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木构件的修缮与保护措施

2024-06-16 07:53范达
炎黄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飞檐古建筑木材

范达

在历史长河中,古建筑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是历史的记录者,同时也是我国绚丽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居于重要地位,其结构特殊、技艺水平高,以榫卯结构为主要结构。古建筑多以木头为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木材料穿插组合成一个整体,由于木材容易受到侵蚀、磨损和腐烂,修缮和保护古建筑中的木构件尤其重要,从而让精美绝伦的古建筑和独特的榫卯结构得以传承,丰富中华宝库。

古建筑中木构件修缮与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在我国历史文化宝库和世界民族之林中均居于重要地位,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古代未调配出复合材料,古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木材的耐腐蚀性、结构硬度和强度等均相对较低,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建筑的木构件存在残破、损坏、结构不稳定等问题,降低古建筑的安全性的审美价值。修缮与保护古建筑中的木构件对我国建筑技艺的传承、古代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等均具有实际意义。

古建筑修建于各朝各代,受到当地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和文化的影响,不仅在现代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还可作为历史考证的依据,辅助考古人员追溯古代,考证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民族、世界文化的重要举措。古建筑的木构件是最为容易损坏的位置,受到雨雪、地震等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木材本身使用寿命的限制,随着建筑年龄的增加,其破损、坍塌的风险大大增加,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古建筑修缮与保护技术人员,定期评估古建筑木构件的硬度、强度和稳定性,更换、加固古建筑木构件,能保证古建筑结构稳定,有效提升古建筑的安全性,在现代社会以多种形式展现古建筑的精绝技艺、整体美感。

简而言之,修缮和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中华文化,是文化、建筑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建筑技艺和文化之魅力,对建筑领域发展、文物考古以及文化传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古建筑中木构件结构分析

古建筑中的木构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榫卯机构是木构件形成的主要技艺。板门、窗、天花、柱、梁、枋、斗拱、椽、飞檐等均是古建筑中的主要木构件,对木构件的修缮和保护不能一概而论,要落实到相应位置和结构,根据该结构在建筑中起到的功能、位置、尺寸以及破损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材料更换、结构修缮与保护。

古建筑中的板门、窗、天花。板门位于建筑入口,若存在裂缝则需要根据裂缝的大小进行针对性处理,裂缝大增加木条,裂缝小镶缝处理。门板是建筑内外连接的主体结构之一,且具有活动性的特点,是古建筑修缮频次较高的重点。窗也是连接建筑内外的一个结构,窗框由木材按照一定尺寸构成,受到雨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变形。若窗发生变形,在修缮时应对变形窗结构进行全面拆除,另外增加木条等,让窗结构恢复设计尺寸;重点关注连接处,及时剔除腐朽物,而后补齐相应尺寸。天花是建筑顶梁的装饰,在木材上雕刻成不同的形状、图案,装饰建筑顶梁,又名藻井,具有遮蔽顶梁部位、遮挡灰尘的作用。天花由木材雕刻而成,图案根据设计者的需求,形式丰富多样,在天花修缮时,工作人员要依据历史资料,对已经模糊或损坏的天花纹路等进行补充、修缮,并在天花底部增加木条对其进行支撑,修缮整体坍塌的天花,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钉拉铁板。

古建筑中的柱、梁、枋、斗拱。柱、梁、枋、斗拱都是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对建筑起到支撑作用。若以上四个木构件出现损坏,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将受到较大影响,甚至造成建筑整体坍塌,是古建筑修缮和保护的重点内容。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听到“四梁八柱”的说法,即,靠四根梁、八根柱支撑整个建筑,梁、柱的数量确定,并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梁以外观为依据可分为直梁和月梁两类,前者的正投影的上下两边为两条平行的直线;月梁梁肩呈弧线、梁底略上凹、梁侧为琴面,外观秀巧。梁作为建筑整体的横向结构,在建筑修缮与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工作人员要从梁开裂程度、表面以及梁榫残损情况、梁表面受损程度、是否发生变形等方面,对古建筑的梁结构进行评估后修缮。柱垂直于地面,是垂直面支撑建筑的重要结构,承受建筑的整体重量,该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建筑的质量。

