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关爱研究

2024-06-15 14:03周迎春
甘肃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疏导心理问题策略

周迎春

【摘要】离婚、单亲、留守等特殊家庭学生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文章调查、分析了生活在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阐释了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面临的困难,初步摸索出促进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教育引导特殊家庭学生走出因家庭因素带来的困境,让他们积极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1—0030—04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现代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家庭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离异、寄养、留守、经济困难等特殊家庭。农村的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一老一小”成为留守农村的主力军。这些特殊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性格、情绪及社会性发展受到抑制。据调查,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学生,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1]。

一、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类型及成因

2023年7月,笔者以酒泉市肃州区的农村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了18所农村学校、25所农村幼儿园和3所虽在城区但生源为农村学生的寄宿制初中开展调查,调查包括3岁至16岁各年龄阶段的农村学生。结果显示,上述学校中共有特殊家庭学生302名,占学龄学生总数的11%,较2018年上升4个百分点。从类型来看,离异家庭学生 174人,占57.6%;事实无人抚养学生75人,占24.8%;孤儿19人,占6.3%;其他特殊家庭学生34人,占11.3%。结合全国及周边地区相关数据分析,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常见类型及成因如下:

(一)父母离异型家庭

这类家庭分为多种类型。一是夫妻双方因故离婚,孩子由一方单独抚养的家庭。二是女方因缺乏独立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或担心影响重组家庭等因素,不愿抚养孩子,男方为了赚钱选择外出务工,经双方协商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产生了一类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的家庭。三是离异夫妻都不愿抚养孩子,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爷爷奶奶的家庭。

(二)单亲家庭

由于父母一方亡故,原本美满的家庭破碎,孩子的心灵遭受打击,有部分单亲家长脾气暴躁,视孩子为出气筒,无缘无故地打骂孩子;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已经缺失了母爱或父爱,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则会过分溺爱孩子。

(三)孤儿家庭及亲情缺失的家庭

孤儿家庭是指学生的父母双双发生意外或因疾病而离世,他们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生活,属于孤儿,只能由民政救助资金维持基本生活。如今,农业生产模式发生较大改变,以酒泉市肃州区为例,大棚蔬菜和花卉种植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链,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农田里劳作,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因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只能托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农村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这类人群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科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他们仅能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四)事实无人抚养家庭

这类家庭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夫妻一方因意外或疾病去世后,另一方离家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二是夫妻一方因服刑或其他原因无法正常监护孩子,另外一方与孩子失去联系,孩子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三是夫妻双方因残疾或其他原因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无法真正养育孩子。以上三种情况造成农村事实无人抚养学生的存在。

二、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面临的困难

(一)心理问题

1.内心敏感与烦躁。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会有较强的心理波动。农村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波动更突出,他们遇事敏感,容易烦躁,青春期适应能力较差。他们认为关心自己的人少,可以依赖的人少,把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深深埋藏于心底,平时会表现出对外界极度敏感或对小事反应强烈等现象。

2.内心自卑与孤独。由于传统家庭观念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对父母离异的现实不能理解和接受,忌谈、忌问,内心自卑。家庭的破裂使他们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疼爱,心理落差较大。即使走进重组的新家庭,因适应能力的差异,部分孩子易产生孤独心理。使他们因自卑与孤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变成同学眼中的“独行侠”。因此,特殊家庭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2]。

3.内心挫折与厌学。特殊家庭学生因家庭变故,其生理和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内心产生许多困惑,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疏导,短时间内自己又无法调整适应,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挫败感。原有的“家庭幸福感”“学习成功感”荡然无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生活的实际状况形成强烈反差,使他们对周围失去热情,产生失落感,进而有厌学心理。部分离异家庭学生会不思进取,且与相同遭遇的同学抱团取暖而厌学逃课。

4.内心恐惧与逆反。恐惧是特殊家庭学生最容易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的变故给他们的内心带来极大伤害,父母的缺位使他们失去安全感,产生恐惧心理,他们为了不受伤害而伪装自己很坚强,对外界事物很排斥。由于他们总是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导致人际关系较差,不易与他人相处。他们往往不从自身找问题,反而会认为自己遭受社会和他人的遗弃,遭受不公平待遇,从而仇视社会。他们平时孤傲冷漠、情绪波动大,不遵守纪律等,极易养成上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面临的困难

1.经济上相对困难。从调查统计数据看,302个特殊家庭中经济困难的有22人,占7%,其中特别困难的有8人,占2%。农村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基本靠低保抚养,从调查数据显示,他们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但由于家庭特殊他们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因农村老人收入来源单一,相比正常结构家庭,他们在经济上略显困难。

