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 黄培荣 戴林桓
作者简介:潘璐,1990年生,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黄培荣,1988年生,公共管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戴林桓,1990年生,工商管理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工作与管理。
摘 要: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融合发展失衡、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如何协同当地政府,发挥智库人才优势,赋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该研究以柳州3所高职院校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参考的实践策略,认为要坚持以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提升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力,坚持实施“校—政—企—村”联建工程,赋能乡村产业升级,以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9-0009-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高职院校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是履行服务社会发展职能的具体体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是提升院校办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促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回顾国内有关高校与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主体的关联性、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路径等方面,聚焦发展动力不足、机制不畅、定位不准等问题,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人才、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具体思路及策略。相对而言,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柳州3所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问卷调查,聚焦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做法,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柳州3所高职院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在柳州这座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的城市,乡村振兴的实施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依托高层次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柳州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目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柳职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铁职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后简称城职院)3所院校分别对口帮扶柳州市的三江县平流村、融水县云际村、融安县寻村。
研究团队通过问卷星面向这3所高职院校选派的驻村干部、所驻村的“两委”班子和致富带头人发放“柳州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集中收回有效问卷43份。81.40%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当地缺乏适合发展的特色农产品,难以实现产业品牌化经营;69.77%的受访者认为村民思想观念转变较难,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方面未能达成共识;48.84%的受访者认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不够,如拓展农村项目用地需求未能满足;46.51%的受访者认为村干部缺乏专业培训。团队在走访调研中还了解到,近年来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坚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一定程度上帮助乡村改善村容村貌,但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也有薄弱之处。研究团队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其中的原因,归纳如下。
(一)政策宣传解读形式相对单一
截至2023年12月2日,在中国政府网(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点击搜索关键词“乡村振兴”,共检索到相关信息1 489条,通过在“最新政策”一栏检索梳理乡村振兴相关文件制度87条,其中“中央有关文件”9条、“国务院文件”2条、“解读”76条;在柳州人民政府官网上检索关键词“乡村振兴”,找到4 371条信息,其中咨询3 985条、公开信息192条、政策文件6个、相关解读21条、其他相关资讯报道167条。可见国家治理层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配套的制度体系用于指导相关工作。当前民众普遍关注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信息。在了解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信息渠道的调查中,80.95%的受访者选择“开会”,59.52%的受访者选择“电视新闻”,45.24%的受访者选择“宣传书刊”,42.86%的受访者选择“微信公众号”,35.71%的受访者选择“网站信息”。
当前国家与地方官方网站有关乡村振兴的宣传主要是重大事项和活动的宣传,多侧重于资讯报道,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相对薄弱,仅依靠网络宣传效果可能不够理想。一方面,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通常是以党和国家的工作文件形式下达到市县区,基本上是以会议的形式进行自上而下的传达学习,村民是传播最末端的受众,受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的影响,接收相关政策信息不够及时。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民众的媒介素质相对较低,通过网络接收到的政务宣传信息较少,而对书面纸质政策文件内容也不太理解,在乡村口耳相传(面对面开会)的方式比网络媒介宣传手段更直接有效。在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渠道方面,高职院校有必要贴近乡土民情,丰富和创新宣传形式,让利国利民的乡村振兴政策深入基层、入脑入心。
(二)筹措帮扶专项资金有限
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政府都根据实际情况配套了相应的财政帮扶政策。如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乡村振兴资金政策,出台了《关于将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两聚焦”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指导县(区)聚焦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效益。74.42%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最需要有项目进驻,69.77%的受访者认为要引入资金,65.12%的受访者认为要有人才支持,48.84%的受访者认为要有政策支持。“有项目帮扶,才会有一定的帮扶资金”,受访者普遍认为项目、资金、人才、政策是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的要素,其中项目与资金是发展产业的关键因素。
