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业祺 曾令俊
摘 要:在旅游设施中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打造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西通过将公共文化空间与旅游集散中心相结合,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力,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文章通过分析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剖析了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效能和存在问题,并从灵活管理、加强多元化服务、挖掘本土文化、提升服务效能、提高影响力等方面提出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融合;多元化服务;广西旅游;区域发展
本文索引:张业祺,曾令俊.<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1):-129.
中图分类号:F127;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6(a)--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书屋”“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在广西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将公共文化空间植入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成为广西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大特色。本文对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深入探索,总结建设的成功经验,直面存在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对推动广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广西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发展
部分学者认为,在党的十八大后出现在张家港街头的阅读“小木屋”,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2014年,“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在温州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至此,不少省市借鉴温州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随着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公共文化空间的研究中。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一是以阅读功能为主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多是集中于公共文化空间的智慧服务[2]、设计运营[3]。二是以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主要包含发展演变[4]、表达途径[5]、治理与提升[6]、融合创新[7]。三是对“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研究,其中以具有阅读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主要集中在空间模式构建[8]、空间布局[9]、情感治理[10]、融合发展[11-12]、 价值表达[13]以及品牌运营等方面;研究者对“三馆”的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14]、构建方法[15]、治理方式[16]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文化空间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增加旅游内涵、提升旅游质量、拓展旅游内容的重要工具,将会成为推动区域文旅融合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广西的旅游集散中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究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内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情况并提出建设建议,以期为建设文化旅游强区提供参考。
2 广西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情况
2.1 建设概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广西各地旅游集散中心内出现,既展示了当地的城市文脉,又营造了优质的文化氛围。根据调研,截至2023年6月底,全区共建成71家旅游集散中心,其中有21家旅游集散中心由于经营不善、整改等原因停业;全区共有一级旅游集散中心1家,二级旅游集散中心19家。调研发现,大部分旅游集散中心都设置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与交通枢纽联合建设的旅游集散中心内的公共文化空间多以阅读空间为主,独立建设的旅游集散中心内的公共文化空间多以文创空间和旅游商品展销空间为主;部分旅游集散中心由于规模较小,仅设置一些地域特色文化展示牌、旅游商品展销柜等简易文化空间。
2.2 广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形式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依托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广西区内旅游集散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形式由单一的旅游商品展示转向多维度、多业态、多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形式转变。
2.2.1 文化展示型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展示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展示城市和民俗文化、反映城市历史轨迹和文创产品展示的公共文化空间,它是旅游集散中心立足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加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创新特色文化展示平台,提升旅游产品知名度,丰富集散中心旅游服务功能的重要功能补充。柳州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结合“紫荆花”文化,打造“紫荆花艺术”展示平台,提升了柳州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融安县游客集散中心充分利用香杉阁的文化影响力,建设古建筑文化展示空间,邀请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举办融安“香杉阁”笔会活动,充分展示了本地文化。
2.2.2 阅读型公共文化空间
广西在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积极探索提高服务效能的新路径,形成了以图书馆为中心馆,各区县馆为总馆,在集散中心开启“图书馆+”服务新模式。2020年,全国首个“高铁读书驿站”在钦州高铁旅游集散中心启用,是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河池市宜州旅游集散中心、巴马瑶族自治县百魔洞景区游客中心、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景区游客中心内先后建设了“悦读驿站”阅读型公共文化空间。
2.2.3 旅游商品型公共文化空间
广西以代表农耕文化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地域文化的特色产品和非遗商品等展示和销售为主的旅游商品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常见形式。柳州市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贵港市旅游集散中心、岑溪市旅游集散中心等都设置以特色农产品展示售卖的公共文化空间。
2.2.4 精品文创型公共文化空间
文创产品是区域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展示的重要媒介,旅游集散中心内的公共文化空间则成为文创产品重要的展示平台。柳州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通过将生活、工业、艺术理念融入文创中,成功打造了柳州紫荆花文化创意廊,以高品质的文化创意产品助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贵港市旅游集散中心将文创融入集散中心的装修风格中,展现出贵港本地的蓝衣壮和油纸伞文化。
