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自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湖北省唯一健康城市试点以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健康优先的发展战略,以全国健康城市试点为契机,从四个方向着力推进健康宜昌建设,取得人均期望寿命80.29 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5.46%,生活饮用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均达100%的成绩,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 着力构建健康支持环境
一是构建高规格组织架构。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领衔的健康宜昌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健康宜昌行动重大工作事项。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充分保障。二是编制高标准建设规划。邀请第三方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编制实施符合宜昌市的《宜昌市健康城市建设规划》。三是探索健康入万策路径。2022年,市政府印发《宜昌市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方案(试行)的通知》,形成了县市联动、部门协同、专技结合的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工作机制。四是建立常态化考评机制。从2017年起,市委市政府将健康城市建设重点工作纳入了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每年发布《健康宜昌建设白皮书》。五是出台实施方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推进健康宜昌行动实施方案》,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 着力营造健康文化氛围
一是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全市各级志愿服务者占常住人口的41.28%。每年开展评选表彰,树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三峡蚁工”志愿服务组织坚持常年开展垃圾清理活动,受到中央媒体关注。二是进一步融合文明与健康。将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家庭创建与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同步推进。2023年,在全国率先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现国家卫生城市“五连冠”。三是进一步营造文化氛围。每年举办“舞动宜昌广场舞大赛”“全民健身运动会”“我健康·我快乐”“快乐社区”等大型文化体育健身赛事数十余种。全民阅读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首位。四是进一步搭建平台资源。运用全媒体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开展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村)、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活动。
● 着力促进健康社会和谐
一是致力修复长江生态。强力推进沿江 134 家化工企业“关”“改”“搬”,对长江干线及支流 337个经营性码头进行治理。二是构建医养结合体系。培育“养中办医”“医中办养”“医养融合”“医养签约”的医养结合宜昌模式,实现“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出台非政府投资医养结合机构建设、运行补贴政策,近三年来新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9家。三是提升城市综合品位。城区建成健康步道 120 公里,15 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城乡居民体质测试总体合格达标率92.5%。四是打造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全面构建食品数据“中心”,搭建食品电子监管、行政执法、应急管理、决策支持、内部管理和公共服务“六个平台”,实现种养环节标准化,食品加工园区化,农产品批发全检测,餐饮消费明厨亮灶。2017年,宜昌市成为全国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 着力优化健康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实施互联网+健康管理。汇聚全市2927家医疗机构诊疗及公共卫生数据,实现“一屏知家底、一网全监测、一键达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全国地级市排名第22位。建立传染病多点触发预测预警模型,实现发热门诊预警、重点传染病预警、五大症侯群预警、学校预警、药店预警等多形式监测预警。二是切实加强健康细胞建设。全市所有县市区建设成为湖北省健康促进县市区,其中西陵区、伍家岗区、秭归县3个县区建设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县区。三是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设完成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3个、居民小区1238个,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位于全国46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市第一梯队。四是继续打造健康示范基地。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示范基地”3个。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宜昌市全面推动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扎实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已连续3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样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