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也用“新”更好服务新市民

2024-06-15 12:12闫洪举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 2024年4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市民商业银行

闫洪举

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将“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作为健全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不久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高度概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其中重要一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做好3亿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不断满足新市民群体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是商业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对于促消费扩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服务新市民的探索

近年来,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共同引导和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新市民质效不断提升,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覆盖面显著提升,其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一是信贷产品日益丰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互联网银行等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结合自身优势,围绕新市民全生命周期需求,依托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手段,创新新市民金融服务产品,增加金融服务供给。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推出“新市民安居贷”“新市民消费贷”“新市民就业贷”等专属产品包,在利率优惠、还款方式、客户准入等方面给予差异化专享政策,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满足新市民生产生活融资需求;招商银行济南市分行针对新市民创业贷款客户,推出“小微闪电贷”“招企贷”等普惠金融产品,建立优先审批绿色通道,并给予一定的贷款定价优惠,降低客户融资成本。截至2022年末,全国银行保险机构推出新市民专项信贷产品2244个,信贷余额1.35万亿元。

二是服务渠道不断拓宽。为延伸新市民金融服务触角,拓宽新市民金融服务渠道,满足各类新市民群体差异化需求,商业银行全面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优化网点布局结构、丰富网点服务功能等方式,提升线下服务能力,为农民工等新市民群体提供便捷化、综合化服务,通过设立新市民金融服务专业网点、新市民服务站、增设新市民专属服务窗口等方式,为新市民提供“金融+生活”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加强掌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建设,提升线上服务能力,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中国银行手机银行设立了“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专区”,涵盖集基础服务、民生服务、贷款服务、保障服务等四大模块,全方位覆盖新市民多样化线上服务需求。

三是金融场景更加多样。近年来,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通过与外部平台合作或者自建平台等方式,将金融服务嵌入新市民住房、教育、医疗、消费等场景,推动金融产品与场景深度融合,为新市民群体提供触手可及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例如,中国工商银行通过与京东员工场景服务平台合作,开展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创新,为“快递小哥”提供融资、支付、保障等多样化、精准化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与美团合作研发“超级账单”系统,为美团平台的小微商户提供经营情况分析等服务,同时农业银行将银行账户查询、余额查询、快捷支付绑定等金融服务嵌入美团平台,结合骑手工资代发数据,探索推出小额信贷产品,提升外卖骑手等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体验,满足其资金需求。

商业银行服务新市民面临的挑战

新市民群体工作稳定性低,其金融服务需求的碎片化特征更为显著,新市民金融服务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新市民金融服务产品供需不匹配现象突出。新市民群体庞大且复杂,其金融需求具有多样化、差异化特征,当前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产品创新缺乏特色,金融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错配,难以满足新市民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调研发现聚集新市民消费、安居、教育等各方面的金融需求,许多商业银行推出了“消费贷”“安居贷”“教育贷”等信贷产品,但此类产品多是针对拥有社保、公积金流水或收入证明等数据的新市民,针对低收入新市民群体“小额、高频”金融需求的便捷化产品创新相对较少;针对新市民创业、生产经营的信贷产品也存在借贷门槛相对较高、贷款额度相对较低等问题。据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6000多名新市民的调研发现,34.3%的受访新市民没有银行贷款,其中,“贷款利息过高”“贷款品种太少,不能满足需求”“放款额度太少,不能满足需求”“贷款期限太短,不能满足需求”等原因的占比分别为25.1%、16.5%、16.0%和15.6%,具体如下图所示。此外,金融机构产品供给与新市民产品需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较为突出,调研中发现,部分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较少,对如何有效获取信贷产品缺乏了解,而商业银行触达新市民群体手段少、成本高的问题也较为普遍。