2.2.5 饮食型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餐饮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将饭店作为基底,在菜品、装修风格、服务人员着装等内容注入区域文化,使游客沉浸在美食中感受区域文化。如柳州旅游集散中心内设置以壮乡苗寨设计风格、苗服接待的苗王府餐饮酒楼,打造了具有苗族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全州县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有全州风味餐厅,构建饮食文化空间中;东兴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内建设有越南风味小吃,成功打造了越南饮食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
2.2.6 文艺活动型公共文化空间
部分旅游集散中心,通过开展文旅演艺活动,提升公共文化空间艺术氛围,形成以文旅活动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如柳州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通过举办“紫气东来‘荆奇柳州”2023年柳州紫荆花盛典主题活动,构建以文旅宣传活动为主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邀请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湛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开展宣传推介,提高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影响力;广西上林县旅游集散中心则通过搭建夜市舞台,构建演艺活动为主的文艺活动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旅游集散中心的艺术氛围。
2.3 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效能
2.3.1 丰富了集散中心的服务功能
随着广西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旅游集散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实现了“空间转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成为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补充了旅游集散中心文化服务功能,为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了多样的文化服务和旅游基础服务,也丰富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区域文化体验的内容。
2.3.2 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窗口”
近年来,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多数依托城市的高铁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逐渐成为人流量较大的公共服务场所,其文化服务功能也随着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而提升,逐渐成为城市宣传民族文化、城市文脉的重要窗口。广西的柳州、崇左、岑溪等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通过塑造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活动、营销旅游产品等方式,积极建设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一体的文化空间,将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窗口”。
2.3.3 有效地弘扬和传承特色文化
旅游集散中心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构建公共文化空间,并发挥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作为集散点人流量大的优势,有效地弘扬、传承区域的特色精品文化。如柳州市旅游集散中心以“洋紫荆”为主题,结合柳州市“紫荆花城”文化旅游形象品牌,打造出广西首家集文化展示、推介、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并将紫荆花文化和柳州市工业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打造出了紫荆花精品区、民族文创精品区、柳砚文创精品区、历史文化精品区、手作互动精品区等公共文化空间,将柳州全方位展示给世界;崇左市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则利用传统的解构手法将隐含在精致现代空间之下的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等古典元素发出来,充分融入旅游集散中心的设计中,将整个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大型的公共文化空间,真正做到让古典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2.3.4 提高文化的知名度,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各个城市在构建旅游集散中心的文化空间过程中,不断吸纳本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情,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融入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中,展示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有效提高了区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如崇左市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花山岩画文化空间、贵港的蓝衣壮文化空间、融安的香杉阁文化空间等。
3 存在问题
3.1 建设认识有待加强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游客和本地居民不理解旅游集散中心内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意义,只单纯地认为文化空间是一个书店或者是一个商店,未充分地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也未参与到其组织的文化活动或旅游活动中。
3.2 特色挖掘有待加强
一是广西大部分旅游集散中心内的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乡土旅游产品推广销售和图书阅读空间为主,少数旅游集散中心设置以文创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空间,以元宇宙科技、多媒体科技为主题的公共文化空间缺失。二是内容传统、缺乏创新、同质化趋势明显;部分旅游集散中心内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管理依旧沿用传统的思维,未能与当地的文化特色有机融合,特色挖掘不够,缺乏创新和吸引力,同质产品多,严重影响了旅游集散中心文化空间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
3.3 影响力有待提升
广西大多数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经营主体的市场推广意识不强,缺乏宣传的积极性。各类旅游集散中心仅在开业初期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宣传,后期的运营、服务、产品、品牌等宣传推广甚少,未形成完整的宣传营销网络体系,其产品、文化内涵的知名度难以扩展,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导致大多数旅游者不清楚旅游集散中心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存在。
3.4 旅游集散中心运营管理较差
据调研,广西各类旅游集散中心主要以政府或国有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运营理念和服务理念较差,全区仅有4家旅游集散中心是24小时营业,绝大部分旅游集散中心营业时间在上午8时至下午6时,无法满足游客、旅行团早出晚归的旅游行为特点。除此之外,有30%的旅游集散中心停止运营,且大多数旅游集散中心利用率不高。短时间的运营管理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夜游或夜间赶路的需求,使游客不再将旅游集散中心作为旅游过程中的中转站,严重阻碍了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发挥。
4 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公共文化空间的对策建议
4.1 灵活管理旅游集散中心的运营
