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小白桦》在俄罗斯艺术音乐创作中的应用及价值探析

2024-06-14 09:10王舒桐孙兆润
音乐生活 2024年4期
关键词:作曲家民歌旋律

王舒桐 孙兆润

2002年2月10日,由英国电影制片人巴里·布劳顿执导的四集纪录片《俄罗斯音乐祭》(BBC All the Russias/BBC)[1]映入大众视野。该片从俄罗斯的圣歌和民间音乐的起源开始追溯,内容涵盖了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音乐遗产的介绍,一直延伸到当代先锋派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和索菲亚·古拜杜丽娜等的创作。该片拍摄于俄罗斯偏远农村,这不仅是对俄罗斯文化心脏的一次唤醒,也是对作为俄罗斯音乐核心素材——民歌的追根溯源。

在该片的第一集“小白桦”中,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现任艺术总监瓦列里·捷杰耶夫以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作为导入,介绍了19世纪中叶努力发展“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一批作曲家。其中,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巴拉基列夫认为,只有运用民间音乐素材,才能“使作曲家写出这个国家的音乐珍品”[2]。巴拉基列夫曾深情地表达:

每当我悲伤的时候,我就会凝视银色的伏尔加河,在纤夫燃起的火堆旁边,聆听伏尔加的船歌。[3]

1858年,巴拉基列夫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三首民歌为基础创作了《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其中应用了民歌《小白桦》的主题旋律。

当代俄罗斯民俗学家维塔利·费德科在影片中表示:只要你走进白桦林,就会知道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桦树意味着什么,其他的任何一种树都无法带给你那种纯洁、孤傲和完美的特殊感觉,我认为这就是俄罗斯灵魂的写照,这也是巴拉基列夫和柴科夫斯基都使用过这个旋律的原因。[4]

白桦树是俄罗斯人民精神世界中纯洁、孤傲的特质的写照,与三套车一样成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象征。这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兴趣,并开始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小白桦》相关的研究文献。但是,中文语境中关于民歌《小白桦》的研究成果非常稀缺,这无疑为笔者的研究和写作设置了难度,但同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笔者将视角聚焦在文化本源地俄罗斯,焦点首先放在《小白桦》原始样态的追根溯源上,因为这是后来所有相关创作案例的根本。

一、民歌《小白桦》最早的乐谱样态和歌词内涵

俄罗斯民歌属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学作品保存在民间记忆中,以口头形式传播的俄罗斯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产物。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的民间文化一直是俄罗斯艺术家身份的一种宣示——在格林卡、“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以及苏联时期的哈恰图良、斯维里多夫等作曲家的艺术音乐中,处处都可以察觉乡村旋律的痕迹。因为民歌口耳相传的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民间歌曲的作者并不明确或已被历史所遗忘,仅歌曲本身以流变的方式代代相传,但是,也有一些民歌仍可追溯其创作渊源。

据笔者考证,民歌《小白桦》的全称应为:《田野里有一棵白桦树》(Во поле берёзонька стояла)(以下简称《小白桦》)。这首民歌最早的乐谱形态出现在俄罗斯民俗学家、作曲家、钢琴家约翰·普拉奇与俄罗斯建筑师、诗人、剧作家、音乐家尼古拉·利沃夫共同记录编纂并于1790年[5]首次出版的《俄罗斯民歌集》中(见图1)。

图2的谱例共3页,其中第1页为《田野里有一棵白桦树》的谱例,第2—3页为其他段落的歌词部分,使用了古俄文,这是笔者目前所找到的最早的一首带有钢琴伴奏的合唱曲谱。它是之后俄罗斯作曲家以“小白桦”为主题展开变奏创作的重要源头,其明亮、优美、简单的旋律和节奏样态,以及其中富含的民族特性吸引了众多作曲家纷纷采用。

由歌曲第12小节中的“#sol”和调式主音“la”可以判断,歌曲使用了a和声小调。小调的使用将歌曲的整体氛围置放在忧伤的基调中。节拍为四二拍。谱例中速度为标记“Un poco Allegro”(稍快的快板),节奏形态简洁而朴素,富有民间舞蹈的特征。

