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敏
智慧社会与图书馆的发展相辅相成,密切相连而又彼此有别。现从图书馆硬件设施、软件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分析智慧社会背景下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由传统向智慧转变、分散向协作一体化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图书馆转变策略,以此明确智慧社会的发展脉络、主旨内涵,为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智慧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综合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等体系,是人类社会文化、文明发展的新征程。在新网络、新技术以及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加速转变发展条件下,智慧社会的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企业、社会各单位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更改变了社会现有的管理模式。图书馆作为信息与知识密集性行业,在文化教育和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智慧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信息和知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体系正由数字化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转变,这将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图书馆在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需转变发展理念,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多元化体系建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实现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智慧社会与图书馆发展历程
智慧社会的内涵与演变
“智慧社会”由“智慧城市”的概念演变而来。“智慧城市”的概念是2008年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一词演化而来。近年来,我国在大胆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智慧化城市建设已从理论走向实践。我国的智慧化城市建设从理念到行动再到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也为我国社会的智慧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4月,聚焦于中国智慧社会发展和展望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明确了“智慧社会”的概念,指出智慧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是推动智慧社会产生的根本动力[2]。如今,智慧社会的建设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与物联网、大数据密切联系。国家先后制定纲要,旨在从国家层面推动社会的智慧化发展,未来的智慧社会必将会联动多中心体系创新,将生产生活与服务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从而在智慧平台上打造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活。
图书馆建设发展历程
图书馆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纵向看,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图书馆三个阶段;横向看,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及乡镇级图书馆;从面向服务的对象看,有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等。
古代图书馆的历史较为久远,经历了漫长的封建藏书楼时期。近代以后,图书馆的场馆建设理念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从原来的官僚阶层,逐渐扩大到普通社会民众,功能上实现了文献信息交流、馆藏资源流通服务以及社会教育,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内涵。
现代图书馆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免费平等、藏用有序的传统图书馆,到开放通透、藏用一体的数字化图书馆,再到多元创新的智慧型图书馆[3]。传统图书馆以馆藏纸质资源为主,重视书库、阅览室的建设,一切服务皆围绕馆藏资源展开,目标明确、服务简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建立了基于RFID无线射频技术和信息化的工作平台、官方微信平台以及三维立体导航书库,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智慧社会、数字化建设全面发展,并开拓了数字学术资源、图书馆App等数字化服务渠道,为大众提供了多元化服务。
与图书馆发展的关联
智慧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深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的自成一体的有机社会形态,强调智慧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图书馆肩负着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直接反映着智慧社会的智慧化程度,是智慧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图书馆转型发展是智慧社会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型模式。图书馆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责,其特殊性无可替代。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所身处的知识与信息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所面临的挑战也较以往更加严峻。图书馆需充分认识自身所承担的使命,不断加快推进智慧化进程,以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进而真正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助力社会的智慧化进程。其次,智慧社会是驱动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力量,强调开放包容,注重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创新,积极促使图书馆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有利因素,与社会进行全面信息交互与深度智慧融合,着力构建智慧型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总而言之,智慧社会和图书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切相连而又彼此有别。
智慧社会对图书馆的影响
智慧社会对图书馆硬件设施的影响
社会的建设,涵盖了社会各方面的系统,智慧社会建设正将这些系统整合起来,在智能服务条件下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现如今,图书馆的发展应具有包容性。场馆建设方面,要求图书馆空间设施体现以人为本的特性,进行空间功能再造,突破空间限制,实现业务联动办理。图书馆为了能吸引更多读者,应顺应时代发展,随需而变,开放通透无障碍成了图书馆在空间方面的重要追求。智能设备应用方面,传统图书馆采用人工扫描借还书系统、书架整理及图书入库等管理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借还书需求,还能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读者的借阅、分类数据,为读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图书推送服务。因此可尝试运用智能借还书系统,智能机器人盘点图书,既可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效率。图书馆藏方面,单一的纸质馆藏资源已很难适应读者需求,需融入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转变发展途径。