枋具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枋其功能存在差异性,如,额枋、平板枋、承椽枋、燕尾枋、箍头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是古建筑的角梁构件之一。若枋构件的破损程度较轻,可使用局部剜补法进行修复;若承椽枋受到外力影响而发生变形,可附加压椽枋进行加固。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具有承重、装饰等作用,斗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受上部屋檐,将其重量集中在柱上,或纳至额枋上转移到柱上。榫卯结构是斗拱的主要结构,将斗、拱、昂等构件在不使用外部工具的情况下,穿插在一起,形成紧密的承重和装饰结构。

古建筑中的椽、飞檐。古建筑中的椽是位于建筑顶部榫卯结构的一部分,对屋檐起到支撑作用。飞檐是建筑顶部一种可被直接看到的造型,具体指建筑屋角檐部向上翘起,呈现飞举之势,普遍用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屋顶的转角处,外形如同展翅高飞的鸟。在木构件修缮与保护工作中,可根据椽、飞檐等位置的损坏程度,对其进行修补,或更换新的椽条,飞檐的修缮则要根据雕刻的图案,进行针对性修复,保留其原有的图案、形状等,遵循古建筑完整性和历史性的修缮原则。

古建筑木构件修缮与保护措施

木构件的修缮与保护是加固古建筑、提升建筑安全性的重要举措。古建筑整体由木构件组合而成,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木构件,其在建筑中起到的作用不同,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的受损程度不同。在木构件修缮与保护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根据木构件所在的位置、建筑功能以及受损程度,进行针对性的选材、修缮与保护,必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更换相应位置的木构件。同时,以计算机为载体的BIM技术可为工作人员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扫描古建筑外形,对古建筑的整体外形和木构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进行数据分析,辅助工作人员制定针对性建筑修缮与保护方案。

BIM技术在古建筑木构件修缮与保护中整体运用。BIM技术以计算机为载体,在信息收集、分析、数据处理、操作以及应用等方面均显现出优势,将其应用于古建筑修缮与保护工作中,能更加全面地满足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提高古建筑信息收集与整理、模型搭建与演示、参数调整与改进等工作效率,在扫描设备、互联网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古建筑修缮、检查预警、管理、保护。

以古建筑飞檐的修缮为例,各朝代的飞檐外形、名称等均存在一定差异性,飞檐修缮的重点是复原飞檐原有的纹路、图案等。部分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建筑的飞檐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磨损较为严重,原有的图案模糊不清,给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困难。将BIM技术应用于该环节,将扫描形成的图纸、建筑上传至互联网平台,且与考古单位联合,获取与该建筑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同时期建筑飞檐的图案,从历史、文化、社会以及建筑等方面,全面分析建筑的飞檐结构、外形以及图案等信息,辅助工作人员找准飞檐修复的方向,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古建筑飞檐的外形、纹路。

在建筑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依据古建筑画出图纸,全面了解古建筑的整体结构、空间分布等,在扫描设备和BIM计算机程序的支持下,工作人员可通过扫描、测量将古建筑的各项数据录入系统,并生成信息化建筑模型,向工作人员全面展示古建筑的空间分布信息,如,古建筑的内部空间关系、位置、形状、区域空间结构等,以VR技术呈现由CAD绘制的建筑信息模型,辅助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古建筑修缮要求,各单位均能对建筑信息模型进行确认,确保最终形成的修缮工作方案内容完整、针对古建筑实际情况。

例如,建筑修缮单位与考古单位联合开展古建筑修复工作,在设计考古专业知识时,考古单位可从历史考证的角度,协助工作人员落实古建筑修建朝代,体现古建筑在不同时期的结构、外形特点。以古建筑的额枋结构为例,宋代建筑的额枋分为额、阑额,檐柱插入枋两端;清代建筑的额枋结构包括大小额枋、额垫板三个构件,建筑修缮单位将设计的修缮建筑信息模型传送给考古单位,考古单位从历史专业角度,对修缮单位设计的修缮图纸进行审核、确认,确保古建筑修复能真实还原不同朝代的建筑特点。

