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新学堂”的价值引领和校本化建构

2024-06-16 12:32杨惠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5期

杨惠娟

【摘 要】“开新学堂”是海门师范附属小学“金钥匙·开物成务”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新时代课堂文化表达,它突出“学生主体”,以南通市“立学课堂”为理论基础,激发学生成长自觉,升华学生的生命意义,形成润物无声的立体化育人场域。文章从理论基础、内涵价值、校本样态三个方面对“开新学堂”的校本化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开新学堂 内涵价值 校本样态

近年来,海门师范附属小学围绕“双减”政策,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出了“开新学堂”的文化表达,不断更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样态,实现“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回归,为学生的“开心”学习不断注入新视野、新动力。

一、“开新学堂”的理论基础

(一)儿童的立场:情感与思维的沸腾

儿童是学校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要有儿童的立场。

成尚荣先生在他的《儿童立场》一书中写道:儿童的情绪不沸腾,怎么能兴致勃勃地学习呢?儿童沸腾的情绪从哪里来?我们冷静反思,教师本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儿童立场这样一个“原点”。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而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情感要沸腾,思维也要沸腾,情感与思维沸腾了,学习生活便会沸腾起来。

(二)学习的秘密:智力和潜能的激发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性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即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而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系列的片段所组成,而每一片段(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从学习金字塔理论看,各种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为“被动学习:听讲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主动学习:讨论50%,实践75%,教授他人90%。”传统的授课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式单一、低效,只有10%~20%的“知识留存率”,而“多维、互动式的学习+实践”的主动学习模式,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

因此,学校形成怎样的课堂文化、建构怎样的课堂样态、创建怎样的学习课程,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态和成长可能,学校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不断丰富学习方式,让课堂变成一块大磁石,深深地吸引学生。

二、“开新学堂”的内涵价值

学堂即学校,为聪明之馆(《太清神鉴》卷二);开新,指开创新的风格、局面等。“开新学堂”,是海门师范附属小学“金钥匙·开物成务”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新时代课堂文化表达,突出“学生主体”,以南通市“立学课堂”为理论基础,激发学生成长自觉,升华学生的生命意义,形成润物无声的立体化育人场域。

(一)开启新的学力

学习力是对于知识及信息的高效提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能力,是解决问题所具备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创新力四个方面。

“开新学堂”强调能力导向的“动态发展的学习力”培养,是学而质疑的课堂、思而争辩的课堂、理而内化的课堂、用而拓展的课堂。学生在碰撞和交汇中,思想自由驰骋,个性灵动飞扬。“开新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变课本知识为学习能力、变学习能力为思维习惯、变思维习惯为智慧品质。

(二)开启新的学程

学校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课堂的主线、学情是课堂的基础、学法是课堂的关键、学力是课堂的目标”为基准,开启“开新学堂”的“三创三建”新学程。“三创”即创设问题情境、创建学习任务、创造思考空间,“三建”即创建合作机会、搭建交流平台、拓建延伸项目。

将课堂上的“项目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媒介,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激情的调度、开放的组织让学生对每一堂课都很期待,对每一个活动都意犹未尽。他们会充分地、自觉地、长期地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革新。那么,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创造学习便在悄悄地发生。

(三)开启新的学态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状态,能显性地反映学生的思维状态。因此,学校提出“开新学堂”的课堂“三态”:看着听、听着想、接着说。“看着听”,不管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是全班汇报还是小组交流,都要做到互相“看着”,这是心灵的交流、互相的尊重,能让人感觉到你被重视,“看着听”能最大限度地双向传递信息;“听着想”,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式,首先要保证听明白,同时在听的基础上充分思考,是否赞同对方的观点,有怎样的补充和建议;“接着说”,是个人深入思考后的见解,是其他意见的补充而不是重复,因此较之前面的交流有所不同,突出补充,是学习方法的分享,是思维思想的扩充。

三、“开新学堂”的校本样态

“开新学堂”的教学新理念是:课堂因开新(启智)而开心,因开心而开新。同时,提出了四大校本样态:以“开欣”激发情趣,以“开心”启发思维,以“开馨”友好合作,以“开新”打开边界。

(一)“开欣”:激发情趣体验

情趣是一把开启创新与热情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智慧地运用这把钥匙,即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 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给予尊重、爱护及引导,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有燃点的活动。

课堂上,一切教学的活动都从趣味出发,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开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及获得相应的技能。热情沸腾的课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智慧的双边问答,生动的展示形式。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情趣带动学生、让情绪呈现沸腾,“开欣”开颜,入情入境。

这样的“开新学堂”是有情、有景、有温度、有境界的,开心和超然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其间“学习与情趣同在,成长与快乐同行”,学生会在这种情趣中潜移默化地发生“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且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开心”:启发思维能力

“开新学堂”其第一指向便是“开心”学习。学生在“开心”的氛围中才会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如果把课堂学习比作登高,那么“开心”就是源动力,这种源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启”和“引”,二是学生自身的“疑”和“思”。

