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军 景云祥
收稿日期:2024-01-05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教学规律研究专项课题“夯实主体班教学专题的学理支撑研究”(项目编号:JY2022055)
作者简介:钟一军,男,江苏丹阳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泰州市行政学院)科研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生保障、党史党建;景云祥,男,江苏姜堰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泰州市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党史党建。
摘要:以89份党校精品课讲稿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蕴含其中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术支撑要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教育培训的学术年龄支撑方面,中年教师成为“用学术讲政治”的中坚,并呈现“46、47”高峰期现象;在教育培训的学术地域支撑方面,反映出中央党校最强、东部强、中部次强、西部和东北地区欠强的状态;在教育培训的学术经典支撑方面,近三分之二课程本身就是原著导读课程或直接呈现了经典原著;在教育培训的学科基础支撑方面,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经济学学科具有较大优势;在教育培训的学术互鉴支撑方面,跨学科分析占一定比例,同时在学术话语上四成以上课程进行了理论对话互鉴。据此,从学术积淀、典型借鉴、研习经典、学科建设、学术互鉴五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培训建议。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学术支撑;党校精品课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4)03-0045-08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党育才,就是要做好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工作。”[1]加强富有学理支撑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的供给,无疑是做好这一传道、授业、解惑工作的关键。比如最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强调,要加强理论阐释,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2011年中央党校提出精品课评选的5条标准,即“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有学术框架与科研含量;要有理论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相互照应;要有国际视野和历史参照;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适宜的表达技巧”。[2]2017年明确提出“用学术讲政治”的要求后,学术含量、学理支撑在党校课程特别是主体班课程、精品课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成为党校系统教学的风向标,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术支撑,特别是做到“用学术讲政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集中体现为两个研究视角。其一,立足教学科研管理层面的相对宏观的视角。如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提出,通过改革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加大教学激励和约束力度、[3]搭建“经典讲堂”等学术平台、打造样板课[4]等措施推进“用学术讲政治”改革;吴记峰、邓善凤提出营造重读经典氛围、引导教师到基层调研、为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提供支持,通过上述教研咨一体化的手段推动“用学术讲政治”;[5]张桂珍等提出要在人才队伍、科研成果、学术交流、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党校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为主业主课提供坚实学理支撑。[6]147-155其二,立足党校教师个体教研实践层面的较为微观的视角进行经验提炼。最具代表性的是王东京教授的观点,他提出了颇具影响的“用学术讲政治”的“三个重点”论,即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学术接口、构建学理框架,[7]对什么是学术框架作了透彻的阐述;[8]并进一步指出,讲课的学理支撑要求教员有厚实的学术功底,而学术功底要从多读马列经典、中央文献以及其他经典中来。[9]又如仰叶齐强调必须筑牢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10]许多教研一线的学者也结合自身打造精品课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强调要根据学员的困惑找准学术接口,进而构建自身学术框架,并指出用学术讲政治要不断进行学术积累,久久为功,甚至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①
毋庸置疑,上述研究从两个关键视角探讨了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术支撑的教研支撑路径,深入剖析了“用学术讲政治”的内在学术机理,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其在研究方式上还存在一定局限——基本属于定性的经验总结,而缺乏定量的研究。本研究正是尝试借助已有文献资料,对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术支撑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努力探索一些可能的教育培训规律。
