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巴东堂戏传承保护路径研究

2024-06-17 20:01朱彬彬
新楚文化 2024年10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巴东堂戏作为一种比较小众的地方戏种,其保护与传承状况备受关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对巴东堂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暴露出受众面相对狭小、传承人队伍断层现象严重、堂戏内容创新难及文旅结合程度不够的问题。优化非遗文化巴东堂戏传承保护路径需从受众面、传承人队伍、宣传力度、文旅融合等方面入手突破现有难题,从而推动非遗堂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巴东堂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0-004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0.014

一、引言

巴东堂戏是全国386种地方戏剧品种之一,亦属恩施州五大民间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与艺术价值,于2007年6月成功入选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1]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他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2]所以,全面深入研究非遗文化巴东堂戏对于传承弘扬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巴东堂戏概述

巴东堂戏又称踩堂戏、稿荐戏,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同南戏、灯戏、傩戏、柳子戏并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戏曲的“五朵金花”,主要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及与之毗邻的秭归、兴山、五峰、巫山等地,历史上曾建有8个民间职业堂戏班,师承相传有4至5代传人。巴东堂戏因平时多在堂屋内表演得名,演出形式十分灵活,演员角色包含生、旦、净、丑四种。在语言表达方面,通俗易懂,形象化、口语化明显,在台词上具有道白与唱词夹杂互用的特点,擅长用儿化音增加趣味性。在唱腔与音乐上,主要有大筒子腔和小筒子腔,以及唢呐腔与高腔等,伴有打击乐、弦乐和管乐等以烘托情感、加强节奏感和营造氛围,高亢激越、山歌风味浓烈,强烈表达出声音的穿透力和情感的表达力。堂戏取材十分广泛,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都在表演之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生活气息浓郁,其中被广泛传唱的代表性剧目有《送寒衣》《山伯访友》等。

三、巴东堂戏传承保护现状调查

调研团队主要采取实地调研与访谈调查方法,对巴东堂戏当前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以此为选题参加湖北大学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校级优秀奖。以下主要从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两个方面阐述说明。

(一)调查内容

2023年7月,调研团队一行5人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选定巴东堂戏分布较为集中的一个乡镇——溪丘湾乡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期望尽可能短时间内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收集堂戏表演资料,了解非遗传承人与文化站对堂戏传承保护工作的态度,调查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探索出优化非遗文化巴东堂戏传承保护的路径。具体调查主要面向溪丘湾乡文化站及平阳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代表性堂戏传承人,从访谈中中具体了解到堂戏在传承与保护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亟待解决,为调查结果的梳理与优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现实可靠的依据。

(二)调查结果

针对上述访谈调研中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全面考察与分析巴东堂戏在传承与保护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寻找非遗文化巴东堂戏传承保护路径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

1.受众面与传播面相对狭小

堂戏仍具有一定的生存与传播的空间范围,由于其植根于巴东本土,目前仅局限于鄂西恩施一带。戏曲内容多用方言表达,且唱词中存在着许多地方俚语,对于外地观众而言,囿于语言障碍,无法迅速理解唱词的含义与内容,从而导致堂戏的传播面并不广,打破区域限制,冲出鄂西南地区具有十分巨大的压力。通过实地考察,堂戏受众在巴东局限在江北一带的农村,堂戏班子则集中在巴东县溪丘湾乡和沿渡河镇,在人员组成老龄化和语言闭塞性上需要进行改进,目前的受众群体大多是村里的较年长者和小孩,在“送戏下乡”(堂戏皮影戏)活动中,年轻群体对此并未表现出浓厚的观赏兴趣和参与热情。堂戏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让年轻群体从被动观赏变为主动参与,让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继承者、弘扬者和宣传者。

2.传承人队伍断层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随着老一辈堂戏艺人相继辞世,传承人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当今在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很多已无法亲身参加表演。而且爱好文艺的年轻人多数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外出打工或学习,很少能留下作为传承人,堂戏面临断代的危险。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如今活跃的表演人员中很多都是爱好者,表演人员组成并不稳定,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就为堂戏长期稳定发展增加了障碍。

3.堂戏创新发展难

堂戏背后的实践创作团队实际上十分薄弱,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年轻人在当今时代的审美习惯已经不同于以往,而堂戏班子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很难推陈出新,始终老调重弹,自始至终都在反复演绎同样的剧本,很难引起当代受众的共鸣。巴东堂戏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这并不表示它就能和现代科技知识平起平坐,也不代表它能得到相同的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土著文化的现代化,巴东堂戏逐渐被边缘化,逐渐走向消亡,这是当代人文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也是以堂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无法逃脱的宿命。

堂戏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依赖物质力量的支持,然而在硬件设施方面,道具服装不够充足,音响、乐器老化,费用来源较少,仅仅依靠不稳定的演出补贴并不是长远之计,无法为堂戏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巴东堂戏在宣传推广过程中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线上主要以个人账号发表堂戏表演视频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缺乏正规的统揽拍摄、剪辑等工作的服务团队,很难实现一条龙服务,因此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4.文旅结合程度不够

文化赋予旅游深刻内涵,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彰显文化魅力。目前文旅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将非遗文化巴东堂戏与当地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关系到堂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命题。巴东堂戏由于自身局限性未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富含非遗堂戏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第二,由于地方财政资金不足,文化旅游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第三,文旅融合体系不健全,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加以完善。

