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霏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中国形象等要求。现利用数字技术,从平台、产品、人才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两创”的必要性
实现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通过数字技术和创意体验,可以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如何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推动数字文化消费,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文化资源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文化影响力优势,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精英走向大众是一个必然选择[1]。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提高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实现传承和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数字技术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数字技术重新定义了文化传播的主体与时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传播主体和广阔的传播空间[2]。传统保存方法,如纸质保存、手工修复等存在不足之处,而数字技术,如三维虚拟技术、3D打印技术等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和实时更新。通过图片、录像、建模、文字识别等数字化保存和数字化展示方式,可以让传统文化资源实现长期保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修复难以恢复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如对敦煌壁画进行高清拍摄、3D扫描、数字化复原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线上官网平台的出现,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保护相结合的体现。数字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平台和载体,丰富传统文化展示手段,展现传统文化所不具备的动态效果,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等通过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方式进行数字化记录,借助现代网络传播优势,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保存和传播[3]。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强力抓手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迅速增长。传统的展示方式,如书本、博物馆、纪念馆、历史古迹等,已经无法满足大众需求。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样,传统的文化消费模式也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生了改变,数字技术可以推动文化消费模式的创新,增强传统文化的互动性、游戏性、体验性。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更加生动、多样化,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两创”中存在的问题
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意义
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被资本滥用的现象屡有发生,逐渐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趋势。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受到了损害。例如,游戏市场上充斥着许多套用历史人物形象而开发的网络游戏,只借用名称而未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历史化意义。这些游戏的质量低下,缝合性很强。不但存在文化失真问题,也损害了历史人物的形象。这种情况下,依据传统文化生产出的文化产品也难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消费主义的侵蚀下,文化消费演变成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本身的理念和行为,传统文化失去它原有的传播价值[4]。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中认为,文化产品变成一种符号化的消费品以提升人们本身的价值。传统文化原本的文化意义被消解,取之而来的是借助消费对自己身份的赋值。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过程中,缺乏现代化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歪曲解读,通过消除历史的严肃性来吸引流量。这种商业化的行为不仅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影响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因此,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避免被商业化。
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碎片化、娱乐化内容。这些内容只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表层解读,并且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难以起到真正传播传统文化的效果。此外,市场上部分文化产品对文化经典的挖掘不足,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而高质量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也是数字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许多数字化传播平台缺乏对文化产品的严格筛选和监管,导致一些低质量的文化产品流入市场,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不良影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数字化传播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往往忽视了对文化产品的深度挖掘和专业化设计,导致文化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短视频、微电影等多种传播形式的出现。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许多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和追求利益,不计后果地追求娱乐化、商业化,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此外,许多文化服务项目也借“体验感”的噱头吸引游客,实际上,这些项目的体验感欠佳,个性化程度也不足。这种商业化的服务只是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并不能起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
因此,在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鼓励那些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创作者,不断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水平,以培养其认识和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
数字化人才不足
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是一项特殊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安排专业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必须掌握数字技术并使用数字工具。由于这种人才的缺乏,传统文化难以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期,数字化技术的输出至关重要。然而,数字化人才的不足将导致技术输出困难,进而影响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同样,在传统文化产业升级后,人才的缺乏对管理和维护工作也会造成影响,导致产业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下降。
因此,为了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只有拥有足够的复合型人才储备,才能够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路径
构建传统文化数字化平台
构建传统文化数字化平台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让用户快速、方便地检索和浏览传统文化和相关内容。传统文化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可以着重关注AIGC的助力、虚拟数字人的创造与联动、元宇宙这三个沉浸式场景的应用。
AI作为新生产工具,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内容生产,还可以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和挖掘,从而开发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为数字化平台提供更多的素材。此外,AIGC还可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例如,在文物修复领域,AIGC可以实现数字采集与数字修复,前者让文物在数字世界重塑,后者让文物在数字世界改造。以敦煌壁画的修复为例,运用AI技术可以大大降低修复成本。虚拟数字人是维持与延续传统文化生命力强有力的帮手。在设计制造虚拟数字人的过程中,如果虚拟数字人的仿真度不够高,可能会导致文化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利用元宇宙沉浸式场景,可以让用户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元宇宙的高度互动性和沉浸感,加之VR、AR等技术的应用,让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加强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如游戏、动漫、文旅、教育、网络视频、音乐等。此外,虚拟数字人产业和NFT赋能文化产业也成为新的文化产业形态。传统文化虽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内容同质化、碎片化等问题,但数字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有效动能,进一步推动其发展。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是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因此,要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同时,利用短视频、微电影内容生产模式深化供给侧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随着元宇宙、区块链、AIGC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品的供给量呈指数级增长,但同时也存在信息过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传播效率变得尤为重要。因此,为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提质升级,优秀IP的数字化开发非常有必要,但也要注意不能因过分重视技术,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
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保障。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进程中,应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其热爱传统文化,还要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应对数字文化相关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加大对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储备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革新,制订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现有专业和课程体系,创造积极、开放、共享的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现代文化产业学院。数字化人才不仅是数字技术的载体,也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加快组建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队伍,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文化与科技进行融合,出现了“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模式。跨界融合是传统文化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积极推进文化科技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为后续文化产业的深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伊利旗下的高端冰淇淋品牌“须尽欢”正是“文化+雪糕”的跨界融合,通过运用3D技术,不仅使传统文化“活”起来,也让传统文化向生活化、大众化方向发展。
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积极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完善数字文化产业链的重中之重。另外,不能一味追求跨界融合,而要注意“度”的把握。同时,处理好跨界与边界的关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有特色的文化IP,增强产品与大众的互动性,开发IP文化产品,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直播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线上体验传统文化,推进数字文化的旅游、体育、影视、动漫、游戏等新模式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