二是新市民金融服务尚未形成合力。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协作联动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形成新市民金融服务合力。例如,从调研看,许多地方政府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或政策性担保等方式,为新市民提供增信,提升新市民融资能力,但部分地区还存在担保门槛高、担保费率高、风险补偿基金到位慢等问题,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新市民放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新市民的融资成本。同时,从各地出台的新市民金融服务方案看,大都提出将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监管内容,但部分地区对新市民贷款考核差异化政策尚未有效落地,商业银行服务新市民的激励约束机制还相对欠缺。此外,政府对新市民相关政务数据的开放门槛较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三是新市民数字信用体系建设缓慢。对传统授信和风控手段较为依赖仍是当前金融机构创新新市民融资产品的一大特征。据《2022年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显示,未通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解决资金缺口的新市民中,30%受访者表示银行申请材料要求高,流程复杂,14%表示没有足够可抵押的资产。究其原因,部分新市民群体征信、社保、税收等数据缺失,新市民数据碎片化的问题更为突出,数字信用体系难以有效建立,数字画像不精准,大数据、科技驱动的金融产品创新尚难以大面积推广。据2020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新市民研究课题组《流动的“新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与心态调查报告》显示,不缴纳社保的受访者占比51.3%, 15%的受访者不知道自己是否缴纳了社保。目前,部分地区积极探索打造新市民数据平台,推进新市民多维数据整合、共享,构建新市民信用体系。但通过调研发现,新市民大数据平台对新市民多维数据整合能力有待提升,数据到信用的转化能力还需加强等。

四是新市民数字金融素养还有待提升。发展数字金融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新市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重要抓手。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新市民群体对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甚至网上购物等认知和使用程度较高,但其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金融服务渠道,以及对数字信贷、数字理财等线上金融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新市民“数字素养”相对较高与“数字金融素养”相对较低的矛盾并存,从而限制了其享受数字金融发展带来的红利。清华大学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蚂蚁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国城市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指数报告(2023)》也显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老市民享受的支付结算、贷款融资等方面数字金融服务数量和质量均远超同城市新市民。

强化使命担当 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商业银行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出的各项工作部署,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不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加大新市民金融服务力度。要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大资金、科技、人力等资源倾斜力度,不断增加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聚焦新市民住房、教育、医疗、创业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与创新力度,针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建立差异化考核政策,推动金融服务向新市民群体倾斜,积极践行“以义取利,不惟利是图”文化理念,降低新市民创业、安居等融资成本,在实现商业可持续与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让利于民,积极对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更好发挥融资担保对新市民群体融资的增信作用,不断扩大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二是加快新市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是开展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充分整合利用新市民公积金、社保、公安、金融等多维内外部数据,加强数据治理与积累,确保新市民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金融科技、金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市民数字信息平台建设,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市民数字信息平台数据、新市民衣食住行等场景数据,借助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大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市民群体进行精准数字画像,综合考虑新市民职业特征、还款能力、消费行为、信用记录等因素,对其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和划分,全面反映新市民的信用状况和风险,为提供差异化、精准化金融服务夯实基础。

三是强化新市民数字金融服务创新。围绕新市民群体创业、安居、教育、消费等重点领域,借助金融科技、大数据手段,推出更多数字化金融产品。一方面创新更多数字信贷产品,满足新市民群体差异化融资需求。针对低收入新市民群体日常消费等,推出具有小额、低息、随借随还等特点的线上信贷产品,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融资门槛,满足更多新市民低收入群体“额度小、周期短、频率高”的金融需求;针对新市民小微商户等群体,通过利用银联交易数据、第三方平台交易数据,以及积极对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等方式,推出具有无抵押、额度高、周期长等特点的线上信贷产品,满足新市民小微商户群体的生产经营需求。另一方面创新更多数字理财产品,助力提升新市民财产性收入。充分考虑新市民群体风险偏好、资金需求特征等,降低新市民理财门槛,推出兼具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数字理财产品,加强新市民养老、子女教育等领域的理财产品创新,助力新市民做好长期理财规划。

四是持续拓宽新市民金融服务渠道。一方面重视新市民生态场景建设。通过搭建更加丰富多样的新市民数字化场景生态,或加强与G端、B端、C端场景平台对接合作等方式,推动金融服务与新市民消费、医疗、教育、安居等诸多场景的深度融合,依托场景平台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为新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综合化“金融+非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推动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和网点内部功能设置,强化线下服务能力建设,助力新市民更加便捷地获得基础金融服务,提升新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以网点为主地,积极开展防电信网络金融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活动,提升新市民金融素养,维护新市民合法权益,加强对新市民数字金融知识的培训,提升新市民对数字信贷、数字理财等线上产品的认知和使用能力。此外,持续丰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小程序等线上渠道服务功能和产品,为新市民提供线上理财、线上贷款、生活缴费等多样化服务,同时以数字化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新市民成本。

责任编辑_曲玲玓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市民商业银行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