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4-06-15 00:22:17黄运堪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合

作者简介:黄运堪,1986年生,广西上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当前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仍存在课程融合理念滞后、课程设计要素匮乏、课程评价效果难评和课程实施各自为政等问题,为此高校要增强理念认同,加强顶层设计并以课程融合理念为遵循制订课程目标,强化要素整合并以内容优化供给为抓手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课程结构并以建构主义理念为导向提升课程效果,注重师资培养并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推动课程实施,从而破解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财经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100-04

财经素养是学生参与经济生活所必备的财经知识、理财技能、财富观念、人生信念等基础素养的总和,财经素养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与财富观[1]。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二者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可见,构建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是应新时代要求,对“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回应,也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提升学生财经素养和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财经素养教育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对推进财经素养教育的理念认同不高,财经素养教育课程的系统性、融合性不强,特别是推进财经素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制度化建设、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构建还有待创新。为此,笔者尝试将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融合,探索构建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破解课程体系不健全、融合效果不佳等问题。

一、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问题审思

(一)缺乏顶层设计,存在课程融合理念滞后问题

当前,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从而导致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行其道”,二者在课程目标制订、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结构设计、课程过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仍保持原有教学模式,没有用以推进二者融合的导向性清晰指引。究其问题根源,主要是部分高校对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理念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动意识不强。一些高校缺少主动意识,未从顶层设计出发将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发展的突破口,以至于高校教师对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主动意识还不够强烈。二是组织机构未建立。目前大部分高校已按教育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依附于招生就业处、团委等行政部门或单独设立创业学院,但财经素养教育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其纳入相关行政部门或单独设立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因此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工作举步维艰。三是机制保障未到位。主要是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实践训练机制、协同育人机制与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各种措施难以有效落地。

(二)缺乏资源整合,存在课程设计要素匮乏问题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做好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极大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及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但当前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拿什么融合”“怎样融合”等缺乏资源要素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内容资源缺乏系统整合。因课程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财经素养教育注重财经知识、财务技能等内容的教授,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育,两个课程在内容安排上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整合,二者在消费与投资管理、成本和收益评估、风险评估与防控等内容上未能实现融会贯通,从而导致课程资源融合困难。二是课程教学模式缺乏有效整合。对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目前少有高校能够跳出原有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藩篱,缺少符合课程融合的针对性、创新性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各种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难以建立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缺乏标准建构,存在课程评价效果难评问题

有效的课程评价是推动高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指南针,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科学构建财经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离不开课程评价的效用发挥。然而,现实中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评价却出现了效果难评的问题。其一,缺乏科学的标准依据。由于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后,课程评价标准会随着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尚未有系统、科学的课程标准作为课程评价标准的建构依据,导致课程评价缺乏方向性指引。其二,缺乏全面的评价反馈。现实中部分高校往往只关注结果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和评价反馈功能的发挥,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四)缺乏师资队伍保障,存在课程实施各自为政问题

在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不再是独立的教育主体,而是要担起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角色,既要组织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又要实施课程教学。但目前大部分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缺乏统筹整合,仍存在财经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的现象,缺乏实施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主动意识、理念以及能力素养。此外,高校较难聘请到既懂得财经素养教育教学又精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且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就难以为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二、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

(一)课程融合理念:进行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课程融合是针对单一化、孤立化课程教学而提出来的一种跨界教学理念,旨在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将不同课程的资源、知识和元素融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融合性学习和探究。换言之,课程融合的实质是基于一定的逻辑,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层面出发,使原本分化的课程要素形成有机整体[2]。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依据各课程要素进行整合、规划和设计而形成新的系统性课程,与课程融合的理念相契合。

首先,从课程的关联性来看,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相互交叉、融通的关系。其次,从课程的价值性来看,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均力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更大的育人价值,二者共同作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更好地发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价值功能。因此,基于系统性思维的“课程融合”可以成为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逻辑遵循,指导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从而实现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3]。

