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钰翔 李必成 张云飞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趋势,藏品作为博物馆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石,其数字化程度对博物馆馆藏管理、知识传播和科研科普具有重要意义。现对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明确藏品数字化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路径。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概述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丰富,藏品工作日趋多元化。在藏品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的基础上,如何满足不同的展示教育需求已经成为博物馆策展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当前,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与完善,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博物馆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使得计算机成为博物馆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博物馆的收藏、存储和管理工作[1]。借助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藏品信息资源库,覆盖藏品的存储、管理、维护、研究等方面的业务工作。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藏品数字化是促进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藏品的使用率,实现藏品信息的长期保存,还能为藏品信息的共建共享提供广阔平台。
1.有效保护藏品
藏品数字化是对藏品实体的数字化处理,合理规范的数字化处理不仅能将藏品的使用损耗降到最低,还可以为未来的藏品管理提供有效手段。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实体藏品的动态监控能力,减少了管理员与实物藏品的接触次数,降低了藏品在灯光和空气中的损耗风险;另一方面,运用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藏品的虚拟展览,观众无须进入博物馆就可以近距离观看藏品[2]。
2.藏品信息存储与共享
不科学的统计工作会造成博物馆藏品管理出现混乱和差错。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针对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制定了标准和操作指南,以期增强藏品信息管理的可靠性和规范性。与传统纸质档案相比,存储在数字平台上的藏品信息更容易实现数据格式转换,规范化的存储方式有利于各博物馆间的信息交流,可以实现藏品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藏品的利用率。
3.藏品便捷检索
数字化时代,博物馆可以对藏品的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藏品管理系统。在利用藏品管理系统查询藏品的相关信息时,通常有精准化检索和组合检索两种检索模式。精准化检索是指根据藏品的某条具体信息查找藏品,如利用藏品的唯一识别号,可以快速找到藏品。组合搜索是指通过限定多个检索条件,在藏品管理系统中筛选满足条件的藏品。例如,根据藏品的来源、年代和类别等组合条件,检索出相关藏品的信息。此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还具有分类统计功能,可以对海量藏品信息进行统计,有助于提高藏品信息的可用性。
4.观众多样化体验
借助数字化技术,藏品数字化切实有效地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一方面,藏品信息拥有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如高清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有效地拓展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为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参观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互动视频、虚拟导览等,可以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从而激励游客自发地探索藏品知识。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
目前,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例如,浙江博物馆藏品平台导入全省文博行业共计182家单位、71万件以上藏品、238万多张图片等数据信息,实现无纸化、动态化、智能化信息管理[3]。截至2024年3月,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共收录各类矿物化石信息36万余条,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共收录植物标本840万余条,藏品数字化效果显著。
藏品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尽管藏品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如何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建设博物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藏品信息形式多样性与信息兼容性挑战
在藏品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信息形式的多样性导致信息管理较为烦琐,包括工作人员对藏品实体进行测量得到的基本信息、工作人员拍摄藏品照片形成的图像资料和视频资料以及利用3D扫描技术产生的异构信息如3D点云、3D模型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信息导致信息管理困难重重。
在藏品数据格式规范方面,由于藏品的类别不同,需要分门别类设计藏品信息格式。由于各博物馆的信息格式存在差异,信息兼容性较差,不利于各博物馆之间的开放共享,从而出现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2.藏品数字化推进工作面临的挑战
对于纸质账册较多的博物馆而言,藏品数字化的工作量巨大。首先,工作人员的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影响着数字化工作的推进程度。对于许多文化机构,其员工和志愿者可能已经习惯于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他们可能会对数字技术持有固定的认知,认为这种转变可能会破坏文化和历史的真实性[4]。其次,在使用射频识别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化管理时,需要对每一件藏品进行排号、挂标签,并整理排架。在使用数字设备进行藏品盘点前,需要明确相应的流程。这样的盘点方式虽然切实增强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可操控性,但也增大了藏品数字化前期工作的难度。
3.藏品信息应用转化面临的挑战
藏品信息采集工作是藏品数字化的基础工作。然而,由于资源限制和历史遗留等问题,采集到的藏品信息很难直接转化成有效的数字资源,导致藏品信息应用率不高。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策略
确立科学的藏品信息格式
藏品数字化是一项长期工程,藏品信息格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首先,在藏品信息采集阶段,要重视不同类别藏品间的差异性。例如,文物博物馆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大型实物,也存在字画、书籍等实物;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动植物和古生物矿物在体型、类别、存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进行信息采集前,需按照《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的标准和要求,明确采集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保证信息格式统一的同时也要保留和体现信息的差异。