普拉奇和利沃夫为主旋律编配了钢琴伴奏,使民歌曲调更加生动丰盈。这在俄罗斯民歌搜集和汇编中是很罕见的。这种为民歌旋律配钢琴伴奏的做法,实际上为俄罗斯钢琴艺术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沙俄时期。这部歌集曾在1806、1815、1897年三次再版。[8]

歌词翻译如下:

田野里有一棵白桦树

田野里有一棵茂密白桦树

里奥伊-里(衬词重复)它站立着

没有人去折断白桦树

没有人去折断茂密的白桦树

里奥伊-里(衬词重复)折断它

我要散步去

里奥伊-里(衬词重复)折断它

我要折断白桦树

里奥伊-里(衬词重复)折断它

我将从白桦树上砍下三根树枝

里奥伊-里(衬词重复)三根树枝

……

缺乏语境单从歌词本身我们并不能明确歌词含义的指向性,特别是其中“折断三根白桦树枝”的现实用意。实际上,歌词背后折射出俄罗斯女性哀婉可悲的境遇和对俄罗斯民间积习的揭露:18世纪的俄罗斯还存在一种民间陋习,即父母在利益驱使下经常会违背女儿的意愿强迫其嫁给没有感情基础的富有的老年男性。

歌词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讲述了渴望幸福的年轻女孩想去砍三根白桦树枝做成乐器,白桦树枝被赋予了某种神秘主义的使命,为的是通过演奏它来唤醒她年老的丈夫的爱心和良知。歌词内容和古罗斯的多神教宗教仪式息息相关:每年的“七旬礼”,年轻的姑娘们都会在桦树旁跳起传统的圈舞。她们手握小树枝,树枝上挂着花环,之后她们隔着花环互相亲吻并交换礼物。仪式结束后,女孩们就会成为密友。仪式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预示着对未来的预言、对宿命的祈求和对幸福的向往。歌谣内容体现出对封建陋习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抗争。这首民歌的历史可能与另一个古老的仪式有关,即:人们会向一棵小白桦树颂唱,然后把它折断丢进河里,或者把它的残枝碎叶抛洒在田野间。古罗斯人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幼树的全部能量会被大地吸收,以祈愿故人重获新生。

二、以俄罗斯民歌主题变奏为创作风潮的兴起

变奏(Вариаци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变奏在音乐创作中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许多著名的乐曲都使用了变奏。变奏的手法是多样化的,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性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但在实际创作中通常是多种变奏手法结合使用,其中包括和声、旋律、调性、节奏(节拍)、音型织体、结构等元素的变奏。作曲家可以以之为基础自创主题,也可以借用现成曲调,在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发挥。

早在1808年,旅俄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菲尔德就在自己的创作中使用俄罗斯民歌旋律进行变奏性的创作。他在《俄罗斯旋律变奏》(Air Russe varie,1808)中运用了名歌“卡玛林斯卡亚”的旋律主题,被李斯特称为“为格林卡和其他俄罗斯作曲家发现了最有价值的作曲家领域之一——将民间旋律引入到音乐作品的画布。”[9]

在19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以格林卡为首的作曲家将民歌的素材以变奏的手法用于歌剧或者其他音乐艺术体裁的创作中,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深受启迪的格林卡确立了一种基于不断重复的旋律进行的变奏形式,被称为“格林卡式变奏曲”[10]。例如,在《俄罗斯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在平原山谷之中”主题变奏曲中,格林卡首次使用民歌进行改编创作。[11]格林卡其他的变奏作品还有改编自阿利亚比耶夫的同名花腔女高音歌曲《夜莺》的《夜莺主题变奏曲》(1833),改编自苏格兰民歌的《苏格兰主题变奏曲》(1847),俄罗斯第一部民族交响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1848)等。1840年,格林卡深入走访民间,搜集民歌、民谣并结合文学诗歌写成著名的声乐套曲《告别彼得堡》[12]。此外,还为他的小侄女创作了一首《儿童波尔卡》,是以俄罗斯儿童民歌“Ладушки”(拉杜什卡)作为动机创作而成。[13]