没有一个小学生会因为眼前突然出现的美丽风景而无动于衷,一个新知识的出现,一定会使他们出现兴奋状态,这时如果教师加以适当启发和引导,那么课堂的走向会越来越激烈。课堂上,教师巧妙的“启”和“引”,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注入不竭的动力,使学生的思维打开,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同时,学生的开心还建立在对于知识的探求挫折中,印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正如看风景不喜欢一览无遗一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给他们设置一些小小的障碍,让他们启动自身的“疑”和“思”,以跳跃的方式“摘取桃子”,开心的程度会不断叠加。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质疑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质疑、思维、学习等多种能力的提升。只有在学而质疑、思而争辩、理而内化、用而拓展的过程中学习,学生的开心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

“开新学堂”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开心的,他们的心门是无限打开的,他们会把课本知识变为学习能力、把学习能力变为思维习惯、把思维习惯变为智慧品质。这时,深学就成为课堂的新生态,乐学就成为课堂的新动态。

(三)“开馨”:培养合作精神

“馨”,为散布很远的香气。学习不但需要每个学生共同参与,更需要每个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合作、相互吸引,在香气四溢的同时互相融合,互动中“学而有劲,学而有成”。

“开新学堂”积极创设“开馨”的合作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合作形式上,就是教师在特设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比如问题式合作、表演式合作、讨论式合作等。课堂教学中,经历过讨论后获得的知识留存率是50%以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必要的探究,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能起到知识共享、智慧共长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合作的参与度,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有序交流,在围绕某个主题探究任务中提升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合作的队伍里,才会实现合作高效、馨香四溢。

(四)“开新”:打开学习边界

“开新学堂”积极构建无边界学习空间,通过环境创设和文化建设,打通课内外、校内外之间的学习壁垒,让环境有温度、让学习有张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学习要有延伸度和创新度,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能获得思维的助推、素养的提升。

学习的延伸度,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打破惯性思维。课堂延伸需要做到以下三个关键:立足,即立足课本,打牢学习的基础;跳出,即跳出课堂,让书本与生活、与社会链接,让课内外资源一体;打通,即联结当下和未来,让学生有面向未来而自由学习的热情和勇气。

学习的创新度,无疑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意识。创新包括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革命性、课堂活动的适用性、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教师要在课堂处理上,关注不同的环节,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遵照创新的原则,运用细致的策略与技巧,进行独创性的实践。“开新学堂”紧盯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突破知识的边界和学习的边界,确立整合的学习观,引导学生综合学习、跨领域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开新学堂”的推进策略

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是学校机体的中枢神经,是师生成长的关键路径,学校围绕核心素养、围绕新课标、围绕“开新学堂”的新样态,全员全科投入,通过课堂文化的重塑推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一)行政引领共研共进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专题校本研修活动在学期初如约开启,全体行政教师和骨干教师执教课改先行课,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生态,带领教师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大家以实际行动迈开“真研真教”的步履,不仅是为全体教师在教学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更是让他们感觉到了学生在碰撞和交汇中展现出来的思想的自由驰骋及个性的灵动飞扬。将“开新学堂”的“三创”“四样态”落实在每一个学科中,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学科指南。

(二)日常教学把脉问诊

教师是课堂革命的直接参与者、推动者,是课堂变革的核心力量。学校组建学科核心团队,分年级、分学科全面进入课堂日常教学,对于薄弱班级学科进行把脉、诊断,全面推进常态课过关研磨,持续坚守课堂教学变革。“开欣”“开心”“开馨”“开新”,是关键词,渗透到每一课、每一天、每一个细节。“行政课堂把脉问诊”“校长每周点评”,让教师有了持续改变的动力。

(三)沉浸式蹲班观察

一日蹲班,观学评教,以“蹲”促“教”,以“观”为“导”。学校以“教室”为单位,进行全学科的一日课堂观察。观察小组通过观课、访谈、作业检查等对课堂样态、学生参与、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予以调研。一日常规“沉浸式蹲班”观察后召开调研分享会,对该班不同学科的课堂常态和师生的课堂样态等进行分析,鼓励教师不断优化师生关系,形成 “开新学堂”的个性化班级课堂文化,以达“开新学堂”的“新三学(新学力、新学程、新学态)”的境界。

(四)搭建多元展示舞台

学校从多角度、多维度为教师搭建“开新学堂”的展示舞台。

(1)骨干教师示范。利用“相约星期一”平台,让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凸显“开新学堂”的教学范式:向学、概学、研学、拓学、展学,坚持学科与素养相融合,在教学中成长教育智慧,在历练中突破自我。

(2)青年教师展示。为入职4~7年的教师搭建“周五展台”,每周五上午由一名青年教师执教名师模仿秀展示课,同学科教师全程听课,集中研讨点评,让青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模仿、反思、提升。

(3)微型课堂磨炼。每月一次的“金钥匙”微课堂,工作3年内的青年教师分学科进行模拟上课,分管行政作为导师进行现场评审与点评,全体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大家进行思想碰撞、擦出火花,坚定青年教师的教育理想。

学校教师自觉吸取“新理念”,抱团“真研究”,在“开新学堂”里落实“开心学习”。“开心”是立足当下的状态,“开新”是面向未来的目标,组成了儿童学习的应然状态。大家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对应着四个校本化样态“开欣”“开心”“开馨”“开新”,形成了“开新学堂”的四大要素:即“O-P-E-N”的模式:O, open开放;P, pleasant愉悦;E,effective高效;N, new新颖。至此,开放、愉悦、高效、新颖,就成了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课堂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