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大鼓书与信阳皮影戏之间的关系研究

2024-06-14 09:10刘凤韩冰
音乐生活 2024年4期
关键词:豫南大鼓皮影戏

刘凤 韩冰

信阳因其清新秀丽的自然环境,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佳誉。信阳八县两区语言各有区别,对于曲艺也有着不同的说唱方式与演绎诠释。在做豫南大鼓书研究的时候就出现多个派别,新县、光山、息县、商城都不太一样。因此,既然都是章回说唱艺术,又是信阳非遗中的一大特色,那么豫南大鼓书与皮影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本文从发源、传播、表演形式、唱腔对豫南大鼓书与信阳皮影戏进行对比研究,方便更好地对信阳的传统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

一、豫南大鼓书的起源、演变、唱腔、表演形式

(一)豫南大鼓书的起源

豫南大鼓书的历史渊源目前尚未发现史料记载,但是通过笔者在做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时,对豫南大鼓书做了详细田园调查。据说唐代时期,大鼓书是宣讲教义的主要形式和工具,宣讲者演唱道教故事,劝人醒世喻道,称为“唱仙曲”。最早是道教的创始人洪钧老祖“立下大龙门”,传艺给八仙中的张果老等;后由王重阳担负起宣讲的责任,他广泛地收徒传艺,得道者有七人;最后由丘处机继承师业,把鼓曲艺术继续传承。邱收徒八人:高、桂、柴、张、沙、赵、韩、杨,这八人又都各立一门,豫南地区目前广为流传的“七真、八派、一百家”。时至今日豫南大鼓艺人拜祖师邱祖。

(二)大鼓书随着时代的变迁为生存而演变

从诵经传教演变成说善书,相传丘祖师带着他的徒弟们,六人抬着庙用大堂鼓,一人敲奏鼓点,一人说唱道经。后来为了促使百姓更快地悟道,他将自己修道心得写成诗歌,吩咐弟子唱给世人听。在传教过程中与徒弟们共同创编说善书。之后将说善书授与社会上的盲人,既弘扬道教的力量,又为其开辟一条职业的谋生之路。迄今为止,特别是豫北地区、山东等地村庄存在很多盲人大鼓书表演者。

从唱段子到演唱正传。这是大鼓书发展史上关键期。两宋时期,都市经济比较繁荣,在北宋汴京和南宋杭州等大都市,继续了唐朝通俗文学的发展趋势,开设了一些市民所需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时称“瓦肆”或“瓦子”。经常有曲艺说唱、杂耍、杂剧折子戏等活动。到了元代,受宋词的影响,元杂剧将话本和诸宫调巧妙结合,形成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大鼓书到达说唱艺术的初级成熟期。凡是有大型群众活动,比方庙会、物资交流会、祭祀、喜庆活动等,就有大鼓书。就这样大鼓书从说善书行业移胎换骨,由道家文化演变为民间文艺。

从说沿门书到文艺大舞台,旧社会学艺者多数是穷人,技艺再高同样被人看不起。就拿大鼓书来说,只有表演水平特高的才被人请去说坐场书,虽说收入低微,人们则以先生相称,比起那些走村串户说沿门书的是很有面子的。时势所逼,人有自尊,技艺较差的大鼓艺人不得不下苦功,提练技艺,到清朝末期,因说书水平整体上了新台阶,大鼓书颇有演出市场,达到一个兴盛期。

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由物质需求提高到精神需求的时候,大力倡导保护与传承非遗艺术,豫南大鼓书走进广大群众视野、大小舞台、电视台、校园,真正登上文艺大舞台。

(三)豫南大鼓书唱腔及表现形式

豫南民间曲艺概括起来可分说的、唱的,有说有唱(附加表演动作)的,三大类。表演形式上基本可分单人说唱、多人说唱两大类型。演唱者右手击鼓,左手奏钢镰,自打、自唱、自说、自演,一人饰多角,可谓一人一台戏,同时也可以挑出角色与观众互动交流;手、眼、身、法、步亦有讲究。

笔者在田园调查期间,新县大鼓非遗传承人张锡辉讲述大鼓书的表演时手的运用:敲钢镰的左手快节奏时手腕向前伸,慢节奏手腕横向左胸前;激情时手腕直伸向上扬,悲叹时手腕略显无力向下垂。右手不敲鼓与说唱助演的动作是向前指示远方,左右指示两旁,向天指示高度,向地指示遁藏。道白时鼓槌钢镰有时放在小鼓上面,一般情况下用右手表示动作多些。譬如:向内招叫人来,向外挥示人去,在太阳穴边画个圆表示思考,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手搭凉棚表示观察,双手拱拳便是施礼。