这种变奏手法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他们对俄罗斯民俗真挚朴实的热爱和以俄罗斯民歌主题进行变奏创作,为民歌赋予了更加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外延。其实,这种以民歌原型或者变奏手法应用在音乐创作中的先例,早在18世纪末“俄罗斯早期作曲学派”作曲家的创作中就有体现,民歌《小白桦》就是一个被成功应用在喜歌剧体裁中的案例。作为经典民歌,《小白桦》一直被广泛传唱,不仅拥有许多演唱版本,还被以主题引用和变奏的手法应用于各个时期的俄罗斯艺术音乐的创作中。

三、民歌《小白桦》在俄罗斯艺术创作音乐中的应用

“艺术音乐”在西方文学中多用于指从传统演变而来的音乐(也被称为古典音乐、文化音乐、严肃音乐和经典音乐[14]),被认为是具有较高听觉审美价值的音乐类型。学者菲利普-塔格认为,对于艺术音乐的界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准。[15]笔者以为,艺术音乐首先应该区别于口传心授的民歌,具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和创作体裁的规范。而民歌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鲜明地域特色和丰富表现手法的民间音乐形式,是民族性的最直体现,其为艺术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以下是对《小白桦》在俄罗斯艺术音乐创作中几个典型案例的梳理和分析。

(一)福明的喜歌剧《驿站马车夫》中三重唱—合唱《田野里白桦在摇曳》

1787年,俄罗斯作曲学派早期代表人物叶甫斯季格涅·福明将《白桦树》的素材运用在喜歌剧《驿站马车夫》中的三重唱—合唱《田野里白桦在摇曳》里。这是目前可考的《小白桦》在艺术音乐创作中最早的应用案例。歌剧的脚本作者正是《小白桦》民歌乐谱的最早记录者之一尼古拉·利沃夫。从时间上看,福明引用改编民歌《小白桦》旋律在先(1787年),利沃夫与普拉奇的记录、编纂出版在后(1790年),再加上福明和利沃夫之间存在创作合作的关系,后者的记录编纂很可能是受到福明的启发和影响,也可能是福明提供的素材。但也有可能是利沃夫先拥有的原始材料,提供给福明使用,但之前并未公开发表(证据目前尚不可考)。

歌剧中三重唱—合唱《田野里白桦在摇曳》首先用俄罗斯民族拨弦乐器作为引子率先呈现出《小白桦》的旋律。人声部分采用男女声交替(男高音、女高音)互答,男女声接续演唱,第三声部(男中音)进入的三重唱,一领众和以及最终合唱的形式。全曲共1分59秒。

谱例1:三重唱—合唱《田野里白桦在摇曳》片段(王舒桐记谱并制谱)

福明的《田野里白桦在摇曳》与普拉奇和利沃夫记录的民歌《小白桦》的调式一致。福明通过增加音符数量、改变节奏、微调音程的方式对基础旋律进行了改编。通过不同声部的组合方式反复生动诙谐地吟唱。在二声部重唱中,运用倒影的复调手法,通过旋律反向进行的对位方式制造了对比和冲突的效果,丰富了音乐的层次和动态的变化,加剧了情感的张力。第三声部(男中音)的加入,为作品增加了新的音乐元素和性格特征,三个声部构成和谐的和弦进行,最后在合唱中终止。每个声部既保持独特的和声进行,又相辅相成呈现出一幅幽默和谐的民族风情画面,使听众在熟悉的民歌旋律中产生了新鲜感。

歌剧剧本作者尼古拉·利沃夫根据歌剧角色和情境的需要进行了重新填词。这种音乐和歌词的改编,既保留了民歌原始的风味,又吻合了福明的喜歌剧中底层人物占据歌剧舞台中心和道德制高点的创作思想,形象刻画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为歌剧增添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