四、问题解决路径

结合当前对巴东堂戏传承与保护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受众面、传承人队伍、宣传力度、文旅融合等方面出发,针对性地提出突破当前难题的对策与建议,优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一)创新形式优化内容,扩大堂戏受众面

在堂戏作品内容上进行创新,并将堂戏作品分为叙述历史、宣讲红色文化、宣扬乡村新风貌等多种类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同时也可以联合各级旅游和文化局通过打造堂戏相关的文创产品,抓住年轻人群体对少数民族文化喜爱的趋势,向人们提供参与堂戏表演的体验服务产品和系列文创周边产品,比如打卡体验土家族服饰(拍摄少数民族服装写真)、盲盒、书签、U盘等。另外,可在堂戏表演前或者过程中穿插适当的普通话解说,也可让观众通过纸质版或电子版解说更好地理解堂戏作品内容,打破语言闭塞,扩大传播面。

(二)留住农村年轻人才,做强传承人队伍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关键在于作为传承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于文物之类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文化[3]。巴东县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堂戏的传承培训工作,号召创作围绕惠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剧本,鼓励堂戏民间艺术团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免费开办一些堂戏培训班,力促堂戏进校园、进社区,从长远角度提升潜在传承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其对堂戏的保护和开发意识。针对堂戏表演的硬件设施不足、活动资金与表演补贴等问题,基地要去政府协商寻求资金保障与物质支持,给予老一辈传承人更多的时间、空间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未来传承人身上,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坚守,巴东堂戏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策“阳光”和资金“活水”的滋润。

(三)互联网技术赋能,加大堂戏宣传力度

在信息社会中,互联网是最大的、最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和媒介平台,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趋势为巴东堂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非遗文化是需要主动继承并向外展示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一旦打通堂戏的传播路径,它能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其本身,更是华夏优秀文明成果,收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成果。传播主体应当改变单一的个人账号形式,通过传承人队伍和政府单位进行沟通,县融媒体引领宣传,增添专业的网络媒体运营团队完成拍摄、剪辑、宣传的工作流程,打造一条龙服务。在堂戏演出的过程中,将网络直播技术融入其中,借助网红效应,对堂戏演出的现场进行实时直播,通过互联网,可以突破剧院演出的时空、地域和人数的局限,将演出的影响力范围由具体的某一地点,延伸到所有有网络的地区,将受众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同时,由于网络直播的便利性、公益和交互性,使得普通民众很难进入到艺术的殿堂,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由此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增加线上传播的同时注重提高质量与效果,打破时空限制,让堂戏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堂戏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

(四)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巴东县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现代化工程三者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自古以来,它就被誉为“山河第一”“世界幽奇”。巴东县境内有神农溪,小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巫峡口景区等容自然与人文一体的优质旅游资源,近几年旅游业复苏并蓬勃发展,一大批文旅消费券不断发放,因此可以大力促进堂戏进景区,提供专门区域让游客深入体验堂戏文化,同时利用直播平台让导游对景区进行实时直播,开创沉浸式堂戏体验,提供各种类型的堂戏剧本,让游客有多样选择。

恩施州、巴东县旅游和文化局作为主要管理部门可以借鉴湖北省“九头鸟”文旅创意评选活动,在网络上号召大众参与“旅游+非遗堂戏”文旅创意活动,依托本地文旅特色资源,创作推出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影响力大,能形成“破圈效应”的创意产品,同时也能通过拍摄创意短视频及图片,在人民群众中寻找宣传大使,将普通的旅游资源注入非遗文化的内涵,提升旅游资源影响力的同时促进了非遗堂戏的传承与推广,整合旅游与非遗文化资源以完善文旅融合体系,真正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

巴东堂戏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当前非遗堂戏传承与推广受阻的各类客观情况,急需从多种途径入手,从而推动巴东堂戏这一独特的非遗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并激发强大的生命力,让后辈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J].中国人才,2023(02):6.

[2]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N].人民日报,2023-06-06(001).

[3]张伟品.非遗视野下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J].人民论坛,2023(11):100-103.

[4]汪祥波,李秀婷,陈薇,等.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珠成链”[N].南方日报,2023-01-16(A03).

[5]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N].人民日报,2023-06-06(001).

[6]胡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播的新视角[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06):55-57.

[7]侯庆鹏,王建辉.戏曲文化的传承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0):66-68.

[8]冯扬,王红梅.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破解传统戏曲文化之困境为例[J].名家名作,2022(26):140-142.

[9]胡静.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传统文化保护探析[J].文化学刊,2022(10):22-25.

[10]宋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长沙弹词传承保护路径探析[J].新纪实,2021(17):78-80.

[11]肖秋会,张博闻,陈春霞,等.恩施土家族堂戏的现状调查及非遗建档保护思路[J].档案与建设,2020(03):9-13.

[12]杜灵.把“根”留住 踩堂戏的传承和保护[J].中国戏剧,2018(11):63-64.

[13]陈静,栾文敬,周蒋婕.乡土记忆与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基于湖北巴东堂戏的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02):100-107+159.

作者简介:

朱彬彬,女,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兴紫砂原料市场的开采现状与保护创新研究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民间组织在粤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