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是骨科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常用于骨不连、骨缺损、下肢缺血性疾病等,通过将骨折的远近端用骨针或骨钉穿过,然后在皮肤外将穿过骨折两端的骨针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从而实现对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外界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致病微生物,植入的骨针与外界环境相通,针道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容易发生感染,随之会出现疼痛、骨针松动等情况。文献报道骨折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发生率为21%—42%。感染通常首先累及针道周围软组织,当向深部蔓延时会累及骨质,不及时处理会进展为骨髓炎。
住院期间,护士会对针道进行消毒护理,并观察针道周围的情况,有异常表现会及时处理。但病情平稳后患者出院回家了,戴着外固定支架,出现针道感染问题该怎么办呢?特别是治疗骨不连的外固定支架至少需佩戴6—18个月或更长时间,居家康复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预防针道感染呢?
▲ 针道感染的易感人群和原因
研究表明,患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普通人更容易发生针道感染,居家期间要控制体重并保持基础疾病平稳。
针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营养不良等。吸烟释放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收缩,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阻碍组织有氧代谢,影响手术伤口愈合,在佩戴外固定支架期间,要严格戒烟;患者的营养支持也会影响针道感染的发生,特别对于术后失血较多的患者,清蛋白会大量流失,使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更容易被细菌、病毒等感染,手术后补血、补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针道感染的发生,促进骨骼愈合。
卧床和活动也会影响针道感染的发生率。研究发现骨折外固定患者卧床超过7天会增加针道感染的发生率,卧床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现在医院提倡快速康复,尽早让患者活动、锻炼及下地行走,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但如果活动度过大,骨针在皮肤穿刺处来回滑动引发炎症反应,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活动时要循序渐进、适量或遵医嘱。还有研究表明佩戴外固定支架超过180天者比佩戴时间不足42天者的针道感染率增加了2.4倍,且部分患者会对支架产生免疫排异反应,发生炎症。
▲ 居家康复避免针道感染的方法
居家康复避免针道感染重要的是学会观察和针道护理。先观察针道情况,如果有渗出或红肿等炎症反应需每天消毒1—2次,如果针道已经洁净干燥,可1周进行1次消毒护理。建议选用0.5%碘伏、复合碘、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进行消毒,注意消毒液开瓶后的保存日期,过期后不能使用,最好选用单根独立包装的带消毒液的棉签。可能有部分人对碘伏过敏或使用后造成皮肤粗糙、色素沉着,如果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更换消毒液品类。擦拭时由针道口向外擦拭,擦拭过其他部位的棉签不能再擦拭针道口,同一根棉签只能擦拭一个针道口。
还要观察针道口周围的结痂,如果为出血形成的血痂,可轻柔地去除,避免局部引流不畅造成痂下积液或积脓;如果是黄白色的痂皮,无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时不用去除,此类结痂恰好给针道提供了相对封闭的环境,形成了保护针道的天然物理屏障,但如果针道口出现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等情况时,可能是发生了感染,应及时就医清除结痂并积极抗感染治疗。有条件也可以使用无菌敷料加压覆盖针道,每3天更换1次,但此方法不适用于家庭护理,应到医院换药。患者在院的护理和出院后的家庭护理需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携手将针道感染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