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工作数字化建设方向,群众文化工作逐渐朝数字化方向变革发展。探析数字化技术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方法: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探讨数字化技术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期望在数字化时代为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群众文化在数字化浪潮中抓住繁荣发展契机。结果: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空限制,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文化内容。这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使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共享。数字化技术通过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存储能力,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同时,它也催生出新的文化表现形式,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发展。结论:数字化技术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导致文化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群众的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导致数字鸿沟逐步拉大;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及群众淡薄的安全意识更加剧了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普及数字技能教育、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综合素养、健全监管机制等,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群众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0 引言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为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其以便捷、快速、互动等特点,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参与度,实现了文化的动态呈现。各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开拓创新、扎根基层、面向群众,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满足群众个性化的精神需求。
1 数字化技术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在群众思想多元开放的背景下,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增强[1]。
1.1 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度和渗透性
在这个全民皆媒的时代,群众文化得到了更多元和丰富的呈现。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的文化生活,参与线上的文化活动,或者通过网络投票参与决策,参与度的提升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多样性,形成新的文化现象和趋势。数字化技术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为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和偏远地区群众提供接触和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和欣赏彼此的文化成果。这种渗透性的增强促进了文化交流,破除了区域壁垒,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配置,使数字文化资源真正赋能基层[2]。
1.2 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与交流融合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模式,而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深度挖掘,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如网络文学、数字艺术、虚拟现实互动装置等。这些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不仅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应用数字技术深入了解文化需求和市场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和创新性表达,能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从而创作出更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
同时,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拓宽了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渠道。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生动呈现,让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领略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魅力。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播方式,不仅促进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也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3 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
数字化技术为信息处理和存储带来了便利,不仅为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还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传承的辐射范围。可通过高清扫描、全息投影、3D建模等技术,将传统工艺技术、音乐、舞蹈、戏曲等文化遗产以数字形式记录、保存并予以展示,避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出现损坏或遗失。数字化档案易于复制和传播,即使遭遇突发事件也能保证文化资料的安全。这些数字副本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重现历史场景,人们无须亲临现场也能感受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技术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平台,使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数字化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具,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数字化技术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数字化技术对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人们参与文化活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觑。现阶段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数字鸿沟逐渐扩大、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等问题都提醒我们要警惕数字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2.1 出现文化同质化现象
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和海量的信息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品和信息加速流动,网络平台上流行的话题和内容很容易被大量用户模仿和传播,从而形成一种普遍接受的文化现象,流行文化的泛滥使地方特色文化受到冲击,从而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认同,侵蚀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导致地方文化特色逐渐被淡化。同时,受市场需求驱动,流行文化产品产生的文化消费远高于地方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商家引进流行文化产品,进一步导致地方文化产品边缘化,这加剧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2.2 出现数字鸿沟现象
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更大大提升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便捷性。但不同社会群体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所谓的“数字鸿沟”,进而影响群众文化的传播。
首先,教育不均衡是形成数字鸿沟的关键原因。应用数字化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取有用信息的人,更容易享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其次,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和资源转移到线上。那些无法使用数字技术的人可能在文化参与方面感到被排斥,从而导致数据鸿沟扩大。最后,个人习惯和主观意愿也对数字鸿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部分群众不愿接受新技术,从而在数字化浪潮中落后于时代。
2.3 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问题
现阶段,群众文化建设普遍依托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和服务在线上平台进行。这些平台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兴趣偏好等。部分平台会将这些个人数据用于市场分析、广告推送和用户个性化推荐等。如果这些信息未经用户同意或在没有适当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被收集和使用,则可能导致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问题。部分互联网公司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违法交易用户数据信息,从中牟取暴利。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益,也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群众参与线上文化活动、欣赏线上文艺会演时,若缺乏一定的数据保护意识,也会提升数据安全与隐私泄露风险。
3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数字化技术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在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积极寻求有效措施,以促进文化多元发展,让数字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3.1 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越来越明显的文化同质化趋势,正逐步侵蚀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因此,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和推广迫在眉睫。首先,建立专门的地方文化数字平台,收集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提供本土音乐、文艺汇演、艺术品赏析等文化内容,促进其传播。其次,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精准定位受众群体,制定针对性的推广策略,提高地方特色文化的曝光度和吸引力。另外,鼓励和支持文化创作者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创作,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动画、音乐作品中,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最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优化用户体验,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地方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借助数字化技术活态传承和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保护文化多样性。
3.2 普及数字技能教育,优化文化内容供应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在于服务群众,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但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基层群众的支持。群众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对新事物、新技能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应普及数字技能教育,优化文化内容供应,使群众能应用新技术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首先,加强对数字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提高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志愿者定期进社区培训、公益讲座等形式讲授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互联网使用技巧以及安全上网等内容,进行数字文化知识帮扶。其次,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不同,应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具有本地特色的在线服务,开发契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如适合老年人的大字版APP、适合儿童的互动故事书等,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最后,鼓励和支持文化创作者制作出更多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数字作品,优化文化内容供应,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增强数字文化的适应性,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从而有效缩小数字鸿沟。
3.3 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综合素养,创新群众文化活动
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组建一支专业的文化工作队伍。单位需要定期组织数字化技能培训,同时开发在线学习交流平台,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课程,使其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交流经验、分享见解。千篇一律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不仅会影响受众参与的积极性,还会抑制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活动注入新元素,可谓是一次创新的尝试[3]。要让数字化技术精准对接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内涵,实现不同维度的文化碰撞,增强群众凝聚力。例如,开展年轻化、时尚的跨界表演,将美术、戏曲、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为群众带来视觉盛宴。群众通过线上平台观看活动直播,参与话题讨论,评选最喜欢的文艺会演节目。同时鼓励开展书法、象棋、评书等主题文化交流沙龙会,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群众的积极性,使其保持对文化的热情。
3.4 健全监管机制,增强群众安全意识
数字化技术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的问题。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需要健全相关的隐私法律框架,确保数据的合法收集和使用,同时维护个人权益。设立专门的数据保护监管机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负责监督和管理数据安全相关事宜。此外,还要定期对群众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其安全意识。要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培训,使群众了解如何安全地处理个人和业务数据,提高他们对网络钓鱼、社交诈骗等的防范能力。同时,在技术层面上要严格限制对关键数据的访问权限,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相关信息。实施最小权限原则,增强群众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只有健全监管机制、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数字文化规范发展。
4 结语
数字化技术推动了群众文化建设发展,为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群众能跨越时空,轻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文化的参与性和渗透性。但同时也要警惕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应努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降低文化同质化风险,普及数字技能教育,缩小数字鸿沟,健全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同时组建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团队,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群众凝聚力,保持文化活力,塑造一个开放、互联、融合、创新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 宋泉江.浅谈推动群众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文化产业,2022(1):13-15.
[2] 李媛媛.群众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初探[J].辽宁经济,2022(6):79-82.
[3] 刘红.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0108-0111.
作者简介:高颖 (1994—),女,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