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琳洁 鲁统宇 李若霜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使命任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我国2014—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各省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数和共同富裕指数,实证研究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主要来自经济开放度;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促进效应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趋势。
关键词: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同富裕;熵值-耦合协调度模型;中国式现代化;异质性
本文索引:段琳洁,鲁统宇,李若霜.<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1):-025.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6(a)--0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开放是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只有构建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新一轮开放型经济,才能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2]。
随着新开放格局的提出,学者越来越多关注高水平对外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关注高水平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引入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3];“双循环”背景下,对外开放分别通过促进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优化带来旅游经济的提升[4]。也有学者认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协调发展,贸易开放能够促进代际收入流动,促进机会公平,体现了代际收入的均衡协调[5]。全国大市场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基础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充分发挥国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共同”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两个核心要素[7],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对共同富裕的“共同”和“富裕”两个维度产生作用,通过提高贸易利得、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8]。由此可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张二震等(2022)[9]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但目前很少有相关实证研究。
本文尝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共同富裕的效应和路径,深入探讨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共同富裕的中介效应等关键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明晰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价值和路径,对加速传统对外开放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转型、更好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
国内已有学者研究了对外开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共同富裕作为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战略,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新一轮的开放模式,两者之间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方面,在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导向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开放,纠正了传统对外开放非均衡、贸易结构单一等不足,激发企业活力,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提高消费者的积极性[10]。因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
1.2 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的机制分析
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共同富裕。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11],产业结构又是共同富裕的内部驱动力[12]。在“分好蛋糕”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变以往“低端嵌入”的模式,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效缩小地区、城乡差距,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13]。在“做大蛋糕”方面,我国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产业结构升级受到对外开放的正向影响[14],由此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共同富裕。
1.3 高水平对外开放影响共同富裕的异质性分析
从地区来看,高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首先,FDI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外部推动力,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15],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其次,各省的对外开放指数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在东南和西北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趋势。
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维度来看,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较大,经济开放度越大,该省整体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可能对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辐射效果更强。技术开放度主要指先进技术的对外开放,前一轮对外开放属于“低端嵌入”模式,技术的创新能力有限,可能对共同富裕的推动效应较弱。因此,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同维度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果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共同富裕的效果因地区、细分维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说明
2.1.1 被解释变量
共同富裕综合指数(Cp)。目前,有关共同富裕的评价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采用熵权-耦合协调模型进行测算,得到各个省份的共同富裕综合指数。
2.1.2 解释变量
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数(Open)。参考相关研究,高水平对外开放包含经济开放度(Open1)、技术开放度(Open2)与社会开放度(Open3)三个子维度,共15个三级指标。
2.1.3 中介变量
产业结构升级指数(Upgrad)计算公式为:
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第一产业占比×1+第二产业占比×2+第三产业占比×3(1)
2.1.4 控制变量
由于其他区域特征因素可能对共同富裕产生影响,借鉴以往的文献研究,本文选取了以下几个控制变量:(1)创新创业指数(Entp),源自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从人、资本、技术三大核心要素综合衡量各省的创新创业能力;(2)技术投入(Tech),政府技术支出占GDP的比值;(3)融资效率(Finace),各省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比;(4)人口素质(Lnqua),每十万人高等学校学生数,因人口素质与其余变量的数量级差距较大,通过取对数的方式缩小数据的绝对数值。
2.2 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31个省市自治区2014—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在评价体系上,除了一些特殊指标,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由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数字经济指数来源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民营企业前500强占比来自《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来自CSMAR数据库,对外承包工程相关指标来自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统计公报外,其余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个别指标在早期年份存在缺失值,采用回归预测的方法填补。
2.3 模型构建
首先,文章为研究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构建以下的基准面板数据模型:
(2)
其中,i、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Cp为共同富裕综合指数;Open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Z为一组控制变量;β1、β2分别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μ、θ、ε分别为个体固定、时间固定和随机扰动项。
其次,研究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引入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验证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中介变量M促进共同富裕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如下:
(3)
(4)
(5)
对模型结果的判断中,若系数α1、γ1、η2显著,η1不显著,则表明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若系数α1、γ1、η2显著,η1也显著,则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基准回归结果
表1列(1)是仅加入高水平对外开放变量的基本方程检验结果,列(2)~(5)是依次加入影响共同富裕特征变量的扩展方程检验结果,表明高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共同富裕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从回归系数来看,各省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带动各省共同富裕指数提高约0.252个单位。因此,该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假设H1,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3.2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
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检验,以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该省对外开放程度,作为本文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具变量。表2列(1)为工具变量法的回归结果,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0.133,说明本文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原模型依然有效,基准回归结果可靠。
另外,为了进一步证实模型的稳健性,本文通过变换估计模型和剔除样本量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
3.2.1 变换估计模型
本文使用混合OLS模型检验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促进共同富裕上是否具有显著性,显示结果稳健可靠。
3.2.2 剔除直辖市
相对来说直辖市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倾斜和政策重视,本文将4个直辖市的数据剔除后重新估计,结果如表2列(4)所示,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依然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只是促进的程度相比之前有所下降,说明直辖市相对较高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会放大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果,证实结果稳健可靠。
3.3 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产业升级促进共同富裕
根据前文构建的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估计,首先,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进行回归,得到表3列(1);其次,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中介变量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回归,得到表3列(2);最后,高水平对外开放及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对共同富裕进行回归,得到表3列(3)。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列(1)~(3)核心变量的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证实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表3列(2)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赋能的方式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即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每增加1个单位,会使产业结构升级提高0.173个单位,从而使共同富裕间接提高0.053个单位,总效应提高0.252个单位,且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173*0.305/0.252=0.209,说明产业结构在高水平赋能共同富裕中发挥了约20%的作用。
3.4 异质性分析
3.4.1 地区异质性
检验结果如表4列(1)~(3)所示。无论是在哪个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促进程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
3.4.2 维度异质性
高水平对外开放分为经济、技术和社会开放三个维度,不同维度对共同富裕有着差异性的促进程度。那么,是哪个方面作为主要变量影响着共同富裕呢?将不同维度分别对共同富裕指数回归,结果表示各个子维度对共同富裕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维度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经济开放度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社会开放度,最后是技术开放度。
综上所述,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效果因地区、细分维度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验证了假设H3。
4 结语
本文以省级层面2014—2021年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共同富裕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影响机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有直接促进作用。第二,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促进共同富裕。第三,就地区异质性来说,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共同富裕的效果更加明显。就维度异质性来说,目前经济开放度是赋能共同富裕的主要维度,技术开放度因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促进作用最小。
对此,本文针对如何更好地加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转型,赋能共同富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立足国内大循环,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沿海地区在前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对中西部地区有很大的示范作用,沿海地区也应主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稳固国内市场。第二,积极参与“外循环”,优化国际区域合作战略。一方面,通过“外循环”促进中西部地区开放,中西部地区应充分把握对外开放政策,进而更深度地参与到国际价值链分工中,整体上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另一方面,在扩大国内区域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探索推动跨境跨区域合作新路径,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第三,提高技术开放度,实现高质量可持续性的对外开放。传统依托“人口红利”的对外开放模式应改变,不再单一频繁地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多引进国外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黄金辉,郑雯霜.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3-32.
吴刚,魏修建,解芳.区域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2022(4):108-115.
生延超,刘琪,李倩.对外开放提高旅游经济效率的作用过程与传导机制: 基于2000—2019年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J].旅游论坛,2023,16(2):50-65.
陈怡,陈雅婷.贸易开放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J].国际商务研究,2023,44(3):28-45.
张金萍,袁嘉奕.全国统一大市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联动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3(7): 1-13.
李金昌,余卫.共同富裕统计监测评价探讨[J].统计研究,2022(5): 1-15.
张明.以内促外,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J].经济学家,2022(12):20-22.
张二震,李远本,戴翔.高水平开放与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及其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4):32-40.
陈太明.贸易开放对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分析[J].财贸经济,2015(9): 97-107.
辛冲冲.贸易开放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收敛吗: 兼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 β 收敛特征[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2): 98.
张凯,曹斌,李容.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3(6):140-156.
周国富,陈菡彬.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门槛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2021,38(2):15-28.
殷功利.中国对外开放、要素禀赋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J]. 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0).
宦梅丽,侯云先,曹丹丘,等.FDI、技术进步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基于1979—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8,40 (2):29-3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