(二)格林卡的《a小调塔兰泰拉舞曲》

1843年,格林卡在他的钢琴作品《a小调塔兰泰拉》中以《小白桦》作为旋律发展的主题。他在严格变奏的基础上添加了装饰变奏手法,将《小白桦》的主题动机与舞曲式的新动机相结合。虽然调式与民歌原本相同,但主题旋律并不是直接套用原歌。为了使曲调更富于连贯性,格林卡在个别音上做了小改动并增加了经过音,同时,在每个句子的末尾加入了一段副旋律,以充实音乐的意象。[16]曲调的更新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得到新形式的扩展和乐思的延续。伴奏织体以左手分解和弦的方式贯穿全曲,节拍为四二拍子,速度较快,临结束时逐渐加快,情绪愈发热烈,体现出塔兰泰拉舞曲的体裁特征。

谱例2:格林卡《a小调塔兰泰拉舞曲》第1—8小节[17]

作为一种意大利风格的舞曲,塔兰泰拉的体裁形式和节奏律动与俄罗斯民歌《小白桦》的旋律主题相结合,获得了一种充满俄罗斯民间乡土气息兼具意大利式浪漫情怀的幻想气质。这首篇幅短小(时长一分钟左右)的钢琴小品不仅是民歌主题变奏的成功尝试,更在运用西洋音乐体裁和作曲技法中保存俄罗斯民族性的探索中树立了榜样。这与格林卡1830-1833年间游学意大利,对意大利音乐和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相关,体现出他在创作中保存俄罗斯民族性的思考和追求。

(三)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

民歌《小白桦》在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以下简称《序曲》)中的应用方式非常巧妙。巴拉基列夫运用了装饰变奏的手法,改变《白桦树》主题的速度、节拍、节奏、调性、调式。

从引子开始作曲家便采用了在节奏和旋律形态上的原曲变形的动机,将平稳进行的四二拍子改为律动性更强的八三拍子,用赋格的手法将动机模仿发展为弦乐、木管组各声部强烈的共奏(Tutti)。《小白桦》的旋律出现在第81—88小节,立刻将人们引入俄罗斯的自然画卷和历史语境中,给人以情感上极大的共鸣和满足感。

谱例3:巴拉基列夫《三个俄罗斯主题序曲》其二 第81—88小节[18]

主旋律部分描绘了俄罗斯原野的苍茫雪景,稳健的旋律进行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为接下来的音乐发展做好了铺垫。发展部的《小白桦》的旋律调性由原曲的a小调变为d小调,很快就被乐队激发出别样的性格,迅速而坚定地推向了最高潮。《小白桦》的旋律主要是在弦乐合奏部分呈现,在音乐发展中经过多次变奏。期间,弦乐组还模仿了俄罗斯弹拨乐器巴拉莱卡琴的音色,为《小白桦》的旋律再添浓郁的民间特色。在作品的结尾部分,《小白桦》的旋律素材再次被引入,以高亢明亮的音色和坚定的性格展示了俄罗斯人拼搏、奋斗、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让作品原本抒情的基调兼具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这种引用和变奏的方式为整个作品提供了必要的形式支撑和情感启承,使交响诗在结构形式和情感表达上更加完整和统一。更重要的是《小白桦》素材的应用加深了受众的共情和接受度,为民歌在更高层次艺术语境中的流播提供了可能。

(四)柴可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

《小白桦》主题在柴可夫斯基的《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7—1878)第四乐章中的变奏使用,是民歌素材在艺术音乐创作中成功应用的典范。

第四乐章主题的写作在原民歌旋律的基础上展开,作曲家对主题的框架、和声、旋律做了多次改动。《小白桦》主题的首次呈现便将听众引向广袤的俄罗斯原野,带入厚重的历史叙事中——这是俄罗斯文化传统而坚实的审美基础。主题旋律与原曲基本一致,采用了四四拍,与四二拍的原曲速度接近,在调式上依旧使用了小调,保留了原曲悲戚的色彩。乐队的演奏方式相较原曲来说层次更为丰富,感情更为丰满。

柴可夫斯基通过叠加音程、反向进行以及模进等手法发展音乐,将其经典的“下行二度”音阶的句法与歌曲原本的主题旋律相结合。[19]《小白桦》主题经过各种节奏上的变化,例如在第二变奏中使用了三连音,使旋律更加流畅活泼,具有动力性。在第五变奏中使用了变化拍子,创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气息。作曲家还运用了双主题变奏的手法,使用了较少保留主题元素的自由发展变奏,通过丰富的和声配置、节奏变化和配器手法,赋予主题更加丰富、生动的色彩,使整个乐章不仅拥有历史性的叙事风格,更得到艺术性上的升华。

