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空间治理与城市摊贩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不仅关乎城市的整体面貌,更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文化传承。文章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治理来平衡市容与摊贩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逻辑主线,文章通过对城市空间治理与城市摊贩文化现状的探讨,发现城市空间秩序与结构失衡、城市空间过度资本化和商业化、城市空间人文价值与人文情怀的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理念变革、加快城市治理体系构建、挖掘城市人文价值留住城市“烟火气”等相关解决对策,以期为现代城市空间治理与城市摊贩文化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助力我国打造“阳光城市”。
关键词:空间生产理论;城市空间治理;城市摊贩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0;F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8-002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8.006
1 背景概述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空间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消费水平升级等因素推动下,城市居民对包括生活空间、精神文化空间、社会治理、社会参与等功能在内的多元化开放空间愈发关注。在城市治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城市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居民个性化需求增多,对新发展阶段高品质生活的改善和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针对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弥补短板,处理好大城市活动空间与公共空间配置、城镇居民与城区周边资源供给、对接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与空间规划治理协调等问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城市治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新趋势下城市市民多样化、多功能性的需求,赋能共建包容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2 城市空间治理的困境
空间规划是一个“既要解决问题,又要谈些主义”的概念。进入新的城镇化阶段,我国城市建设治理和国土空间治理进一步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规划与实施、政府治理和人民共享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空间治理的实效,是当前学术界、各行业领域内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式城市空间治理到底“治”什么、“理”什么,需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去剖析新问题、设定新目标、建构新体系、塑造新秩序、赋予新意义、创造新价值。
2.1 城市空间秩序与结构失衡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空间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代,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增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紊乱无序,进而出现一些空间隔离和空间排斥的问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难以共享同一城市空间,加剧了城市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城市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均衡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城市经济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一些地区过度开发,而其他地区则发展稍显不足。这会导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加大,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同时,经济空间的不均匀分布也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城市问题。而在社会空间分布不均匀方面,则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中的空间位置和资源获取能力存在差异。这会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富裕群体能够占据优质的社会资源和空间,而生活贫困群体则被迫居住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及郊区。这种不均衡分布也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和低效的资源利用。其次,城市文化空间分布不均匀体现在文化设施的空间分布不合理和文化设施的类型配备不均衡。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大多由设施提供者主导,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的文化设施过于集中,而其他地区则缺乏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此外,这种不同类型文化设施在城市中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也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居民无法享受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服务。
2.2 城市空间过度资本化、商业化
城市资本化、商业化对于发展城市摊贩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话题。资本具有鲜明的趋利性和扩张性特征,天然地以资本循环和资本积累为目的,城市化进程与资本发展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增长机器”,有自发膨胀和扩张的趋势。资本积累和城市扩张同时进行,两者相互促进,为城市空间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商业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资本化和商业化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还可以进一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商业化和资本化能够使城市所拥有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增加财政收入,为当地政府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等的发展。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空间的商业化和资本化投资建设,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城市过度的资本化、商业化对于城市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良影响,在城市化进程快速的时代,城市空间逐渐等级化、阶级化,空间分割、空间剥夺和空间贫困等现象愈演愈烈,这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城市空间正义。一方面,随着城市资本化、商业化的加速,原本属于摊贩的公共空间被高档商业区、大型购物中心等所占据,这使摊贩失去了经营的场地,进而影响了摊贩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地价的上涨,摊贩的经营成本也随之增加。高昂的租金、管理费等使摊贩难以维持生计,进一步影响了摊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除此以外,城市空间过度资本化、商业化对于城市摊贩的影响还表现为政策限制。为了提升城市形象、维护市容市貌,一些城市可能会对摊贩的经营实施比较严格的限制和管理,这些政策也限制了摊贩的数量和经营范围,使摊贩文化难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2.3 城市空间人文价值与人文情怀的缺失
摊贩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它都在城市的角落里默默地发挥着作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如何让摊贩文化与现代城市相融合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摊贩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记忆、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和管理问题,摊贩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人文价值与人文情怀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刻地反映在城市居民的精神层面。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城市的文化特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商业街区。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不仅使城市失去了特色,也削弱了城市的吸引力。城市的历史遗迹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许多历史遗迹被遗忘或忽视,甚至被拆除,导致城市的文化脉络断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降低。此外,传统习俗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然而,在现代城市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习俗逐渐被遗忘,这种现象不仅使城市失去了历史文化的底蕴,也削弱了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市空间人文价值与人文情怀的缺失还表现在社区氛围淡化、城市公共空间匮乏。社区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基础单元,它承载着居民的归属感和亲情。然而,在现代城市中,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流动的加速,社区氛围逐渐淡化,居民之间的联系减弱,社区活动减少,导致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再者,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反映了城市的公共精神和文化品位。但是,在现代城市中,许多公共空间被忽视或滥用,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不仅影响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也削弱了城市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
3 城市空间治理与城市摊贩文化的有效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人民城市”。城市空间治理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把抽象的人、标准的人转向一个个具体的人,从“人”转向“人人”。空间治理、规划和发展,最终需要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不仅仅是包容性的问题,更多的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要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保证每一个人机会均等,不论是先天机会不足的弱势阶层、小孩与成年人,还是体弱的年轻人与老人。
