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为进一步践行新时代高校美育浸润,助力美育任务深入、高效落实,真正达成“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标,文章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美育浸润相关工作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方法:文章采取理论研究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等层面,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的重要意义,围绕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校美育空间环境氛围营造、高校美育实践活动展开、智能化美育评价体系设计等,具体考量落实高校美育。结果:美育可以进一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在立德树人任务亟须落实的新时代,高校可以从美育课程、美育环境氛围、美育活动与评价等层面着手,进一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论:在新时代,高校美育需要与时俱进,综合考量学生多元协同发展的需求,精准掌握与把控美育的价值内涵,考量美育实施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美育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特色化高校美育实践范式,确保美育的价值得到全面发挥。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浸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9-0-03
开展美育是助力“立德树人”任务深入落实的关键,也是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学校需要深入推进与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合理开展美育,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深刻掌握各项政策文件精神,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顺应新时代、新征程,积极开展美育工作,打造高校美育体系,营造契合学生认知的美育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1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美育、德育与劳育等关系密切。因此,有机整合美育与体育、智育、德育、劳育等,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构建多元协同的教育体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协同发展。同时,不断细化美育,并将美育融入品德教育、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等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美、艺术美、心灵美、行为美、健康美等多元素养,促进学生一体化发展[1]。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在“立德树人”理念全面普及与推行的新时代,高校教育目的为培养更多能够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新时代人才。在此背景下,美育实施需要以价值理念、高尚情操和品德发展为逻辑起点。巧妙利用美育“育人铸魂”,不仅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形成正向、健康的品德,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2]。一方面,深入挖掘高校美育在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现代化教育理念等层面的优势,应用多元化、多样化的审美教育平台、审美教育方式,直观呈现相关价值理念,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爱国情感与世界胸怀。另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价值引领与培养要求,遵循美的规律,将各种美的事物融入高校环境,让学生保持“向美而生”的态度。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浸润的策略
2.1 明确美育目标,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和立足点,也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美育任务的重要工具。构建完整、全面的美育课程体系,是助力高校美育任务与目标进一步落实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须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美育课程,明确美育课程目标定位、美育课程结构定位、美育课程教材定位,助力美育工作深入落实与推进[3]。
第一,美育课程目标定位。高校需要综合考量新时代“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确定美育课程教育目标。例如,可以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审美品位培养目标、审美观念培养目标等,全面融入美育课程目标,并围绕“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等需求,科学合理设计美育课程目标,保证目标满足学生需求。
第二,美育课程结构定位。遵循分类、分层的原则和理念,从两个层次科学设定美育课程结构,构建专属的美育课程教育体系。一方面为审美技巧、理论知识横向推理与延伸层面,以培养学生基础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感知力、认知进一步发展为导向,设置涵盖舞蹈、影音、戏曲、美术和书法等不同学科的美育通识课程,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选修。另一方面为审美创新力与鉴赏能力层面,需要严格遵循“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原则与理念,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美的本质,熟练掌握审美技巧、审美方式方法等,整合汇总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美育资源,打造与创设“综合性课程群”。例如,交叉融合美育与智育、美育与德育,交叉融合美育与工程、美育与科学、美育与经济等,通过多元化融合,不断拓宽学生视野[4]。
第三,美育课程教材定位。新时代美育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基础,以新时代美育建设新征程为依据,融入中华民族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美育理念和精神,从不同层面选择美育教材。一方面,需要遵循创新性、民族性及时代性等原则,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求,选择美育教材,保证美育教材符合新时代美育要求[5]。另一方面,需要以“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与任务落实为基础,依据“互联网+美育”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大胆尝试设计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美育教材,弥补传统纸质美育教材的不足,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美育教材体系。此外,高校还需要深入落实美育教材构建职责和任务,在编排校本特色化、专业化美育通识教材、美育艺术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与提炼美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教材,确保高校美育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优势。