高职院校属于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在项目与专项资金帮扶方面不具备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柳职院、铁职院、城职院3所高职院校每年专项帮扶资金约在10—15万元。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注入,高职院校助推乡村产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和目标有一定差距。62.79%的受访者认为村里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一般,还处在比较初级的种养原料产地状态,没有形成产业链;仅有11.63%的受访者认为发展非常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23.26%的受访者则认为发展不好,处于自发、散乱状态。在针对“乡村哪些基础设施最需要加强”的问题调查中,37.21%的受访者认为最应该改善乡村道路交通,23.26%的受访者认为应在医疗卫生、绿化美化、教育文化、村容村貌、生产条件方面加强配套。受访者普遍认为“修好路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关键”。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影响,有部分村屯的交通道路依然偏险偏窄,企业在选择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初期,考虑到运输成本问题一般会放弃投入资金、进驻项目计划。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高职院校有必要集思广益,协同政府筹措帮扶专项资金,修好致富路,从而带动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三)人才智库帮扶不够精准
人才匮乏是制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当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向城市转移,乡村人才储备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部分偏远乡镇对人才、技术等资源有迫切需求。88.37%的受访者认为乡村产业振兴最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67.4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经营型人才,46.51%的受访者认为需要技术创新型人才,34.88%的受访者认为需要社会治理型人才。可见,当前基层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领域急需人才输入。近年来高职院校着重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方面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但是在制度与帮扶实践方面成效还不够凸显。34.89%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度不高,其中20.93%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度不够大,可见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还有待激发。
当前乡村振兴较缺乏高素质专业化技术技能人才,一方面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很少接受过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和系统职业培训,另一方面现有农村籍大学生较少回到村一级就业创业。而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最需要的是人才支持,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有必要协同政府、企业深入探索“培养谁、培养什么、怎么培养”的人才培育问题,通过精准施策培养符合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农人。
二、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党和国家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型人才。聚焦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方面内容,高职院校在产业带动、人才培育、技术积累、社会服务、生产转化、生态重构、组织建设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突出优势[2]。高职院校应结合城乡发展实际需要,聚力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技术链,在人才培养、产业咨询服务、乡风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一)坚持以党建赋能乡村振兴,提升治理能力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提出要从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方面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高职院校应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党建优势,积极帮扶乡村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首先,织密建强基层党组织。高职院校应聚焦基层党建“五基三化”提升年行动,加强乡村党支部星级化动态化管理,推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可通过组织联建联学模式打造校村“党建共同体”,健全村级党组织、党小组、党员三级组织架构,围绕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队伍、作用发挥、阵地建设、基础保障等要求,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党员积分管理、党员先锋岗评比、党员联系农户等党建示范活动,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其次,选优培育村委“后备军”骨干。全面型驻村干部是现代乡村治理发展急需的人才。69.77%的受访者认为驻村干部要思想正派、作风廉洁,62.79%的受访者认为要有带头致富的本领,44.19%的受访者认为要有一定的办事效率、良好的服务态度,53.49%的受访者认为要具备沟通协调能力。高职院校要聚焦“一支工作队、一个两委班子、一名党员发展对象”队伍建设,吸纳新农人、致富带头人、产业能手等加入党组织,从优秀现职村干部、退役军人、种养大户、私营业主中培育发展对象,为实施能人治村工程提供人才储备。铁职院坚持选派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发挥驻村工作队党小组作用,统筹党建与村集体经济两手抓,通过“四进四带”服务模式,着力解决村委干部力量不足、能力欠缺、动力不够等问题,不断提升驻村干部治理能力。
最后,完善落实乡村党建制度、议事规则。聚焦发挥乡村党组织核心领导。一是推动党建工作与富民强村、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有机融合,落实好村党组织工作规则和“四议两公开”制度,规定重大事项要明确经过村委集体研究决策,着力增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凝聚力。二是聚焦完善乡村党建与治理制度,驻村工作队通过微党课对“村两委”班子及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与业务培训,协助“村两委”规范乡村议事规则,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水平。三是积极落实基层党建“三会一课”等制度,协调后盾单位凑集资金帮扶建成规范的党员活动室、宣传阵地,通过组织院校党组织入村宣讲、主题党日结对帮扶慰问党员、支部红色研学实践等研学联建活动,结合时事政策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
(二)坚持以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内生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高职院校应聚焦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育,扩充振兴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实现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振兴耦合,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3],最终实现以人才振兴带动产业振兴。有学者指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迫在眉睫,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要着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复合型和应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新型经营管理人才、新型创新创业人才[4]。
