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延安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

2024-06-14 09:10王莹
音乐生活 2024年4期
关键词:延安红色音乐

王莹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掀起燎原之势。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里,延安红色音乐以其朗朗上口的内容和节奏鲜明的曲调为全国有志青年指引了方向,激发了全民保家卫国的情怀。可以说,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与延安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革命必胜的信心密不可分。

当代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中,延安红色音乐文化从战争年代传承至今,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延安红色音乐是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与民族情感的有机融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思政育人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

一、延安红色音乐的价值

(一)延安红色音乐的精神价值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占了我国大片国土,残酷地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疯狂地掠夺中国资源,千千万万的中国百姓流离失所。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保卫家乡、保卫祖国”成为中华民族的呐喊。一批爱国的音乐奇才来到延安,创作出大量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革命歌曲。如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里经典唱段《河边对口曲》中就有“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听到这段满胸愤懑的呐喊,举国上下一致响起抗日的呼声,同时鼓舞更多的中华儿女积极投身到抗战的伟大斗争中。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只有84个字,但是感染力是极强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话开篇点题,呼唤国人奋起抗争抵御外辱。“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同仇敌忾的呐喊与斗志刻画得淋漓尽致。这首激昂、悲壮、慷慨的救亡歌曲,精准地临摹出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奋勇反抗、敢于斗争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明之林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红色音乐将这种民族精神以朗朗上口的歌曲形式进行传播,无疑是在当时传播手段匮乏的客观条件下,最有效的凝神聚力的方式。时至今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自豪。

(二)延安红色音乐的政治价值

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除了服务正面战场,同时辐射到革命根据地后方的建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延安鲁艺将党的政治理念融入歌曲创作中,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中共中央的声音,稳固苏维埃政权、激发民族斗志、维护民族统一。鲁艺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教室来到田间地头,向延安老乡学习陕北秧歌,音乐吸收了道情和陕北民歌的元素,以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实际生活为创作核心,涌现了《拥军花鼓》《兄妹开荒》《摇花篮》《夫妻识字》等一批新秧歌剧,反映延安人民大生产运动、学文化、参军、减租斗争等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鲁迅艺术学院组建了150人的秧歌队。在1943年春节之际,亮相延安街头、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等地进行新秧歌剧表演。其中,以秧歌剧《兄妹开荒》最为突出。这部短小的秧歌剧散发出浓浓的乡情、塑造了新农民形象、刻画了一派热烈的劳动场面。通过对唱的形式来表现兄妹奋力开荒的生活图景,表演十分接地气,在延安百姓中引发了轰动效应。“鲁艺家的秧歌队”被称为“最好看”的秧歌队,在延安军民心中是最受欢迎的文艺群体。其根本原因就是延安的红色音乐文化抓住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将政治性涵盖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百姓的心声。

(三)延安红色音乐的艺术价值

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除了具备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外,在音乐艺术领域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延安红色音乐源自于陕北道情、陕北民歌、民间小调和山乡歌谣。延安鲁艺的师生们用这种百姓耳熟能详的传统曲调配上朗朗上口的现实生活描绘,表达深刻崇高的革命理想,涌现出不少艺术精品。如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进行了创新,以我国传统民间戏曲、北方民歌为基础,融合了西洋歌剧的部分表现手法,而语言则继承了戏曲表演中“唱白兼用”的优秀艺术表达形式,为我国歌剧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歌剧《白毛女》中,选用《青阳传》(河北民歌)中的“北风吹,雪花飘”表达“白毛女”喜儿对于新年的期待;利用《捡麦根》(山西民歌)塑造喜儿父亲杨白劳那“在旧社会地主阶级长期压迫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形象;通过《小白菜》才表述喜儿在黄府受到黄母迫害的悲伤、愤恨与压抑;后期在喜儿逃出黄府,立志报仇时,则采用了曲调激昂的梆子乐(山西) [1]。《黄河大合唱》是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创作的最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一部大型史诗性声乐套曲。它兼具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谣形式和西方音乐中进行曲的风格。领唱部分娓娓道来、对唱部分一问一答、独唱部分感情悲愤、合唱部分豪迈铿锵。无不饱含着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和对外敌入侵的愤慨,音乐旋律上柔美谦和,恰到好处地体现着中华文化坚韧绵延和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精神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仍然在全国各地传唱不衰。可见,这首作品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和时间的打磨,以其饱满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淬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作品不仅仅承担了宣传思想、鼓舞人心的作用,更是成为艺术星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自身的音乐魅力传承下来。