2.2 改善美育空间,营造多样态美育环境
美育是一个塑造学生行、情、知、意等品德与素养的过程,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不同主体协同参与,还需要校园环境和氛围进行熏陶。因此,高校在利用美育浸润与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学校氛围和环境,打造良性、健康的美育场域和空间。校园兼具物理、社会等不同属性,文化、关系、物质是高校十分重要的资源。校园美育环境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一是打造校园美育物质空间,需要遵循与依据美学原则、美学理念,设计校园场地、绿化空间、装饰装备等,深入提炼高校珍贵的历史遗址等。二是考虑学生认知与需求,在表象方式上,实现物象化美育,如在校园内设计艺术展览栏目,展示新时代具有审美意蕴的美术作品、手工艺作品等,直观实现美育熏陶。三是在校内建构美育价值空间。传统常规美育物质空间的构建与营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物质空间的价值缺乏关注,未将物质空间内涵与学生认知相结合[6]。
2.3 融入高校文化,深化美育实践
为保证美育能够全方位落实,维护美育整体成效和质量,需要有机融合美育与校园文化,深化美育实践,让美育外化于行。
第一,依据马克思主义建设需求、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求,设置国学文化传播推广课程,建设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研究分析基地,科学开展诗词朗读、诗歌吟唱活动,举办书画比赛、国画鉴赏活动、中华民族诗词大会等,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进而成功打造民族文化品牌[7]。
第二,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革命精神,统筹规划红色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专属红色文化品牌。例如,编排与设计红色戏曲节目、红色舞蹈节目、歌舞串烧节目、话剧节目等,合理设计红色主题晚会、红色主题歌会、音乐会等活动,组织举办艺术文化节、红色文化节等多元化文化活动。
第三,依据时代发展特点,组织一系列能展现时代精神的审美教育活动,打造现代审美文化品牌。例如,组织原创文化活动、文化创意分享会活动等,支持与鼓励学生创设精品项目,包括现代歌曲作品、曲艺作品、诗歌作品、音视频作品、文学作品等,为学生提供践行美、展示美、弘扬美的美育环境和空间。再如,可组织数字建模活动、科技展示活动,举办新媒体知识竞赛、科技讲座、现代科技电影展、智能机器人设计竞赛、网络知识类征文比赛、漫画展览等,在校内营造现代化、特色化的科技氛围与环境。
第四,发挥学生社团作用,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校可以审美艺术实践为导向,将学生社团作为主要阵地和载体,举办校园歌手竞赛、主持人竞赛、红歌竞赛、舞蹈竞赛、中秋诗会、中西方乐器演奏、中西方话剧展览等活动,营造文化氛围,构建特色化社团文化品牌。
2.4 构建美育评价体系,助力美育落实
美育评价是考查和评估高校美育目标落实质量、美育实施成效的重要手段。高校在利用美育浸润学生审美情操和品德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时代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综合考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要求,针对美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进一步落实美育评价。
第一,不断优化美育评价方式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美育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高校需要科学应用现代科技和设备,搭建智能化、现代化美育评价平台与体系,利用智能评价对学生信息和数据进行实时、动态记录,明确学生审美教育活动参与积极性等,判断学生对美的感知与体验能力,借助记录展开审美教育评价,直观掌握学生审美素养、审美体验与审美认知形成历程和形成情况,进一步增强评价有效性。
第二,规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不断优化评价标准,可以将审美素养形成、美育教学等设为一级评价指标,然后围绕一级评价指标设计次级评价指标。美育教学次级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业评价结果、学生学习表现、学生学习状态等,审美素养形成次级评价指标可包括审美理念、审美意识、审美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巧妙利用智能化美育评价平台对上述指标进行实时化、动态化的收集汇总,为评价活动助力,能保证美育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同时,需要意识到高校美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等特点,美育素养浸润和涵养所需时间较长,高校需要在美育评价体系中融入一系列延续性、多样性的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需要科学合理利用美育评价,针对美育实践活动进行改革与创新,促进美育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高校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理念、审美情操和修养,启迪学生心灵与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与品德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品位,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在素质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的背景下,高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与自身教育需求,不断加大美育投入力度,将美育与高校育人工作整合,构建特色化美育课程体系,创造良性、健康的美育环境,组织实施多样化美育活动,作好美育评价,让学生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能够积极主动探索、体验与鉴赏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朦.合唱在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原创合唱作品《易海青年》为例[J].艺术评鉴,2022(19):109-112.
[2] 吴一波.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转型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34-36,69.
[3] 燕仲飞.新时代高校美育教育背景下的河西走廊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以兰州大学为例[J].当代音乐,2021(8):47-49.
[4] 翟启兵,李钰敏.新时代美育视角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对策:以四川省第二届高校美术教育类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134-135.
[5] 王晓琴,李育华.地域性“非遗”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的路径探究:以青神竹编融入美育课程为例[J].天工,2023(9):78-80.
[6] 崔宝玉,潘维,王小奎.新时代下我国高校美育改革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322大思政”工作体系下的“大美育”建设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4):139-144.
[7] 刘含之.新时代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美育功能研究:以高等教育中的书法通识课培养目标为例[J].书法,2023(8):170-171.
作者简介:王馥纯 (1981—),女,讲师,研究方向:声乐、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