智慧社会对图书馆软件建设的影响
智慧社会的建设不仅影响着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也影响着图书馆软件建设。图书馆软件建设包涵人文理念与规章制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以及信息处理。传统的图书馆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建设,认为提供了图书借还服务与基本业务内容就算完成任务。随着信息现代化时代产物的出现,不同类型的读者对知识信息需求不同,因此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人文与信息相结合的规章制度,从而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上,优化流程,将人文精神融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突破之前采购与需求脱节、逐个数据库检索的瓶颈,优化书籍、文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站式检索系统,统一检索平台入口,方便用户获取资源。
智慧社会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影响
智慧社会建设并不局限于技术层面,也涵盖多个领域的全局性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传统图书馆等读者上门的被动式服务主要提供馆内阅览、书刊借阅、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使服务工作产生不少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工作人员的思维认知,从而缺乏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另外只提供原始文献和馆藏文献的浅层次服务,而不对文献进行加工,就无法针对不同学科而提供精准服务,也无法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进而降低图书馆的职能化作用。图书馆的智能化服务并非是简单颠覆或全盘否定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而是在智能设施不断更新、智慧技术不断提升、文化知识不断进化的基础上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全面优化与升级。高端服务是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服务决定着发展方向,图书馆应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手段,以适应智慧社会的发展。
智慧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发展模式的转变
由传统向智慧型转变
智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可以依托现代化智能技术,建设智能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结合数据整合、数据挖掘方法,更加系统地推进图书馆智能化建设进程,建设兼具包容、开放的智慧图书馆。首先,智慧图书馆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可维护与优化图书馆智慧门户、学习通、挂接中央知识库资源。其次,建设智慧图书馆基础设施。可重塑图书馆空间、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料数据与运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完善大数据支持中心、引进智能设备、使用智能盘点机器人、智能书架、3D打印机等先进设施,为读者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高质量服务,同时,为智慧型图书馆创新服务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最后,图书馆智慧型创新服务。可整合文献、用户和日常行文数据,拓展了学术推荐系统、检索和引用系统、空间预约系统、学科评估、定题跟踪等多方面的应用。建立读者兴趣模型数据库,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
由分散向协作一体化方向发展
智慧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通过信息技术的综合利用为政府、企业、组织、居民等参与者搭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最终目的是做好社会服务。在智慧社会下的图书馆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由各部门分散工作转向统筹规划一体化方向发展。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应该加强内部各个部门的协作与沟通,提高图书馆的内部运作与管理水平。特别是智慧图书馆建成以后,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管理理念都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需要图书馆健全内部部门,拓展文献资源建设部、信息咨询部、技术保障部等各个部门,最终也就可以较好提高智慧图书馆的运作成效[4]。此外,智慧图书馆在平时运作的时候,也应该跟高校其他相关部门充分协调合作交流,从政策、经费、业务运行上得到院校支持;与其他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图书馆还可加强与学校内部各个院系教学体系、学生的专业课程爱好联动,让教学活动得到更充足的资源支撑,保证图书馆充分发挥更好的战略价值。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图书馆
近年来,国际图联通过呼吁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许多开放式的图书馆。在图书馆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满足社会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图书馆行业领域,许多图书馆协会已经将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方向[5]。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图书馆,需遵循低碳环保原则。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加强低碳环保观念的指导作用,制订绿色施工方案,融入智慧社会建设中的海绵城市理念,优化雨水回收技术,并利用大数据计算,适当调配用电情况,真正实现对水资源与电力资源利用能效的优化。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图书馆本质是为人服务,尽量满足用户的不同特定需求。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不仅单纯追求低碳环保技术、设备先进智能,而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有方向地展开建设创新[6]。不论是外部建筑风格、内部空间设计构架方面,还是服务方面,都要发挥图书馆的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智慧社会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打造绿色图书馆,让读者真正有舒适、惬意及受用之感。
智慧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发展新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提升民众的体验。建设过程中,从不同的层次将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于不同领域,对场馆建设、资源建设、创新服务、人文精神上产生深刻影响。智慧社会发展背景下的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发展理念,改变陈旧、固有的观念,积极响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自觉融入智慧社会体系中,突破传统局限,由传统向智能化、分散向协作一体化发展转变,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图书馆,以实现智慧社会背景下图书馆的全面革新与转型。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随机森林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ZDJH-5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