基于不同木构件,进行针对性修缮与保护。古建筑不同木构件的修缮原则不同,除了尽可能还原古建筑的原有结构、外形、色彩和图案,还要重点关注每个木构件的功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可更换原有木构件。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与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针对性原则,将修缮方案和技艺落实到具体某一木构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科学选择修缮材料。

针对性选材。“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是古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当古建筑某一木构件损坏、腐朽、病害不得不更换时,要选择与原木构件相同的木材作为替换材料。当不存在相同木材时,所选择木材的物理性质、颜色应与原构件使用的木材保持一致或近似。以甘肃省静宁县清真寺为例,对建筑进行整体考察可知,清真寺的主要材料为松木,在木构件修缮时,选择强度等级为TC13的红木,且控制木材的含水率≤13%,防止在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下,木材在构件中脱水严重,构件尺寸发生变化,构件功能、建筑整体性受到影响。同时,不同构件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其破损程度、速度进行适当调整。如,梁柱木材的选择完全不同,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梁柱位置的木构件对木材的选择不同,梁构件不可选用树木髓心、存在虫蛀损伤的木材,而柱构件则可根据修复要求选择髓心,并按照要求选择具有虫蛀问题的木材。梁、柱分别从横向、纵向两个方向支撑建筑的整体结构和重量,其对木材的硬度、强度、稳定性均要求较高。

此外,静宁县清真寺古建筑修缮时,对柱、梁、檀枋位置的木构件进行选材,应将木材的含水率控制在以下范围:当地木材年平均含水率,2%≤木材含水率≤当地木材年平均含水率+2%。

针对性修缮。在修缮古建筑柱子时,若柱子的干缩裂缝深度≤直径的30%,对其进行嵌补修补,如,对于干缩裂缝宽度<3毫米的柱子使用腻子勾实;对于裂缝宽度在3~30毫米范围内,使用防水胶嵌入木条修补;若干缩裂缝的宽度>30毫米,对裂缝进行两步处理,一般先使用木条嵌补,而后在开裂处使用铁质箍子加固2~3道。若柱子表面破损,柱心状态良好,工作人员需清除表层糟朽,对清理位置进行防腐处理,而后使用相同木材补齐柱子表面清理形成的缺陷,并使用环氧树脂将木材粘实。

与现代建筑的施工工艺不同,古建筑的地基打入土壤深层,未进行水泥固定,长年累月,土壤地基受到环境的影响,古建筑往往发生整体偏斜等问题,地基不稳,建筑重心偏移,对建筑进行整体纠偏复位刻不容缓。打牮拨正是我国古建筑整体纠偏的重要技艺,工作人员在古建筑外合适的位置,设立牮杆,即,杠杆结构,以牵拉力使倾斜的木结构复位,杠杆、拉索装置的使用,可复位倾斜、拔榫卯的木构件。打牮拨正技艺不仅可对建筑木构件施加牵拉力,还可对建筑施加水平顶推力,或将两种力结合在一起,改变倾斜的木构件的重心,让古建筑整体复位。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伫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修缮和保护古建筑的木构件,是保护民族文化与瑰宝的重要举措。古建筑以木构件为主要结构,随着建筑年龄的增加,建筑木构件表面破损、内部腐朽、位置偏移等,均是古建筑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重点内容。古建筑木构件的修缮与保护应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古建筑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效率,并依托建筑信息模型,从古建筑整体结构,优化木构件修缮、保护方案,针对不同木构件的位置、功能、材质、磨损情况等进行针对性修缮,合理选材、控制木材含水率,针对古建筑木构件存在的问题,科学选择修缮技艺,分别修复木构件,并从整体上加固古建筑结构、夯实地基、纠正偏移,有效修缮与保护古建筑。

猜你喜欢
飞檐古建筑木材
◆ 木材及木制品
世界上最轻的木材
橘子皮用来开发透明木材
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飞檐斗拱间的白塔匠心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飞檐出风雨】杨瑞水墨建筑赏析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在广仁寺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