二、延安红色音乐的传播现状与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首次提出传播的5W模式,它将传播过程定位为五种基本元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本文从传播学5W模式的视角分析延安红色音乐的传播现状。

(一)传播者与受众

传播者对于任何一种信息的传递都承担着主要的角色,传播者的主观态度也会影响传递效果。延安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

1.传播者由最初零散的民间艺人转化为音乐人才。红色音乐创作主要是将民间流传甚广的简单旋律配上朗朗上口的号召性歌词。如唱红大江南北的《东方红》就是依据当时陕北民间流行的民歌《白马调》改编而来,这首民歌曲调悠扬,经过延安鲁艺师生的艺术改编后,把它扩充为三段填词版。

这首《东方红》填词朴实但情感真挚,好唱好记十分易于传播,虽然新中国成立前又涌现出很多歌颂毛主席的歌曲,但都未像《东方红》般传遍大江南北。延安鲁艺师生取材当地民歌填词而来的还有《绣金匾》《赶牲灵》《三十里铺》等红色歌曲,传播者队伍的专业化使延安红色音乐作品呈现出思想宣传功能。

2.传播者由专业人士向红军战士和广大民众的转化。随着红色音乐的迅速传播,受众数量也迅速增加,部分红军战士由最初的受众变为传播者,实现了两种身份的互换。每当鲁艺师生进行演出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时,漫山遍野都坐满了战士和老乡,唱到高潮时,满场观众齐声合唱。很多延安的红色歌曲通过军队的迁移而传遍全国各地的学校、市区,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来自延安的进步思想和声音。

3.传播者由广大军民向专业化人士转化。延安红色音乐经历了最初的繁盛阶段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组建文化馆站等基层单位在文娱活动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宣传作用。红色音乐的传播者主要是由延安地区的人民、艺术工作者、演艺机构和团体、教育培训机构、商家、红色景区工作人员几部分构成。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红色歌曲的传播者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二)传播内容

1.赞美祖国山河,抒发爱国之情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主题,回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苦难深重的斗争岁月,怒斥了侵略者的残酷罪行,以雄伟的气魄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和战斗精神,抒发了广大人民对祖国的深沉眷恋,把号召性、抒情性、战斗性和英雄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讴歌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抗战意志和必胜的革命信念。

2.描述军事战斗,动员全民抗战

延安的红色音乐文化很多都是围绕这一议题展开创作的。如《黄河颂》《延安颂》《翻身道情》《拥军花鼓》《保卫黄河》等歌曲都是反映军事斗争、描绘战斗场面、鼓舞战士士气的优秀作品。

3.体现工农疾苦,呼吁团结一致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救亡青年迅速云集的情况下,经济上陷入极大的困境,党中央为了抗战的胜利和民族的解放,向全体军民发起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政治号召。鲁艺师生迅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工农生活,呼吁团结一致战胜困境的红色音乐作品,如:《生产大合唱》《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等,这些作品集中刻画了在延安发生的轰轰烈烈的生产革命两不误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南泥湾》把三五九旅将穷山恶水变新颜的非凡创举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首歌填词朗朗上口、旋律轻快婉转,迅速传遍全国,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当时,鲁艺的艺术工作者抓住了西北的民间曲调的特点,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如《延水谣》由宽阔的“信天游”式的节奏开始后逐渐紧缩,乐句由四小节一句,变为三小节一句,再变为二小节一句,最后又逐渐回到开头时的音调和节奏。全曲的小节数基本上是呈对称的“拱形结构”,包括不平衡的活跃因素,使曲调具有民间音乐随机性的流动特点。

《歌唱二郎山》《黄河颂》《我的祖国》《新疆好》《延安颂》等一系列红色歌曲都表达了创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眷恋,将拳拳赤子心烙印在每一句歌词中。

(三)传播渠道

延安红色歌曲是靠鲁艺师生一场场演出来进行传播。虽然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但每一首红色歌曲都能被广泛传唱。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不仅仅在延安等革命根据地传播,在当时的国统区的进步音乐报刊和解放区的音乐报刊也大量刊载,多样的传播渠道使延安时期的红色音乐打破了地域的边界,吸引了更多的爱国青年投入革命的洪流。