由于信阳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大鼓书唱腔自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流畅,行腔时往往运用音色的变化使人感到别具一格。豫南,有评论大鼓书的两句民谣:“鼓书好听说好难,口手心身都不闲。”意思是表演大鼓书难度大,嘴在唱,手在敲,心在想,身在动。钢镰与鼓板合奏很重要,是一门独特的技艺,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在训练中去摸索技巧,达到灵活运用,控制自如,才能与说唱配合得恰到好处。在曲目内容和形式上既能说唱历史题材的中、长篇大书,如《将军之光——李德生星夜回柴山》共计十回。又能细腻风趣地说唱民间生活小段,如《十不该》。还善于演唱现代题材的大、中、小曲目[1]。

二、信阳皮影戏的起源、唱腔及表现形式

(一)皮影戏的起源与演变

皮影戏,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源于我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传说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因病离世,武帝因此忧思过度,不理朝政。一日,大臣李少翁外出,偶然看到儿童手中拿着布偶玩耍,布偶的身影在地面上栩栩如生,他深受启发。于是,李少翁用棉帛裁剪出李夫人的形象,涂上颜料,四肢装上木杆,制成皮影。夜晚,他围上帷帐,点亮烛火,让武帝观看这独特的表演。武帝看后大悦,爱不释手。皮影戏,又被称为“小人戏”或“皮影子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北宋末年,皮影戏传入信阳。清代中叶,皮影戏在信阳开始兴盛,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豫南皮影戏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2007年,罗山皮影戏被正式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历程和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无疑使其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

(二)信阳皮影戏的唱腔及表现形式

信阳位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淮河之上,居于大别山交界之地,因人口的迁徙,使得信阳地区中原文化与吴楚文化相交融,八县两区方言差别较大。所以信阳各县区的皮影戏艺人因表演形式的差异将其分为东调皮影戏、西调皮影戏。东调包含:潢川、息县、商城、固始一带;音乐表现为高亢豪放、旋律跳进较大,多为一板一眼,中速,调式以徵调式居多,宫调式次之,语言方面更接近中原音韵色彩。西调分为光山、罗山及周边地区。音乐旋律婉转、常用羽调式、徵调式,七字句、十字句较多。皮影戏表演时多则有四人组成,使用打击伴奏乐器,有“锣、鼓、镲”必要时候还可以加入“唢呐”。包含“生旦净末丑”行当。唱腔随着人物身份的转变而改变音色[3]。

三、豫南大鼓书与信阳皮影戏的对比

(一)两种说唱艺术的语言特征相似

信阳地域辽阔,八县两区土语各不相同,但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却存在着相似之处。亲身体会及查阅资料得出语言相同结论:

“人辰”侵入“中东”中,“一七”“灰堆”不区分;浊擦全部变清擦,唇音变成舌根音;后响有时为舌面,更有土语全变声。中东辙里的后鼻音ing、eng读成前鼻音in、en,许多人辰音ei和i?混为一谈;zh、ch、sh、r全部被舌尖前音取代;唇音f与舌音h混淆;uo被e顶用;n 被L代替。

例如:国—guai说—xue,你—en就—dou,这—jie。在声调的读音上,平仄声调与普通话相比差异在三声(上扬)较多,一声(阴平)较少,仄声较多。例如:变一声为三声韵、弯—wǎn,溜—lǐu  ;变二声为四声、什—sèn  等。

以上可以用一句顺口溜解释:“人辰”“中东”两韵通,鱼羽入如音相同;例如:东— don,风 —hen,鱼—rú,书—xǖ,毒—dou。综合表现得出豫南地区的韵辙只有十二条韵,这十二韵又分为宽韵、窄韵两种。以新县、光山方言最为特殊,特别是土语,生活术语令人费解,儿化音较多。例如:刚才—jiang mar一块—yituor。

(二)两种说唱艺术的词格相似

豫南大鼓、皮影戏都是有两种文体:散文、韵文。一种是上下句的两句体;另外一种是以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为基础。

豫南大鼓,以传统的四句体为主,其句式共有六种,以七字句式为最多;其次是十字句式和以七字句为主的不规整的散句式。至于三字句(三字经)、四字句(四字联)、五字句(五子蹦)。信阳皮影戏亦是同上相似。

例如:二二三结构的七字句式

豫南大鼓书:《大纲鉴》

剑气冲霄星斗寒,为官容易读书难;

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庸》仔细观。

信阳皮影戏:《黄飞虎反五关》

板鞍上了走战马,丈二银枪手中拿;

三军为我保着驾,生死存亡会紧他。

两种曲艺在实际演唱中都可以加入衬词、念白;唱词或者散板只有一段词一个韵角,期间不可换韵;首句起韵、二句承韵、三句可转、四句落韵;可末尾字的声调基本格式为上仄下平,也会出现仄平平平和平平仄平的情况。他们同属于口口相传的曲艺艺术,通过长期的不断积累,彼此都固定了演唱形式,从而成为宝贵的艺术珍品。