首先,选派人才驻村帮扶。一是要坚持高位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通过印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选派及管理办法,制订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明确驻村帮扶人员的配置、工作重点及责任,确保帮扶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柳州3所高职院校自2020年以来先后派出约30位干部、骨干教师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乡村的党建工作水平、“村两委”干部乡村治理能力均得以提升,村容村貌、村民思想素质、生产经营能力也得以明显改善。二是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组建师生社会服务团队下村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团、志愿服务团队,以文艺汇演等形式推出文化下乡服务。如铁职院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帮扶、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三是组建乡村法律咨询社会服务团队。当前涉及乡村振兴的顶层制度亟须在乡村实践中明确、细化和落实,这需要一个专业的社会服务团队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高职院校可依托法律顾问室或者学校律师团队,加强乡村法治教育,为乡村普法宣传、化解矛盾纠纷等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防范乡村基层风险、促进基层稳定、加速经济要素流转等提供安稳的社会环境。
其次,培育“新农人”人才队伍。一是可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在走访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人才、输送人才)。高职院校应依托继续教育培训资源,搭建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就业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组织乡村干部、乡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带头人等参加“新农人”培训班。可邀请专家定期下村支援帮扶,给予农村产业特色化发展理念、产业升级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可联系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开展种植、畜牧养殖、民俗旅游文化传承等分层分类培训,帮扶培育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二是实施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培育工程。据统计,职业院校中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5]。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通过技术赋能让广大农村学生掌握就业创业技能。可通过正面宣传大学生扎根乡村就业创业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为有意向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鼓励他们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创业园区实践、创新创业比赛等,积极对接落实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帮扶政策,给予小微贷款、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扶持,依托“项目孵化+技术支持”模式打造新型农民众创园、创业孵化基地、直播孵化园等平台资源,为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机会。2023年7月,柳州市乡村振兴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城职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培训基地依托院校网络市场营销、产业链人才培养、文化产品研发、非遗研学等方面的优势,着重打造乡村振兴力量教育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培育实践基地、对外交流宣传基地,是柳州市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中校地互动合作、互惠共赢的有益探索。
(三)坚持实施“校—政—企—村”联建工程,赋能乡村产业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推动乡村振兴,就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70.59%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最有成效的方面在于有科学研究支撑,实现了成果推广转化,64.71%的受访者认为是发展乡村产业,58.82%的受访者则认为是技术创新攻关。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要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必须要发展新型产业,而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关键举措是要培养人才,充分利用(经营)村集体资产、资源。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对接政府、借助企业平台,聚力整合乡村现有资源,适当培育发展与当地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以对乡村产业发展起到参谋作用。
首先,坚持发挥智库优势,组建乡村振兴产业研究团队。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组团式帮扶,联合农林业专业学科的兄弟院校,搭建社会服务平台,通过联动课堂“项目+团队+技术”模式在乡村开展学术研究、专业实践,将乡村产业开发、农业园区建设、乡村产业基地建设、农业技术指导等的经验成果送进群众家、推广至田间地头。一是组织社会服务专家学者团队入村访户,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编制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规划和方案,帮助乡村建设阅览室、红色文化或民俗文化展览馆和文化墙等,传承、保护与发展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二是组织业界行业专家、研究者对乡村振兴相关的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项目开展学术研究,帮助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开展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推进学术研究、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做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调查研究与制订帮扶计划,对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如铁职院利用院校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扶农户,提高了农林种养产业效益;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师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田间地头直播带货,在校内对帮扶村的特色农产品(如红薯、罗汉果、茶油等)进行宣传推介,很快就打开了销路,为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其次,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特色专业赋能乡村产业发展。高职院校应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聚焦区域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增强高层次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贡献度。一是积极与各级政府联动发力,吸引优质企业项目入驻乡村,以“订单式”产业服务乡村经济发展,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基地+村”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格局。关键是要与地方政府联合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目的主要是招收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6]。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当地乡村发展需求,把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行业企业、乡村振兴产业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高职院校围绕产业设置专业,专业对接产业,从而建立起契合经济困难地区资源禀赋的专业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7]。