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鑫龙
文物预防性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构建文化强国,还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章通过分析博物馆中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现状,提出了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应用策略,有效发挥博物馆的保护职能,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促进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指在文物的生产、使用和保存过程中,采取措施来防止文物损坏或毁坏的理念。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文物的适当使用、维护和修复、环境控制、灭火和紧急救援等。预防性保护的目的是在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同时,使其能够供人们观赏和研究。具体来说,文物预防性保护主要包括博物馆展厅和文物库房保存环境的检测与调控工作。这需要对现有展柜、文物库房进行改造与升级,运用智能化调控手段改善文物保存微环境,配置无酸纸囊匣和低氧储藏柜,确保文物保存环境“稳定、洁净”。这样可以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减缓文物消亡的过程,以达到文物藏品永续留存的目标。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价大国综合能力的指标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文物是其重要的实物载体之一。博物馆是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性展览机构,承载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对馆藏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是博物馆的职责之一。
预防性保护是通过科学的措施,在文物受到损害之前采取应对方案,减少或避免文物的破坏。通过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够实现文物的长期保存,增强文物流传的重要作用,传承经典,使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有迹可循。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是对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贡献,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我国历史文化,也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可复制,弥足珍贵。它们是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更是研究和挖掘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通过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不仅能够提升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自信和影响力,而且能够有效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文化,这一点也有非常重要的。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现状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现状呈现出一些积极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始重视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他们积极采取措施,如加强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控,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方案等,以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然而,也存在一些博物馆在预防性保护方面存在不足。
管理者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欠缺。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对文物保护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博物馆未能充分认识到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在文物日常保护管理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这不仅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还可能损害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
这种欠缺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对文物预防性保护投入不足。管理者往往更关注于文物的展示和利用,而忽视了对其进行科学保护的重要性。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经费和人力资源,这些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另外,管理者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存在不足。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他们难以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也难以对文物进行有效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这导致了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环境湿度过高、光照不足、虫害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此外,管理者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意识和态度也有待提高。一些管理者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他们往往将文物保护视为一种负担和麻烦,而不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这种消极的态度导致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滞后。
综上所述,管理者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欠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管理者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大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投入和支持,确保珍贵文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博物馆基础设施暂不完善,预防性保护落实不足。一些博物馆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无法对文物进行有效的预防性保护。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我国博物馆面临着两个严峻的挑战:一是微环境技术方面。许多博物馆采用大型文物展柜,但没有配置单独的主动调湿装置,这就使得馆藏文物在受到环境变化时,很容易受到影响。二是小环境方面。博物馆内的温度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中央空调在博物馆闭馆后会自动关闭,这会导致馆内温度变化大,进而影响文物的保存环境。因此,博物馆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温度的稳定性,以确保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国内许多博物馆存在长期使用展柜的情况,不仅会影响文物的完整性,而且还会给参观者带来不便。大多数展柜采用单层钢化玻璃制作,这种玻璃存在反光、倒影、气密性差等缺点,使得参观者无法清晰地观看文物,从而影响展示效果和观看体验。此外,由于单层钢化玻璃存在自爆的风险,因此可能对文物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甚至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此外文物库房保管体系也不合理。我国大部分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面积较小。随着文物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文物需要按照类别分别存放,这种情况已经不能满足文物存放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增加文物库房面积,以便更好地保存文物。除了一般的防盗门,许多博物馆库房的门锁设定也不够完善,以至于让偷盗者能够轻易地开启。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物库房的安全系数,必须装设符合标准的防火防盗门和手动闭门设备,并加强文物保管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管理,以确保文物库房的安全可靠。