(三)两种说唱艺术的唱腔音乐的区分

首先、表演形式上:豫南大鼓是一人一鼓一钢镰便是一台戏,一人可饰多角;皮影戏唱、帮、打三者融为一体,一台戏最低需要4人齐上阵,上演生旦净末丑,一领众和的形式。

豫南大鼓唱腔可分为三种流派,“南路子”(新县、光山、罗山以南)“北路子”(息县、淮滨、固始、潢川、商城以北)以及现代崛起的“花口”。南路子腔调旋律性强、悠扬委婉,有本地山歌、小调韵味;北路子旋律粗犷,较多地借鉴了信阳以北的戏曲、说唱音乐,而花口则是都有融合。豫南大鼓打击乐为一鼓一板,鼓板与说唱相结合。每场开始前用“说的是”“唱的是”来起板,南路子以徵调式、四句体为主,唱比说多。北路子以宫调式为主部分徵调式,习惯用“哎”起腔,说白比唱腔多。

信阳皮影戏,源于我国河南省,因其地域特色可分为东、西两大流派。东调皮影戏,又称潢川、息县、商城、固始等地的皮影戏,特点是音乐激昂、唱腔旋律跳跃,以徵调式为主,四句起承转合的唱腔组成。其打击乐部分由“开始锣鼓”、“唱腔锣鼓”和“身段锣鼓”三大元素构成,形成了东调皮影戏的独特风格。而西调皮影戏,涵盖新县、光山、罗山及附近地区,唱腔与当地的山歌、灯歌、花鼓戏紧密相连,呈现出明亮秀丽、动听委婉的特点。唱腔、唢呐帮腔和打击乐共同构成了其丰富的音乐表现。西调皮影戏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唱腔为2/4拍,以羽、徵调式为基础。在行当方面,与东调皮影戏相同。然而,唢呐却是西调皮影戏最具特色的乐器,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以上从地域的不同对比得出:豫南大鼓书、信阳皮影戏的唱腔受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除了演出形式的不同,在唱腔上豫南大鼓的“南路子”与西调皮影戏是有着渊源的;豫南大鼓书的“北路子”与东调皮影戏则有相似之处。

(四)两种唱腔的表现形式的差异性

豫南大鼓是适应大鼓艺人说与唱,以语言塑造形象,以说唱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演唱文体。传统曲目里较多的是金戈铁马的历史战争故事和爱情故事;就篇幅而言可分为两种:长篇,演唱者少则唱三四个夜晚,多则可以演唱一两个月;短篇,小段鼓词,起书先说书帽,艺人用的是“开门调”,象金鸡报晓,一是安稳书场秩序,二是凝聚观众听力,期待着将要唱的是什么,内容多是民间传说故事、笑话、讲善恶哲理、历史知识、劝人喻道等;长篇书目是“活口词”,艺人只需要记下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大致线索便可根据自己的语言词汇随意讲述。例如:《大纲鉴》《杨家将》《将军之光——李德生星夜回柴山》。短篇曲目、书帽都是套话必须死记硬背的“死口”“呆词”,例如:《说媳妇》《听汇报》《南山坡上》。

信阳皮影戏自上述第二章讲到其起源就是一段故事传说,无形中将其冠以神秘色彩。豫南地区皮影戏是所有戏曲艺术中地位最高的,是供士大夫文人雅士在家娱乐的工具,偶尔走出家门到百姓当中演一次,老百姓便把其当做上神奉接,演绎的都是整套的封神演义类曲目。而后,至今在新县、光山、罗山一带多演绎“还愿戏”。男孩过12岁生日要唱皮影戏,升学考学要唱皮影戏,在唱的前后要焚烧纸钱,行三拜九叩之礼,女子不可触碰皮影之类的习俗。沿袭至今演唱最多的是《文昌星显灵》,新县土语称之为《文曲星下凡》。

由此可对比出,信阳皮影戏的地位要高于豫南大鼓书。无论是演出场地与阵仗皮影戏都要更丰富一些。但是,两种曲艺所寄托与蕴含的意义确是相辅相成的。豫南大鼓书讲究故事要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故事情节要情景交融,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重在作品的生命价值。它的生命不受历史时空的限制,通过曲艺艺术的表达,观众们的文化再传播,能够激发广大群众多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贡献。皮影戏则是代代相传的礼俗传统,以其固化的形式进行传承,保存与延续了地域文化,使其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保持独特的区域文化符号。

本文系2023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豫南大鼓书与信阳皮影戏之间的关系研究》(2023WX056)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别山民歌演唱人才培养”2020-A-05-(021)-381最终成果之一;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别山民歌乐谱文献数据库建设研究”(2021BYS040)最终成果之一。

注释:

[1]《皮影艺术的魅力和韵味》,《人民日报》2023年。

[2]姚佳欣:《溯源·传承——辽南皮影艺术之起源、延续研究》,《音乐生活》2023年第10期,第14-18页。

[3]黄虎:《皮影戏的福音——记朴实的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之路》,《人民音乐》2009年第4期,第70-73页。

刘 凤 河南省信阳艺术职业学院讲师

韩 冰 信阳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高月)

猜你喜欢
豫南大鼓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大鼓声声
大鼓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简述乐亭大鼓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南春茶
大鼓敲响基诺山
皮影戏