2.心理上的隐形问题。部分特殊家庭学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缺位,尤其是农村女性离婚后重组家庭,对原家庭中生育的孩子缺乏关心关爱,加之祖父母的抱怨谩骂,不正确的教育使得此类型家庭中的学生内心充满对母亲的仇恨。在调查走访中发现,此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明显。

3.学校管理上的欠缺。一些特殊家庭学生由于亲情缺失,自卑孤僻,缺乏与他人交流的主动性,还有个别儿童敏感暴躁、冲动易怒,甚至会打架斗殴,更容易被同学孤立。这些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关爱,在寄宿制学校又不愿意和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此时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酒泉市肃州区的现状是,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学校建有心理咨询室,但受师资水平和时间限制,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未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课程不成体系,心理干预成效不明显。

三、农村特殊家庭学生资助关爱现状

(一)国家惠民政策精准全覆盖

近年来,酒泉市肃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了学前教育免保教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免学杂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职免学费、中职助学金等政策性资助项目,同时还开展了各类企业参与的奖学金、助学金等项目。这些资助项目能够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充分发挥民政、残联、财政等部门联动机制,提升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的精准度,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原建档立卡、城乡低保、家庭遭受重大事故、脱贫不稳定、特困供养、孤儿、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13类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应补尽补。

(二)政府重视程度逐年提高

各级党委、政府应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农村学校特殊儿童心理咨询室,成立心理咨询团队。各农村学校应开展针对性、经常性活动,聚焦问题较大的学生,以心理辅导和情绪疏通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三)社会关爱关注力度逐年加大

乡镇可组织“爱心妈妈手拉手”等活动为特殊儿童送温暖。部分民间组织和爱心企业家不定期举办“温暖大礼包”“一天妈妈也温暖”等活动,为农村特殊家庭学生送去图书、棉衣,给留守学生梳头、包饺子,陪他们做游戏,短暂的陪伴慰藉了特殊学生渴望父母关爱的心灵,使特殊家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成功的教育幼芽必扎根于家庭,失败的教育源头也最终会追溯到家庭教育。特殊家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孩子的父母,无论生活发生何种变故,都不应该缺失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应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还要善于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积极与孩子交流,及时抚平孩子内心的创伤。再婚父母对待非亲生子女,在感情上要真心接纳,让他们尽快熟悉新的家庭环境,与新的家庭融为一体,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关爱。

(二)实施情感疏导

学校应加强对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疏导,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心理疏导工作。教师应扮演“老师和朋友”的双重角色,关注学生心理上的细微变化,鼓励学生把内心的烦恼诉说出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心理上的障碍。班主任要善于扮演母亲的角色,给特殊家庭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温暖,让学生从父母离异或失去父母的恐慌中走出来,勇敢面生活。特殊家庭学生内心压力大,自卑感较强。因此,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从细微之处体现出教师的爱心,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不少案例表明,特殊家庭学生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倾听者、交流者,教师是这些特殊学生心灵抚慰的最佳人选。

(三)增强学生自信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鼓励特殊家庭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老师同伴的肯定。同时,教师还应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中的困难,树立自信心,争取成为优秀的人。教师用正确的理念引导,积极的关心鼓励,让特殊家庭学生在成功中获得自我肯定,在进步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逐步树立“我的人生我做主”的自信心。

(四)创设和谐氛围

教师要教育引导其他学生不歧视、不挖苦、不孤立、不用特殊眼光审视特殊家庭的学生,创设一个团结、和谐、宽松、温暖的班级生活环境和校园学习环境。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多给予特殊家庭学生关心爱护和开导鼓励,让特殊家庭学生在温暖的集体环境中快乐成长。师生的帮助、安慰和鼓励,让特殊家庭学生在温暖的班级生活中,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强化家校合作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家庭保护》第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学校及班主任要加强与特殊家庭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对离异家庭学生家长,要引导他们本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彼此尊重,共同承担抚养责任,使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少受影响,不能让孩子成为父母婚姻的牺牲品。形成学校、教师、家长齐管共育的培养机制和体系,是引导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有效手段[3]。

在倡导教育公平发展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们一方面要采取积极资助政策,不让学生因贫困而失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同时还要营造一个关爱特殊家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多角度采取积极措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确保特殊家庭学生接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韩芙蓉.农村特殊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9):04-06.

[2]林延敏,马楠,卢金逵.特殊家庭结构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22(10):48-49.

[3]哈建新,哈丹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异常表现及教育方法[J].甘肃教育,2022(11):40-43.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酒泉市“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特殊家庭学生的资助关爱与心理疏导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JQ[2021]GHB023)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疏导心理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班主任疏导智障生不良心理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