立足乡村振兴学院的专业、师资、研究、服务等优势,进一步促使地方政府和乡村企业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开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决策规划咨询,组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推动校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为乡村产业培植和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2023年4月,城职院在柳州三江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搭建了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平台,紧扣三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和技术,在三江茶产业、文旅产业、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实施深度的政校企合作,开展相关产业的产学研项目,助推三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将学院建成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高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示范性产业推广平台。二是打造适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特色专业。在办好现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拓展涉及智慧农业、乡村电商、民俗旅游、生态康养等实用型职业教育的专业方向,适当增加培养大学生服务乡村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用课程,精准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急需的现代化技术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例如,2020年5月,由柳州市政府、柳职院及行业企业三方共同组建的柳职院螺蛳粉产业学院,拟开设7个特色专业,计划每届培养学生约500名,并建设螺蛳粉大数据技术服务中心,培养螺蛳粉产业技术技能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广西柳州小螺蛳粉的大产业链发展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三、柳州3所高职院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
纵观近三年柳州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成效,其经验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发挥职业教育文化建设优势,开展文化培训和文化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的文化供给,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二是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主动对接乡村产业,建立帮扶合作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开门办学,送教下乡,提供实用、接地气、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柳州3所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初步实现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赋能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柳职院“第一书记”带领村委加入农业农村部与腾讯公司推出的“耕耘者”振兴计划,借鉴湖南省油溪桥村的做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在三江县独峒镇知了村推行学习积分制、清单制、村民说事等乡村治理有效模式,带领党员和群众突破村里单一“收购茶青”的产业模式,开始规模化发展高山辣椒——明椒8号产业,提高了参与种植农户的鲜辣椒产量,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同时村集体增收了约2万元。城职院“第一书记”多方协调争取到两条重要产业路建设指标,实现了樟门屯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金橘、砂糖橘从劣变优的转变,有效解决了龙猛屯杉木的运输问题。同时,利用上级财政资金255万元入股浮石工业园物业、壮象木业、鸬鹚州乡村旅游等多个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铁职院“第一书记”在鱼峰区里雍龙团村统一组织种植百香米,灵活利用村级闲置小学建起了龙团大米农产品加工厂,实现了加工、色选和包装一体化,逐步形成“农户+合作社+公司”运营模式,村集体经济仅卖米一项年纯收入就达13万元。2020年成立了村民股份共享的村级公司,打造竹笋、豆角等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实现以乡村特色农业带动产业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与实地走访,研究团队了解到乡镇“两委班子”、乡村致富能手的愿景,他们普遍期待从振兴特色产业的角度,立足村情,借助政府与院校、企业的力量,吸引特色产业落户,建立“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业帮扶项目,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收入并走上致富路。在与高职院校驻村工作队的访谈中得知,柳州高职院校目前在产业项目入驻、资金帮扶上能做的太少,应转变思路,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方面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村“两委”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一批能在乡村就业创业的新型农人,提升村干部管村治村的素质,从思想引领方面改善乡村精神文明的村容风貌,引导村民树立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干部、关注乡村发展的专家学者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角度也建言献策,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应在国家的号召与指导下进一步服务乡村振兴,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完善各类涉农职业院校布局、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培训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共产党员网.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2]董东明.探索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径[EB/OL].[2023-08-30].光明网.https://gongyi.gmw.cn/2023-08/30/content_36799322.htm.
[3]孙荪.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赋能乡村振兴发展[EB/OL].[2023-09-11].新华日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718033360585937&wfr=spider&for=pc.
[4]王进,蒋聪.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有效匹配探究[J].职业与教育,2022(14):108-112.
[5]安胜蓝.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EB/OL].[2023-02-25].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3-02/25/content_36390215.htm.
[6]曾升科,曹毅,韩春燕.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制度设计、困境与形成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76-80.
[7]郑绍忠.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8):88-92.
注: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职业教育一般课题“柳州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2022ZJC018)、2022年柳州市职业教育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大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路径研究”(LZJ2022B025)的研究成果。
(责编 蒋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