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24-06-17 19:29赵征娜红王文娟鲁芳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课程建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

赵征 娜红 王文娟 鲁芳

摘要:劳动教育课程是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优化“五育融合”的内在价值与实践经验。文章主要介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分析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阐述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策略,最后给出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融合;课程建构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课程思政的原始出发点,也是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支撑点,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劳动教育发挥着丰富学生实践效能、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在“五育融合”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心智思维,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之一。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时代内涵、现实特征与建设价值

(一)时代内涵

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在培育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高素质人才,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全面建构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体系。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创造逻辑、以劳动引领资本的现代化教育新模式。高质量劳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其中,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两翼。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具象表征,三者分别指向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二)现实特征与建设价值

大学生劳动是一种具有高度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真实劳动,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劳动体验不同。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现象,靠近学科前沿和产业一线,是一种真实教学的劳动。综上,具有探索性与创造性的真实劳动是大学劳动教育的集中特征表现。劳动教育不能被理解为简单的认知性学习(“进课堂”),而应特别关注各学科的间接教育、隐性课程等教育形式,同时要特别注意综合课程、实践性学习、社会服务、建构性学习、终身学习、智慧学习等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价值基础,以立德树人作为价值目标,以实现身心、手脑交融互动作为价值取向。大学生应发扬建设者的劳动精神,这也正是劳动教育建设的价值。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改革和建设尚处于走向深化的关键阶段,需要增强劳动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但劳动教育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还不规范,在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时也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意愿和教育部要求的实际劳动指标达成度存在明显差距,大部分学生不愿劳动,不肯劳动。这种情况的成因是劳动教育被片面理解为技艺学习的途径,或者被误读为休闲娱乐的方式,甚至被当作一种惩罚手段。同时,社会上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成因

首先,学校、家庭、社会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特有的育人功能;其次,社会和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价值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认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劳动专业师资缺乏和劳动场地的限制,造成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被弱化。

长期以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社会对学生的劳动素养也不够重视,再加上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在成长过程中过度依赖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劳动的重要性,而学校的劳动教育又缺少课程规划与顶层设计,导致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无法融合与衔接,最终造成劳动教育的形态、内容和体系建构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策略

课程是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关键要素,是立德树人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最有效果的环节,其功能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通识类必修课,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内容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符合五育并举的现代化教育规律,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劳动观念与意识教育、劳动技术与技能操作教育、劳动实践训练与劳动见习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劳动最光荣”观念。此外,高校还可以从劳动职业规划、劳动创业训练等方面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在独立设置劳动教育教学任务时,教师应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通过普及劳动科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劳动过程与职业目标的契合度和延展性。

劳动教育课的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也可以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让学生通过不同模块的学习,累计完成32学时的任务。但无论是集中设置课程,还是分散性组织模块,都需要紧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定的内容,结合学校专业实际进行科学设计。

(二)课程类型

劳动教育的实施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程或者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劳动周实践课程。隐性课程是融合于高校公共课程和学生活动中的劳动教育环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等公共课程,并在这些课程中增设劳动教育模块;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劳动实践,以学生会为组织依托,打造学生宿舍劳动实践阵地、校园环境美化阵地、社会实践阵地、公益服务阵地等。

(三)课程考核

首先,考核方式多元化。依托劳动教育平台资源,教师将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学习,主要考核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异化劳动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实践考核侧重于大学生劳动实践与劳动技能的锻炼,主要考核学生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理解与实操能力。

其次,将考核过程纳入学生素质发展体系。以劳动方法为抓手,教师将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劳动技能考核标准,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发挥劳动教育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作用。

(四)课程效果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建成后,教师还需要反馈课程体系的传播效果,探讨劳动教育推广传播的方式与具体措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效果评价应以大学生实际掌握的劳动技能为测评指标点,对课程评价效果采取量化与调查研究的形式,将调研成果应用于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发挥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联动效应。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创新实践的路径

“五育融合”是依照教育科学体系与教育理论逻辑设定的素质化教育方式,遵循“五育融合”的实施理念,劳动教育课程应以项目任务和实践目标为抓手,将素质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思想、经验融会贯通,打造“劳动+”的课程融合形态,形成“劳动+生活”“劳动+社会”“劳动+职业”的融合课程体系。

(一)探寻以劳树德

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活动,其中劳动教育作为主体性德育的实践锻炼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提高核心素养和学业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劳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与规范功效。在大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和德育互动生成的创造价值与全面育人价值,是一种兼顾劳动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的劳动价值的共同体,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二)实现以劳增智

智育主要是面向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也是反映学生知识体系与智力成果的中心指标。高校通过劳动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在劳动中学,在学中做,使劳动教育发挥带动学科教学的催化剂作用。在以智育为中心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大劳动教育普适能力向教学工作中的渗透,使劳动教育必修课与专业核心课程有机融合,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的掌握程度,实现以劳增智。同时,教学单位应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教学互补机制,完善劳动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部分的课时分配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形成以劳增智、劳智结合的教育理念与教研方案。

(三)完善以劳促体

体育是一种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学生体质并提高运动能力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作用。劳动本身就是一项体力活动,劳动与体育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以劳促体,以体兴劳。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四)探索以劳育美

从狭义上来讲,美育专指艺术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着力点,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出发,美育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以劳育美,就是将劳动过程中挖掘的美学思想、艺术资源进行跨界融合,在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中开阔美学视野,提高审美素养,为美育工作提供劳动实践场域。

“五育融合”是在“知识—社会—活动”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框架中,育人理念、育人实践、育人能力等育人方式的融合创新。在“五育融合”的基础上,学生完成任务性、项目化的劳动实践,参与不同学科的劳动主题教学和跨学科的综合化劳动教学训练,有效提高了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春玲,万美君.以“劳”育“德”:基本内涵、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2]檀传宝.何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典论述的时代诠释[J].课程·教材·教法,2020(1).

[3]严云洋,孙国红,乔斌.本科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3(Z1).

[4]黄丽丽,陈钦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1(8).

[5]朱文辉,许佳美.从分立窄化到固本创新: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价值取向[J].教师教育学报,2021(6).

[6]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22JG06。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建构五育融合劳动教育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农村幼儿园课程建构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