二、资料与方法
量化研究的关键是掌握与研究内容相匹配的研究资料。目前公开出版的6本《党校精品课》既是代表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最高水平的课程,又最典型地体现了“用学术讲政治”的学术要求,因此其集中呈现了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学术支撑”元素,无疑是与本研究十分耦合的研究素材。对其进行研究,对探寻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术支撑规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党校精品课》中所有89堂课的讲稿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讲稿中的“学术支撑”要素进行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从《党校精品课》中梳理出五项“学术支撑”要素并转化为可测量的相应指标,即:教育培训的学术年龄支撑(学术积累的角度)、教育培训的学术地域支撑(地域差异的角度)、教育培训的学术经典支撑(学理基础的角度)、教育培训的学科基础支撑(学科建设的角度)、教育培训的学术互鉴支撑(学术融合的角度)(表1)。笔者对相应指标进行分类和编码,并作统计分析。阅读样本时,对所有样本事先随机抽样,按抽样顺序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从2011年到2023年,共评选出七届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精品课,但由于第四届讲稿未出版,实际共出版了六届精品课讲稿;同时,被选入《党校精品课》的数量略小于每届实际获得精品课的课程数量。尽管如此,这些入选样本占了精品课总体的大多数,对这些众多样本的分析能基本反映出整体状况。
三、内容分析的结果描述
(一)教育培训的学术年龄支撑
从学术的时间积累角度看,一堂富有学理的干部培训课程离不开教师的学术积累,而施教者的年龄是衡量这种积累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指标看,精品课获得者中,4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22.5%,41-50岁中年教师占51.7%,50岁以上中老年教师占25.8%,年龄最小的32岁,最长的63岁,平均年龄46.17岁。从比例结构看,中年教师占了半壁江山,表明其已经成为“用学术讲政治”的中坚力量(见图1)。表现在具体年龄上,在中年教师中出现了“双众值”现象,即46、47岁这两个年龄的获奖教师最多且达到峰值——8人,笔者称之为“46、47”现象。
一般而言,对学者来说,年龄越长学术积累越丰富。但统计表明,并不是年龄越长的学者获得精品课的比重越大,而恰恰是处于中间的中年学者。可能的解释是,要展现富有学理的精品课,不仅需要学术积累,也需要必要的精力作保证。而具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又正值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就正好满足这些条件。
(二)教育培训的学术地域支撑
尽管党校精品课是个人讲授,但其打造往往是背后教学团队乃至举全校之力集体攻关的结果,而课程中的学术元素也与背后的学术团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党校获得精品课能力越强,表明其教育培训的背后学术支撑力量越强。为便于分析,我们根据地域差异,将精品课获奖党校分为5大类,那么不同地域党校获得精品课的能力如何呢?
从这一指标看,中央党校、东部党校、中部党校、西部党校、东北党校获得精品课的次数分别为:36、31、9、10、3。中央党校占40.4%,可见其具有绝对优势,这跟中央党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术人才众多密切相关。就地方党校(包括省级党校、副省级党校共47家)而言,笔者根据各地域精品课获得数和该地域党校数,统计各地校均精品课获得数,以代表各个地域获得精品课的能力。结果显示,东部党校、中部党校、西部党校、东北党校校均获得数分别为:1.72、1.29、0.67、0.43。获得精品课的能力是各区域教育培训学术支撑力强弱的反映,由此,基本反映出中央党校最强、东部强、中部次强、西部和东北地区欠强的地域分布状态。
此外,从单个地方党校获得精品课数量看,部分党校获得精品课数量可观,如山东、重庆、南京各获得4次,湖南、湖北、杭州各获得3次,表明其具有突出的“用学术讲政治”能力,教育培训的学术支撑力较强。
(三)教育培训的学术经典支撑
在干部教育培训特别是主体班课程体系中,各学科的经典著作特别是马列著作和党的领导人经典著作扮演着重要的学术支撑角色,甚至有一类专门的“经典著作导读”课程。本研究根据讲稿中经典著作直接呈现程度,将精品课分为三类:课程即原著导读、直接呈现经典原著、未直接呈现经典原著。统计发现,三类课程的比重分别为14.6%、48.3%、37.1%。总体上看,原著导读课程、直接呈现经典原著的课程占62.9%,表明经典著作在教育培训中起到举足轻重的直接学术支撑的作用。尽管另外37.1%的课程未直接呈现经典原著,但并不意味着其不含学术元素,事实上,这些课程背后都有学理支撑,只不过隐而未露。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占14.6%的经典原著导读课程本身最直接体现了经典的支撑功能,其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等与马克思主义直接相关的学科。经典原著本身就是学术理论的精华,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就是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对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支撑”。[11]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原著导读课是“用学术讲政治”的一条“捷径”,天然解决了学术理论和现实问题之间的“学术接口”问题。这一特殊学术意义也使得经典导读课程在历届精品课评选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有的年份比重还不小,如第二届精品课的17个选题中有5个是经典导读,占了近3成。从其具体内容看,《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论》各出现3次,频次最高,《资本论》出现2次,表明这些原著是经典中的经典。
