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蓓
高质量推进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图书馆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直观体现。高质量推进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把握数字时代方向,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二是优化“数智”赋能机制,以数字化推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全景呈现;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数字化推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运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生产与表达方式、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正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机械复制和迁移、“数据孤岛”、空间零散分布、内容浅层表达、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数据过程管理,共同推进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把握数字时代方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对国家文化数字化和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作出战略部署,同时也为高质量推进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实践方略。
坚守文化传承初心,形成文化知识导图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需要图书馆成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驱动者、促进者,而并非角色单一、功能局限的搬运者。这就要求图书馆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依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增加数据要素的供给,对图书馆中图书资源的文化思想、文化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关联管理,促成图书馆文化资源与馆外文化资源的关联整合,推动相关文化资源的解构、重构和呈现。
此外,图书馆还要发挥其在传承传统文化、为公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访问通道、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平台、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知识图谱、数据挖掘、智能交互、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促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构筑相关数据资源关联网络,推动传统文化“双创”发展,提升全民文化素质。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重新确立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数字化知识内容供给,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生态链条全域联通。
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对其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未来图书馆需要“助力强国战略、提升民众素养”,在文化领域又表现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双创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提供知识和智慧支撑,从中华文化数据库、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三个方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由此,图书馆应当以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完善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拓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分发渠道。满足读者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提供多元主体接入机制,搭建文化资源服务平台,扩大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能力,促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升级。
优化“数智”赋能机制
将新一代数字技术引入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不仅有助于实现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全景呈现、全民共享,还可以推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双创”发展,促进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传播。
增加数据要素供给,开展全样本记录
地方文献资料、馆藏珍品旧书刊、旧照片、民间非正式出版物、新时代图书出版物等,记载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字、社会风貌、文学艺术、天文历法等,既能够展示地域变迁和风土人情,富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又有存史资政、励志育人的作用。将实体图书转变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是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当前,图书馆图书文化资源在互联互通和开放性上依然存在壁垒,面临图书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知识关联性低、数据重复采集、实体分布散乱、存放方式碎片化,相关数据唯有实现共享、线上线下服务场景分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图书馆应当以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为契机,改变以图书馆为单一载体的资源合作共享格局,积极开展多元主体合作,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与推广使命,使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成为当地群众了解历史、了解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首先,做好多源数据汇聚整合,构建新型生产中心。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梳理地方高校、文博机构、科研部门等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的法规文件,全面梳理图书馆数字资源在旅游、历史、经济、科技、农业等领域的文化成果,推进多元主体合作,形成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合力。
其次,聚焦各方主体的采集维护权、核验使用权以及流通管理权,建设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图书馆图书资源数字化标准,完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数据资源协同共享以及数字化加工工作体系。例如,建立目录式和清单化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管理体系,明晰多方主体在其中的职责定位和业务范围,继而打破图书馆图书资源内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鸿沟,整合剧团、文博机构、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为教育家、艺术家、作家、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大学生、文化创意者等群体,提供讨论、分享、创作文化作品的平台。
最后,依托三维扫描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数字影像采集、高清扫描、高仿复制和数据共建共享,推进结构化、标准化的数据体系应用,对包括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新时代文化的数据源和实体在内的文化资源,如文字、图片等,进行信息采集、加工、挖掘,进一步建设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发展,展示“全样态”
现阶段,传统阅读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读者的多元诉求,具象化、情境化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传播新路径。利用语义网、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应用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对图书馆馆藏文化资源中的历史资料、民间风俗、工艺美术、传说故事、人物传记等进行充分挖掘和搜集,提取体现文化价值的元素、符号和标识。例如,将图书中的主题内容与文物、历史、人物等信息相关联,聚合更多的数据库资源,进行智能标引、关联分析、多维度解读、语义组织,确保图书馆文化知识的关联性变得紧密,再逐步迭代升级。在此基础上,运用3D建模、VR、AR、AI、全息、UWB定位、H5互动程序等技术,提供讲解、角色代入、体感互动、全文线上阅览、线上解说等数字服务,串联历史与现实,以具象化、立体化的方式对图书馆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媒介化展示,实现人物形象、手工艺、历史故事、社会文化等可视化展示,形成集体记忆或者特色故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资源与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高质量推进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必须打破传统服务模式,考虑后续开发利用及传播,树立可开放、可共享、可利用的新理念,利用数字化服务品牌或项目,探索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保护与展示的新途径、新模式,实现服务方式和手段的革新。
夯实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智慧图书馆
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区块链、全息影像等技术,建设互动展示魔墙、线上VR展厅、智慧导览小程序、AR实景导航,构建由图书馆物理实体、数字孪生模型、数字孪生服务体系、孪生大数据与各部分间连接组成的数字孪生图书馆,打造集沉浸式个性化阅读学习空间、交流共享空间、云借阅空间、众创空间、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空间为一体的智慧图书馆,提供微阅读、一键借阅、自助借还等功能,使用户犹如身临其境,实现远程访问图书馆,更加便捷地了解图书信息。例如,建设图书馆图书资源数字内容展示平台,将图书名称、作者名字、出版年份、类别及有关文化属性的词汇(社会民俗、工艺美术、建筑营造、手工艺、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等)作为检索条件,读者可通过在线检索,查找相关图书资源。
丰富内容供给,拓展图书馆数字服务
首先,加强社会化合作,打造图书资源建设及利用体系。将网络原生资源、馆藏已有资源、数字孪生资源、其他机构资源、开放存取资源、个人创作资源等数据内容纳入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范畴,努力在知识生产、教育支持、乡村振兴、直播素材、文化艺术生产创作、文旅支持、慕课课程、研学课程等各方面建立特色资源库。以大众需求为着力点,面向展、学、研、教、游,探索知识内容创作、发布、存储、传播、利用等,全链条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合作机制,开发网上展览、培训辅导教学、远程指导、志愿服务、产品交易、文化体验、直播观看、活动参与、才艺学习、好书阅读等数字文化活动形式,打造全民文化资源总库、文创中心、演播平台,提供微讲座、扫码听书、线上朗读、小视频、公开课直播等特色服务,扩大服务覆盖范围。
其次,优化数据反馈模式,构建数据治理生态。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读者满意度应当随着资源要素投入的增加而稳步提高。如果资源交互与共享存在困难,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匹配,未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往往会导致供给真空和供给过剩。
再次,建立数据赋能机制,充分利用数据在信息记录、实时监测、决策辅助、过程反馈、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等方面的优势,实时呈现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中的种类数据、数量数据、质量数据、环境数据、运营数据、设备数据、借阅排行、读者活动、个性服务等信息,便于读者选择。
最后,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和功能服务平台的数据,如用户在微信公众号的留言、阅读量、点赞量以及云平台阅读记录等,根据读者的个人信息、到馆频次、行为偏好、借阅内容、各项指标排名等信息为读者画像,分析社群行为轨迹,挖掘相关资源,进一步对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成效、问题以及改进路径,进行智慧分析、评估和辅助决策,促成供给对称、高效协同的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体系,实现相关资源的精准投放。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图书馆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推动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基于现实困境和突出矛盾,图书馆应当坚守文化传承初心,形成文化知识导图,强化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数字化知识内容供给,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增加数据要素的供给,开展全样本记录,积极开展多元主体合作,做好多源数据整合,推进结构化、标准化的数据体系应用;以数字化赋能文化发展、展示“全样态”;形成集体记忆或者特色故事,丰富图书资源;夯实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智慧图书馆;丰富内容供给、拓展图书馆数字服务;加强社会化合作,打造图书资源建设及利用体系;优化数据反馈模式,构建数据治理生态。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