3.1 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理念变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的城市空间治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理念的变革变得尤为重要。这种变革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城市面临的挑战,还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变革中,如何平衡城市管理与摊贩文化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首先,要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摊贩文化转型。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摊贩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空间治理理念的变革为摊贩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在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摊贩文化应当注重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例如,通过设置规范的摊贩经营区域、加强摊贩管理等方式,可以在保障城市秩序的同时,为摊贩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其次,提升城市功能布局与摊贩文化的融合发展。城市空间治理理念的变革有助于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实现各类功能的合理分布和高效衔接。在这一背景下,摊贩文化可以与城市功能布局相融合,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商业区、旅游区等区域设置特色摊贩,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也可以为摊贩带来经济收益。
除此以外,还要增强空间利用效率与摊贩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理念的变革,需要更加注重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在摊贩文化的发展中,同样需要关注空间利用效率的问题。通过合理规划摊贩经营区域、优化摊贩布局等方式,可以实现摊贩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也需要城市管理者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摊贩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为摊贩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还要树立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摊贩文化协同发展的环保理念。实现城市空间治理理念的变革,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摊贩文化的发展中,同样需要关注环保理念的落实。例如,鼓励摊贩使用环保材料、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可以在保障摊贩发展的同时,为城市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3.2 加快城市治理体系构建
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基于人民大众、城市居民的利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而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基石。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可以有效整合资源,规范城市管理流程,使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这不仅有利于加快城市治理体系的构建,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在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方面,摊贩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发展有助于优化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摊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及高效的服务。同时,对于摊贩的规范化管理也可以提升城市服务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例如:发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与摊贩文化的便捷性优势。城市交通拥堵是当前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难题,在这一背景下,摊贩文化的便捷性优势得到了充分凸显,通过设置规范的摊贩经营区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摊贩文化进一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就增强城市应急响应而言,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能够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城市治理体系能够迅速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由此可见,摊贩作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其快速适应和恢复能力也为城市的应急响应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层面,城市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摊贩文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强城市治理,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化解公共危机事件,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故而,摊贩文化作为城市文化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繁荣发展有助于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一点不容忽视。
3.3 挖掘城市人文价值,留住城市“烟火气”
城市摊贩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摊贩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了市民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地方特色文化。他们的存在,让城市变得更加生动和多彩,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城市摊贩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色,更是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摊贩的存在,让城市充满了活力和烟火气,成了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挖掘城市摊贩文化的人文价值对于留住城市的“烟火气”、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摊贩文化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逛摊贩市场、品尝地道美食、购买生活用品等,已经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摊贩市场中,市民可以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也可以体验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与市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让摊贩文化更加具有人文价值和生活气息。为了留住城市的“烟火气”,需要深入挖掘城市摊贩文化的人文价值。这包括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培养传统手工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通过挖掘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可以让城市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通过保护和培养传统手工艺,可以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通过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可以让城市的多元文化得以交流和融合,形成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城市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摊贩文化的发展更加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体验。摊贩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能够满足市民对多元化、个性化生活的需求。市民在闲暇之余逛摊贩市场、品尝地道美食等活动也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快摊贩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让城市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4 结论
空间生产理论是一种理解空间、时间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它主要关注空间的生产过程,即社会和物质空间如何被创造、再创造。该理论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活动的背景,而且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城市空间的演变和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城市空间治理与城市摊贩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加强管理和推动创新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胡莹,沈锦焘.苏州城市流动摊贩空间分布机制及其空间治理策略[J].规划师,2023,39(9):131-137.
[2]崔占峰,宋幸阳,桑琰云.治“摊”还是治“贩”:城市地摊治理之辨[J].学习与实践,2022(10):87-98.
[3]邢祖哥,黄耿志,薛德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空间格局与影响机制[J].地理学报,2022,77(10):2474-2493.
[4]邢祖哥, 黄耿志,薛德升.中国非正规经济发展格局及与城镇化的关系——基于多指标多原因(MIMIC)模型的研究[J].地理研究,2022,41(3):597-615.
[5]方创琳,张国友,薛德升.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J].地理学报,2021,76(12):2898-2908.
[6]马子琪.活力与品质:城市摊贩空间的弹性生产及其治理反思[J].云南社会科学,2021(4):139-146,188.
[7]黄瓴,景晓婷.空间治理视角下山地城市社区街巷摊贩时空分布与空间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七星岗街道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5):102-110.
[8]张司杰,唐莹.需求导向视角下城市流动摊贩空间治理再优化[J].商业经济,2021(5):17-19,63.
[9]黄耿志,薛德升,徐孔丹,等.中国大城市非正规公共空间治理——对城市流动摊贩空间疏导模式的后现代反思[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2):47-55.
[10]方创琳.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J].地理研究,2019,38(1):13-22.
[11]黄耿志,薛德升,金利霞.城市流动摊贩的微区位选择机制——基于广州市200个摊贩访谈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16,31(1):57-64.
[12]李广东,方创琳.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1):49-65.
[13]黄耿志,薛德升.非正规经济的正规化:广州城市摊贩空间治理模式与效应[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3):51-57.
[作者简介]王丽琼(1994—),女,汉族,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上海海事大学,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