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
本期《世界建筑导报》刊载云城十年专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创立于1984年的“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后更名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旨在“突破部门、体制上的局限,加强中青年建筑师之间的横向联系,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建筑理论与设计实践两方面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与探索,致力于把我国的建筑创作水平尽快提高上去。”无独有偶,深圳留仙洞总部基地(又称:云城)的集群设计策略,则体现了在刚性约束与创意留白的空间框架下,规划实施、设计落地、公共政策与建筑设计创意结合的实践方式。这些理念和实践,见证了中国当代建筑从摸索到蓬勃发展的整个过程,也需要我们不断反思面向未来的新形势下建筑师的使命与担当。
学术论坛中,张宇星、朱骏探讨了利用专家工作坊等形式,促进规划设计和产业社区等全流程编制和落地的城市设计做法和经验;周红玫、孟岩对集群设计的工作组织机制、团队遴选机制、与开发商的合作博弈进行了经验反思;钱源总结了设计公社十年的产业与集群模式的创新,以及万科在深圳这一特定历史环境土壤中的运营经验;黄卫东回溯了云城的规划实践过程,探讨了产业需求、空间投放、设计实施等精细化城市运营的模式与方法;刘珩、杨志奇探讨了云城两个地下空间设计中日常空间转译和结构及空间的设计手法;张之杨回顾了万科云城绿廊空间的设计、利益相关方针对各自考量角度之间的博弈与解决方案;张健蘅等从空间维度、行为边界为切入点,回顾了万科里的设计理念以及集群设计工作模式。
建筑史话栏目中,韩林飞等叙述了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呼捷玛斯和德国包豪斯两所设计学校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以及对于艺术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异同。张长文等的连载文章深圳境外建筑设计历史漫谈,介绍了库哈斯在深圳的建筑实践和他的建筑政治学观点。
建筑时空栏目,报道了2024年3月于深圳大学召开的“第二十七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系列活动,包括“建筑创作的机遇与挑战”主论坛、“成长”分论坛、大湾区分论坛,以及大湾区建筑师的部分作品等。
设计观察栏目,冯果川以建筑师的角度,对深圳设计竞标相关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期设计事务所介绍了擅长设计大型复杂公共建筑的芬兰ALA建筑师事务所。作品推介刊载了浙江青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良渚玉鸟集,英国[Y/N] 建筑工作室设计的布拉德伯里工作坊综合体。
本期学术论坛栏目特别邀请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刘珩,作为共同学术主持,策划“云城十年”学术专题,感谢两位老师在策划及组稿等工作中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