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倾出做长虹

2024-06-16 06:49彭果善江雨恬
炎黄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李汉俊书城陈独秀

彭果善 江雨恬

历经党的创立、发扬光大及其强盛成长,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身上体现的建党精神,正是无数个伟大前辈的缩影,我们在了解李汉俊的同时,也从他身上更深刻地体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以及党的思想血脉和理想精髓,这种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复兴而持续奋斗,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

“百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我们党精神生命的源泉。我们必须不断地继承并推崇这份光辉的遗产、保持这份革命血脉的流传,使这份伟大的党建精神永存并被不断地弘扬和光大。”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刻讲话内容。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定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根基,坚持共产主义的高尚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持续地努力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便是永远保持战斗的激情、坚定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勇敢地应对一切困难与挑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对党的理念、架构和理论,以及党的方针政策保持忠诚,始终将服务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

李汉俊红色事迹解读

李汉俊被认为是中华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键人物之一。中共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董必武曾经赞誉他为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导师。共产国际的马林也称赞他是一个理论素养颇高的同志。195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任领导人毛泽东亲笔颁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表彰他为革命事业献身,并称其英名将永载史册。

李汉俊早期建党事迹。李汉俊,湖北潜江人(1890年—1927年),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1902年,得到其兄李书城(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任农业部部长)和密友吴禄贞的财务支持,前往日本深造,受到如河上肇等日本马克思主义思想先驱者的影响,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1919年春,其结识了董必武等,并向他们介绍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受陈独秀之请,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纂。4月,经李大钊搭桥,来自共产国际东亚部门指派的维金斯基抵达上海,与李汉俊、陈独秀等人举行了会议并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5月,与陈独秀共同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组织,并曾短暂承担组织代理书记之职。同年,又协同陈独秀发起了针对工人阶级的《劳动界》刊物。1921年伊始,与陈独秀共同举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李汉俊哥哥李书城家中召开的,位于当时上海法租界的望志路106号,也就是现今的兴业路76号。1922年春,因观念上与陈独秀和张国焘出现了分歧,遂回到武昌投身于教学事业。尽管如此,他的心仍牵挂着国家,并在中共武汉市委发行的《武汉星期评论》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助推了湖北女师学潮。虽然未能参与党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全体大会,依旧被提名为中央委员会的备选成员。1923年5月,他自行脱离党组织,随后得到中央委员会的确认,正式取消了他的党内身份。1927年,国民党在湖北省地区成功举行了第四次省级代表会议,选举决定由李汉俊来担任执行委员。4月10日,湖北当地政府机构成立,李汉俊被委以省政府委员的职务。随后,汪精卫搅动了著名的“七一五”内变事件,他与詹大悲等联名保守着革命的路线,遵循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项核心政策建议。他不仅要对抗内部以蒋介石与汪精卫为首的政权争夺战,还要面对在湖北本省敌视共产党的保守派势力,艰辛战斗下,使众多共产党同盟得以逃脱险境。11月,当桂系势力占据武汉城池,他们代表省政府下令释放被扣留在此的300多位共产党人。12月17日,李汉俊因被贴上“红色分子”的标签,遭到驻武汉军队首领胡宗铎的逮捕,最后不幸遇难。1933年,民间人士将他的遗体迁移到北京,葬于西山万安公墓;武汉的市民群体也提出了对李汉俊的安置请求,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后,安葬在武昌卓刀泉庙的一旁。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人物,李汉俊在党的初创立阶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们后代永远怀念和敬仰的历史人物。

李汉俊体现的建党精神。李汉俊,身为中国共产党创会大会的参与者,亦在中国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行列之中,其所展示的党的建设精魂,彰显在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推进无产者阶级的革命进程、主张以工人阶层为引领的民众民权及致力于社会主义体制的确立。他积极参与共产党的创建,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对社会变革的追求,完美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所在。