谱例4:柴可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第10—15小节(部分)[20]

在第六变奏中作曲家使用了降b小调来转移调性,为下一个乐章的承继创造了条件。在第七变奏中增加了琶音的织体形式,使主题更加明亮,更具浪漫主义气质。在配器方面,柴可夫斯基在变奏中使用不同的乐器,为主题增添了更多的音色和层次。例如在第二变奏中使用了木管乐器,为主题增添了一种朦胧的色彩和寂寥悲伤的韵味。而在第五变奏中使用了弦乐器和打击乐器,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史诗氛围。柴可夫斯基将俄罗斯民歌的元素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形式和语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其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除上述范例外,《小白桦》的旋律还被其他作曲家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编创。例如:伊万·汉多什金[21]将其改编成小提琴变奏作品;安德烈·西赫拉[22]改编成吉他版;亚历山大·瓦尔拉莫夫、亚历山大·古里廖夫、彼得彼得罗维奇·布拉霍夫、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其他作曲家将其改编为其他形式的歌曲和合唱作品等。在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也引用了《小白桦》的主题旋律。该旋律还被用于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大闪电》(未完成)中。

民歌《小白桦》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不同时代俄罗斯作曲家援引编创的重要素材。首先,在美学方面,《小白桦》体现出传统俄罗斯民歌的基本特征:清新简单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节奏,直率质朴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情和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其次,在文化内涵方面,《小白桦》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和多神教仪式特征,反映出俄罗斯人民崇敬自然、热爱生灵的淳朴情感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两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民歌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被作曲家们以变奏的方式巧妙地融合在艺术音乐的创作中,形成了俄罗斯音乐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独特面向。

四、俄罗斯民歌素材改编应用的价值与启示

通过上述对民歌《小白桦》在俄罗斯艺术音乐创作中应用范例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歌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从创作素材的丰富度上,民歌涵盖了丰富的题材,如生活、爱情、劳作、历史、宗教、地理等。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艺术家们能够从中汲取鲜活的灵感,创作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作品。

2.从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上,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艺术家可以从民歌中汲取独特的风格特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更有助于提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3.从历史底蕴的深厚性上,民歌是一种承载历史信息的音乐形式,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变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艺术家可以通过研究民歌,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为音乐作品注入深刻的民族性和史诗底蕴,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和思想情感,从而创作出更具历史维度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4.从受众基础的广泛性上,民歌在民间具有广泛的传播和传唱基础,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艺术家可以利用民歌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将自己的作品推向更广泛的受众,提高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传播效果。

5.从文化反哺视角,借助艺术音乐的创作,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不断丰富和拓展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提升民间音乐的艺术性,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世界性传播做出贡献。

6.从艺术创新与传承的角度,民歌为艺术家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保持传统民歌风格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进步性。

作曲家对民歌个性化和艺术化的改编,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民间素材的表现力,是对民间素材民族性的提纯与升华。将民歌作为艺术音乐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素材,以引用、变奏、发展的手法融入国际化的音乐形式中,改变了仅限于市井、乡村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乐谱化),拓宽了受众群落,实际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和流变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创作方式对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异域文化,原本的民间音乐及其表演形式所显现出来的纯粹的民族性在其他国族的接受度是值得考问的,而经过艺术化和升华后的民族性则更利于让世界人民接受。柴可夫斯基蕴含俄罗斯民族性的音乐在世界上拥有广泛的接受度,留下了许多经受得住时空考验的经典。强力集团更为浓烈的斯拉夫主义特征其实也负载在被世界公认的艺术音乐的形式中。正是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中“小白桦”的引用、变奏与发展,让俄罗斯民歌“小白桦”走向了世界,拥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和更高的知名度。这正是民歌在艺术音乐中的成功应用的价值所在。