基层博物馆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和团队匮乏。基层博物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面临专业人才和团队匮乏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教育和培训不足。许多基层博物馆缺乏针对文物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导致缺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资金和资源限制。基层博物馆通常面临资金和资源方面的限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职业发展机会有限。由于基层博物馆规模较小,可能无法提供与大型博物馆相同的职业发展机会,使得一些专业人才不愿前来工作或留任。
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应用策略
不断增强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至关重要。这种保护方式不仅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他们始终保持对文物安全的敏感性和警惕性。
为了不断增强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他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组织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保护能力。
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博物馆应该制定详细的文物保护计划和措施,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要求。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文物档案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文物的保存状况和风险情况,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技术防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安防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文物受损的风险,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增强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加强技术防范等措施,才能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人类文化遗产的魅力。
加强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基础设施配备。为了确保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关文物部门和博物馆必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修建,以进一步提高安全系数和水平。除此之外,还应该完善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并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政府应当大力支持博物馆,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有效保护。为此,应当推进文物库房建设工程,打造功能齐备、装备现代的文物库房,使文物保存环境更加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并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全面保护文物,以确保文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文物的包装对预防性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保护文物,博物馆需要科学合理配备文物储藏柜。储藏柜架的种类繁多,这些多用途的文物储藏柜带有可调节的层板,能够存放瓷器、陶片和对周围环境敏感程度不高的金属材料等器物,以保证文物的安全。带有恒湿功能的储藏柜能够有效调节环境湿度,使文物能够长期保持在适宜的环境中,特别是对湿度变化敏感的纸质文物、丝织物、壁画等文物,保持恒定的湿度更为重要。
此外,文物储藏囊匣是在文物保存期间对文物起到预防性保护的基础设施设备。文物储藏囊匣采用密闭式设计,能够有效防止外界环境变化对文物的破坏,从而保证文物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此外,文物长期被保存在囊匣中,极少与空气中的污染物接触,不仅有助于防止文物表面微生物的繁殖,也有助于减少灰尘污染,从而有效保护出土文物。因此,文物存储囊匣是非常关键的文物储存设备。文物存储囊匣通常包括CF囊匣和无酸纸囊匣。CF囊匣使用高科技技术制作而成,它采用的CF材料具备轻质、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和无污染等特点,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效果。无酸纸囊匣采用的是环保材料,如纸和纸板,对文物保护更加友好。
再者,博物馆应科学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科学控制文物的保存环境对文物的价值延续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当加强对其保存条件的管理。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合理控制是重要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手段,能够有效延长文物寿命。部分文物对光线敏感性高,因此在展览和保存时需要控制好光辐射,尽量缩短对文物的光照时间,或利用红外线感光系统对文物受到的光辐射情况进行监测,实现光线调整自动化与实时化。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有机质文物,实施针对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文物表面,一旦发现异常要第一时间应对,避免有害生物滋生。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提升。要加强教育和培训,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文物保护相关的教育和培训项目,提高基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寻求合作与支持,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合作,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用于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薪酬和晋升制度,为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还需建立专业团队。通过招聘、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物保护团队,提高基层博物馆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的能力。
总之,解决基层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专业人才和团队匮乏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包括加强教育和培训、寻求合作与支持、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建立专业团队等。
博物馆是文物的收藏保护地,承担着文物储藏和保护的责任,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能有效保存博物馆馆藏文物。与文物抢救性保护相比,文物预防性保护强调的是事前预防,提前发现问题,并实施应对,防止文物由于人为的不当操作或环境的影响而损坏。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监测,确保其处于安全、洁净、稳定的环境,有效延续文物寿命。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文物专用保护设备、科学控制文物储存环境等方面落实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推进文物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博物馆是珍贵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之所,肩负着确保文物安全与完整的神圣使命。预防性保护策略在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理念在于防患于未然,通过事前的缜密规划与细致监测,有效识别并应对可能威胁文物安全的各种因素。相较于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更加注重前瞻性的风险防控,旨在避免文物因人为失误或环境变迁而受损。
为实现这一目标,博物馆需采取一系列科学而高效的管理措施。这包括加强宣传不断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完善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持续监测,确保文物处于安全、洁净、稳定的状态;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物保存条件;配备专业的文物保护设备,为文物提供更为周全的保护;以及科学控制文物储存环境,延长文物的寿命。同时应该注意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
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关乎当代,更造福千秋。通过落实这些预防性保护措施,我们不仅能够确保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安全,还能推动文物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使文物保护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值得我们共同努力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