在思想上,学习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倡导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李汉俊留日期间研究马克思主义。归国后,李汉俊与国内工人群体结下深厚友谊,并共同致力于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1920年,应陈独秀的邀请,参与了上海《星期评论》的编辑工作,并为《新青年》撰写文章。5月,他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倡议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来又合作创办了《劳动界》杂志,号召全国的劳动者团结起来,广泛宣扬民主思想。

在实践上,组织并发起工人运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共同致力于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前期工作。同年5月,他协同陈独秀等人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到了8月,他又与陈独秀等人一起倡导并组成了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形态。这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草图,还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发端的实体与核心联络枢纽。同年年末,他担纲了暂任秘书的职务,负责领航各类重要事务。李汉俊还肩负起辅佐全国各地确立共产党基础组织和执行沟通任务的关键职责。

对应伟大建党精神,具体如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真理不变,信仰至上”。返回故土的李汉俊创立了《劳动界》刊物,并参与《新青年》《星期评论》《共产党》等多个出版物的编辑制作,利用这些媒介传播马克思理论;他翻译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发表作品《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成为《资本论》的第一人;在《觉悟》《妇女评论》《建设》《劳动界》《小说月报》等各类杂志上,李汉俊也发表了大量文章。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守其初心,始终不变”。李汉俊在1923年5月退出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并不是共产党的一员,但他仍没有改变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李汉俊在武昌中华大学开始了自己的任教生涯。引导众多青少年学习该理论并投身于革命事业;在大革命时期,他与詹大悲等同志一道,坚守革命阵地,与共产党并肩奋战,拯救了许多党的同志。他忠于党忠于国家,是忠诚的社会主义者。不论是否在党组织,仍坚持为党为民为国的初心。憧憬之星芒之渺小燃起,蜕变为烧尽陈规陋习的烈火燃烧;坚毅的变革理念,汇聚为推进时代进步的浩荡江河。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23年1月30日,李汉俊携手爱国热血青年林育南与林祥谦等赶赴郑州,踊跃参与京汉铁路工人组成工会的成立典礼。2月7日,他们投入了在汉口爆发的京汉铁路员工罢工行动,即著名的“二七”罢工。在这场斗争中,32名工人惨遭无情射杀,遇难者包括林祥谦等人,李汉俊亦因此成为被要求缉捕的对象。北伐战争接近尾声之际,国民党与共产党的首度联合终止,随即开始了一场针对共产党人的大规模肃清。在此期间,李汉俊与共产党同志以及国民党左派同仁共同投入到对抗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前哨战。11月,桂系军阀控制了武汉。面对这样的政治局势,李汉俊与包括孔庚、邓初民、詹大悲在内的几位同仁冒名省政府,成功释放了300余名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疑似犯罪分子。此后,他坚持推动学生群体走进工厂,激发工人阶层的抵抗热情,共同对抗军阀的压迫,因而遭到胡宗铎所颁布的共产党“赤色分子”的追捕告示。12月17日下午5时,在汉口的日租界中街42号遭遇围捕;同日晚9时,在济生三马路附近的空地(今单洞口区域)遭受枪决,结束了他年仅37岁的生命。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忠诚尽职,人民至上”。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相继发生,国民党反动派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一时间白色恐怖席卷全中国。一些对党不够忠诚的人纷纷离党而去。此时已经加入国民党的李汉俊本可选择换取自己在国民政府中的仕途。但李汉俊并未采取预期中的行动。相反,作为国民党内的左翼分子,他与敌对共产党的右翼力量进行了果断的对抗,保护了许多共产党成员。回顾他的一生我们感悟到的是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追随、对人民的绝对奉献。尽管在1924年李汉俊退出了党的组织,但他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并未停歇。李汉俊曾坦言:“虽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但我心甘情愿作为一位共产主义追随者而平静自得。”李汉俊毕生都在实现这份坚定的理想信念。

李汉俊伟大建党精神对李书城的感召

“勤将一腔忠烈血,尽忠倾出做长虹。”与其同胞李汉俊一般,李书城同样承担了抗争重责,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清将领,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锋,辛亥革命的关键人物以及武昌首义的核心领导者。在对抗北洋政府及参与国民革命期间,他的作用至关重要。他参与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做出了显著的历史贡献。