对于我国的艺术家来说,如果纯粹地推广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在中华文明语境之外的接受度是值得考量的。俄罗斯音乐的大国崛起之路,特别是在民族音乐发展的国际化方面树立了建设性的典范,这种在艺术音乐创作中应用民歌元素的探索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方式对提升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对民族音乐语言的国际化和民族性的留存都具有正面的意义,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观点的另一个维度诠释。

值得注意的是,民歌在曲调和节奏上简单化的审美属性,以及歌词含义模糊的取向和赓续流变的特点,既为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曲家有必要深潜历史钩沉,深入研究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才能在创作中更精准地运用素材,更自如地进行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编创,以充分发掘民间音乐潜在的艺术魅力和应用价值。

本文系2023年度东北亚音乐文化发展协同中心科研项目一般项目《西方音乐史叙事不该忽略的史实:俄罗斯音乐崛起的奠基期(1736-1836)研究》(立项编号:XT20230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英国广播公司( BBC ) 是英国的国家广播公司,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广播大楼。成立于1922年10月18日。

[2][英]巴里·加文(Barrie Gavin,1935—)和西蒙·布劳顿(Simon Broughton)执导,《俄罗斯音乐祭》(BBC All the Russias/BBC)第一集“小白桦树(The Little Brich)。2002年2月10日。

[3]同上。

[4]同注2。

[5]1790年,歌曲首次在普拉奇和利沃夫(第二版:1806年,第三版:1815年)的作品集《俄罗斯民歌集》中出现。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迪切夫(Alexander Nikolayevich Radishchev,1749—1802)在同年《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一书中也提到了《田野里有一棵白桦树》。https://ru.m.wikipedia.org/wiki/%D0%92%D0%BE_%D0%BF%D0%BE%D0%BB%D0%B5_%D0%B1%D0%B5%D1%80%D1%91%Db0%B7%D0%B0_%D1%81%D1%82%D0%BE%D1%8F%D0%BB%D0%B0

[6]该系列的前三个版本(1790年、1806年和1815年)的标题仅以Иван Прач一个作者署名。来源:Скачать в формате PDF Львов-Прач Собрание народных русских песен с их голосами / Под ред. и с вступ. ст. В.М. Беляева. 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музыкаль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1955. -с.350.

[7]来源:https://books.google.com.ua/books?id=zPIO5uBpVfcC&pg=PA17&hl=zh-CN&source=gbs_toc_r&cad=3

[8]信息来源:孙兆润.“爱尔兰的俄罗斯人”——约翰·菲尔德对俄罗斯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2(02):24—36,第25页。

[9]转引自:孙兆润.“爱尔兰的俄罗斯人”——约翰·菲尔德对俄罗斯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J].北方音乐,2022(02):24—36,第30页。

[10]来源:https://myslide.ru/presentation/variacii-v-narodnoj-muzyke

[11]参见:路建敏.格林卡钢琴变奏曲的创作特征[D].河南大学,2022.

[12]同上。

[13]同上。

[14]Бруно Неттл (1995). Экскурсии по Хартленду: этномузыкальные размышления о музыкальных школах.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ллинойса. стр. 3.

[15]Филип Тэгг, "Анализ популярной музыки: теория, метод и практика", Популярная музыка 2 (1982): 41.

[16]参见:路建敏.格林卡钢琴变奏曲的创作特征[D].河南大学,2022.

[17]谱例来源:https://ponotam.ru/sites/default/files/glinka_tarantella.pdf

[18]谱例来源:https://primanota.ru/balakirev-

milii-alekseevich/uvertyura-na-temy-trex-russkix- pesen-sheets.htm

[19]参见:刘松涛.论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排练与指挥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20,第12页。

[20]谱例来源:https://ponotam.ru/sites/default/files/chaykovskiy_simfoniya_no4_4-ya_chast.pdf

[21]伊万·埃夫斯塔菲耶维奇·汉多什金:俄罗斯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教师。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

[22]俄罗斯作曲家和教师,俄罗斯吉他艺术的奠基人。

王舒桐 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9级本科生

孙兆润 博士,哈尔滨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崔健)

猜你喜欢
作曲家民歌旋律
春天的旋律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7月,盛夏的旋律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