(二)建构主义理念:促进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模式创新

建构主义理念是学者约翰·杜威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其核心理念是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其中以“边做边学”概念为典型代表,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教育应该是“个体的经验”[4]。由此可见,基于建构主义理念,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已构建好的经验和知识之上。换言之,课程应该理解为“过程”或“经验”[5]。因此,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营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的教学情境,打造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三)协同育人理念:推动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落地

所谓协同,就是运用系统思维将各子系统的关联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系统发展,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换言之,协同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手段,旨在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协作系统中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各关联要素同心、同向、同行,形成育人主体协同、育人内容协同、育人方法协同、育人机制协同的育人格局,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促进二者同向同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协同育人出发,达到教学目标协同、教育主体协同、教学内容协同、教学方法协同和教育环境协同等基本要求[6]。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领导机制、育人资源共享机制与育人平台协同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以课程融合理念为遵循制订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目标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从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课程融合理念为遵循制订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目标。

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和职业发展需要,针对财经知识与技能、金融风险管理与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等要素,整合、优化课程融合目标。其次,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深入挖掘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融合知识点,将所需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融入课程目标当中。最后,对标国内外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行业专家提出的育人目标定位,确定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水平,从而制订具体的与人才培养目标同向同行的课程目标。

当然,还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强化教师对课程融合的理念认同,打造课程协同育人新格局,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的协同发展。

(二)强化要素整合,以内容优化供给为抓手优化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设计

坚持内容为王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基础。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交叉融合课程体系,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叉课程内容资源要素的选择,需要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重组设计、精挑细选与整合凝练。

为此,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内容的重构,一方面要厘清课程融合的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原理等课程要素,以资源要素整合利用为抓手优化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从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要素的相关性、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培养愿景的一致性出发,深入挖掘课程融合的相关概念、知识、案例和价值观等内外部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实现多元主体资源共享,促进财经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任务二次开发课程内容,即聚焦知识和能力本位进行资源重塑,重构知识图谱,促进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双向供给,使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对应,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

(三)完善课程结构,以建构主义理念为导向提升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效果

课程的基本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教学效果的评价。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实现课程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要以建构主义理念为导向,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要对接课程目标和国家教育愿景,围绕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制订对应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修订对应的配套教材。二是坚持内容为王。深入挖掘教学所需的具体内容和辅助资源,包括教材内容的修订、配套案例手册的运用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等,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课程的变革。三是坚持策略导向。优化教学策略,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场域,让学生“在做中学”中主动建构知识,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四是坚持结果导向。要以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所要达到的课程效果为目标进行课程结构设计,使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实施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思路指向于课程效果,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党和国家所期待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愿景。

(四)注重师资培养,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推动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的实施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素养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建设高质量的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自为政,单边作战”是难以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需要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融合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育人主体的教育功能,建立师资队伍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协同育人共同体,以保障课程师资。

具体而言,就是横向发挥财经素养教师与创新创业教师的协同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过程通过双边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挖掘课程融合内容、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组织课程教学过程、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纵向发挥校内外协同育人作用,即发挥学校、社会、企业的外协同育人作用,为课程实施搭建教学平台、整合课程资源、提供校外师资;同时要发挥学校的顶层设计功能,形成多方协同参与探究的内协同育人格局,共同打造一支既懂财经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推动财经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男星,谭俊英.财经素养教育:何以所需?以何应需?:学生与经济生活的关系视角[J].大学(研究版),2020(6):35-40.

[2]刘登辉.课程统整的概念谱系与行动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38-53.

[3]韩燕霞.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J].江苏高教,2022(12):122-127.

[4]董卓宁,孟宪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3):125-128.

[5]曾秀臻,李亚昕,王波.高职院校“双创”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基于建构主义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1,37(6):71-77.

[6]葛晨光,朱清慧,张水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0):25-2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体验式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路径探索”(2021ZJY887)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12:50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0:55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