辛亥革命失败后,李书城感到迷茫和心痛交织。幸运的是,弟弟不久便回国,带回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喜讯。受此激励,李书城支持其弟成立共产党的决心也愈发坚定。那时,他正在法租界的白尔路三益里(现在的自忠路163弄)租用了一座三层楼房居住。鉴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活动基地来推动革命事业,李书城毫不迟疑地把家变为中国共产党最早期的组织活动核心地。弟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发展努力,作为兄长的李书城都看在眼里。弟弟以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哥哥,哥哥也以自己的行动支持着弟弟。兄弟俩就这样互相支撑,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胞弟牺牲之后,哥哥没有长久沉浸在悲伤之中,反而对于共产党的事业更加热情。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李书城向湖北官方提出创办一个针对这些遭遇战火折磨的少儿的“战时儿童照顾所”;当抗战胜利后,他随同省政府回到武汉,并坚持为共产党中央及南方局传递关键情报。1949年1月,李书城主动在武汉建立了“湖北省民众和平促进会”。同年9月21日,应毛泽东的号召,参与了首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在10月1日国庆当天参加了庆典。10月19日,在政务院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同时被提名为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在新中国建设伊始,面对紧迫的家园重建任务和种种挑战,尽管年岁已高,李书城仍旧坚持学习并实践党的农业政策,深入研究农学技术,投身乡间,关怀百姓,凭借杰出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党和群众的广泛好评。

李汉俊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横向。从影响党人到影响全国人民,李汉俊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成员之一,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对于“五四”前后的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分子以及当时的思想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董必武、陈秋谭等,推动了早期党人思想的觉悟,更是对于当时的大众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颇有影响力的《新青年》和《劳动界》周刊,具有时代影响力,为更多的人了解、接触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建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李汉俊是武汉党组织建立的助产士,是共产国际使者了解武汉党组织情况的介绍人,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展开阶级斗争,实现了彻底的革命,为如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斯人已去,其魂永存”,从他身上体现的建党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中国历史的节点上不断创造奇迹。从中共一大,“五四”运动,建党立国,到改革开放……自十八大召开,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着鲜明的特色跨入了更新的阶段,这个伟大民族经历了崛起、繁荣至昌盛的历史性跃升……每一项丰功伟绩都离不开正确的精神价值的指引。

纵向。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精神之源,李汉俊推崇的马克思理论,作为国内工人阶级发展的主导方针,不仅孕育了众多初期杰出的党员人才,也显现了令人敬仰的党建精神,被视为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源头”。让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持续继承光荣的传统,坚持理想与信念,保持初心与使命,强化斗争精神,带领中国群众坚毅前行,锻造出高贵的政治素养和精神面貌,昂扬向前开拓新篇章,不懈进行自我革新与提升,坚定不移地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是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内生动力,在李汉俊本人身上,我们学习到,为成就一番事业而奋斗终生是伟大的人格与品质。伟大建党精神所体现的“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价值观要求我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要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在苦难中探索复兴强国之道。党的脚步时刻向前,新的征程永不停歇,我们要以建党精神为指引,不断为复兴大业而奋斗。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党的建设之道深深植根于中国杰出的古代文明之中,汲取了其中的精髓。这是中国共产党成员代代相传、在漫长且艰辛的百年历程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蕴含浓厚国家情感的高尚文化底蕴,构成了中华民族宏伟灵魂的关键一环。新征程上,其能够涵养中国人民的志气担当、精神风骨和底气自信,为文化自信自强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强大的精神根基。未来,扎根伟大建党精神,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厚植信仰根基,为民族复兴源源不断地注入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李汉俊书城陈独秀
去逛书城吧
李汉俊与中共“一大”
李汉俊的革命遗产
李汉俊的初心 值得今天所有党员学习
中共一大在民主人士李书城家召开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四大书城2009年2月销售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