(四)教育培训的学科建设支撑
学科建设是提供教育培训学术支撑的基础和前提。“从长期来看,筑牢教师的学术功底最终要落脚到学科建设上。学科建设搞好了,用学术讲政治才会有支撑、有底气。”[12]
精品课选题的学科归属分布状况,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科支撑的结构。从精品课选题的学科归属看,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党建学)以及经济学课程占据较大优势,分别为18%、2.2%、6.7%、19.1%、15.7%,共61.7%,超六成(如图2)。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是党校优势学科,以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同等评选标准下,其他学科面临着更大竞争压力。
有两个学科的选题值得一提。一是哲学,所有6项选题无一例外与辩证思维密切相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所在,也是需要传授给学员的重要哲学思维;同时,其中有4项直接跟费尔巴哈相关。可见,对于哲学学科,辩证思维和费尔巴哈几乎是绕不开的,对此,需要用透彻的研究来进行教学支撑。二是经济学,14项选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选题中就往往涉及相关学术理论,如“城乡一体化”选题涉及“城乡二元”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供需关系”理论、“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与“协同”相关的理论、“哲学视域中的贫富差距”涉及哲学理论,这既是讲者的高明之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相比其他学科,经济学课程更便于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
(五)教育培训的学术互鉴支撑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往往需要跨学科相互借鉴成果,需要融合互鉴东西方文明的智慧。对于这种学术互鉴的支撑,笔者设计了两项指标,分析如下:
关于跨学科互鉴,设置指标:“分析工具的学科归属和讲题的学科归属是否一致”。统计表明,学科归属不一致、采用跨学科分析的课程达到20门,占到了总课程的22.5%,尽管比重不算高,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教育培训中有必要进行跨学科的分析,乃至采用多学科综合分析的策略。正如有学者指出,要想打造出有生命力、实用的精品课程,跨学科教学成为精品课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13]比如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讲题“毛泽东延安整风三篇论著及其当代价值”采用了哲学原理进行分析;社会学学科讲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论与政策分析”,其分析则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学原理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选题属于传播学,但其理论框架却融合了政治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进一步分析发现,所有17门中共党史党建学课程中有7门采用了其他学科分析工具,跨学科分析的比例明显较高,说明相比其他学科,该学科往往更需要跨学科的学理支撑。
关于理论对话,设置指标:“学术话语是单一理论话语还是理论对话互鉴”。学术话语结构反映了学术声音的组成结构和学术影响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4]那么党校精品课的学术话语类型构成如何?统计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本土理论、西方理论、理论对话互鉴4类学术话语分别占29.2%、10.1%、16.9%、43.8%。一方面,从前三类单一话语类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处于主流话语地位,西方理论话语占一定地位,而中国本土理论话语则处于相对弱势。另一方面,理论对话互鉴类精品课比重超四成,表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本土理论、西方理论(以下简称“马”“中”“西”)三种不同学术话语进行对话、融合的重要性。比如文化研究类讲题充分体现了学术对话:6项课程有4项采用了中西组合或马中西组合进行理论分析,凸显了学贯中西在文化课程中的重要性。又如,第七届精品课则彰显了学术融合:11项课程中有5项采用了马、中组合型分析,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当前精品课中的重要地位。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培训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89堂党校精品课中的学术支撑元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在教育培训的学术年龄支撑方面,中年教师成为“用学术讲政治”的中坚,并呈现“46、47”高峰期现象;在教育培训的学术地域支撑方面,反映出中央党校最强、东部强、中部次强、西部和东北地区欠强的状态;在教育培训的学术经典支撑方面,近三分之二课程本身就是原著导读课程或直接呈现了经典原著;在教育培训的学科基础支撑方面,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以及经济学学科具有较大优势;在教育培训的学术互鉴支撑方面,跨学科分析占一定比例,同时在学术话语上四成以上课程进行了理论对话互鉴。
