

推进上有力度。在推进“三农”工作中,葛志华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驱动作用、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在推进“三农”工作中,他既有一般号召,又有具体指导,既抓典型,又促平衡,并把工作业绩与单位排名、干部使用、评先评优、职级职务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效果上有亮度。不管在哪个岗位,也不论时间长短,葛志华的“三农”工作都有亮点。这种亮点既体现在各种荣誉上,如代表单位三次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到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到中央组织部业务工作会议、市政府服务业大会上发言。他个人也因此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两度荣膺“中国合作经济年度人物”称号。这种亮点又体现在处理了一件又一件难事、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上,如在供销合作社工作期间,先后联合相关市场主体征地2000多亩,引进投资30多亿元,为当地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得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的点赞。这种亮点还体现在他的“三农”体会文章上。《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以合作制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农村工作的加减乘除》等文章,引起读者广泛共鸣。这些文章既是“三农”工作经验总结,又是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陆学艺在为他的第四本书《从田园诗到狂想曲》作序时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葛志华“三农梦”的一大特色。在葛志华身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是统一融合的。“三农”工作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源头之水与独特视角;而“三农”理论研究又使他的“三农”工作更有方向感和实效性。正因为如此,保育均在为他的《虚实之间》作序时认为葛志华“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把不可能做成了可能”。

近日,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传统小农到新型农民》一书,就是理论与实践融合度又一例证,更把他的“三农梦”推到了新的高度。全书用30多万字的篇幅,紧扣现代化与农民这一主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工具,立足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这一宏大历史叙事背景,全面梳理了“农民的前世与今生”,扫描了“大国小农”的生存状态,描述了滞留在现代化途中的农民境况,阐述了现代化与农民的内在关联,评述了发达国家农民转型的经验教训,研判了农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农民转型发展的路线图。该书既是“三农”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晶,又是“三农”工作实践成果的升华。全书主题明晰、立论严谨、分析透彻,实现了历史厚度、理论高度与比较研究宽度的有机统一。诚如著名学者、中央党校副校长龚维斌在该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为了回应读者的关心,葛志华又发表了《十年磨一剑——写在〈从传统小农到新型农民〉之际》一文,该文在详细介绍了写作缘由、写作过程与主要观点后表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农民一定能实现从传统小农到新型农民的脱胎换骨、从身份农民到职业农民的凤凰涅槃。

该书一面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苑鹏发表了书评《现代化道路下的农民转型之路探析——读〈从传统小农到新型农民〉有感》。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孔祥智发表了书评。南通大学二级教授臧乃康发表了书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叙事——读葛志华先生〈从传统小农到新型农民〉有感》书评。《新华日报》发表了汪松明教授的书评《现代化究竟要化什么》。《江海晚报》发表了朱一卉先生的《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从传统小农到新型农民〉访谈录》。南通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二级教授宋捷发表了书评《葛志华的“三农”研究及其他》。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徐沐玥发表了书评《由H、孟德拉斯的成名作想到的》。这些书评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该书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分析了该书的特色与主要观点,为读者更好地阅读与理解该书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我看来,该书除了上述书评所述的价值外,其文字也很有特色,既没有一般理论书籍的枯燥乏味,也没有中药铺式的八股气息,而是用流畅的笔调,把枯燥的学问讲得形象生动,把高升的理论说得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解得简单明了。

葛志华已在“三农”战线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形成了他特有的色彩斑斓的“三农梦”。虽已年届花甲,他仍以矫健的步伐继续行走在圆梦路上……

作者简介:

顾耀东,诗人作家、影视制片人,系江苏紫微星影文化公司总经理。

猜你喜欢
书评三农现代化
书评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书评
书评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