(四)传播受众

延安红色音乐不能简单归属到一种艺术形态,它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共中央在特定历史时期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先进人士的精神号角。延安红色音乐的主要传播对象是革命根据地的老乡和全国范围内的仁人志士。通过各类红歌的传唱,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传播给他们,唤醒国人的民族情怀,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从而争取更多群众对革命的支持。

(五)传播效果

鉴于当时的战争背景和物资匮乏的现实条件,延安红色音乐成为党中央传播重要思想的最行之有效的载体,延安红色音乐有效地传播到祖国各地,向全国人民吹响了集结号,也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红色歌曲经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人际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深远且持久的思想影响,使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发挥了精神导向功能,极大程度地凝聚了民心,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完成了红色音乐文化特殊的历史使命。

三、 延安红色音乐的全媒体传播策略

延安红色音乐在今天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已经无法与多元发展的流行音乐分庭抗礼,如何有效地传承延安红色音乐文化,让老一辈革命家的民族大义与革命精神得以传承是每一个音乐人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一)强化红色音乐的传播意识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都是强有力的源泉。因此,传播延安红色音乐文化进而传承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民族精神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红色音乐文化仅仅用于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革命传统教育,供人们参观学习,形式相对单一,效果相对弱化,为了更好地发扬红色音乐文化的导向功能,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从思想层面强化延安红色音乐的传播意识,利用新媒体、流媒体、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红色音乐的传播频率和传播覆盖面,使红色音乐再度回到人们的文化视野中。如江西卫视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推出的《中国红歌会》,传播红色音乐的使命感使其成为国内唯一一档晚间黄金档播出的选秀节目。

(二)注重延安红色音乐文化资源保护

有些媒体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不惜对朴实的延安红色音乐进行恶搞,这样的做法对于红色音乐的传播不仅起不到任何正向的作用,相反,对于一些甄别能力较弱、审美观念不成熟的年轻受众,甚至可能断绝了他们了解这段历史的机会。如:网络版《黄河大合唱》视频曾一时成为热点,一群身着新四军、八路军军装的年轻人,一边唱《怒吼吧黄河》的选段,一边做出夸张搞笑的神情体态。完全颠覆了《黄河大合唱》创作之初的音乐背景和音乐形象,它是抗战年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国主义的精神象征。受到如此待遇的《黄河大合唱》绝不是对经典音乐作品的传承。恶搞红色经典作品虽然引起文化部高度重视,立即排查清理各大门户网站上的有关恶搞视频,但恶搞红色经典及英雄人物在受众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不是清理视频那么容易简单清除的。

(二)拓展延安红色音乐的传播渠道

如今的传媒行业已经进入融媒体发展的时代,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应只是故步自封在革命老区、高等学府中,应该融合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制作不同类型的红色音乐产品,如创作红色音乐可以作用到受众的听觉、拍摄红色电影可以作用于受众的视觉,甚至利用VR作品让受众全方位的感受红色音乐文化。

(三)加快延安红色音乐的产业发展

目前,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已经成为红色之旅的重点旅游景点,但当地对于红色音乐文化的开发并不是很全面,还停留在实景音乐会的形式上,很多年轻受众无法融入这样宏大的纪念性演出之中。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音乐文化,应加快延安红色音乐的产业发展,建立延安红色音乐产业基地,孵化红色音乐传播项目,培养红色音乐传承人才,以更立体全面的思维打造红色音乐的时代发展链条,为红色音乐的发展传承保驾护航。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老一辈的精神旗帜和革命品格传播和继承下来,为我们的下一代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以红色音乐的形式感悟当时的风云际会,无疑是给下一代呈现出了最佳的历史教材,以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当下受众的接受习惯后也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理清了方向和创作的思路。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23年度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面上项目)“数字经济视域下纪录片建构辽宁新形象策略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杨茜:《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艺术分析》,《黄河之声》,2019年第14期,第15页。

[2]王莉:《井冈山红色音乐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欧阳邵清:《多学科视野下的红色音乐研究》,《井冈山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76页。

[4]季惠斌:《鲁艺经典音乐作品八十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版。

王 莹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 崔健)

猜你喜欢
延安红色音乐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追忆红色浪漫
音乐
走进延安
音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