上述研究一定程度上印证和丰富了已有的研究。比如“用学术讲政治”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本研究提出的“46、47”现象则是对这一共识的具象化证实;又如,已有研究强调富有学理的课程离不开研习经典,本研究同样显示了经典在教育培训中不可忽视的学术支撑功能。同时,本研究在教育培训的学术地域支撑、学科基础支撑、学术互鉴支撑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则是对已有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二)教育培训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对夯实干部教育培训的学术支撑、打造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厚积薄发,保持学术定力。富有学理的课程离不开冷静的学术思考,而“冷静的学术思考,就是长期坐冷板凳的结果,需要花时间进行充分的学术积淀。”[15]精品课获得者年龄呈现的“46、47”高峰现象表明,精品课需要学术的积累、时间的雕琢,而46、47岁前后的年龄既经历了时间的充分积淀,又正值盛年,是“用学术讲政治”的黄金时期。党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保持学术追求和学术定力,耐得住寂寞,打通“学术”和“政治”的任督二脉,进而在适当的时候把握“讲”的机会,把冷板凳坐热。
2.注重典型借鉴,交流备课经验。中央党校是“用学术讲政治”的提出者,具有“用学术讲政治”的超强实力,需要发挥龙头的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为地方党校提供示范和规范。东部地区党校的学术支撑力不俗,其打造精品课的做法值得学习,部分多次获得精品课党校的“地方性经验”亦值得借鉴。比如,示范课观摩、专题招标、样板课建设、原著导读课观摩、搭建教学学术平台等好的经验,都可以交流、借鉴和转化。
3.注重研习经典,打开学理通道。一方面,重视经典导读课程。要充分利用此类课程在“学术接口”环节的天然学理优势,努力将其打造成教育培训精品。另一方面,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和其他学科经典的讲读研习,丰富“用学术讲政治”的学术工具箱。
4.注重学科建设,巧设学术讲题。《党校精品课》中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课程比重最大,是优势和重点学科,因此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等“马”字号、“党”字号学科建设,涵养其学术根基。同时,要重视选题的“学术性”。本研究中的经济学选题告诉我们,“题好课一半”,因此不妨在选题阶段就重点考虑其背后的学科原理,努力使选题一经提出就充满“学术的想象力”。
5.注重跨学科借力,着眼中西互鉴。一方面,为增强教育培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既要立足本学科的视角,又要善于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单学科工具面对复杂性问题的力所不逮现象。”[6]118另一方面,要在积极构建本土理论和话语的基础上,注重马、中、西理论的学术对话、学术互鉴,特别是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运用,最终达到为学员解疑释惑的教育培训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23-03-31)[2023-07-01]. https://www.ccps.gov.cn/xxsxk/xldxgz/202304/t20230401_157467.shtml.
[2]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关于加强党校精品课建设的几个问题[N].学习时报,2011-03-28(A13-14).
[3]何毅亭.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动用学术讲好党的十九大精神[N].学习时报,2018-01-05(A5).
[4]何毅亭.发挥校院合并整体优势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N].学习时报,2019-01-11(A9).
[5]吴记峰,邓善凤.党校用学术讲政治的实现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2):104-107.
[6]桑学成,胡志军,孙文华.“用学术讲政治”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7]王东京.关于用学术讲政治的几个问题[N].学习时报,2017-08-04(A5).
[8]王东京.我的教书笔记[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84-88.
[9]王东京.谈学理支撑[N].学习时报,2016-12-12(A10).
[10]仰叶齐.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三重逻辑要求[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1):109-111.
[11]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支撑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9(2):82-86.
[12]何毅亭.以样板课为引领全面推进教学改革[N].学习时报,2019-07-12(A9).
[13]欧敏.党校精品课跨学科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2018(1):127+139.
[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9)[2024-01-01]. http://www.nopss.gov.cn/n1/2016/0519/c219468-28361739.html.
[15]本书编写组.党校教学方法与艺术[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195.
责任编辑: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