明确运营模式,是旅游集散中心持续发展的前提,广西各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应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着眼本地居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明确旅游者的旅游时间和本地居民的休憩时间,灵活选择组建方式、运营方式和经营定位,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旅游集散中心内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4.2 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多元化建设
4.2.1 加强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
让设计师、艺术家广泛参与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使设计更时尚、空间更精致和谐,让公共文化空间由“单一供给”转变为“多元供给”,既实现公共文化空间的美化、舒适化,也让人们享受更加优质、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4.2.2 创新建设公共文化空间
把创新放在首位,在空间设计开发、功能设置、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建设方式、活动开展、内容供给、运营管理、传播推介等方面全面创新,打造旅游集散中心多元化服务的“公共文化空间”,彰显时代特征,满足城市现代化的需要。
4.2.3 积极引入新型业态
加大力度引入艺术、文体、民俗、科教等类型的产品入驻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艺术型公共文化空间、文体型公共文化空间商店、民俗型公共文化空间、智力型公共文化空间等类型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积极引入视觉识别、电子竞技、影视动漫、虚拟仿真等元宇宙和新媒体融合型产品,构建科技含量高、市场认可度高、吸引力强的公共文化空间。
4.3 加强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城市文化旅游的展示“窗口”
根据区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充分发掘广西各区域历史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提炼文化符号元素,让鲜活的文化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使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类型更加丰富,民族和本土性更强,成为区域文化展示的窗口。
4.4 提高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效能
4.4.1 充分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旅游集散中心在“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景点”旅游集散服务网络的聚集效应优势,依托海、陆、空交通运输枢纽,通过与文化企业、非遗品牌、景区、旅行社共同合作,在集散中心内嵌入建设有特色、有品位、小而美、舒适的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效能。
4.4.2 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不断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内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所需要的座椅、充电器、翻译、解说器等配套设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文化汲取环境,延长其在公共文化空间的驻留时间。
4.5 以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影响力
4.5.1 开展公共文化空间的宣传普及工作
以社区活动的形式开展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宣传科普活动,使居民充分了解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提高其参与度。利用电视、报刊以及新媒体,通过广告、小视频、宣传册等方式,向游客或居民开展旅游集散中心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游客对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的认知度。
4.5.2 发挥大型文化活动的影响力优势,提升现有公共文化空间影响力
以文化内涵为引领,加强与企业合作,继续推动旅游集散中心举办“走读广西”分会场活动,促进旅游集散中心成为服务于周边社区的文化场所,提升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公共文化空间在本地居民中的影响力。引进“广西有礼”“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特色文化和旅游活动在旅游集散中心内设置分会场或展厅,构建具有特色化的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旅游集散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区域影响力。
参考文献
金武刚,王瑞芸,穆安琦.城市书房:2013-2020年: 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突破与跨越 [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3):1-9+21.
陈渊.公共文化空间智慧服务研究: 以佛山市南海区24小时读书驿站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3,45(8):55-58.
张潇雨,孙红蕾.公共文化阅读空间设计及运营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获奖案例[J].新世纪图书馆,2022(11):30-35.
朱媛媛,罗源,王优聪,等. 城乡要素交互作用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演变及机制研究: 以河南舞阳县柴庄村为例[J].地理科学,2023,43(5): 847-859.
王灵毅,谭逸夫. 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多元叙事途径研究: 以墙头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湖南包装, 2023,38(5): 64-66+71.
李祥,张姚芳.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的治理流变与发展政策: 基于云浮市共同缔造的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 (16):172-175.
刘传喜,刘红霞.流动空间视角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研究[J].长白学刊,2023(4):149-156.
何盼盼,陈雅. 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9(2): 106-111+118.
宋宜嘉,施颖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及可达性研究: 以宁波市为例[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3,5(1):73-87.
曾莉,周慧慧,龚政.情感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再造: 基于上海市天平社区的实地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20(1):46-52.
何义珠,郑丽,留洪华.“文化+商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种范式: 基于青田侨乡文化主题图书馆的考察[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7): 70-72.
张伟,宋陆陆.社会联结纽带:闽南“野球”赛事参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田野调查[J].体育与科学,2023,44(5):22-29.
蒋一平.公共文化空间价值视域下图书馆职业人员空间素养研究:内涵、现状与提升路径[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5): 32-43.
洪芳林,龚蛟腾.公共图书馆空间价值研究:表达、支撑与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3,32(2):26-39.
张芳霖,王辉.公共档案馆文化空间的构筑: 基于休闲学和公共空间论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9(1):29-33.
崔烁.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精细化治理:转向、维度与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 2022(10):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