其次,藏品信息采集工作涵盖多种媒介对信息的采集,其中包括藏品的基本信息、图像、视频和三维模型等。如何进行信息存储、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信息呈现是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重要工作。《数字资源加工标准规范与操作指南》为文本、图像、音频及视频类信息提供了相应的标准;《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规范 器物》为馆藏文物的三维数字化提供了依据。只有结合这些标准和指南,采集有效信息,才能为后面的数字化应用建设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建立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与共享平台
在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中,做好藏品信息的数字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员工作的重难点,建立易用且高效的藏品管理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第一,面对藏品管理、展示等复杂的工作需求,藏品管理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藏品制订具体的管理方案。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系统以藏品基本信息、藏品入库出库、藏品维护以及藏品研究等为核心,实现了对藏品基本信息的存储、更新、检索和分析,以应对藏品管理、藏品修复、藏品征集等日常工作。第二,在信息检索方面,藏品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的效率。首先,采用组合检索方式能够轻松筛选藏品信息,从而加强对藏品信息的梳理。其次,对于图像资源,可以实现图像的缩放以及历史照片信息的比对,同时支持3D数据和3D模型的展示。第三,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藏品管理系统可以对不同种类藏品的基本信息、图像、三维模型等进行统计,直观且有效地展示馆藏现状。第四,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实现藏品资源共享。通过提供可访问的数据接口,可以加强博物馆与其他文化机构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传播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藏品数字化与博物馆智慧化发展
博物馆的智慧化以数字资源为驱动,体现在藏品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化等方面。通过搭建“人、物、数据”的三脚架循环模式,打通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实现了人与物、人与数据、数据与物两两间的双向、动态的信息传输模式[5]。藏品智慧化是指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藏品管理、藏品征集和藏品维护等日常工作信息的收集、存储与更新,从而辅助藏品管理员的决策工作。服务智慧化是指基于藏品数字化,结合语音导览、增强现实技术等,使得受众可以借助虚拟人视角重新认识博物馆。藏品智慧化和服务智慧化加强了馆藏资源的管理、研究和转化,形成集信息采集、管理、输出为一体的资源生成模式,强化了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方面的职能作用。
1.藏品智慧化
在已有藏品数字化成果的基础上,依照藏品类型提取关键实体构建知识模型,形成藏品知识谱系,在藏品智慧化发展和藏品数据可视化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例如,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以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为叙事核心,延伸出书画作品、社交网络、生平事迹、艺术游历等故事线,以知识图谱、地理信息系统(GIS)、时间轴(TimeLine)、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重要事件和画作描述内容[6],使得观众在了解作者背景的基础上,可以走进其书画世界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以藏品数字化为前提的藏品智慧化建设,通过多维度的信息交互方式,揭示了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核。将传统静态的展示方式、文字解说与历史背景等客观知识相融合,为策划展览提供丰富的藏品信息和多元的展示空间,使观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藏品数字化支撑服务智慧化
如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层出不穷的大语言模型进入博物馆的视野,以期得到创新发展。针对博物馆智慧服务的应用场景[7],技术和信息的融合有望形成“5C”博物馆智能服务模式。第一,导览解说场景(Commentary)。运用类ChatGPT模型生成展览的相关知识,拓展博物馆的藏品知识边界,辅助讲解员提供个性化服务和智慧化讲解。第二,客户咨询场景(Consultation)。通过预训练大语言模型使其可以自动处理和回复各类基础问题,并提供快速有效的咨询服务,有助于提高观众满意度。第三,展览策划场景(Curation)。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文献和资料,形成可供参考的藏品信息辅助资料,通过文本挖掘、内容提取等方式,快速提炼与展览主题相关的有效信息,提高展览策划的效率和质量。第四,藏品管理场景(Collection)。通过大语言模型对藏品数据进行训练加工,实现智能分类和多主题信息提取,为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第五,文博研究(Culture)。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有助于建立藏品的语义关系,构建知识图谱,将相关信息可视化,丰富博物馆藏品研究领域相关成果的输出形式。
完善技术流程,培养数字化人才
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多种数字技术,对藏品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品管理员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还需理解和掌握数字化的处理手段,这也成为影响藏品数字化工作效率与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完善技术流程。以统一的标准进行采集与存储,同时在流程结构上减少藏品管理员的输入和更改,将复杂的数据转换和数据映射设计成有效模板,提高藏品数字化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扩充人才队伍。开展数字化工作培训,以数字化专业人才协同藏品管理员,共同完成藏品数字化的工作目标,确保藏品数字化工作顺利开展。
藏品数字化以获取藏品的多元数字资源为目的,全力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程,挖掘藏品的潜在价值。藏品信息和藏品管理系统的使用,推动了博物馆向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当下,通过与互联网的结合,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多元化。从藏品保护的角度出发,藏品数字化有效减少了实体藏品的使用次数,降低了实体藏品的损耗风险;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在大数据背景下,藏品数字化充分利用了藏品本身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帮助工作人员完成大量且重复的工作。藏品数字化增强了受众的体验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